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狼》,很多教师一般采取“翻译+归纳+忠告”式的文言文教学模式,教学重点是文言知识的积累,文言小说应有的意趣与情调并没有得到还原。
如何还原文言小说应有的意趣与情调呢?如何在完成积累文言知识目标的基础上,教出《狼》应有的旨趣与滋味呢?
一、在《聊斋志异》系列“狼故事”中审视《狼》的存在
《狼》的情节波澜起伏,惊心动魄。如何还原小说《狼》应有的意趣与情调呢?课文明明是写屠夫杀死了狼,为什么用“狼”为题目呢?用“屠夫”为题目可以吗?《狼》的最后是“人胜狼”,如果是“狼胜人”呢?对于屠夫,有的课堂认为他是一个“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形象,屠夫真的“善于”斗争吗?……这些问题都涉及对《狼》文本的正确解读。要正确回答这些问题,教师备课时最好将《狼》放在《聊斋志异》“狼系列”文本的阅读、审视中,接近蒲松龄心中、笔下的“狼存在”的社会现实。
《聊斋志异》“狼系列”文本中最典型的是《梦狼》。《梦狼》讲述的故事是:
河北一白姓老汉,“长子甲筮仕南服”。有一天,白老汉梦见与丁某同游南方。他们先见到了白老汉“蝉冠豸绣”的外甥——“翁入,果见甥,蝉冠豸绣坐堂上,戟幢行列,无人可通”;后丁某又带领白老汉去了他公子的衙署——“少间至一第……窥其门,见一巨狼当道,大惧不敢进。丁又曰:‘入之。’又入一门,见堂上、堂下,坐者、卧者,皆狼也。又视墀中,白骨如山,益惧。丁乃以身翼翁而进。公子甲方自内出,见父及丁良喜。少坐,唤侍者治肴蔌。忽一巨狼,衔死人入。翁战惕而起,曰:‘此胡为者?’甲曰:‘聊充庖厨。’翁急止之。心怔忡不宁,辞欲出,而群狼阻道。进退方无所主,忽见诸狼纷然嗥避,或窜床下,或伏几底……虎大吼,声震山岳。翁大惧,忽醒,乃知其梦”。
《梦狼》表现的是“巨狼当道”的社会现实。白老汉的儿子甲的衙署“白骨如山”,而白公子作为朝廷命官,身边竟然“皆狼也”。白公子被两金甲猛士用黑索缚住后,“扑地化为虎,牙齿巉巉”,可见白公子不仅是一只“头狼”,还是一只猛虎,而且终被“巨锤锤齿,齿零落堕地”。显然,《梦狼》宣传的是因果报应的思想,但“巨狼当道”与官场“皆狼也”的确是最恐怖的社会现实。同理观照《狼》,其是不是也在暗示“巨狼当道”的社会现实呢?还有,《狼》中有没有因果报应的影子呢?《狼》中,屠夫遇到狼时是“担中肉尽,止有剩骨”。他先是表达了对狼的“善意”——“投以骨”,而且是“复投之”,接下来,“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屠夫不得已“暴起”反击,最终狼“顷刻之两毙”。这真是恶有恶报!由此可见,《狼》与《梦狼》一样,多多少少夹杂着一些因果报应的思想。至于很多教师在教学中生发出的“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这样的认识,只是现代人的深度解读,单就蒲松龄及其所处时代而言,他根本不可能这样“明目张胆”地宣扬“敢于斗争,善于斗争”。
要真正读懂《狼》,还要阅读并审视《聊斋志异》中排出《梦狼》之后的《狼三则》——《狼》出自《狼三则》。《狼三则》与《梦狼》在表现主题上有承接关系。《梦狼》宣传的是因果报应的思想,《狼三则》中的“打狼”“杀狼”在某种意义上也包含有因果报应的影子,但较之于《梦狼》的虚实结合,《狼三则》的故事更有现实性、写实性和自然性。
要正确理解《狼》的意趣,还必须读懂《狼三则》中三只狼、三位屠夫的彼此关系。《狼三则》由三则故事组成,最后用“三事皆出于屠;则屠人之残爆,杀狼亦可用也”收尾。《狼三则》中,三位屠夫在不同情况下遇狼和打狼,三只狼也最终都被打死或杀死。这三个故事都富有深远的象征意义,是作者对《梦狼》社会生活态度的深化,但作者在揭示为什么要打狼时则有所侧重。
这一则故事,“屠人货肉归,日已暮,欻一狼来,瞰担上肉,似甚垂涎,随尾行数里”写的是狼的贪婪——“口中含肉,肉刺狼腭,如鱼吞饵”;第三则故事,写的是屠夫“为狼所逼”不得不主动还击——“割破狼爪下皮,以吹豕之法吹之……狼胀如牛,股直不能屈,口张不得合”,狼虽然爪牙锐利但最终还是命丧屠夫之口。这两则故事中,狼的共性是贪婪、凶残,屠夫“打狼”的情形则不同:前者,“钩狼”是巧合;后者“吹狼”是主动出击。
