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周生和成生从小一起长大,感情甚笃。成生家贫,常靠周生接济。周生妻子难产而亡,又娶了年轻貌美的王氏,可是无论周生如何邀请,成生都避免与新嫂子见面。
这天,县里黄吏部家的仆人放牛踩踏了周家的麦苗,两家仆人争执起来。黄家仗势欺人,把周家仆人扭送县衙,挨了板子。周生气不过,想去找黄家算账,被成生好歹劝住,说这个豺狼当道的社会,哪有什么公道可言?
当晚,周生怒气难消,心想我也有功名在身,他黄家能告官,我就不能告官?这县衙是朝廷的,又不是他黄家的。于是天亮后写了状子告到县衙,谁知那狗官收了黄家银两,连看都不看就撕了状纸。
周生气不过,骂了县官几句,被其以咆哮公堂罪关进大牢。县官跟黄吏部商议,以重金买通监里的三个海盗,让他们诬陷周生为同党,又捏造证词,将周生革了功名,定罪名为海盗。成生到监里探望,看到挚友受此冤屈,决定进京告御状。
成生进京后,听说皇帝要出城围猎,便藏身于木市中,待皇帝车驾经过,成生冒死拦驾举状喊冤,皇帝准了他的状子,命部院将周生案复审上奏。黄家听说后非常害怕,买通狱卒,不给周生饭吃,想在翻案之前饿死周生。
当院部派人重审之时,周生已经饿得奄奄一息,经过调查,周生无罪释放,狱卒被处死,县官被判流放。黄吏部倾尽家财贿赂重审的官员,竟然逍遥法外。
人生经此大难,周生对成生是感激涕零。成生经过这场官司,看透了世情、人心,跟周生商量一起归隐。周生刚与妻儿团聚,怎肯遁世?于是成生告别周生,逍遥而去。
时光匆匆,转眼十年过去,成生头戴黄冠,身穿大氅,仙风道骨而归。故人再相逢,周生自然盛情款待,言谈间得知成生这几年在崂山上清宫静修。二人感情深厚,聊到夜深,便抵足而眠。
周生做梦看到成生压在自己身上,压得他无法喘息,惊吓中醒来,发现成生已不见了。召来仆人问可曾看到成生?仆人看着他大惑不解,他照镜子才发现自己变为了成生模样,不是成生不见了,现在是周生不见了。
周生知道这是成生的手段,为了换回身体,只得骑马往崂山去寻成生。他上得崂山问清楚上清宫的去处,又艰难攀爬了三天三夜山野小路,历尽艰辛,到了一个去处,看到有一个道童已经在等候。
当时已是初冬时候,那地方还是山花烂漫,温暖异常,道童引路带他进入一座道观。现在为周生样貌的成生出来迎接,二人并坐在两个蒲团上,刚说了一会儿话,周生忽然打了一个盹,觉得自己与成生换了个位置,心里很奇怪。再一看成生,发现二人已经换回来了。
既然目的已经达到,周生回乡心切,成生却坚持让他多住几日。三日后,成生让周生闭眼,说要送他回家。周生刚一合眼,就听成生又说让他睁眼,他一睁眼,发现已到自家门口。
周生邀请成生一起回家,成生执意不肯,说就在路边等他。周生不知何意,只得自己上前叫门,敲了半天没人开,刚想跳墙就只觉身体轻飘飘的越墙而入。进了院子,到了卧房门口,听得房内有人说话,再一细听分明是妻子跟一个男人的声音。
他用口水蘸开窗纸往里一瞧,见妻子正与一个仆人共用一个杯子喝酒,状甚亲密。周生大怒,正想踹门而入,又怕自己一人难以对付二人,于是回身请成生来帮忙。成生执剑挑开卧房大门,周生跑进去抓人,仆人见事情败露,拔腿就跑,成生在门外一剑撩去,将其砍翻在地。
周生进屋抓住妻子逼问,才知道原来她刚过门不久,就跟仆人有染了。周生只觉头顶绿油油,心火腾腾升,一把夺过成生手中剑,结果了王氏性命。出剑的那一瞬间,周生忽然惊醒,原来是南柯一梦,他跟成生依然在蒲团盘膝而坐。
周生便把刚才做的噩梦跟成生分享,成生笑着说:“是梦,兄以为真;是真,兄以为梦。”周生不明所以,追问成生,成生拿出剑来给他看,剑上的血迹仍在。周生惊恐不已,不住追问,成生却避而不答,只催他收拾行装,说要送他回家。
二人又辗转来到周生家门口,成生对周生说:“我辈修行,眼里见不得污浊,我还在此等你,周兄申时不至,我自独行。”周生见门上有官府封条,院落冷清,不见妻儿。又到了弟弟家里,兄弟相见,弟弟竟号啕大哭,跟他说:“大哥,你可算回来了!你走后,有贼人夜里来杀了嫂子,至今官府还未破案。”周生一听,这才大梦方醒,明白成生良苦用心。
周生将发生的一切事情告诉了弟弟,叮嘱他不要再追究此事,二人边说边走,周生见到成生,相视一笑,就此跟成生潇洒而去,弟弟追着还想说几句话,只见成生一举袖子,二人影踪全无,倏忽不见。
此篇故事取材于清代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故事稍长,情节曲折离奇,耐人寻味。
周生不能忍一时之气,不听人劝谏,结果蒙受冤屈,成生不惧艰难险阻,上京告状,真是患难真情。周生经历生死依然不能领悟人生哲理,但是他从不因成生家贫而疏远,为人处世以情为重也是他能脱难的关键。
人在气头上,切不可做任何决定,缓一缓,想一想,“忍一时风平浪静”有时候也是有道理的,你们认为呢?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lesitanyou.com/lzzyzz/121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