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是一部古典神魔小说。书中讲述了唐玄奘法师与三个徒弟不畏路途艰险与妖怪阻拦前往西天取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最终取得真经的故事,弘扬了惩恶扬善的观点和因果报应的宗教思想。《西游记》自问世以来在中国以及其他地区家喻户晓,其中“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火焰山”等故事尤其为人所熟悉。《西游记》通篇虽以浪漫的笔触描写了神、佛、妖怪等不存在于现实的东西。但其有更深一层含义,吴承恩曾自言:“虽然吾书名为志怪,盖不专明鬼,实记人间变异,亦微有鉴戒寓焉。”写志怪却其实是暗写人生,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评价《西游记》的主旨是描写反映人的一生,人在年轻时思想活跃,敢想敢干,上天入地,无所不能,敢于蔑视任何权威,“粪土当年万户侯”;一旦碰了钉子,栽了一个大跟头后,就会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克服艰难险阻和人生中的诱惑,最终才会达成“正果”。因此《西游记》以其深刻的教育意义,当之无愧的作为四大名著流传于后世。
《西游记》的作者深谙佛教理论,在佛教看来,人修炼的过程就是与自己内心中邪念作斗争的过程,只有排除掉一切邪念才能达成正果。唐僧师徒取经的历程,也是这样一个不断战胜自我的过程。在“真假美猴王”的故事里,我们可以看出,六耳猕猴是在孙悟空负气离开唐僧之后才出现的,他的顽劣野蛮都酷似当年还未皈依时候的孙悟空,所以我们可以把他看做是孙悟空心中邪念的外化和象征。真假美猴王之间异常激烈的战斗,也正表明了人战胜自身是如此艰难。只有战胜了自己的心魔,才能真正领悟佛法,这是《西游记》借这个故事阐明的哲理。
“要想从此过,留下买路小故事”。蒲松龄开过一家茶馆,只要来喝茶的人可以给他讲一个故事,就可以不用付茶钱。他白天开茶馆,晚上回家就把听来的故事修改补充编纂成集,就有了后世的《聊斋志异》,“聊斋”是他的书屋名,“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指奇异的故事。多数作品通过谈狐说鬼的手法,《聊斋志异》对当时的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给予了艺术化的变现,反映了十七世纪后期到十八世纪初中国社会的真面面貌,但其中也夹杂着一些封建伦理观念和因果报应的宿命论思想。
蒲松龄早年的时候,家里条件还算好。参加科举一连三次第一,也令他小有才名。而此后却是屡战屡败,足足考到了七十一岁才考上了贡生。而这些年里就是靠做私塾老师和衙门师爷过来的,家中时常穷的揭不开锅。由于清贫,更无力出版《聊斋志异》,后世对于聊斋之浪漫神话一般的故事推崇至极,也有很多研究。更有考证说大部分故事并不是茶馆里的听来的。只是因为蒲松龄不得志,每晚苦读时,幻想有个不求名分,只慕才情的女子推门而入,因此他的笔下才有如此多的爱情故事。看来书中自有颜如玉,若不是清贫的蒲松龄郁郁不得志,也许就不会有今天脍炙人口的《聊斋志异》。
这两部作品,背后都有因果报应和宿命论思想的影子。所以,纵然有《西游记》的理想,也逃不出《聊斋志异》的宿命,就不足为奇了。西游取经路上,孙悟空用金箍棒在地上画一个圈,叮嘱不要出这个圈,是为了防妖魔。今天,我们心中的圈,又是为了什么?好在可以对不同的圈区别对待。(欢迎联系QQ)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lesitanyou.com/lzzyyw/5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