第二则故事中,屠夫与狼遭遇后的情形则完全不同于另外两则。一狼“径去”是另有图谋,一狼“犬坐于前”是想牵制、迷惑屠夫,由此可见狼之狡诈。其中,一狼“目似暝,意暇甚”,看似气氛有所缓和,但危险却在增加。最终,屠夫未被狼的欺诈伎俩迷惑,当机立断——“暴起”,“刀劈”,“毙之”,“转视积薪后”发现“一狼洞其中”,又“断其股,亦毙之”。显然,《狼》中的屠夫形象在不断变化——与狼周旋的情形逐渐由被动转为主动。这就和另外两则故事相映成趣——屠夫“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说明他对狼的奸诈已有深刻认识,此时的屠夫已非“止有剩骨”时的屠夫,也非另外两则故事中的屠夫。毋庸置疑,《狼三则》中尤以第二则故事中的屠夫的形象与狼的形象更有可读性。对于狼一样凶残的家伙,的确是“非屠,乌能作此谋也”!如果说《梦狼》是魔幻版的“狼存在”,带有很强的荒诞性、夸张性、影射性,那《狼三则》就是现实版的“狼存在”,特别是第二则,两狼攻击一屠夫,情节跌宕起伏,可读性极强——这也是其被选入教材作为课文的原因。事实上,无论是《梦狼》还是《狼三则》,都非常鲜明地表现了作者的批判性——面对“群狼遍地”,《狼》中的“手刃双狼”便既是作者的梦幻与超越,又是作者的浪漫与遐想。如果屠夫与狼斗争的结果是“狼胜人”,又将是怎样的社会情景呢?《梦狼》中的“社会梦境”就是最好的证明——“狼胜人”后,“堂上、堂下、坐者、卧者,皆狼”,墀中更是“白骨如山”。显然,这不是幽愤的作者所期望的。所以,从因果报应的视角出发,无论是《梦狼》还是《狼三则》,结局都只能是“人胜狼”。由此,我们只要从《聊斋志异》中“狼系列”文本出发审视《狼》的存在,就会发现《狼》作为《聊斋志异》“狼主题”中的一篇,具有独特的意趣与别样的价值。
二、在小说元素的丰富中品鉴《狼》的味道
《狼》是一篇文言小说,只有在小说元素的建构与丰富中品鉴其味道,才能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走向热爱阅读与深入阅读。
教学《狼》,可将题目与作者,如“狼·蒲松龄·清代”,写在黑板上让学生猜想。这样,作为小说的要素——人物、情节(故事的发生、发展、高潮与结局)、主题等,便会自然出现在教学中。《狼》作为文言小说,有明确的三要素。其中,狼、屠夫等形象,跌宕的故事情节,具体与隐含的社会环境,以及作者的“画外音”,构成了批判性小说的基本元素。教学中,教师要刻意强化这些元素。
从小说篇章知识结构的角度看,《狼》是以塑造狼的形象为中心,通过屠夫与狼遭遇的故事情节和对屠夫“打狼”的描写来曲折反映“巨狼当道”的社会现实的。《狼》中,作者从多个角度、多个方位,运用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行为描写和环境描写,刻画了狼的形象和屠夫的形象,既展现了狼的“目似暝,意暇甚”的“黠矣”,也写出了屠夫由“大窘”到“暴起”的心理转换。除此之外,作者还有效运用了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记叙简洁,描写生动,议论入木三分,抒情感染力强。
教学《狼》,要想教出文言小说应有的味道来,必须将教学重点放在对故事情节的深度领会与重建上,特别是要领会其在情节设计方面的艺术性。众所周知,小说教学一定要透过故事情节的设计艺术,探寻蕴含其中的时代气息、社会发展、思想意识以及生命形态。《狼》的故事情节与大部分小说一样,可以划分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即“遇狼——避狼——打狼——议狼”。
怎样才能从情节入手读出《狼》作为文言小说的味道呢?教学中,我设计了如下一些引导性问题:
1、如果不是“一屠”而是“两屠”,或者不是“晚归”而是“早归”,故事还会发生吗?
2、作者可以让屠夫“余肉甚多”,或者是“肉、骨皆无”,可为何文中是“止有剩骨”呢?
