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有关元代杂剧作家、作品的著录,首见于钟嗣成的《录鬼簿》。 62、关汉卿社会剧的代表作有《窦娥冤》、《蝴蝶梦》、《鲁斋郎》等 63、从杂剧史的角度看,关汉卿是本色派、豪放派的开创者。王国维评:“关汉卿一空倚傍,自铸伟词,而其言曲尽人情,字字本色,故当为元人第一”。 64、《西厢记》描写崔莺莺和张君瑞的爱情故事,来源于唐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又名《会真记》。明人称《西厢记》为传奇之祖。 65、王国维《宋元戏曲考》评此剧(《梧桐雨》):“沉雄悲壮,为元曲冠冕” 66、《黄粱梦》、《岳阳楼》、《任风子》、《陈抟高卧》通称“神仙道化”剧。 67、郑光祖,《倩女离魂》 68、杨显之的《潇湘雨》;石君宝的《秋胡戏妻》;尚仲贤的《柳毅传书》;李好古的《张生煮海》;乔吉的《扬州梦》和《两世姻缘》。 69、社会剧包括公案剧和家庭剧。元前期家庭剧的代表作家是郑廷玉,其代表作《看钱奴》是一部著名的社会讽刺喜剧。 70、秦简夫,代表作《东堂老》,写出商人的独特风貌。 71、水浒戏中最著名的是康进之的《李逵负荆》。 72、元曲“四大家”,即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 73、在元代散曲作家中,马致远的贡献最大。代表作《夜行船。秋思》套。他参加过元贞书会,白朴和关汉卿参加过玉京书会。 74、马致远被《中原音韵》誉为“秋思之祖”的咏景名篇《天净沙。秋思》,王国维《人间词话》评:“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妙境。” 75、张可久,一生专写散曲,有《小山乐府》 76、明代李开先将乔吉与张可久相提并论,称为“曲中李杜” 77、贯云石,出自维吾尔族贵胄。 78、徐再思与贯云石同时,他与贯云石的散曲,世称“酸甜乐府” 79、张养浩,散曲集《云庄休居自适小乐府》 80、睢景臣,套曲《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 81、南戏由宋杂剧、唱赚、宋词和民间歌舞戏等综合发展而来,大约在北宋末、南宋初产生于浙江温州,谓之温州杂剧。 82、四大南戏-“荆、刘、拜、杀”(《荆钗记》、《刘知远白兔记》、《拜月记》、《杀狗记》) 83、《琵琶记》被后人誉为“曲祖”。 84、南戏的体制特点:在结构形式上,南戏结构庞大,一本往往十多出或几十出,篇幅长短自由,便于表现比较复杂的故事;一出为一场,每出例有下场诗,重要人物上场时先唱引子,继以一段自我介绍的长白,叫做定场白。 85、《琵琶记》的作者高明,字则诚,号菜根道人 86、元代前期,北方诗文源于金末赵秉文、元好问,学习苏轼。前期南方诗文的代表作家是戴表元和赵孟頫.赵孟頫,著有《松雪斋集》。 87、虞集为元代后期诗坛领袖,领导南北诗家驰骋竞进,使元代诗坛达到极盛。 88、萨都剌,著有《雁门集》 89、元末文坛泰斗是杨维桢,字廉夫,号铁崖。杨维桢论诗主张写个人性情。 90、小说家的话本称作小说;讲史家的话本称作平话。 91、现存宋元小说中,在以爱情为题材的作品中,《碾玉观音》为代表。 92、宋元话本小说通篇用通俗、生动的语言叙述,标志着我国古代白话文体的正式出现,开始了我国文学语言上的一个新的阶段。 93、《三国志平话》和《武王伐纣书》、《乐毅图齐七国春秋后集》、《秦并六国平话》、《前汉书平话续集》,今人合称《全相平话五种》。 