壹
《画皮》与《画皮》
在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中,《画皮》是最典型、最受影视改编欢迎的一个作品。其中,电影就有四个版本(、、、,还不包括传说中最为恐怖诡异的80版),电视剧一个版本()。从聊斋志异面世以来,对《画皮》的解读和诠释层出不穷,梳理起来,大致围绕以下三类内容:
一是对社会氛围的批判讽刺。根据蒲松龄其时的学者记载和对其写作《画皮》时依据的资料和典籍,蒲松龄作为清代人,思考着“纳妾得虎”的社会问题。晚清学者平步青《霞外捃屑》卷六中讲到,江南吴生外游遇女刘氏、娶之为妾,后发现她喜欢以小动物和生肉为食物;《闲居杂綴》则有故事一则,讲述一只老虎褪去虎皮变成美貌妇人,男主人公心生爱慕纳其为妾,数年后猛虎又披皮化虎,咆哮而去。可见当时时代,“纳妾猛如虎”的探讨由来已久。
二是“喻世明言”类文学的所在,对世人提出警示之言。这类诠释主要存在于当代学者的讨论当中。有学者谈到,在研究《画皮》的传播与意义转换时,必须认识到当今对《画皮》的认识,已经从对纳妾的批判转为对个人端正行为处世的说教与警示,这种转变与现代社会一夫一妻制的社会制度息息相关。在这种诠释下,《画皮》点题的“愚哉世人!明明妖也,而以为美。迷哉愚人!明明忠也,而以为妄”被作为警世通言的文学作品,也是常有之意。
三是以爱为主线,探索人与人、人与鬼之间的情欲与爱。以电影《画皮》为代表的影视剧作主要展现该类主题,展示人与人、人与妖、妖与妖之间的爱恨纠葛、爱情冲突,以狐妖小唯闯入王生夫妇的幸福婚姻为开始,以王生夫妇的婚姻回复平静为解决,爱情主线清晰可见。
贰
《画皮》2.0——祛魅之后回归人性
在以上三者之外,杨海龙导演带来的舞蹈版《画皮》另辟蹊径,以世上本无鬼、有鬼的是人心这样的基调,从王生夫人陈氏的女性视角,去思考女性的爱、欲与魔障,从鬼魅的探讨回归到了个体情感的深入挖掘,把构想核心确立为陈氏在本我之外幻化出“心鬼”——一念猜忌,心中便化出厉鬼纠缠王生;一念善悔,亦能使王生起死回生。
在我看来,与其说杨版《画皮》是对原文的重新解读,不如说是蒲松龄原文的续集。在《画皮》原文中,王生历经了裂腹掏心,陈氏遭异人唾面受辱,厉鬼得到“祛魅”鬼怪不复存在、王生得以复生,难免想像,之后王生和陈氏的故事还会怎么续写?是重新相敬如宾,还是再次横生波折?
杨海龙导演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假设方向。王生还是那个普通书生,夫人陈氏呢,当然还是深爱着自己夫君的夫人,却不仅仅再是那个全心信任的女子。爱仍是爱的,但历经狞鬼前车之鉴后,陈氏内心的爱已衍生出不安、怀疑与嫉妒,心中的欲望是她扮演另一个女人,对自己的丈夫来了个“钓鱼执法”。这也才有了月夜深林,公子王生手执一支长箫、踏风而来;陈氏精心梳妆,化作妖娆女子,身携红帕,如幽灵一般,若隐若现与王生水乳交融。但是,在与王生的欲望绞缠中加强了陈氏本我对王生再次背叛的痛苦,不断的滋养了心中消灭王生、永久占有王生的魔障。
导演杨海龙在采访中讲到,他认为不仅王生心中有鬼,妻子陈氏也有鬼,各自心怀鬼胎。妻子陈氏对王生的爱是一种执念,她放不下执念,因此人性有了一个全新的转变。让陈氏和厉鬼合二为一,呈现出善恶同体的状态,这种复杂的感情也是对王生的映射。一层皮、二重身的陈氏是个因爱生恨的分裂者,舞剧正是要直面复杂的人性,执念、欺骗、善恶。
剧中设计了名为“欲”和“魔”这两个意象化的角色,使陈氏的心理变化外化。道士的角色则侧面点题,用对陈氏的冷嘲热讽和拒绝帮助,表现出道士早已看出了鬼已不在、但人心生鬼胎的境况。最后,王生看破陈氏心中鬼时所受惊吓,陈氏内心不断滋长的魔障和欲望联手剥去了陈氏的外衣,演绎了双双灭亡的悲剧,展示了人性欲望和魔障的力量和可怖。
舞蹈版的画皮借陈氏之手,展示了人性的多棱镜,爱、欲望和魔障仅仅是其中的三个方面。我们很难忽视人性的复杂,因为无论是善的动机还是恶的行径,都包含着人最深沉的爱欲。每个人都有爱都需要被爱,因为爱产生了欲念,一旦压抑本能就会在外界的激发下产生种种、甚至自我都无法接受的方式呈现,尤其是一种毁灭性的、具有冲击力的方式释放。
叁
关于主创团队
功底。本剧夹杂了众多京剧的步伐手法。在京剧表演的做工功法中,素有”手眼身发步”之说。本剧无论是上场、下场,慢走、快走,还是跑圆场,全程观众都在惊叹舞蹈者们根基之深。
舞美服装。舞台极简,仅用几条白色幔帐装饰,充分运用光影、高饱和度的色彩,尤其是几场红白灯笼的运用,渲染了诡秘、悲剧化的氛围,服装也很是具有东方韵味。
全男班。导演讲到,全男班只是一个亮点和呈现方式,但并不希望以此为卖点可刻意突出。不过,全男班的形式跟这版话题的主题倒是很契合,倒是更能让我们从爱恨情仇中抽离出来,去直面舞剧对人性的探讨。
编剧。编剧刘希彦老师是个妙人,是国学大师、作家、舞台艺术家、编剧,创作的舞台剧《希夷》获得过北京国际舞台艺术丹尼奖。同时,他也是中医专家哦,著有《经方求真——道释伤寒论》等作品。和杨海龙导演合作多次。
导演。杨海龙导演原在北京歌舞剧院,28岁被邀请加入北京当代芭蕾舞团成为中国第一个当代芭蕾舞团的建团舞者,30岁选择离开。历经一年远离表演的生活,重新找回舞台的吸引力,现在成立了自己的艺术工作室。
*本文部分内容转载自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lesitanyou.com/lzzyyw/52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