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聊斋志异 >> 聊斋志异作者 >> 正文 >> 正文

学习就是工作,不信你就试试

来源:聊斋志异 时间:2018/4/3

宋代皇帝赵恒有诗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千钟粟。男儿若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古时民间也有“家无读书郎,官从何处来”的谚语。可见学习的重要性,自古就已经给认识到入木三分。及至现在,大家对学习更是有了超越性的认识,不学习,何以安身立命,不学习,何以家国天下?

学习是时代发展的需要。近年来,随着“地球村”的逐步形成,知识日益成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源泉和动力。知识的力量、科技的力量,引发了世界范围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经济格局、利益格局、安全格局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和重大变化。要顺应时代潮流,就应当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视学习,自觉地把学习作为实现自身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根本要求。如果不愿意学习、不注意学习,就会墨守成规、缩手缩脚,只有重视学习,才能对新事物、新知识了然于胸,新情况、新问题心中有数,才能更好地适应时代的要求,满足工作的需要。

学习是成就事业的需要。古人云:“非学无以广才,非学无以明识,非学无以立德”。《三国志·吴志·吕蒙传》曾记载吕蒙的故事云,“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南宋时期朱熹也有诗: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最典型的是我国新时代产业工人的楷模——许振超有一段发人深省的感悟:“一个人可以没有文凭,但不可以没有知识,一个人可以不进大学校门,但不可以不学习,我认为,只有发奋学习都能成就事业,将来不管在什么岗位上,只要发奋学习就一定能够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才。”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得出一个结论:要成才,没有任何捷径可走,只有勤奋学习,深入实际,努力吸收各种知识营养,才能在艰苦的锻炼中成才。

学习是提高道德修养的需要。也即是苏东坡所谓:“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自古以来,凡有作为的人,都把学习作为道德修养的第一要求。诸葛亮道:“澹泊明志,宁静致远”。的确如此,人的一生只有通过学习,才能品味人生真谛,淡化身外之物,保持道德操守,做到不义之财不取,非分之想不贪,重品行、有节操、守信用。很多事例也证明,修养高的人、懂得人生的人,是能够抵制外界种种诱惑的人,也是十分注重学习的人。柳下惠为什么能够“坐怀不乱”,一定是因为他的修为已经到了一个不流于俗的高度,所以才能这样终成楷模,千古流芳。在书院雅士,学习作为修身养德的重要途径,更是贯穿了工作和生活的全过程。

学习的重要性毋庸置疑,那么,我们又该如何将学习之道具体化,高效化呢?

首先要学“有字书”。虽然“说得好不如做的好”,但就当今社会而言,不会说也是万万不行的。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人的差别即是理论层次的差别。书院每日读诗经,读道德经,读黄帝内经,读易经,则又比单纯的“提高理论层次”又高一层。我们不仅仅是要“腹有诗书气自华”,更重要的,还在以传统文化的典籍去开启智慧,滋养人生,进而默化他人。

也要强化对“无字书”的学习。有道是:人生处处皆学问。这个“学问”,就是“无字书”的内涵和精华,任何人都只有通过长期的积累和摸索才会对此深有体会。周恩来总理也曾有过名言:“与肝胆人共事,无字句处读书”。雅士生活当中,我们每日流连书院,谈笑有鸿儒,更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只要我们做个有心人,善于从大家的日常交流中学习和领悟,我们自然会处处有收获,常常有提高。来自广西的方方同学现在是公认的“基本功”最扎实的一个,除了她常侍老师身侧,近水楼台之外,善于探讨、交流、学习,大概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吧。

对专业知识的学习更应强化。对于许多书院学子来说,学习的目的非常明确,那就是“学习为了工作”。据有关部门的研究结果显示,学校期间所学的知识,只能满足工作所需知识的10%,剩下的90%知识需要大家在日常工作中不断学习积累。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立足岗位实际,认真钻研专业知识,从最简单的地方学起,本着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学习原则,一点一滴积累,一步一步提高。只要真正地达到“术业有专攻”,工作起来自然得心应手。

学习还要讲究方法。美国著名学者阿尔温·托夫勒曾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而对于怎么学习的问题,我国从古至今就流传着许多脍炙人口的名言警句。如,“学海无涯苦作舟,书山有路勤为径”、“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等等,这些都是历代仁人志士立志求学的座右铭,也理应成为大家孜孜以求的学习动力。尽管学习方法很有讲究,但学习是没有任何捷径可走,务必要做到“三常一挤”。