94,《三国演义》和《水浒传》奠定了长篇章回小说发展的基础,也为后世长篇章回小说提供了历史演义和英雄传奇的两种范例。 95、章回小说是在宋元讲史话本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96、章回小说更加成熟,表现在:内容上已不完全是讲史,讲史的形式与小说的内容合流,在形式上,不是分卷分节,而是明确地分成多少回。〈红楼梦〉最终确立了八言回目的完整体例。 97、元末明初,罗贯中排比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补注的史料,又吸收民间传说和杂剧、话本的故事,编写成了我国第一部完整的长篇历史小说《三国志通俗演义》 98、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全书二十四卷,二百四十则。 99、《三国演义》思想倾向拥刘反曹。西晋陈寿的〈三国志〉拥曹贬刘,东晋习凿齿的〈汉晋春秋〉则尊蜀汉为正统,司马光作〈资治通鉴〉,尊曹魏而贬蜀汉。 、《三国演义》在语言上吸收了传记文学和说唱文学的成就,使用了一种比较平易浅近的文言进行创作。 、《水浒传》的编著者是施耐庵和罗贯中。明末清初,金圣叹使全书成为七十回。 、刘基,尤以寓言体散文最为出色。他在元末隐居时写的《郁离子》是一部寓言体散文集。 、高启的诗最能表现其艺术风格的是歌形体和七言律诗。 、在永乐至成化间(明末),出现了以杨士奇、杨荣、杨溥为代表的台阁体。 、李梦阳、何景明、徐桢卿、边贡,王廷相、康海、王九思共同被称为“前七子”,为文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 、朱权的《太和正音谱》,记录元及明初的杂剧剧目,品评一些杂剧家的作品,列出北曲谱例曲,成为研究杂剧的重要文献,影响较大。 、丘濬将戏剧视为传播理学的工具,编著了《五伦全备忠孝记》传奇。 、王九思杂剧《中山狼》,主题与康海的《中山狼》相似。这本剧只有一折,开明代单本杂剧之先。 、戏曲理论:徐渭的〈南词叙录〉开南曲理论研究之先,继之有沈璟的〈南词全谱〉、王骥德的〈曲律〉、吕天成的〈曲品〉等。 、徐渭的《四声猿》是〈渔阳弄〉、〈雌木兰〉、〈女状元〉、〈玉禅师〉四个杂剧的合称。 、王衡擅长写讽刺喜剧,《郁轮袍》写王推冒名王维。 、沈泰编为〈盛明杂剧〉是明杂剧有代表性选本。 、嘉靖、隆庆间,著名曲师魏良辅对昆腔进行了改革。经过魏良辅的改革,昆腔集中表现了南曲清柔婉折的特点,同时部分保存了北曲激昂慷慨的声腔。 、粱辰鱼的《浣纱记》是首先用魏良辅改进的昆腔演唱的传奇,为昆曲的传播做出了贡献。 这种借生旦爱情以抒写历史兴亡的方式,对后世传奇有明显的影响。 、在〈浣纱记〉前后出现的著名传奇有李开先的〈宝剑记〉。 、沈璟的主要曲著是〈南词全谱〉。贯穿沈璟戏曲格律理论的基本思想是对“场上之曲”强调,他提出“合律依腔”和“语言本色”的主张,以使“案头之曲”成为“场上之曲”。 、沈璟是吴江人,故被称为“吴江派”,文学史上也称作“格律派”。 、孟称舜的〈娇红记〉是部爱情剧。在〈西厢记〉、〈牡丹亭〉之后,〈娇红记〉把爱情剧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成为〈红楼梦〉之前一部杰出的爱情悲剧作品。 、〈东郭记〉是部讽刺喜剧,作者孙钟龄。 、《牡丹亭》来源:话本短篇小说《杜丽娘暮色还魂记》。 、除《牡丹亭》外,汤显祖还写了〈紫钗记〉、《邯郸记》、〈南柯记〉,合称《玉茗堂四梦》,又称〈临川四梦〉。 、〈邯郸记〉和《南柯记》标志着汤显祖在创作上从爱情题材扩大到社会政治题材。