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十四字解》
刘悦王光福著
文汇出版社
古往今来,人们面对着很多同样的情境,有着不断的思考,我们研读前人的思考及社会思想的变迁,可以为今人开拓思维;总结历史上的兴衰成败,可以提升我们的所知所行、所思所想,找到进步之通衢。本书中大量引用了古人的思考,还有很多古代的事例,来解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中,我们可以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无一不是有着深厚的文化根源,这是我们民族早已有之的认知和一贯倡导的准则,今日郑重地提出,既是对我们民族精神的总结,也是为我们继续走下去给出的坚定指引。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二十四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文汇出版社推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十四字解》一书对这二十四个汉字的造字理据、形义演变、文化内涵进行逐一阐释,运用散文化的笔法,以通俗易懂的语言揭示二十四字承载的民俗典故、历史事件、传统文化、思想理念,让读者从中感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激发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二十四字解·第五讲
——自——
“自”字下面加个“心”字,就构成“息”字。其本义是呼吸、气息,经常和“鼻”字连用,称作“鼻息”。比如李白《古风·大车扬飞尘》诗云:“鼻息干虹蜺,行人皆怵惕。”宫中宦官们的鼻息都冲到彩虹上去了,真可谓趾高气扬,怪不得行人们都害怕地躲开。再比如常用“仰人鼻息”来比喻依赖别人,不能自主。《后汉书·袁绍列传》记载,冀州牧韩馥打算把冀州让给袁绍,他的手下说:“袁绍孤客穷军,仰我鼻息。”“仰人鼻息”有时也省作“仰息”,如《聊斋志异·婴宁》中,王子服相思病害得厉害,“转思三十里非遥,何必仰息他人”,就独自进山找婴宁去,成就了一段绝美爱情。因为鼻子在人脸的中心位置,又是凸起的部位,所以,人们说到自己,尤其是炫耀自己的时候,都习惯于指向自己的鼻子。而在羞辱对方时,也会用手指向对方的鼻子,或者指责对方为“不要鼻子”。自我意识是人类特有的高级心理活动,是人类对自己身心状态和对自己同客观世界的关系的确认。古希腊阿波罗神庙的门楣上镌刻着一条神谕:“人啊,认识你自己。”苏格拉底就很看重这句话。有人问苏格拉底什么最难,苏格拉底回答:“认识你自己。”《老子》云:“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老子·二十四章》)意思是自逞己见的人不能明辨是非,自以为是的人无法彰显才干,自夸的人很难建功立业,骄傲自大的人不可能长久。总之,一个人对自己要有清醒的认识。那些自视太高、刚愎自用,喜欢自我炫耀的人,实乃画地为牢而不自觉者。孔子云:“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卫灵公》)指君子遇到问题时是从自身找原因,而小人则是撇清自己,一味从别人身上找原因。孔子的学生子贡请教孔子,有哪一句话可以终身践行?孔子回答:“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这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也是一句有着深刻内涵的道德箴言,千百年来一直被中国人奉为基本的行事准则。后来孟子说:“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孟子·离娄上》)也就是,做任何事若是没有达到预期效果,不要怨天尤人,而要反躬自问。孟子是个好传人,这是对孔子思想的认真继承。上述这些“己”,都是第一人称代词,表示自己。“己”是“纪”字的早期写法,本来表示丝缕的头绪,后假借为第一人称代词,指自己。“自”和“己”虽然都表示第一人称,但开头都是各自单独使用的。后来,汉语词汇的单音词逐渐向双音词发展,“自”和“己”最终合并为一个词。比如明人李贽在《焚书·杂述·杂说》中云:“夺他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垒块。”这不但是语言学上的一个绝佳例证,也早已是中国小说理论史上的著名论断了。劓鼻固宠赵红云画
战国时楚怀王的宠妃郑袖得知楚王新得一美女,为了固宠,郑袖对美女说,她美中不足之处是鼻子,于是美女见到楚王就捂着鼻子。郑袖又对楚王说,这是因为美女厌恶大王您身上的味道。楚王闻言大怒,下令“劓之”,即割下了她的鼻子。劓刑是古代的五刑之一,遭受劓刑的人因相貌丑陋,令人生畏,常被派去守关隘。如《周礼·秋官·掌戮》云:“劓者使守关。”郑玄注曰:“截鼻亦无妨,以貌丑远之。”这解得就很的当。“自”是一个古老的汉字,伴随着中国人转过了三千多个年轮,其间,风自来,雨自来,潺溪自来,春自来,大自然的美缤纷而至,如有神推,而人性之美,却需要人们去恶向善,除妄归真,在对自我不断地雕琢之后,方得兰心蕙质,方得真自在。——由——
