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学中的“美人鱼”在国内外家喻户晓,其实三百年前,中国作家蒲松龄已经创造过荡气回肠的美人鱼爱情故事,这就是《聊斋志异》中的《白秋练》。白秋练是珍稀动物白暨豚幻化而成的,是中国的“美人鱼”。
人鱼形象最早可以溯源到远古旧石器时期的图腾。人鱼在半坡彩陶和姜寨图腾中占有很大比重。“在半坡彩陶上的各种花纹中,写实鱼纹数量最多。”“布依族崇拜鱼。织锦,蜡染,刺绣等图案都有鱼的面”,“云南洱海附近的白族,古代曾以鱼为图腾”。这些都充分说明了鱼这种动物在原始人心中是有很高地位的,可以说他们是把它当神来崇拜的。《山海经第五卷·海内南经》中有氐人国“氐人国在建木西,其为人人面而鱼身,无足。”晋·干宝的《搜神记南海鲛人》中提到,“南海之外有鲛人,水居如鱼,不废织绩。其眼泣则能出珠。”这时的人鱼不但能劳作,而且还具备了人的情感,神奇的是它们掉下来的眼泪就是珍珠。这些无疑都给后世作家提供了宝贵的创作灵感。
经过历代人鱼形象的演变到了清代,聊斋先生蒲松龄集大成,不仅在创作花妖狐媚的形象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而且还进一步丰富了“鲛人”这一文学母题的形象及内容。蒲老先生塑造了众多的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可谓“乱花渐欲迷人眼”,时有迷人处,夺造化之奇,以至在读小说的时候很期待,他笔下的人鱼又会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呢?
她叫白秋练,是一只生长在洞庭湖的白鱀豚,美丽而又清纯。
时常,她在湖中嬉戏游玩,看碧波荡漾,听风过芦苇;时常,她也用好奇的目光看来往船只,以及形形色色、表情各异的人们。
她过得无忧无虑,悠然自在。
那一日,她游过一艘泊在岸边的船时,忽然听到一个少年正在吟诗:“罗衣叶叶绣重重,金凤银鹅各一丛。每遍舞时分两向,太平万岁字当中……”。她被那抑扬顿挫的节奏、铿锵宛转的音节打动了,于是日日从水下浮上来悄悄聆听,默默吟诵。久了,她爱上了诗,也爱上了这个吟诗的少年……
于是她着意打听,得知他叫慕蟾宫,刚刚16岁,随父亲经常到此。只是父亲不喜欢他读书,只想他能学会做生意,所以他只有在父亲不在时,才敢这样大声吟诗。一天晚上,月光如水,她又听到了蟾宫在读诗,她情不自禁幻化成美丽的少女,站在他的窗外。忽然,蟾宫停下了吟诗,她正在惊诧间,他已然推门而出,正与她迎面相对,她吓得赶忙跑开。
这一次意外相遇,让白秋练不敢再过来。然而却止不住对蟾宫的相思。她终于生病了,寝食皆废,奄奄一息。
她是母亲最爱的女儿,得知她的心愿,不顾人鱼殊途,竟然主动上门找少年求婚。被拒绝后又用泥沙阻住了他们归去的船,终于让他们得以再次相见,并深情相爱。她不敢告诉爱人自己的真实身份,只说是渔家女。如此低微的出身,尽管蟾宫几次请求,甚至也为了她相思成疾,慕父还是不肯同意。
白秋练知道商人重利,于是提议让慕家购买某种某种货物,开始时慕父半信半疑,只用一半本钱买了她建议的货物。回去后慕父自己挑中的货物赔得血本无归,幸好有白秋练的货物得以大赚。眼见儿子爱上的是如此聪慧能干的女子,慕父终于点头,他们得以喜结良缘。以后再购货,便全都按照白秋练的建议,慕家赚得盆满钵满。
白秋练与慕生,是以诗为媒相携百年的,也因此白秋练成为了一个超级诗迷形象。诗文实现了白秋练生命的寄托,成为了与慕生的志趣结合点。同时蒲老先生也送给了读者一个因诗寻爱、迷诗智巧、靠诗活命的奇女子。
借诗而嫁。慕生独自吟诗不断,奈何隔窗有耳,白秋练因为听到诵诗而暗恋上慕生,并相思成疾,无奈之下,秋练母亲自任为媒,向慕生亲荐女儿;虽然慕生父亲不同意,但两人吟诗为暗号,私相来往;为成就迷诗之情,巧智迭出,后终成匹偶。
借诗而救命。秋练相思成疾,三吟王建诗——罗衣叶叶而愈;慕生因思而病,吟唱“杨柳千条尽向西”,“菡萏香莲十顷陂”而愈;最后时,因海水供应不足,白秋练死去,但吟“杜甫梦李白诗,死当不朽”,而终活命。
故事的发生与发展,皆缘于诗,诗为媒,为良药,借诗推动了情节的发展,真不知白秋练是嫁与了慕生还是嫁与了诗,诗是白秋练如海水般的活命之物。
真难料,蒲老先生竟会有如此飘逸之笔,作为“浮白在笔,仅成了孤愤之书。寄托如此,亦足悲乎!”的《聊斋志异》,为何有此奇想呢?古时,书生毕生学诗,如果不能中举,百无一用,但小说却让慕生因为诗而有女自托终身,并且是白秋练般杰出的女子。虽然遵从父亲的要求,慕生弃文从商,但很明显,经商并非是他安身立命的所在,倒是因为诗而结识了白秋练,靠秋练而致富。
秋练,澄江似练,来源于诗的名字,可谓是诗意满身的人物了。慕生,字蟾宫,又是极有意思的名字,可其父却“以文业迂”,“使去而学贾”,但成就慕生的仍是意图蟾宫折桂的看家本领,而不是他父亲所希冀的从商。
奇文共赏,蒲老先生竟然会塑造出这样一个喜欢诗、爱书生的女子。白秋练因爱诗而自荐,不忌礼仪,终摆脱龙王淫威;因迷诗而勇敢,巧智迭出,得到爱情、解救了母亲。就因了对诗的痴迷,让白秋练成为了如诗般灵气的人物,诗迷的称号不虚也!
