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小说笔记里的崂山(上)
历史上的崂山因地处偏隅,明代之前游人罕至,正如丘处机诗中所言:“只因海角天涯背,不得高名贯九州”。到了清代,随着社会的发展,游客逐渐增多,这座海上名山终为世人所识。许多文人墨客纷纷将自己的所见所闻写进诗文,尤其是清代的一些笔记体小说里面,曾屡屡提及崂山。让我们跟随崂友王明伦的整理讲述,通过清代笔记小说,品读文化崂山,魅力山海。
图丨崂山风景区特约摄影师纪春章
01
《池北偶谈》
清代大诗人王士禛(渔洋)在其《池北偶谈》“崂山道士”篇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高密张生就读于崂山某道观,一日,张生买了两头牛打算送回家,因为相距遥远无能为力。正感为难时,观中一相貌不扬的道士主动提出愿为其代劳。张生尚在犹豫间,牛已不见了踪影。后回家询问,得知就在他与道士交谈时,牛已被送回了家中。某日张生在给学生讲解《周易》,正逢道士从窗外经过,当即指出其谬误。张生前去请教,觉其见解十分深奥。某天黄昏突然雷雨交加,张生看见有数百天神围着道士的房屋在行礼,雨停后,道士已不知去向。据说那天晚上,山中各道观皆见到道士的身影。而在其“啖石”篇中,则谈到自己亲身经历过的一件事情:王士禛有一佣人,少年时曾久居崂山,独坐数年,遂绝烟火。渴饮涧泉,啖石为饭,遍身生出长毛。后归家侍奉母亲,虽渐食五谷,却仍喜啖石,他只要拿起石头来对着阳光一照,便知其味如何。此人力大无比,能将盛满水的巨桶挂在牙齿上健步如飞,据说就是在崂山练成的本领。
图丨崂山风景区特约摄影师曲先喜02
《淞隐漫录》
清末著名政论家王韬所著的《淞隐漫录》,亦称《后聊斋志异》,是一部短篇志怪小说集,其文笔与蒲翁颇为相似。里面有篇《剑仙聂碧云》,讲述了一位因怒杀渔翁不孝之子、被迫浪迹江湖的男子的奇遇。他访道于崂山时,在五老峰下遇到了一位名叫聂碧云的奇女子,两情相悦,结成夫妇。碧云精于道术,一心想报杀父之仇。男子伴她“自兖豫历燕齐,经卞洛”,目睹女子施展诸种奇术获取了三样宝贝后进入蜀地。他俩“历瞿塘滟之险,剑阁夔门之峻”,终于在灵山一深潭中找到了碧云的杀父仇人——毒龙,并将其杀死。此后男子跟随碧云四处云游,诛旱魃,杀妖狐,为民除害。俩人后入峨眉山学道,成了一对神仙情侣。
03
《燕剑秋》
另一篇《燕剑秋》,写的是山西灵石人燕剑秋要去杭州投奔舅舅,在汉皋的旅店里遇到了一位叫静修的炼师。道人告诉燕剑秋说,自己是蜀人,少在峨眉山从师习铅汞之术。“及长,知其不足学,遂往崂山。主持上清宫之翰飞,即我师也。”因为静修也要去杭州,俩人遂结伴而行。一日,燕剑秋偶然谈起南海的荔枝甘美异常,可惜北方难以见到。谁知话音未落,静修便给他取来,且“鲜红可爱,一若新摘于树者。”途中静修又带他寻访道友,受到热情款待。燕剑秋不仅饱饮了蜀山中猕猴采白果酿成美酒的“猴酿”,还阴差阳错地误吞了一粒仙丹,得以脱胎换骨,并与“蓉湖三仙”中最美的“云仙”喜结良缘。他们遍游苏杭后遁入天台,不知所终。
图丨摄影小西门菌04
《淞滨琐话》
王韬的《淞滨琐话》中有篇“煨芋梦”也与崂山有关:博山人居仲琦闻崂山多仙迹,前往访之。某日走入山中,遇二道士正围炉煨芋。居仲琦因旅途劳累,遂卧于石上小憩。恍惚间,见有二人在石上对弈,年长的道人告知他尘缘未断,需三十年后再来,并赐一丹丸令其服食。道士授予他吐呐练气之法,还带他作方外游,所见皆仙迹。待一觉醒来,炉中芋已煨熟。居仲琦知道自己遇到了异人,遂恳请道士收他为徒。后居仲琦随道士入山修道,饥食山果,渴饮涧泉,百花酿酒,尽忘岁月,终修成正果,随道士一起驾鹤飞升。
图丨摄影
小西门菌05
《夜雨秋灯录》
《夜雨秋灯录》是同治年间曾在山东兖州府、济宁州等地作过幕僚的宣鼎所著,该书内容皆是作者“取生平目所见、耳所闻、心所记忆且深信者”,他在该书续录卷二中的“冯铁丸”篇里记载了河北大侠冯铁丸到崂山访道寻仙的经过,其故事情节比“煨芋梦”还要离奇曲折:河北有位号称“冯铁丸”的大侠,心仪长生不老之术。于七十二岁那年来崂山寻访仙人。下清宫的道士告诉他,只有先在此修炼到不食五谷和烟火之食时,方能进人半山腰的中清宫。等到修炼到食气身轻,即可进到山顶的上清宫,届时便离脱胎换骨、升天成仙不远了。冯铁丸求仙心切,不听道士劝阻,几经周折来到中清宫。见一巨岩雕凿的石屋中有一老僧在打坐,他想拜师,但老憎始终不予理睬,无奈冯铁丸只好奔上清宫寻找真仙。
冯铁丸沿狭窄的石道猿攀蚁行许久方到达山顶。见其上有一大池:湛蓝清澈,有赤色奇鱼游弋其中,一毛发皆绿人坐在累累白骨间垂钓。冯铁丸刚咳嗽了一声,即被那人用钓竿兜头打落于云雾之中。待醒来时发现自己躺在下清宫门前。受此打击后,冯铁丸于是在山中结庐而居,寒来暑往,却一直与仙人无缘。第二年,冯铁丸离开崂山外出云游,在浙江遇见母女俩仙人,获得了修道秘笈。冯铁丸牢记仙人“越级而进,乃学道之大忌”的告诫,重新回到崂山下清宫,每日砍柴耕种,潜心修炼,直活到九十岁时方含笑而逝,其遗体被道士们封在石龛中。又过了三十年,有樵夫看见冯铁丸着生前装束在山中疾奔,道士们打开石龛,见内中只有衣冠,方知其已得道成仙……
宣鼎在篇中提到的“中清宫”,崂山地区并无叫此名字的庙宇或寺院,若从其描述来分析,冯铁丸访仙的路线颇似太清宫——上清宫——明霞洞一线。据史料记载,崂山地区在元末明初时,僧道相安为居,同一庙宇寺院中往往出现僧道共管之现象;因此在同一条山涧中山下为道,山上为僧并不奇怪。关于冯铁丸死后遗蜕之事,又与名道张三丰的传说如出一辙。至于篇中所述上清宫山巅之大池,则与现在那罗延山西麓望海岭上的“天波池”颇为相似。当然,这种笔记体小说含有大量的虚构成分,我们不能去一一对号入座。
图丨摄影
小西门菌清代笔记小说中的崂山,
道士的奇异道术,
读后令人遐思万端。
上述记载通过各种渠道广为流传,
更给崂山这座“神仙窟宅”、“灵异之府”
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
下期,我们将继续
品读文化崂山,魅力山海。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lesitanyou.com/lzzyzz/135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