从“以梦写爱情”到“以梦写政治”,这是汤显祖在戏剧创作道路上的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鲁迅称《西游记》为神魔小说。宋代的〈大唐三藏取经诗话〉是西游故事见于文字的最早雏形。 、白话小说就题材内容而言分为世情小说、神魔小说、历史演义和英雄传奇。 、〈金瓶梅〉的作者,属名为“兰陵笑笑生”。 、《封神演义》是继〈西游记〉之后最著名的神魔小说。 、《三宝太监西洋记》是神魔小说。 、历史演义小说中较著名的是冯梦龙的(新列国志)。 、英雄传奇小说中有代表性的是《北宋志传》,作者熊大木。 、公案小说较著名的有李春芳的〈海刚峰先生居官公案〉和安遇时的〈包龙图判百家公案〉。 、讲史话本成为我国长篇白话小说的先驱,小说话本则成为白话短篇小说的远祖。 、洪木便编刊《六十家小说》,即{清平山堂话本}成为最早的话本专集。 、明后期拟话本小说最著名的集于是冯梦龙编辑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简称“三言”。此外有凌濛初编辑的〈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简称“二拍”。
、在三言二拍之后,著名的作品有陆人龙的〈型世言〉。 、茅坤,所选〈唐宋八大家文钞〉影响很大。归有光,著有〈震川先生集〉。 、李贽提倡‘童心“,童心就是真心。 、以袁宏道为首的公安派就受到李贽思想的直接影响。袁宏道、袁宗道、袁中道三兄弟是湖北公安人,世称“公安派”,袁宏道是公安派的主将。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 、公安派的文学成就主要在散文,特别是一些游记、尺牍、随笔等小品文。袁宏道的传记文最著名的是《徐文长传》。 、“竟陵派”的代表人物是钟惺和谭元春,他们反对拟古,但强调从古人诗中求性灵,在诗文中开眼界,形成了这一派文学上“幽深孤峭”的艺术风格。 、冯惟敏是明后期散曲家的代表。 、复社的领导人物是张溥,著有《七录斋集》。“几社”,代表人物有陈子龙,夏完淳。 、在晚明融合“公安”、“竟陵”之长而较著名的作家是张岱。著有〈陶庵梦忆〉、《琅环文集》、〈西湖梦寻〉等。 、清初遗民诗人最著名的是顾炎武、吴嘉纪、屈大均。顾炎武被公推为清代考据学的开山祖,他参加过复社。被称为“一代史诗”。 、清初的散文以侯方域、魏禧与汪琬最为有名,号称清初三家。其中侯方域成就略高。魏禧有《大铁椎传》。 、“江左三大家”钱谦益、吴伟业、龚鼎孳。 、王士祯,号阮亭,又号渔洋山人,是清初诗坛上“神韵说”的倡导者。 、明末清初,以陈子龙为首的云间词派,标举北宋欧阳修、苏轼,兼尊南唐二主。以朱彝尊为首的浙西词派和以陈维崧为首的阳羡词派。 、朱彝尊的词标榜南宋,推崇姜夔、张炎,曾纂辑唐宋金元五百余家词为《词综》。 、江苏苏州是昆曲的发源地。 、李玉是苏州派的领袖人物,《一捧雪》、《千忠戮》。朱素臣〈十五贯〉。 、“家家收拾起,户户不提防”:“收拾起”指“倾杯玉芙蓉”首句,“不提防”指洪升〈长生殿。弹词〉。 、李渔认为自己的创作达到了思想追求的最高境界,完成了把风流和道学融为一体的目的。才子的风流艳情既不违背道德,他们的道德观念也不否定风流;道学中充溢情感,风流里暗藏性理。 、李渔的传奇无一不是地地道道的场上之剧。 、李渔特别标举“立主脑”,即确立作为全剧结构枢纽的“一人一事”,它既是戏曲结构的主线,又是作者立意的焦点,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四婵娟》为四折短剧,以古代才女韵事为题材,“四大才女”:谢道韫、卫茂漪、李易安,管仲姬。 