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聊斋志异 >> 聊斋志异译文 >> 正文 >> 正文

观蒲公故居,听旧斋故事

来源:聊斋志异 时间:2021/8/24

摆个茶摊,烧水烹茶,让过往行人免费喝。条件就是,说一个故事。

据说,这是蒲松龄搜集奇闻异事、鬼狐传说的一个重要途径。

后来说故事的地点又换成了家里的厢房,称为“聊斋”。

说起“聊斋”,大家可能第一时间想到的是一些鬼狐故事。而这些故事背后,却是蒲松龄坎坷波折的一生。

前段日子去淄博参加会议,有机会参观了一下蒲松龄故居。故居坐落在淄博市淄川区蒲家庄。门外,“蒲松龄故居”五个大字出自郭沫若先生之笔。门内,正厢有序,曲径通幽。一位年轻导游,引领我们转过一间间房屋、展室,做着介绍。

出道即巅峰。

蒲松龄,出生在一个没落的地主家庭,兄弟好几个,小时候因家境贫寒,学识渊博的父亲亲自给他们授课,只他出类拔萃。

18岁,蒲松龄第一次出征淄川县的县试,获得第一名;然后出征济南府的府试,再获第一名。考得两场第一名之后,已经在全县闻名,然后他踌躇满志地去参加院试。顺治十五年(年),蒲松龄参加院试,以一篇“蚤起”引起主考官,赫赫有名的大文学家施闰章的注意。施闰章看完他的答卷,拍案叫绝,给了高分。

于是,蒲松龄又拿了院试第一名。

按照规定,如果院试及第,那就是“秀才”了。年纪轻轻就当了秀才,且是县、府、院三试头名,蒲松龄的仕途一片光明。可谁知,这却成了他考场生涯的巅峰,甚至是人生的巅峰。

成为秀才,仅仅是获得了科举考试入门的资格。当时,科举考试分为三级,乡试、会试和殿试。乡试通常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取中后称为举人。会试在乡试后的第二年春天,在礼部举行,称为礼闱或春闱,取中后成为贡士。殿试由皇帝亲自举办,取中后成为进士。

那时候像蒲松龄这样的读书人,进身之阶,惟在科举。所以,穷苦人家出身的蒲松龄就此踏上了“乡试”之路。从康熙二年()开始征战,他前后参加了十余次乡试,屡战屡败,屡败屡战。

虽然科考之路不顺,但是他并不气馁,教书育人,寄情山水,将“谈鬼搜神”之爱好变成“雅趣”,收集素材,潜心创作。举凡天上人间、海外域内、鸟兽虫鱼、荒诞变化、民俗风习、诸般异闻、自然灾害、纷纭杂陈、包罗万象……穷毕生之心血,终完成《聊斋志异》。

《聊斋志异》共收录近篇短篇故事。在书中,蒲松龄抨击了腐朽的官场文化,如《促织》,皇帝喜欢斗蟋蟀,官府就强派民间进贡,百姓家的小儿不小心放走蟋蟀竟因恐惧而投井,闻之酸楚;他对科举弊政展开声讨,如《叶生》,考生叶某在科场一再受挫失意而亡,命终之后却并不知自己已死,仍然心系科场,游魂眷恋,伸笔答卷,喜获功名。当他欣喜归来,向妻子报告好消息时,妻子却是“掷具骇走”并警告他:你既然死了,就不要再来扰乱亲人。叶生终于明白了自己的可悲处境,长叹一声,奄然而灭。读完,悲从中来。还有,连城与乔生,贺生与瑞云,王子服与婴宁……一个个动人的故事呐喊出了大家对美好爱情的渴望;还有纯真爽朗的婴宁,柔弱聪慧的青凤,侠义善良的红玉,忍辱负重的珊瑚,刚烈坚强的商三官,狐女、花仙……一个个生动传神的女性形象,潇洒诙谐,聪明活泼,善良美丽,才华谈吐每每令男子自愧不如……

蒲松龄用文字挞伐腐败政治,代替劳苦大众说出被压迫的心声,以生动的笔触摹写落第士子的绝望之感,细绘科举制下文人是如何置身于精神的炼狱万劫不复。他塑造了众多生动传神的女性形象,将恋情描绘得格外动人,让整部作品流光溢彩,美不胜收。

虽是记录鬼怪故事,但是蒲松龄所体现出来的写作手法、文字功力、丰富想象,以及他所表达的思想和精神,堪称一流。

郭沫若赞其:刺贪刺虐入骨三分,写妖写鬼高人一等。

蒲松龄仙逝多年后,《聊斋志异》初刻,洛阳纸贵,轰动全国,闻名世界,被后世誉为真正的世界短篇小说大王。

18岁就通过“考试”享受过人生高光时刻的蒲松龄,苦苦追求的仕途之路行不通,却在“不务正业”的路上,开花结果。

从故居出来,心中感慨系之,思绪万千。蒲公一生波折,屡屡失意,却始终不屈不挠,顽强进取。也许正是这种不灭的精神支撑他逆境思奋,百折不挠,终成为一代文学宗师,为后人景仰。

所谓,造化弄人,却始终不会辜负坚持不懈的努力。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lesitanyou.com/lzzyyw/98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