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聊斋志异 >> 聊斋志异作者 >> 正文 >> 正文

高中课本的促织,选用了不当的版本,这

来源:聊斋志异 时间:2023/12/15
白癜风的治疗医院 https://yyk.39.net/hospital/89ac7_labs.html
《聊斋志异》中入选高中课本的《促织》,其实有悖蒲松龄本意。课本版的《促织》选用的是乾隆31年的青柯亭本,它不仅删除了原著的多处细节,还对关键的地方进行了篡改,导致中心思想完全颠覆,实在不符合蒲松龄的创作初衷。年,东北西丰发现了《聊斋志异》的半部书稿,而《促织》就在其中。下图即为手稿原图,如果您对比一下就会发现最大的问题:高中课本“魂化促织”的改写,与蒲松龄的原稿大相径庭!那么具体改了哪里?有哪些影响呢?我们先看下《促织》讲了什么。明朝宣德年间,皇宫中流行斗蟋蟀,于是每年开始向民间征收蟋蟀。为了收集珍惜品种且善斗好斗的蟋蟀,各地官僚是一级讨好一级地献上品种优良的蟋蟀。而民间则对蟋蟀进行高价哄抬,常常把办事之人闹得倾家荡产。为了将此事办好,县官便将收蟋蟀的活交给了里正。有个叫成名的里正,为人憨厚老实,他不忍欺压百姓,因为限期将近还未能找到良品蟋蟀,弄得自己几近家徒四壁不说,还挨了县官一百大板。这日,成名之妻在某神婆处求得一张妙图,上面画着一只蛤蟆和蟋蟀。此后,成名按着画中指引的地理方位,果然寻到了一只品相极佳的蟋蟀。成名的儿子因为对这只蟋蟀好奇,本想打开笼子看一下,没想到蟋蟀趁机跳出。待孩子捕捉到时,早已被按压得开膛破肚了。成名的妻子大骂了孩子一通,就出门去寻成名,待夫妻二人回来时,孩子不见了,最后被人从井里捞出了孩子的尸体。故事至此就开始偏离了蒲松龄的创作轨道,我们先看下高中课文的部分。话说,成名夫妇本想将儿子安葬,没想到孩子还有一息尚存,只是苏醒后总有些痴傻呆滞。但是成名心心念念地是抓蟋蟀,谁知竟真的听到蟋蟀叫,仿佛那只死去的蟋蟀又活了过来。这只蟋蟀此后屡战屡胜,甚至还能咬死大公鸡,简直成为了奇谈,自然被县官送进了皇宫。没想到进了皇宫的蟋蟀更加英勇无比,而且还能跟着音乐起舞,简直通人性一般。成名因此受到了赏赐,而一年后,他的儿子突然似苏醒了过来,说自己变成了蟋蟀。此后,成名一家生活富足,富贵赛过了县内的官宦世家。这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最为普遍且通行的《促织》版本。表面看来,“魂化促织”确实符合善于写鬼怪故事的蒲松龄的创作风格。但是,高中课本的导读是怎么写的呢?“文中写的由求神问卜而得佳虫和儿子魂化促织而轻捷善斗两个片段,是作者幻想的。因为今人所知,魂化促织是不可能的。”魂化促织当然不是蒲松龄的幻想,蒲松龄笔下不止狐妖鬼怪,由小虫化为人形的又岂止一个促织?绿蜂幻化为绿衣女子,蜜蜂幻化为莲花公主,书蠹幻化为少女素秋,这些都是蒲松龄笔下化为人形的小虫儿们。那么,让一只蟋蟀可以相助成名,替他排忧而有了人类的思维,这不正是蒲松龄一贯的思维模式吗?蒲松龄笔下的人物,因为渴望而能成真,这是他所谓的“幻由人生”。比如《画壁》,因为想结识画中的仙女,便真的入了幻境,与少女恩爱非常,这都是蒲松龄赋予笔下人物的神奇人生。在《促织》这个故事中,主角是善良的成名,而青柯亭本显然将成名之子变成了主角,这岂不是本末倒置?蒲松龄想表达的是,心善的人终将会得到善报,这报答不应该是替代了男主角的中心位置,而由一只小小的促织来回报,才是真正的主题思想。青柯亭本的“魂化促织”也让成名的性格前后矛盾,既然善良的成名宁可自己受罚,也不忍向乡亲们催税,又怎会因为儿子弄死了促织而大发雷霆呢?即便他会生气,也不过是小惩以戒。而且,在知道儿子为此自杀又苏醒后,成名应该是感到万幸而欣慰的。所以,蒲松龄原稿是:“亦不敢复究儿。”但是青柯亭本怎么写的呢?“亦不复以儿为念”。因为一只促织,甚至连劫后余生的儿子都不在意了,只是担心蟋蟀能不能成事,这符合人物性格特征吗?我觉得,这是一种歪曲。除此之外,青柯亭本和原本还有许多小细节的不同。比如将捕捉促织的工具由“铜丝笼”变成了“丝笼”,将蛤蟆“跳舞”改成了“跃舞”等等,这都与蒲松龄原意有差别。归根结底,“魂化促织”不是如课本所说的,成名之子变成促织,而是促织本身有了灵魂意识相助成名。只有这样,才能更显原著悲凉。毕竟,能够帮助自己的永远是虚无的、现实不可能出现的生灵,恰如凡人无处求助时,只能寄托于求神拜佛一样,这种无奈就是绝大多数人普通人的悲哀!作为世界短篇小说之王,蒲松龄笔下的《聊斋志异》是文化瑰宝,因此,尊重原著不仅是对文学的敬畏之心,更是对孩子们的负责态度。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lesitanyou.com/lzzyzz/1287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