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聊斋志异 >> 聊斋志异作者 >> 正文 >> 正文

蒲松龄的聊斋人生

来源:聊斋志异 时间:2017/8/18
前言

蒲松龄(年6月5日-年2月25日),清代著名文学家、短篇小说家,字留仙,一字剑臣,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山东淄川(今属淄博)人,蒙古族。蒲松龄出身书香门第,自幼聪慧,学识渊博,19岁即考得全县第一名,取中秀才。但以后参加科举考试,屡考不中,尽管其学识名闻乡里,但追求功名却始终没能如愿。直到71岁,才按例补为贡生。

幼年的生活经历

今天恰巧是蒲松龄的诞辰日,蒲松龄5岁的时候,改朝换代。满清入关,在扬州屠城,在山东镇压农民起义,蒲松龄出生在一个逐渐没落的中小地主兼商人家庭,他自幼在农村长大。农村独特的生活环境对他早年的生活和性格形成影响很大,再加上家庭的变迁,家道的中落,都在蒲松龄的心理上留下了烙印。这也使他有了更多机会接近底层人民,从而接触在他们之间流传着的异闻奇述。蒲松龄大概在分家以后,做私塾教师时,就开始写《聊斋志异》。

仕途的失意

蒲松龄可谓身世浮沉。除了他早年家庭的不顺之外,他所走的“致君尧舜”之路也是极为颠簸坎坷。他19岁应童子试,县府道三试皆中第一名,从而名噪一时,补博士弟子员。然而从此以后他却一蹶不振,屡屡考场失意,直到老却。由于早年生活背景和心理性格的影响,他明白自己无法在官场上寻觅到自己的一席之地,只能碌碌无为,终老此生。与其如此,何不做一些其他有意义或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于是蒲松龄最终冷淡了仕途之路,励志著述。他甚至还曾写过一幅对联来表明他这种决心: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爱情的遗憾蒲松龄17岁时与离蒲家庄二十多里的道口村一位乡村秀才刘国鼎的女儿结婚。刘氏很贤惠,对公婆尽孝道,对丈夫很疼爱,从年轻的时候就纺线、织布、搓麻线,落下了胳膊疼的毛病。在这样一个贫寒的儒素之家,平时是难得见到鱼、肉的,偶尔因为招待客人买一点肉,刘氏自己从来舍不得吃,要留着等在外面教书的丈夫回来,所以常常是留着留着就不能吃了。刘氏和蒲松龄一起生活了五十六年,刘氏不识字、没有文化,所以虽然蒲松龄一生写了那么多的著作,在《聊斋志异》之外还有《聊斋俚曲》,诗、文、词和许多的杂著,全部著作有多万字,但他无法在精神层面上,与妻子刘氏进行交流。因此有人提出这样一种说法:在蒲松龄和他的妻子刘氏的婚姻关系之外,蒲松龄还有一个如夫人叫做陈淑卿。

什么根据呢?蒲松龄文集里有一篇《陈淑卿小像题辞》,就是为一个已经去世的女子陈淑卿的画像写的题辞,这篇文章是说:一个叫陈淑卿的女子,在和她的丈夫订婚、还没来得及结婚的时候,淄川一带遇上了战乱,所以陈淑卿到山里去躲避战乱。在逃亡的过程中,她遇到了自己已经订婚的丈夫,两个人就在混乱中住到了一起。后来,战乱平息了,两个人回到家乡。但因为他们没有举行正式仪式就住到了一起,所以男方的家长,也就是她的公婆不承认他们这种既成的婚姻事实,把陈淑卿赶回了她的娘家。在经过了许多的挫折之后,陈淑卿终于又回到了她的婆家,和她的丈夫生育了子女。但这样一个不幸的女子,年纪很轻就去世了,蒲松龄就在她的画像上题写了这样的一篇题辞。因为是作者第一人称写的,所以有学者认为陈淑卿就是蒲松龄的第二位夫人。但是很快就有专家又考证出来了,陈淑卿是蒲松龄从南方归来在淄川丰泉乡王家坐馆,给一个叫王敏入的人代写的文章,这样一来蒲松龄的所谓第二夫人或许真的不复存在了。顾青霞,一个美丽、聪慧的江南才女,在蒲松龄的心里,应该说他是很喜欢顾青霞的。顾青霞曾经向蒲松龄学习做诗,是蒲松龄的吟诗友,有文学才能,这就使得蒲松龄在和她的交往中感受到一种不同于劳动妇女的风情韵致,很喜欢听她吟诗,在和她交往的过程中产生了一种爱悦之情。因为顾青霞是朋友孙蕙的侍妾,蒲松龄有这样一种暧昧的感情是不可能清楚地向顾青霞表达的,但这样一种细微、隐秘的感情在蒲松龄的心中却是真实存在的。这样一位被蒲松龄所心仪、所喜爱的女性,却被孙蕙弃如敝履,让她一个人孤零零地生活在一个不熟悉、不习惯的山村里,导致了顾青霞抑郁而死,顾青霞对他的人生经历、对他的创作,影响都是很大的,在他的心里真实地存在着这样一种情感的隐秘。这样的一种情感的经历,也就真实地反映在了他的《聊斋志异》那些写男女爱情的作品之中。