3、“缀行甚远”是什么意思?此刻,两只狼怎么想?
4、屠夫的“投以骨”是好办法吗?
5、“后狼止而前狼又至”体现了狼的什么品性?
6、狼“并驱如故”时,是怎样想的?屠夫又是怎么想的?
7、此刻,如果再加入一个农夫,故事会怎样发展?
8、狼“目似暝,意暇甚”时,是怎样想的?屠夫又是怎样想的?
9、“屠暴起”时,可不可以大声地痛骂,或者欢乐地高呼?
10、如果是狼吃了屠夫,结尾的议论应该怎样写?
11、屠夫终于杀死了狼,他的勇敢是怎样产生的?
这样设计教学性引导问题,以小说元素为抓手,并加入“重构性”或“破坏性”的假设,非常有利于从情节入手,引导学生读出小说应有的味道。从情节角度看,《狼》中屠夫的变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由懦弱、胆怯到勇敢、果断,变化过程明显而令人信服,各种心理状态也写得惟妙惟肖,但作者的行文主要还是将屠夫放在“狼故事”的背景上,重点表现了狼的“贪婪”“凶残”。比如,在“顾野有麦场”的情况下,屠夫是“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则是先“眈眈相向”,继而“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并“目似暝,意暇甚”,直至“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后发现“一狼洞其中”,无论狼呈现出怎样贪婪、狡猾、凶残的本性,最终还是“人胜狼”——屠夫奋起杀狼,转危为安。这样引导学生细读,怎能不产生阅读小说的深厚滋味?
《狼》的主题浅显,作者并没有把思想感情隐藏在小说形象中,而是放在情节发展的各个阶段,注入各种主题取向,使文本蕴含的主题呈现出丰富性和多样性。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从情节入手概括小说主题时出现了一些偏差。一方面,这是由学生所处生活环境、人生阅历、文化修养和个性气质不同造成了对《狼》主题评价的差异。另一方面,也与《狼》所反映的时代背景的复杂性和作者创作意图的发散性有关。为此,教学过程中我重点引导学生以《狼》的情节为抓手,在《狼》再现的“故事群”中研讨小说的主题,并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止增笑耳’所指仅仅是恶狼吗?由这个故事,你获得了怎样的启发?”学生讨论交流后归纳出如下一些内容:
1、对财狼不能抱有幻想,不能怯懦退缩,要敢于斗争。
2、对待先狼一样的恶人,要善于识破他们的假象。
3、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
4、除恶务尽,要像屠夫那样齐毙两狼,不留后患。
应该说,学生从情节入手,对《狼》主题的概括还是比较全面的。但是,教学不能到此停住,教师还要引导学生立足《狼》的全文情节找到这些主题的出处:主题1针对情节的初始阶段;主题2针对“目似暝,意暇甚”;主题3针对“以刀劈狼首”“自后断其股”;主题4针对“顷刻之两毙”。显然,从全文整体的故事情节角度看,主题1-4并不是立足全部情节的最佳概括。那从全文整体的情节角度看,屠夫的“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是否有具体表现呢?事实上,单就《狼》而言,细读全文整体情节后,我们并不会觉得屠夫当时是“敢于斗争”,而最后也并不是“善于斗争”。
毋庸置疑,《聊斋志异》之系列“狼故事”是在告诉人们:无论自然界还是作者所处时代的现实官场,“狼”都具有吃人的本质,它们凶狠狡诈,对其不能抱有幻想,更不能怯懦退缩。显然,我们只有将《梦狼》与《狼三则》放在一起进行整体阅读,才可以看清大多数解读《狼》主题的文章所谓的“善于斗争”之“背景原因”,而“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则是从《聊斋志异》之系列“狼故事”的层面提取出的主题。如果单独解读《狼》,对于屠夫的“人胜狼”,无论如何都不能上升到“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高度,特别是“善于斗争”之“善于”的方式,更是无从谈起。因为《狼》所写屠夫并不具有“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特质,只有纵向析读《狼三则》中的“人胜狼”,才可以发现屠夫们的行为是“善于斗争”——有的用钩,有的用刀,有的用嘴吹气。
综上所述,“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应该是《狼三则》的主题,只有将《狼》《梦狼》《狼三则》作为“共同体”阅读,才能理解作者、编者为什么要以“狼三则”“狼”作为小说或课文的题目,而不以胜利者“屠夫”为题。
摘自《语文教学通讯》b
如果您想了解更多资讯,请扫一扫下面的北京最好皮肤病医院法国敏白灵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lesitanyou.com/lzzyyw/7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