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秦春华来源:家长频道综合自网络
四大名著适合孩子阅读吗?
妻子对我说:“以后你别再给孩子讲蒋干中计这类故事了。一来情节太复杂;再说这种骗来骗去的故事孩子听多了不好。”
6岁的孩子,确实是不应该过早接触这些内容。我不由自主地联想到:倘若“蒋干中计”不适合孩子听,那么三国里的其他故事呢?那么“四大名著”里另外三本的故事呢?经典真的适合孩子阅读吗?
NO.1
四大名著的内容不适合水浒和三国
先来看《水浒传》和《三国演义》。这两部书可谓家喻户晓,连不识字的老太太都知道“桃园结义”“三顾茅庐”。
然而,“少不看水浒,老不读三国”:
水浒里满是打家劫舍,落草为寇,占山为王。少年人血气方刚,心性未定,难免不会猴儿学样;
三国中充斥了阴谋诡计,权术心机,尔虞我诈。深谙世故的老年人读了之后愈加老谋深算,老奸巨猾。
这样的价值观和精神内涵,对于成年人来说尚且要加以提防,更何况是不能明辨是非,易受影响的孩子!
西游记
按理说,《西游记》应该最适合孩子阅读。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以及各类神仙妖魔形象栩栩如生,情节曲折动人,最容易勾起孩子阅读的兴趣。
然而,这部书从根本上讲述的是佛法和人生,其隐含意义极为深远宏阔,远非孩子所能理解。
书中随处可见“修持”“菩提”“元神”“禅心”等字样,蕴涵着浓重的佛教色彩,反而最不适合孩子阅读。
红楼梦
最后来看《红楼梦》。这部被誉为中国古典文学的巅峰之作,在世界文学史上也享有极高的地位。其思想之深刻,文字之精美,艺术价值之高,几乎无出其右者。
然而,从教育的角度看,这部书也不一定适合孩子阅读,尤其是正值青春期的少年。
首先,“色”“空”“幻”“灭”的主题对于孩子来说,要么不理解,要么理解了就会影响他们对未来生活的预期。
教育应该点燃孩子心中的希望,鼓励他们追求未来更加美好的人生,而不是提醒他们现实有多么残酷。
其次,书中所描述的社会和家族一步步从繁华走向崩溃,最终是“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悲到了极致,冷到了骨髓,固然深刻揭示了世情人生,却不一定有利于培养孩子乐观向上的人生观;
最后,书中关于性描写的段落也不宜让孩子过早接触。科学地了解人体构造及性并无不妥,但恰恰是文学读物中那些欲说还休、似实又虚的性描写最易对少年男女产生诱惑,“淫书黄书”之所以害人不浅的关键就在于这一点。
实际上,脱胎于《金瓶梅》的《石头记》在最初传抄之际的确是被列为“淫书”而遭禁的,而孔子早就因为“少之时,血气未定”而将“色”列为君子三戒之首。
在孩子的性教育上,我们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开明不等于放任,引导更要注意方法和途径。今天,青少年对性的无知、不负责任以及与之伴生的校园强奸案泛滥,是世界性的重大难题,包括哈佛、斯坦福等在内的世界顶尖大学都对此十分头疼。虽然社会各界和众多学者做了大量研究和探讨,却至今缺乏有效的应对之策。
NO.2四大名著的文字不适合上面分析的是内容,单就文字而言,我认为也不一定适合孩子——特别是小孩子——阅读。
四大名著半文半白(《三国演义》更近乎是完全的文言文),小孩子读起来困难很大。
至于小说结构布局之宏大精巧,人物性格之生动鲜明,语言运用之神妙隽永,这些美学上的价值更非低龄儿童所能理解和领悟。
NO.3适合孩子的文学经典有限再扩大一点儿范围,除了“四大名著”,在我们的文学经典中,适合孩子阅读的作品似乎也非常有限。
?《诗经》《楚辞》《史记》太过艰深,
?唐诗宋词也不好懂,
?《聊斋志异》里全是鬼故事,孩子听了可能会做噩梦。
?至于《说唐》《说岳全传》《七侠五义》之类则更是等而下之了。
成年人的经典,并不是孩子的经典。人当然应该阅读经典,但不是所有年龄阶段的人都应该阅读同样的经典。
此外,还有其他一些流传甚广的故事也不一定适合让孩子过早接触。
?比如“田忌赛马”。田忌能够获胜,是因为他暗中篡改了“上驷对上驷,中驷对中驷,下驷对下驷”的比赛规则。实际上就是作弊,这类故事难免不会让孩子认为,只要能胜利,诚实和规则是不重要的。
?再比如,在民间广为流传的“三十六计”,描述如何骗过对手,赢得胜利,如果将其运用于日常生活,则会严重损害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信任和社会和谐。
如“借刀杀人”“趁火打劫”“笑里藏刀”“上屋抽梯”“反间计”,仅从字面上看就令人毛骨悚然。过早接触,对孩子的心灵成长有害无益!