孔子周游列国,推行他的政治主张,也可以说是文化复兴策略,但收效甚微。孔子对此很不理解,于是发出了这样的质问:“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论语·雍也》)这里的“由”,是经由的意思。这句话是说,谁能不经过房门而走到院子里呢?为什么没有人遵循我所倡导的仁道呢?孟子也有类似的感触,他说:“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孟子·告子上》)宋代的朱熹注释说,义是人们一切行为都应该遵循的,是人们出入往来的“必由之道”。现在我们常说的“必由之路”这个词,大概就是由此而来吧。胡适说:“历史上有许多有福之人。一个是黄帝,一个是周公,一个是包龙图。上古有许多重要的发明,后人不知道是谁发明的,只好都归到黄帝的身上,于是黄帝成了上古的大圣人。中古有许多制作,后人也不知道究竟是谁创始的,也就都归到周公的身上,于是周公成了中古的大圣人,忙得不得了,忙得他‘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这种有福的人物,我曾替他们取了个名字,叫‘箭垛式的人物’;就同小说上说的诸葛亮借箭时用的草人一样,本来只是一扎干草,身上刺猬也似的插着许多箭,不但不伤皮肉,反可以立大功,得大名。”(《中国章回小说考证·三侠五义序》)相反,一些恶行也会集中算到某些恶人身上。孔子的弟子子贡就说过:“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论语·子张》)意思是商纣王虽然坏,却也不像传说中的那么厉害。所以君子最讨厌身有污行,一旦如此,天下的坏事就都算到他头上了。难得子贡这么客观公正,真是一个聪明正直的人物形象。由此可以得到一个启示,我们一般人虽然不能成为圣人,却也可以做个合格的公民,千万不要成为恶人。箭射到圣人身上不伤皮肉,若是射到坏人身上,乱箭攒身,滋味绝对不会好受。《尔雅·释诂》云:“由,自也。”《玉篇》云:“自,由也。”“自”和“由”本来是同义词互训,一旦结合成一个词,就有了新的意义。那么,何谓“自由”?庄子冥思赵红云画庄子一生旷达超脱,追求绝对的精神自由。楚威王曾以重金邀其出仕,他说宁愿做拖着尾巴在泥地里爬行的乌龟,也不愿做供奉在庙堂上的龟骨。与庄子几乎同时期的古希腊哲学家狄奥根尼也是自由的追寻者,他长期住在一个木桶里,所有的财物就是一件斗篷、一根棍子和一个面包袋。有一次,亚历山大大帝问他需要什么,并承诺帮他实现,狄奥根尼说:“我希望你闪到一边去,不要遮住我的阳光。”追求自由,是人类的天性。美国革命者杰佛逊说:“给我们生命的上帝,同时给了我们自由;武力之手可以毁坏二者,但不能将二者分离。”年,匈牙利诗人裴多菲创作了一首深入人心的小诗《自由颂》:“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这首诗写出了人们对自由义无反顾的追求。可见,自由就像空气,是不可或缺的。但是自由不是一个人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这样的自由,在社会生活中显然是行不通的。《自由颂》孙熙敏书首先,自由受限于人类社会的发展阶段和个人的遭际。唐人罗隐在《筹笔驿》诗中凭吊诸葛亮,云:“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时势顺利时仿佛天地都与你齐心协力,大运一去就算你是英雄豪杰,也无能为力,只能徒唤奈何。英雄命运的兴衰似乎是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历史上怀才不遇的人不可胜数,比如著名的“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唐﹞王勃《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寥寥八个字,就包含着对时运不济的无限感慨。王安石有一首诗云:“风吹瓦堕屋,正打破我头……我终不嗔渠,此瓦不自由。”(《拟寒山拾得二十首》)用风趣幽默的语言,说出了人与物都有身不由己的时候。清代的曾国藩则从另一个角度,对人生的际遇给出了自己的态度。他于戎马倥偬之中,还不忘给儿子写信说:“凡富贵功名,皆有命定,半由人力,半由天事。惟学作圣贤,全由自己做主,不与天命相关涉。”(《曾国藩家书》)曾国藩认为功名的取得不能完全由自己做主,而完美的德行却是完全有可能靠自己修炼而成的。其次,自由还需要建立在合理的社会秩序上。法国18世纪伟大的思想家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写道:“人,生而自由,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人处在种种社会关系之中,契约是对自由的限制,也是对自由的保护。自由不是放任,不是为所欲为,对此荷兰思想家斯宾诺莎一语中的,他说:“自由,是认识了的必然。”即自由是事物按照其必然规律而运动。人的自由也应当是建立在理性基础之上的对个人意志的听从。在一个有法可依的社会里,自由是做一个人想要做的事或应该做的事,而不强迫他做不想做或不应该做的事。在追求个人自由的过程中,绝不可以以牺牲他人、民族、国家的利益为代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十四字解:自由
更多精彩信息请转载请注明:http://www.balesitanyou.com/lzzyyx/91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