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聊斋志异 >> 聊斋志异影响 >> 正文 >> 正文

圣诞节更新和圣诞无关的文章

来源:聊斋志异 时间:2021/3/21
福州白癜风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a_cjzz/150915/4696949.html

圣诞节快乐MerryChristmas

范小羊

范小羊、网络

推荐书目

《欲望的浮世绘:金瓶梅人物写真》、《人类砍头小史》

CHRISTMAS

《人类砍头小史》

最初是抱着猎奇的心态来看这本书的,以为是小史,但是读起来才发现是近现代年左右人类在战争、科技、医学、犯罪、艺术等方面对人类头颅的认知和心理定位。

作者弗朗西斯·拉尔森曾是牛津皮特河博物馆的美女馆长,而这个博物馆是以“干缩人头”而闻名于世。作者却和大多数前来参观者直白的感受不同,提出了一系列关于人类道德、心理和哲学方面的问题。

比较喜欢书中的如下几个观点。

第一个有意思的观点是,在人头交易中,买方和卖方到底哪一方更野蛮?

舒阿尔人猎头的全盛时期是19世纪晚期,这段时期并不是部落猎头文化本身的推动,而是部落对外国人收藏干缩人头这一奇特品味的回应。央视很著名一句公益广告词是:“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简而言之就是需求推动了市场。欧洲文明社会的人群一边爬在玻璃墙外看展品,一边感慨猎头文化的落后和野蛮。

但是,如果有人会去思考这些少数民族部落的人头是怎么流入遥远的欧洲大地的,那么对人类道德审视的目光也许就该转向自己的祖先。收藏者,也不过是用文明的外衣遮盖了其野蛮的本质。

第二个有意思的观点就是:只要给予正当的文化语境,人们就可以完成一些残忍的程序,正如他们可以眼睁睁地注视着血腥的处决或为了把肉清理掉而煮人头。

我一直觉得人类之所以高级于其他物种原因之一就是人类具有“物伤其类”的本能,根据同类的遭遇预判自身的处境,而可以规避不必要的危险,从而提高了人类在环境中的生存几率。小时候学习鲁迅的文章,印象最深的就是“看客”论点,尤其是那些看砍头的看客。小时候的我无法想象血淋淋的杀人场面如果不是拿刀逼着要去看,为什么会有人会主动的去给噩梦找素材?其实,古今中外都有人把砍头看成一种热闹,只要自己不是那个行刑者就可以毫无道德压力的观看。

正常人在正常情况下无法面对对人类躯体的肢解和其他处理,但是在实验室当做好了“为科学”、“为医学”、“为人类”的心理建设之后,就可以面对泡在各种液体中的人类残肢。一个家庭的厨房如果贮存这些东西一定被称为变态,但是在实验室看到就会觉得再正常不过了。这让我想起《洞穴奇缘》中的一个问题,就是在特定环境中人类的文明是不存在的。文明和道德都是有前提的,前提就是文明圈中的多数人类的前程和利益。

昨晚去看《紧急救援》其中有一幕就是特勤赵呈为了就卡在机头的机长而牺牲了,当你看着一个活生生的人对你不停的呼救时你舍不得放弃,但是一命救一命真的就能用生命的数量来衡量吗?在特定环境下的“见死不救”并不是道德的反面,反而值得尊敬!

第三个也有意思的地方是人类对头颅的神性崇拜到医学探索。

这本书也许是作者认知半径的问题,列举的都是只是西方国家近几百年的例子,没有涉及东方文明。西方的猎头文化从收藏者的猎奇心理到后边解剖师的研究不得不说确实推进了现代医学的进步,大脑在身体活动中的重要作用也渐渐被发现和认可。

但是,在中国古代人民普遍认为心才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尤其是对智商的绝对作用。比如,说一个人傻就是一窍不通,聪明就是有七巧玲珑心。《聊斋志异》之陆判中朱尔旦换心就变聪明了,但是他的丑妻换头还保留着原来的意识。

现在很多人心情不好的时候就会说“心里难受”,但影响心情的不是心脏,是一系列器官、神经、激素的综合作用导致的呼吸、心跳的不适,而这一系列反应中大脑中枢的作用不容小觑。心情不好时“心里难受”是结果,而不是原因。

这一点我觉得意思,是因为结果和原因的倒置。在大多数时候我们总是把看到的结果当成原因,而忽视其背后真正的“魁首”。万事,退一步,如果不是海阔天空,那应该也会看得更深更远,做人做事,皆是如此!