中国古代号称泱泱诗国。上古时“赋诗言志”不说,至唐代科举作官也要考作诗。到了后来,士大夫游山玩水、庆吊应酬等,但凡需要言志抒情的地方几乎都离不开作诗,甚至牧童、马夫、农民也会吟诗,因此,说诗的精神弥漫于中国古代社会,大概并不太过份。
但同是作诗、爱诗,却自古就有格调高下之分。中国古代的爱情小说中,才子佳人以诗歌唱和而定情的多得成了俗套,个中的妍媸高下不可以道里计。这些小说作者大抵都是借小说来逞露自己的诗才,除唐人以外,小说里的几乎很少有好诗,只是七字个字拼凑起来的香艳的字句而已,因而那些小说往往写得极俗。《白秋练》这篇小说中男女的爱情也以诗为媒介,但蒲松龄不让男女主角来作诗,只让他们读唐人的诗,双方只因为有诗的共同爱好,因共同志趣而相爱。这就别开生面,使人感到这对情人是真正的爱诗,仿佛是生就的雅骨,倒要比那些自命为文人雅士的人的格调要高一筹,同时也表明了蒲松龄的格调比那些自命风雅的才子佳人小说的作者更高一筹。
诗,这思维的灵性的火花,成为了白秋练的挚爱,关乎了爱情与生命。白秋练只是一个白骥,“生近视之,巨物也,形全类人,乳阴毕具。”如此的物种,有了灵性,喜欢上了人间最精神化的东西——诗歌。它外形接近人,而精神气质竟然直抵人的最高境界,何等的生物有如此的慧根呢?它为什么喜欢诗文呢,蒲松龄为什么赋予诗歌如此的魅力呢?从作品中可以知道,白秋练迷恋的不仅是慕生,更是诗歌,是慕生身上诗的特性。诗歌的诱惑力竟然如此之强,但为什么让一个非人的物种痴迷到诗上呢?世人怎样呢?是经济冲淡了诗文的价值,还是时代已经抛弃了原本精华的东西呢?
一人一鱼,因诗而相识结缘,唐诗贯穿了他们全部的爱情与生活。
曾经,在白秋练病时,蟾宫为她吟咏王建的“罗衣叶叶绣重重”;后来蟾宫病重,白秋练便为他吟咏刘方平的“朝日残莺伴妾啼,开帘只见草萋萋。庭前时有东风入,杨柳千条尽向西。”他们相爱之时,白秋练曾经以李益的《江南曲》占卜,觉得“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这诗不够吉祥,可能婚姻充满波折。后来白秋练因缺水干渴死去,又是“杜甫梦李白”的诗句得以暂存。
这一段浪漫的爱情,更是一场诗意的相逢。
无论是水路相隔,还是人鱼殊途;无论是父命不允,还是龙王作梗,他们的爱与诗都拥有无穷的力量,最终战胜了一切艰难险阻。
后来慕父去世了。蟾宫听从妻子的话,将家搬到了洞庭湖。
从此他们生活在湖边,日日看烟波浩荡,夜夜听风过芦苇。月色波光里,夕阳西下时,他们会教孩子读唐诗,一起看游鱼戏水,那是人与自然最优美和谐的画卷。
这是年前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写下的故事。时光荏苒,几百年的光阴倏然而过,曾经浩浩荡荡的长江、曾经烟波缥缈的洞庭湖都已,不再是当年的模样。
长江白鲟已经宣布灭绝,而那洞庭湖里的白鱀豚,亦是也正在濒临灭绝中。看着这样的新闻,不禁心中黯然。“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时代滚滚向前,无论是动物还是人类在自然面前都是那么渺小卑微,我们也终究有一天要告别,苍茫宇宙与无限时空,是否还记得,我们曾经来过?
想起“聊斋”中那个爱读唐诗的白鱀豚姑娘,那个聪慧美丽的白鱀豚姑娘,你在远方还好吗?能否再一次走入我们的书中梦里,演绎一段浪漫优雅的诗意传说?
为了你
我偷偷浮出水面
不求长相厮守
只愿见你一面
夜深时
我坐在你休憩的宫殿屋檐
拿起笛子
吹出我心里的幽怨
海豚在浪花里为我伴舞
却不见你的身影你的容颜
或许
我早该明白
你我之间
如鱼和飞鸟之恋
纵然情深
也难踏平世俗的沟壑
与天堑
沿着海岸
我采摘了繁花满船
每一朵
都是想见你一面
等到万花凋零
我的所有心愿
也未能实现
今生虽无缘相伴
我还是要送你祝愿
看我手中的花儿
是我对你所有的心言
记住
当红尘消散
当繁花过眼
我对你的心
依然
不变
画笔小仙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lesitanyou.com/lzzyyx/84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