、蒲松龄,别号柳泉居士。《聊斋志异》现存作品四百九十一篇。蒲松龄从自己的体 会和经历中,在一定程度上认识到科举制度的弊端,并对此进行了批判。这批判主要集中 在科举制度的不公正这一现象上。 、《聊斋志异》的艺术成就,代表了我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已经达到和能够达到的最高水平。 、袁枚〈新齐谐〉,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清代的文言笔记小说,要么模仿《聊斋志异》,要么模仿〈阅微草堂笔记〉。 、清初的小说大别可以分为四个系统:一为〈金瓶梅〉系统,以家庭生活为描写的中心,著名的有署名西周生的《醒世姻缘传》;二为《水浒传》系统,写英雄传奇,著名的有陈枕的《水浒后传》、钱彩、金丰的《说岳全传》;三为《三国演义》系统,主要是演义历史的通俗小说,著名的有《梼杌闲评》、褚人获的《隋唐演义》;四为才子佳人系统的小说,较有成就的署名名教中人的《好逑传》等。 、《好逑传》人物:铁中玉、水冰心。 、(醒世姻缘传)是用山东淄博一带的方言土语写成的。 、明末清初,特别是顺治、康熙年间小说林中涌现出一个强劲的说流派,即才子佳人小说。 它们既是明以来人情小说的一个分支,又是中国古代爱情与婚姻小说长期发展衍化的结果。 、才子佳人小说大都在二十回左右,相当于现代中篇小说的规模;小说的作者大都为江浙一带的人,所写主人公的籍贯也围绕在江浙地方,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小说描写的才子佳人大都出身于上层官宦人家,且为独生子女;叙述的内容虽然或祥或简,或牵涉他事,但主旨无非是“以文雅风流缀其间,功名遇合为之主。始或乖违,终多如意”(鲁迅)。 、《儒林外史》首先是塑造了几个科举迷的形象。其中范进、周进是一个类型。作者不仅写出他们被科举制度折磨得如痴如狂的迂腐可怜的形象,而且写出了造成这种心理的典型环境。第二种类型是一批举业至上主义者。他们向往功名,推崇科举,但本身并没有痛苦的经历。这批人的面目可概括为八个字,即迂执酸腐、空疏不学。第三类人以蘧駪夫、匡超人为代表。他们原先是很纯朴的青年,后来中了八股文的毒害而堕落。 、《儒林外史》杜少卿(是一个具有一定程度个性解放思想的人)和沈琼枝,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孳生时期新兴市民阶层要求冲破封建束缚、争取个性解放的初步民主主义思想。 、《儒林外史》给予后代文学的影响,突出表现在晚清的谴责小说上。 、《红楼梦》初名〈石头记〉,简称脂评本。程伟元和高鹗增补了后四十回。脂评本系统就被程本所代替,后四十回文字,一般认为是高鹗所补。 、《红楼梦》的研究,五四运动以前,最有影响的是“评点”和“索隐”两派。五四以后,以胡适、俞平伯为代表的“新红学”派是红学研究中影响最大的流派。 、李汝珍的《镜花缘》谈才学和妇女问题。 、清中期专以杂剧创作闻名于世的戏曲作家是杨潮观。清中期最著名的戏曲作家是蒋士铨。 、沈德潜,编选有〈古诗源〉、〈唐诗别裁〉、《清诗别裁》。 、翁方纲,论诗主张“肌理”说,主张用学问做根柢,以增加诗的骨肉。 、袁枚作品有〈小仓山房诗文集〉、《随园诗话》、〈新齐谐〉等。袁枚写诗主张抒写性灵,认为诗就是要写出人的真性情。他认为文学应该进化,有时代特色。诗只有工拙之分,而不能以古今定优势,以宗唐或宗宋分高下。 、桐城派:在方苞、刘大櫆、姚鼐的号召下,当时鼓吹程朱道学、提倡唐宋八大家文体的人形成了一种文学理论和古文运动。由于他们大都是桐城人,因此人们称他们为桐城派。 