最后比较遗憾的是书中居然没有提最美女特工玛塔·哈丽,她因为太美,死后头颅被阿纳托密博物馆收藏。不过听说这颗头颅在年被盗,至今下落不明。

最初是抱着猎奇的心态来看这本书的,以为是小史,但是读起来才发现是关于近现代年左右人类在战争、科技、医学、犯罪、艺术等方面对人类头颅的认知和心理定位。

作者弗朗西斯·拉尔森曾是牛津皮特河博物馆的美女馆长,而这个博物馆是以“干缩人头”而闻名于世。作者和大多数慕名而来的参观者直白的视觉感受不同,她提出了一系列关于人类道德、心理和哲学等方面发人深思的问题。

比较喜欢书中的如下几个观点。

第一个有意思的观点是,在人头交易中,买方和卖方到底哪一方更野蛮?

舒阿尔人猎头的全盛时期是19世纪晚期,这段时期并不是部落猎头文化本身的推动,而是部落对外国人收藏干缩人头这一奇特品味的回应。央视有一句很著名公益广告词是:“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简而言之就是需求推动了市场。欧洲文明社会的人群一边趴在玻璃墙外看展品,一边感慨猎头文化的落后和野蛮。

但是,如果有人会去思考这些少数民族部落的人头是怎么流入遥远的欧洲大地的,那么对人类道德审视的目光也许就该转向自己的祖先。收藏者,也不过是用文明的外衣遮盖了其野蛮的本质。

第二个有意思的观点就是:只要给予正当的文化语境,人们就可以完成一些残忍的程序,正如他们可以眼睁睁地注视着血腥的处决或为了把肉清理掉而煮人头。

我一直觉得人类之所以高级于其他物种原因之一就是人类具有“物伤其类”的本能,根据同类的遭遇预判自身的处境,而可以规避不必要的危险,从而提高了人类在环境中的生存几率。小时候学习鲁迅的文章,印象最深的就是“看客”论点,尤其是那些看砍头的看客。小时候的我无法想象血淋淋的杀人场面如果不是拿刀逼着要去看,为什么会有人会主动的去给噩梦找素材?其实,古今中外都有人把砍头看成一种热闹,只要自己不是那个行刑者就可以毫无道德压力的观看。

正常人在正常情况下无法面对对人类躯体的肢解和其他处理,但是在实验室当做好了“为科学”、“为医学”、“为人类”的心理建设之后,就可以面对泡在各种液体中的人类残肢。一个家庭的厨房如果贮存这些东西一定被称为变态,但是在实验室看到就会觉得再正常不过了。这让我想起《洞穴奇缘》中的一个问题,就是在特定环境中人类的文明是不存在的。文明和道德都是有前提的,前提就是文明圈中的多数人类的前程和利益。

昨晚去看《紧急救援》,其中有一幕就是特勤人员赵呈为了救卡在机头的机长没能及时撤离而牺牲了,看着他挥手赴死的画面就忍不住泪目。当你看着一个活生生的人对你不停的呼救时你舍不得放弃,但是一命救一命,真的就能用数量来衡量其价值吗?应该以保护好自己为前提,然后尽力挽救其他的生命。在特定环境下的“见死不救”并不是道德的反面,反而值得尊敬!