一要常坚持。俗话说:水滴石板穿,绳锯木头断,日久见功夫。学习贵在坚持,最忌“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我国东晋时期的伟大书法家王羲之自幼酷爱书法,几十年来锲而不舍地刻苦练习,终于使他的书法艺术达到了超逸绝伦的高峰,被人们誉为“书圣”。还有另外一个关于普通人的故事:明朝万历年间,崇祯皇帝决心整修万里长城。可是在整修到山海关时却遇到了难题,因为“天下第一关”匾额题字中的“一”字,早已脱落多时。为了补上这个“一”字,全国各地的名士都纷纷挥毫泼墨,却没有一个人的字能够表达“天下第一关”的雄风豪气。最后,竟然是山海关旁一家店小二用一块抹布写出的“一”字被选中。当人们好奇地问他是怎么写出这么好的字时,他回答说:“其实,也没什么秘诀,只是在这三十多年里,每当擦桌子时,我就望着牌楼上的‘一’字,一挥一擦而已”。总之,无论是流芳千古的“书圣”,还是无名小卒的店小二,他们之所以能够成就一番事业,做出常人所不能做到的事情,关键是他们能够持之以恒,一以贯之的坚持。从中我们也不难领悟到“勤奋成就天才”的深刻内涵。

二要常记录。所谓“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我国清代杰出的文学家蒲松龄,为了收集更多的民间传说和野史轶闻,专门在路旁开间茶棚,路人喝茶时只需讲个故事即可免费喝茶。晚上他便回家整理这些故事,终于以其毕生的精力完成了《聊斋志异》8卷、篇,约40余万字,这些故事多采自这些民间传说和野史轶闻。郭沫若对他的评价是“写人写鬼高人一筹,刺贪刺虐入骨三分”。许多文人也都有随身携带行囊的习惯,以备记录突如其来的灵感。如此日久天长,他们自然文思如泉涌。有句古话叫“书到用时方恨少”,书院的很多雅士同学,将来是要以一己之力,为众人之师的,若是平时不注重学习,不注重积累别人的经验,到头来就很难适应工作的需要,只有平时做个有心人,多记、多想,才能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三要常总结。总结是提高能力的关键。总结的目的正在于发现成绩,查找不足,明确下一步学习的重点。总结不仅可以让大家明白自己学到了什么,还可以帮助大家认识到自己的差距和不足。如果不善于总结,就发现不了自身的问题,看不清别人的长处,自然也就不容易进步。相反,一个善于总结的人,也是提高很快的人。尽管人无完人,谁都难免出现失误,关键是要“吃一堑长一智”,不要在同一个问题上犯同样的错误。

四要挤时间。我国东汉末年有位著名学者叫董遇,从小好学。附近的读书人都向他请教学问。他总是告诉人家:“先用心读书,读上百遍再说。”前来请教的人却说“没有那么多时间”。于是,董遇就教大家利用冬天、夜间和下雨天这“三余时间”读书的方法。我国台湾著名文士柏杨也曾有过一段精彩的言论。一次,有记者问他,社交活动如此繁多,怎么还有时间读那么的书时。他却很风趣地回答道:“我是在等夫人化妆的那十几分钟,抓紧时间读书的”。尽管柏杨先生是一句戏言,却不无道理。只要我们惜时如金,勤奋学习,少一点应酬,学习的时间是可以挤出来的。如在车船上、飞机上,利用听录音、看电视,随身携带一本你喜欢看的书,带一篇文稿,一本小笔记本。当读书学习成了习惯和生活方式时,读书学习就不再是负担,而是乐趣了。

当然不惟是读书,书院雅士,平日里无论学茶、学琴、学香也都如是。欲得以此立业,足授以人,必要自己先“才储八斗,学富五车”。这种“胸有成竹心慧聪,才高八斗沐春风”又该如何修成呢,除了学习,别无它径。更多精彩内容:用瘦金体的细腻,来制作古琴“既识琴中趣,亦劳弦上声”—雅士生活录之隐士下山“夜合朝开秋露新,幽庭雅称画屏清”—雅士生活录之木槿“睡起有茶亦有琴,行看流水坐看雲”—雅士生活錄之陳雪百度花钱,你来学习“百度有钱花?教育信贷”助秀秀茶书院提前完成年招生任务梦魂知忆处,夜夜梦新茶——雅士生活录之春春

赞赏

长按







































白癜风诊疗指南
北京治疗白癜风方法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lesitanyou.com/lzzyzz/19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