NO.4儿童文学经典有限原因那么,到底哪些文学经典适合孩子阅读呢?
网络搜索的结果大多数是四大名著再加上一些世界文学经典,例如《汤姆·索亚历险记》《安徒生童话》《海底两万里》等等。
翻译作品总归和原作隔了一层。当我给女儿读“弗吉尼亚的兔子”时,我完全不知道“弗吉尼亚”对她而言意味着什么。我倒宁愿给她讲讲“宁夏的兔子”,起码她知道那是爷爷奶奶住的地方。
可是,我们的白话文经典到哪里去了?为什么在推荐给孩子阅读的文学经典中,纯粹由现当代作家所写的白话文学作品那么少呢?
白话普及时间短,经典少
一个原因是,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史中,绝大部分文学作品是以文言文和传统诗词歌赋的形式流传的。“新文化运动”以来,真正的白话文学作品的历史尚不过百年。
时间短则积累的作品少,经典名著就更少,能够适合孩子阅读的经典名著自然就会少之又少。
文言文距离今天的现实生活已经十分遥远。学生很难在它们和现实生活之间建立起有效的联系。当然,我的意思绝不是说学生不应该学习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经典作品,恰恰相反,现在学生的中国传统文化功底几乎丧失殆尽,必须得到加强。这是我们的文脉。
儿童文学创作者少
另一个原因是,我们很少从孩子的教育和阅读心理出发,为他们提供适合其阅读的文学作品。
这样的作品倒不一定是儿童文学作品——当然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就更为罕见——而是说,要从孩子的年龄和特点出发,向他们提供那些容易引起阅读兴趣,有助于建立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学鉴赏能力的作品。
这些作品至少要具备以下三个特征:
一是文字要尽可能地简单。简单的含义是字的笔画少,容易记,意义单一。
最初级的读本可以只有几个字,以后拾级而上,逐步加深难度。让孩子在阅读的过程中认字,在认字的过程中培养起阅读的习惯;
二是故事情节要生动曲折,能够勾起孩子阅读的欲望和兴趣;
三是价值观要积极正向。孩子的心灵成长需要得到引导和保护。
要尽可能多让孩子在阅读的过程中体会到爱与良善、正直、诚实、负责任、独立、勇敢以及人性的光辉与伟大。
生活自会教会孩子如何看清社会,却很难再有机会让他们重拾美好。
这些工作并不容易,但必须要做,而且要由专业人士有意识地去做。
NO.5如何改变这种窘境?我认为,为有效改变这种窘境,需要重点加强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鼓励儿童文学创作
第一,从事现当代文学研究的学者们应该更积极地行动起来,承担起更大的社会责任。
据我所知,北大中文系曹文轩先生的作品就深受孩子们的喜爱。可惜这样有情怀高水平的作家实在是太少了。
更多的优秀学者应该加入曹先生的行列,不仅要向家长和孩子推荐现当代文学作品中的经典名作,甚至有必要亲力亲为,创作一批适合孩子阅读的优秀作品。
用儿童心理学研究视角推荐书目
第二,从事儿童心理学研究的学者、从事现代文学研究的学者以及文学创作者应该携手合作,从儿童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能力出发,有针对性地为社会推介适合孩子阅读的文学作品。
作家具有创作的欲望和能力,但往往缺乏儿童心理学的专业知识。他们的作品富于想象力和艺术性,但未必符合科学。
儿童心理学家可以提供有效的专业支持和帮助进行“纠偏”,为孩子提供质量更高,教育效果更好的作品。
早几年我结识的陕师大文学硕士、首师大教育学博士、国家二阶心理咨询师苏玉杰先生,一个人就具有这样的综合创造素养,但却因为种种原因收笔南山;这也是让人叹惋的教育制度的悲哀,培养出来的人未必做的是他喜欢或者他擅长的。
出版界承担起文化使命
第三,出版界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并承担起自己的文化使命,不能为了经济利益放弃了道德和教育责任,更不能盲目迎合社会热点而错误地推波助澜。
当前,打着“国学经典”旗号塞给家长和孩子的出版物汗牛充栋,其中的谬误和粗制滥造触目惊心。引导孩子读书是好事,但如果读书的方向错了,还不如不读。
如果都能像教科转中心做”国学语文“那样精心挑选、认真甄别优秀传统文化,剔除糟粕,汲取精华,并结合当代话语环境下的语言应用技能和应用艺术,编辑图书。我想,经过若干年的努力,如果在孩子们的书架上,能够摆放更多优秀的现当代中文经典名著,甚至比国外经典名著还要多。
那时候也许我们可以欣慰地说:我们尽到了自己的教育责任,至少没有辜负这个时代和生活在这个时代的孩子。
领导说了
您点一个
小编工资涨5毛!
小编:彭晨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balesitanyou.com/lzzyyw/80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