潜心聊斋创作经历一系列挫折的蒲松龄,开始潜心于创作,用文字来表达他自己的怀才不遇之情,寄托自己的高洁志向,尤其是在创作《聊斋志异》时,他借其中许多故事抒发自己对仕途的不满和对希望的寄托。他通过狐怪化的故事,演绎真实存在的生活中的事,通过畸形和夸张的描写,来阐释生活里普通而不易被发现的道理。比如小说中有许多科考故事,在作者笔墨的描述下主人公都能高中金榜,甚至荣臻状元,这无疑来源于作者内心的传统因子影响下的科考理想。作者在现实中不能做成功的事情,就寄托在自己的文笔之下。如《聂小倩》中的宁采臣,最终“果登进士”,他的儿子们也“皆仕进有声”;《夜叉国》中连身为夜叉后代的徐彪也能登武进士,真是无奇不有,没有不能实现的心愿了。撰文报师恩

在蒲松龄心中有一个人始终是心存感激的,蒲松龄19岁的时候,参加秀才考试,他在淄川县济南府山东省,三试第一,成了秀才。录取蒲松龄的是山东学政施闰章。施闰章是个大诗人,清初号称诗坛的“南施北宋”,“南施”就是安徽人施闰章,“北宋”是山东人宋琬。

蒲松龄曾得到施闰章的赏识,取为头名秀才,比一般情况下考中秀才更为荣耀,随着施闰章的文声日益高涨,也就越来越显得荣耀。后来,蒲松龄屡次乡试不中,回想起施闰章对他的提携之恩,就更加感激施闰章对他的垂青。于是,蒲松龄就借《胭脂》这个故事,大张其鼓地夸赞施闰章的爱才护才”《胭脂》写施闰章任山东学政时慧眼识冤情,为名士宿介平反冤案的故事。蒲松龄先在篇中称赞施闰章,“贤能称最,又有怜才恤士之德”蒲松龄对施学政的赞扬,对那些自以为是官员的批评,真是发自肺腑,发人深省。

在附则中,蒲松龄又说:“愚山先生,吾师也。方见知时,余犹童子。窃见其奖进士子,拳拳如恐不尽。小有冤仰,必委曲呵护之,曾不肯作威学校,以媚权要。真宣圣之护法,不止一代宗匠,衡文无屈士已也。而爱才如命,尤非后世学使虚应故事者所及。”这真是一篇真情告白。还有很多故事中都提及他的这位恩师。

毕生致力于科考年暮春,蒲松龄赴济南,滞留数月,应乡试未中,年10月,赴青州考贡,补为岁贡生,这是蒲松龄最后一次科考,年2月25日酉时,蒲松龄因病与世长辞,享年76岁。蒲松龄的一生,后人用8个字概括:读书、教书、著书、科考。

《聊斋志异》书成后,蒲松龄因家贫无力印行,同乡好友王士祯十分推重蒲松龄,以为奇才,并为《聊斋志异》题诗:“姑妄言之姑听之,豆棚瓜架雨如丝。料应厌作人间语,爱听秋坟鬼唱诗。”,直至清乾隆三十一年(公元年)方才刊刻行世。郭沫若先生的一副评价联高度概括了这部志怪小说集的内涵,给了《聊斋志异》一个最简练、最深刻有力的概述: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

赞赏

长按







































白癜风能治好吗
北京治白癜风到哪家医院比较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lesitanyou.com/lzzyzz/1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