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琦玥,文学院级硕士研究生,师从樊庆彦教授。本科就读于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熟练掌握英语、法语读写及笔译能力。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从事元明清小说戏曲研究,同时结合跨学科背景,对域外汉籍与汉学研究也有所涉猎。先后在《红楼梦学刊》《图书馆理论与实践》《戏曲研究》等刊物发表文章十余篇。此外,她多次参加学术交流会议并提交论文,作会议发言。曾获山东大学校长奖、国家奖学金、山东大学优秀志愿者、优秀研究生干部奖等荣誉。
学史扣听情怀,下笔找寻乐趣
学自己所爱,爱自己所学
周琦玥对于明清小说的喜爱自幼深埋心底
生于蒲松龄故里
《聊斋志异》是她接触的第一本古代小说
“我婴宁殆隐于笑者矣”是她热爱的伊始
虽然阴差阳错被英语专业录取
但她始终保持着对文学的热爱与向往
终于,周琦玥本科毕业时跨专业
进入到山大文学院攻读硕士学位
并将元明清小说戏曲
作为自己的主要学术研究方向
谈起自己跨专业考研的难处
周琦玥坦言
和从兴趣出发的阅读爱好完全不同
对于整个文学史的把握需要经历一个
从微观的视角拓展到宏观视野的建构过程
周琦玥不仅克服了跨专业学习的挑战
还把本科所学的语言技能应用到了文学研究中
用自己本科所学的相关知识
打开了了解海外文献和海外汉学思想家的窗口
进入到文学院读研后
周琦玥尝试打破学科壁垒
开始涉猎域外汉籍和汉学研究
试着找寻中国古代文学的东方浪漫
和海外汉学的西式浪漫之间的共鸣
真正做到了“学有所用,用其所长”
以考研为契机,周琦玥开始对文学有了全新的认识
明白了进行学术研究
不只需要体会书中的“风花雪月”
更多的是冷板凳上的严谨和严肃
在导师的带领下,她开始了学术写作训练
并在研究生阶段发表了多篇论文
以“幸运”傍身,循着前人的脚印前行
周琦玥称自己是一个“幸运”的人
幸运的是她在山大求学的七年里
遇到了很多很好的老师
他们在不同阶段给她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提起自己的导师樊庆彦教授
周琦玥充满了感激
“我的导师是十分温和、宽容的一个人,
他从来没有和学生红过脸,
他会不断鼓励学生去思考、去尝试,
不会轻易去批评、指责学生。”
周琦玥的每篇论文都是先交给导师审阅
然后再不断修改完善
此外,樊庆彦教授要求学生每个月都交一篇读书报告
这不仅督促她养成了日常阅读的习惯
还激励着她去主动思考
很好地锻炼了思考问题的能力
也为日后的论文写作做足了准备
除了自己的导师
周琦玥还得到过很多其他专业老师们的帮助
“转益多师是吾师”的求学态度让其受益匪浅。
山东大学是研究聊斋学的重镇
这为从小就接触《聊斋志异》的周琦玥
提供了广阔的学习平台
周琦玥十分珍惜任何一个可以进行学习交流的机会
研究生阶段,她曾多次参加学术交流会议并发言
参与学术会议给予了周琦玥开阔视野
以及向各种专家学者和学界大佬学习交流的的机会
而这些机会,是无论看多少篇论文都无法取得的
日就月将,精进不休
“功不唐捐,玉汝于成”
翻看周琦玥的履历,我们不难发现
她也十分乐于参与学生工作和各种志愿活动
曾经获得过山东大学优秀志愿者
优秀研究生干部奖等荣誉
年,周琦玥获得了研究生校长奖
除了参选者的身份
她还曾作为志愿者参与到
山东大学研究生学术之星奖评选活动中
从“双重”的视角更加全面地了解这些活动
她认为,“学术之星”的意义就是
让广大学子汲取乘势而上的力量
不断完善自我,不断进步
正如她在山大日记里写到的
“愿学新心养新德,长随新叶起新知”
希冀作为小树苗的自己
也能茁壮生长,抽枝展叶
标情务远,立志需长
“立长志惜时励学”
这句话是周琦玥最想与学弟学妹们分享的
一直以来她都以此勉励自己
她总是习惯于提前花很长时间去准备一件事
在完成比较重要的任务时
她会选择把战线拉长,提前开始着手
每天都积累一点,这不是拖延
反而是克服拖延的一种手段
谈及对未来的规划,周琦玥表示
从本科的基础知识学习到硕士、博士的学术研究阶段
是一个由点到面,再到更深层次的过程
所做的规划并不仅仅到博士为结点
而应当是越来越全面、深入的
自己也在逐步地探索和计划中
对于有志于读博的学弟学妹们
周琦玥建议从研一就要开始做准备
提前查看各高校的招生简章
了解考博的具体要求,向着目标努力靠拢
“我婴宁殆隐于笑者矣”
是周琦玥读《聊斋志异》印象最为深刻的一句话
少时读来,一知半解,知其义而不知其意
一直到大学期间,再读《婴宁》
周琦玥才真正悟到了笑中真意
她认为,婴宁的笑是对生活的自然热爱
而不笑则是无声的反抗
展现着一种毫无矫饰的人生姿态
这种“隐于笑”的生活态度也给自己启发
对待学术的热爱与严谨
对待生活的乐观与积极
内心的温柔与坚定
让她在学术之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宽……
素材来源
融媒体中心
文
牛一冰吴虹萱
编辑
任缘
责任编辑
苗立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