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聊斋志异 >> 聊斋志异影响 >> 正文 >> 正文

伟大时代的幸运儿蒲松龄和他的聊斋志异

来源:聊斋志异 时间:2022/6/22

伟大时代的幸运儿

——蒲松龄和他的《聊斋志异》

刘向军

《聊斋志异》是中国文学史上最著名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蒲松龄也因此被称为“文言短篇小说之王”。《聊斋志异》是一部包罗万象似的短篇小说集,在这一点上。他不逊色于任何一部西方著名短篇小说集。因此,我们可以说世界上有四大短篇小说巨匠:法国的莫泊桑,俄国的契诃夫,美国的欧·亨利,中国的蒲松龄。

郭沫若先生曾经这样精彩地评价蒲松龄和他的《聊斋志异》:“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正是蒲松龄以他的惊天文学才华和如椽的文学巨笔,才把一个个口口相传的民间故事提升为永恒的文学瑰宝。

同时,我们还要注意到,《聊斋志异》于蒲松龄40岁的时候就成书了,并且为世人广为传抄,轰动一时。换个角度说,享年75岁的蒲松龄在后35年中至少始终生活在《聊斋志异》给他带来的巨大社会光环中。虽然在康熙时期文学家还没有靠文学作品的成功而获得巨大名利的社会风气,蒲松龄并没有因为《聊斋志异》获得出版专利权而发财,更没有因此而做官,但是不能否认,他所钟爱的写作事业能够顺利完成并得以顺利传播,这本质上就是一个伟大开放的包容时代才能发生的奇迹,而蒲松龄无疑是这一伟大时代的幸运儿。

后人主要是今人过度解读了蒲松龄生前的贫穷与科举考试的可怜可笑,似乎蒲松龄一生极其穷困潦倒,食不果腹,似乎蒲松龄完全应该通过科举考试,似乎腐朽没落的封建制度扼杀了蒲松龄这个人才。

真实的情况并非完全如此。

第一,蒲松龄的穷困是相对的。

蒲松龄的一生是穷困的,这个没有什么争议,但是还要看和谁比。蒲松龄是教书先生,一年可以挣二三十两银子,他一共有4个孩子,三儿一女。老婆姓刘,娘家比较富裕。蒲松龄靠他做私塾的收入来养活一家人自然不会富裕,但是可以肯定,蒲松龄一家比起大部分老百姓来说也算是那个年代的小康家庭。也正是因此,他至少还有能力通过免费给路人供应茶水来换取喝茶者讲述故事素材。

第二,蒲松龄在科举上也曾经有过辉煌。

在19岁那一年,蒲松龄连续夺得县府道三个第1名,也就是夺得了县级、市级、省级三个第1名而成为秀才,一时轰动整个山东。虽然从20岁以后他一直考到72岁,连续考了52年而屡考屡败,特别是在他40岁以后,因《聊斋志异》的完成已经名满天下之后,他在科举考试上依然未有新的收获,以至于国家体恤他年迈执着,最终他在72岁那一年赠与他“贡生”的身份,类似于今天被破格录取为大学生。

显然蒲松龄是很有天赋的一个人,至少在形象思维的领域里绝对高人一等。一个人能够像蒲松龄那样在19岁的时候干出那么一件名扬四方的科举奇迹,已经死而无憾了,即便后52年连考连败,又有什么可讥笑、可悲悯的呢?

第三,蒲松龄真正的兴趣和才能在于文学创作。

他写于31岁时候的自勉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蒲松龄这句大气磅礴的座右铭固然表达了他执着地备战“高考”、不上名校死不休的决心,但同时也表达了他对自己所钟爱的《聊斋志异》收集、创作工作的坚定执着,甚至我们也可以认为它还表达了蒲松龄在他所从事的私塾教师这个平凡的岗位上教书育人的坚定执着。事实上,在蒲松龄写下这幅对联的同时,他就已经在着手搜集、整理、撰写民间故事了,也因此在他40岁的时候《聊斋志异》就横空出世了。

《聊斋志异》使得一时洛阳纸贵,这当然是蒲松龄当时就知道的,虽然蒲松龄并未因此而暴富,虽然蒲松龄也未必清楚这部书将使他千古留名。但可以肯定,40岁后名满天下的蒲松龄再去参加科举考试的时候,他的执着依旧,他追求功名利禄的入世心态依旧,或者更积极一点说,他想造福一方、奉献社会从而实现自我价值的人生信念依旧,但他一定不再像年轻时那般地急切和焦虑,而是多了一份走火入魔般的神圣的参与感。应科举,无非是每三年参加一次考试罢了,无非是每三年交一篇作文罢了,这对于那时的读书人来说实在不过是家常事。今天的人们替蒲松龄大为鸣不平,替老先生深掬数把辛酸泪,无乃过乎?

可以说,科举考试和文学创作两不误,这是那样一个盛世所能给予蒲松龄的最宽容的社会氛围。我们当然也可以指责康熙盛世,比如它可以改革科举考试的内容而专设小说创作一科,从而让蒲松龄成为那个时代的文学大师。——我们当然不能因为一个人的特殊才干就要求一个时代为他做出改变,并且事实上,对于文学家来说,他有自由的创作空间远比获得一个文学创作博士学位重要。

总之我要说蒲松龄是一个生活在伟大时代的幸运儿。他做了他真正想做的事,也做成了这件事。他的《聊斋志异》才是他生命的真正实现,他也因此真正成为山东人民、中国人民永恒的骄傲。再做一个假设:假如40岁的蒲松龄在完成《聊斋志异》之后又顺利地考中进士成为状元,他也因此成为像韩愈、欧阳修、苏东坡那样朝堂上的一员重臣的话,我们是否就觉得科举考试不再那么腐朽而蒲松龄的人生也因此更加完美了呢?

但是可以了吧,不可过于贪心吧。于万万人之中出现了一个蒲松龄、成就了一本不朽的《聊斋志异》,能够成为伟大时代的幸运儿,蒲松龄应该知足吧,后人也都应该知足吧。

.5.8

教学新思考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lesitanyou.com/lzzyyx/1155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