、姚鼐论文强调写文章要义理、考证、文章三者兼备。 、清代初期骈文代表作家有陈维崧,著有〈湖海楼集〉;毛奇龄,著有《西河全集》;晚清骈文王闿运、李慈铭成就较高;清中叶的骈文作家中汪中成就最高,他也是整个清代写骈文的第一高手。 、讲唱文学包括弹词、鼓词、子弟书、宝卷。子弟书是鼓词的一个支流。 、弹词《天雨花》作者粱贞怀;〈再生缘〉作者陈端生。郑振铎将弹词称之为“妇女的文学”。 、龚自珍,号定庵。与桐城派古文比较,龚文上法诸子,奥博纵横,是先秦诸子散文一个新的发展。 、曹籀《定庵文集序》说龚自珍“足以继往开来,自成一家。”柳亚子推崇他是“三百年来第一流”的诗人。 、魏源,著作有《海国图志》。 、梅曾亮,字伯言,他成为桐城派后期的中心人物。 、曾国藩,字涤生。为文于义理、考证、辞章外,还强调“经济”,对桐城派文论有所推进,编选的《经史百家杂钞》,时人称之为“湘乡派”。 、宋诗运动,至同治、光绪年间,衍变为“同光体”诗派。代表为沈曾植、陈三立、陈衍。 、甲午战争时期小说创作,主要有两大流派,一为侠义公案小说,一为狭邪小说。侠义公案小说的开山之作是《施公案》。 、《忠烈侠义传》,实际包括《三侠五义》、〈小五义〉、《续小五义》。俞樾将〈三侠五义〉改名为《七侠五义》。 、所谓狭邪小说,乃指清末以优伶为主要描写对象的章回小说。它的直接源头,是才子佳人小说和《红楼梦》续书。 、《海上花列传》作者韩邦庆。人物对话全用吴语方言,充满浓厚地方色彩,胡适推为“吴语文学的第一部杰作”。 、《荡寇志》作者俞万春。《儿女英雄传》作者文康。 、“诗界革命”它的倡导者是夏曾佑、谭嗣同、粱启超等人。 、黄遵宪提倡“我手写吾口”。 、“同光体”诗派,代表作家有沈曾植、陈三立,陈衍等。 、梁启超曾提出“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小说界革命”等一系列文学革命的口号,形成一种新体散文,号“新文体”。 、汉魏六朝派,代表作家有王闿运;晚唐派,代表作家有樊增祥、易顺鼎。 、清末四大谴责小说:李伯元的《官场现形记》,吴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刘鹗的〈老残游记〉和曾朴的〈孽海花〉。 、《官场现形记》在艺术上深受〈儒林外史〉影响,全书由许多短篇故事蝉联而成,没有贯穿始终的中心人物和主要情节。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的结构,较〈官场现形记〉完整。全书虽仍无贯穿始终的情节,但以“九死一生”为主要线索,把其二十年“亲见亲闻”的人和事串联起来,有了贯穿全书的人物。 、章炳麟,号太炎。秋瑾,别署鉴湖女侠。 、陈天华,其中以鼓词《猛回头》、政论《警世钟》、小说《狮子吼》等尤为著名。 、南社发起人为同盟会会员陈去病、高旭和柳亚子。柳亚子著作今有《磨剑室诗词集》。 、北京剧坛原本流行的是昆曲和京腔,徽班进入北京,带来二黄调。这一声腔,多认为来源于江西的宜黄腔,后流行于安徽,形成徽调。汉剧的主要声腔是西皮,它来源于西北的梆子腔。二黄和西皮相互交融,而成为徽剧的主要声腔,徽剧成为北京地区的一个新剧种,即京剧。被称为京剧老生三杰的程长庚、余三胜、张二奎,是京剧艺术的主要奠基人。 、柳亚子,陈去病等创办了我国第一个戏剧刊物《二十世纪大舞台》。 、留日学生曾孝谷、李叔同、陆镜若、欧阳予倩等,在东京成立了我国第一个话剧演出团体春柳社。
扫码转载请注明:http://www.balesitanyou.com/lzzyyw/80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