第三个有意思的地方是人类对头颅从神性崇拜到医学探索。

这本书也许是作者认知半径的问题,列举的都是只是西方国家近几百年的例子,没有涉及东方文明。西方的猎头文化从收藏者的猎奇心理到后边解剖师的研究不得不说确实推进了现代医学的进步,大脑在身体活动中的重要作用也渐渐被发现和认可。

但是,在中国古代,人民普遍认为心才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尤其认为心对智商有着绝对作用。比如,说一个人傻就是一窍不通,聪明就是有七巧玲珑心。《聊斋志异》之陆判中朱尔旦换心就变聪明了像是换了一个人。但是他的丑妻换头还保留着原来的意识,依旧保留着单纯善良的心思。

现在很多人心情不好的时候就会说“心里难受”,但影响心情的不是心脏,是一系列器官、神经、激素的综合作用导致的呼吸、心跳的不适,而这一系列反应中大脑中枢的作用不容小觑。心情不好时“心里难受”是结果,而不是原因。

这一点我觉得意思,是因为结果和原因的倒置。在大多数时候我们总是把看到的结果当成原因,而忽视其背后真正的“魁首”。万事,能做到退一步,如果不是海阔天空,那应该也会看得更深更远,做人做事,皆是如此!

最后比较遗憾的是书中居然没有提最美女特工玛塔·哈丽,她因为太美,死后头颅被阿纳托密博物馆收藏。不过听说这颗头颅在年被盗,至今下落不明。你瞧,21世纪,人头魅力依旧不减当年!

CHRISTMAS

《欲望的浮世绘:金瓶梅人物写真》

刚开始读《金瓶梅》的时候很费力,尤其是书中对人物衣着的描写,因为服饰认知的断层我不能直观的想象和体味。而且中国古典小说的作者有时喜欢用反语,比如《儒林外史》,如果不了解当时的语言习惯和风俗人情,有些东西是读不出来的。比如书中说月娘长得好看,五短身材,到底是夸还是讽?

《欲望的浮世绘:金瓶梅人物写真》这本书很清晰的理顺了人物关系,但我不认同作者把兰陵笑笑生笔下的潘金莲等看成心理病态的人物。虽然从现代心理学分析她们似乎很有病态的倾向,这只能说兰陵笑笑生对人物的塑造太成功了,让我们忍不住把她们当作真实的人物来分析心理。我觉得《金瓶梅》中她们对淫欲的无度和依赖是作者对人性的一种极端写法,是刻意的突显。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无论西门庆还是李瓶儿,在生命的最后都表现出纯粹的善念,以至于让读者忘记了他们之前的坏。认同作者对人性的定位,现实社会中事物没有界限分明的黑与白,人也是。而金瓶梅中的人物也不是纯粹的好人和坏人,每个人都有人性的闪光点,也有不能饶恕的恶。这是金瓶梅和红楼梦最本质的区别。金瓶梅是对现实直白的翻译,不需要刻意的浓墨重彩就已经很精彩了!

因为《金瓶梅》太大了,《欲望的浮世绘:金瓶梅人物写真》也只能平面的展示其中一个侧面。中国古典小说大都庞杂,一动一静间就是一幅又一幅市井画面的叠加。就像清明上河图,每个人物都是一个故事,故事间又相映成趣,而对人物和故事评判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如果有人物关系困难症,或者没有时间读《金瓶梅》原著的朋友,推荐看看这本书,人物关系及人物结局都一目了然。期待作者有新的作品推出,展示更多有意思的画面!

MERRY

CHRISTMAS

《赴宴者》

严歌苓的书看了很多,这本《赴宴者》算不上上乘之作。

书中讨论的如果底层人物的被视为社会的蛀虫,但是真正的硕鼠又是哪些人呢?这是一场对人性的质问,食、色,性也!

相对于严老师的其他作品,这本书真心觉得不出彩。

最后,祝大家圣诞快乐!

圣诞

CHRISTMAS

MERRY

快乐

往期精彩

温良恭俭让,潘驴邓小闲

吃人该不该死?

我们都曾是卡夫卡

扫码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lesitanyou.com/lzzyyx/752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