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诫子书/诸葛亮
夫(fú)2君子3之行3,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澹泊)5无以明志6,非宁静7无以致远8。夫(fú)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9,非志无以成学。淫慢10则不能励精11,险躁12则不能冶性13。 年与时驰14,意与日15去,遂16成枯落17,多不接世18,悲守穷庐19,将复何及20!
——本文选自《诸葛亮集》。(题目是后人加的)
① 诫:告诫、劝勉
② 夫(fú):句首发语词,无实在的意义。
③ 君子:品德高尚的人。
④ 行:指操守、品德。
⑤ 澹(dàn)泊:安静而不贪图功名利禄。甘于寂静无为的生活环境。
⑥ 明志:表明自己崇高的志向。也说“使远大的志向得以实现。明:使……明”。
⑦ 宁静:这里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
⑧ 致远:实现远大目标。
⑨ 广才:增长才干。
⑩ 淫(yín)慢:过度的享乐。淫:过度。慢:怠惰。
11 励精:振奋精神。励:奋勉,振奋。
12 险躁:暴躁,与上文“宁静”相对而言。
13 治性:治通冶,陶冶性情。
14 驰:消失、逝去。
15 日:时间。
16 遂:于是,就。
17 枯落:枯叶一样飘零,形容人韶华逝去
18 多不接世:意思是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接世,接触社会,有“为社会所用”的意思。
19 穷庐:破房子。
20 将复何及:又怎么来得及
品德高尚、德才兼备的人,是依靠内心安静精力集中来修养身心的,是依靠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的。不看清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身心宁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增长才干必须刻苦学习。不努力学习就不能增长才智,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过度享乐和怠惰散漫就不能奋发向上,轻浮急躁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着光阴流逝,意志随着岁月消磨,最后就像枯枝败叶那样(成了无所作为的人)对社会没有任何用处,(到那时)守在破房子里,悲伤叹息,又怎么来得及呢?(穷庐,亦可解为空虚的心灵。)
本文的主要写了诸葛亮希望儿子可以珍惜时间,刻苦学习,学有所成。他写这封信的用意是告诫儿子要注意珍惜光阴,勉励他刻苦学习。
《诫子书》是修身立志的名篇,其文短意长,言简意赅,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文章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对比鲜明。
原文中,诸葛亮所提“德、志、学”发展至今,与我们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每个人接受教育的内容,可谓“德、智、体、美”等并无实质性差别,“德”当然指的是德育,也是品德教育和道德修养;“智”指的是智力教育,也即指的是学习成绩;“体”指的是体育锻炼,要有一个好的身体,才能够去完成各项工作任务;“美”指的是身心完美,形体的美与心灵的美,而这几方面又与德、智、体三项密切相关,所以,后来也不再过多提及,主要指德、智、体三方面全面发展。现在看来,每个人在学习、成长过程中,都必须加强这几方面的培养和锻炼,每项内容都是极为重要的,否则,难以实现社会发展的每一个阶段性目标。
诸葛亮(年7月23日—年8月28日)字孔明,号卧龙,三国蜀汉琅琊郡阳都人(今山东省沂南县)。三国时期蜀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战略家。官至丞相。这篇《诫子书》是诸葛亮54岁时写给他8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书信。少年时父母双亡,随叔父避乱荆州,隐居于南阳隆中,常自比管仲、乐毅,爱唱《梁父吟》,结交庞德公、庞统、司马徽、黄承彦、石广元、崔州平、徐庶等名士。其智谋为大家所公认,人称「卧龙」。娶黄承彦之女为妻。
1.用“/”给下面的句子标出停顿。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才
2.解释下列句中的黑体词.。
①夫君子之行__________________
②非学无以广才__________________
③非宁静无以致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淫慢则不能励精__________________
⑤学须静也,才须学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年与时驰,意与日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悲守穷庐,将复何及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句子中的斜体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A.卒中往往语。B.非淡泊无以明志。
C.先帝知臣谨慎。D.静以修身。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
5.对这篇短文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说明了“淡泊”“宁静”是实现人生理想的基本要求,强调他们是与人的志向相关的。
B.“学须静也”的“学”已经不只是一般的学习,而含有修养自己的人格和品德的意思,“静”
也不只是单纯的宁静,而有淡泊名利的意味。
C.“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从反面说明了“淡泊”“宁静”的重要性。
D.“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表达了君子不与外界同流合污,独善其身的良好愿望。
6.本文作者主要从________和_______两个方面进行分析论述的,文中表明作者观点的句子
从这几个方面又是怎样展开论述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作者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文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用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请写出这两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请从文中找出你喜欢的名句,并说说你摘录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关于修身养性的问题,古人有过许多名言警句,请你任意写出两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才
2.①指操守、品德。②增长才干。③没有用来……的办法。到达,这里引申为“实现”。④过度的享乐。⑤宁静。才干、才能。⑥流逝。意志。⑦到。
3.A
4.①品德高尚、德才兼备的人,是依靠内心安静精力集中来修养身心的,是依靠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的。②不看清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身心宁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③过度享乐和怠惰散漫就不能奋发向上,轻浮急躁就不能陶冶性情。④年华随着光阴流逝,意志随着岁月消磨,最后就像枯枝败叶那样(成了无所作为的人)对社会没有任何用处。
5.D
6.修养学习无论做人,还是学习,作者强调的是一个“静”字:修身须要静,学习须要静,获得成就也须要静。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把“静”与“躁”进行对比,增强了论述效果。
7.作者写这封信的用意是告诫儿子要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并注意珍惜光阴,勉励他刻苦学习。
8.非淡泊(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9.示例:非淡泊(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句话谈论了个人修养的问题,要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就必须要注重道德修养,不追求名利,保持宁静的心态,集中精力去做事。
10.示例: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0.狼/蒲松龄
蒲松龄(-)字留仙,一字剑臣,号柳泉,世称聊斋先生,自称异史氏,现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人,汉族。出生于一个逐渐败落的中小地主兼商人家庭。年正月病逝,享年76岁。创作出著名的文言文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寓言故事和哲理散文,篇篇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浪之并驱如故。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有个屠户天晚回家,担子里的肉已经卖完了,只剩下一些骨头。路上遇到两只狼,紧随着走了很远。
屠户害怕了,拿起一块骨头扔过去。一只狼得到骨头停下了,另一只狼仍然跟着。屠户又拿起一块骨头扔过去,后得到骨头的那只狼停下了,可是先得到骨头的那只狼又跟上来。骨头已经扔完了,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
屠户很窘迫,恐怕前后一起受到狼的攻击。看见野地里有一个打麦场,场主人把柴草堆在打麦场里,覆盖成小山似的。屠户于是奔过去倚靠在柴草堆下面,放下担子拿起屠刀。两只狼都不敢向前,瞪眼朝着屠户。
过了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时间长了,那只狼的眼睛似乎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屠户突然跳起来,用刀劈狼的脑袋,又连砍几刀把狼杀死。屠户正要上路,转到柴草堆后面一看,只见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想要钻过去从背后对屠户进行攻击。狼的身子已经钻进一半,只有屁股和尾巴露在外面。屠户从后面砍断了狼的后腿,也把狼杀死。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惑敌方的。
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砍死,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不过给人增加笑料罢了。
(一)、文学常识
1、本文选自《聊斋志异》,作者:蒲松龄,字:留仙,一字:剑臣,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清代文学家。郭沫若也曾评价《聊斋志异》:“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鬼刺虐入骨三分”。
2、《聊斋志异》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共篇,多数故事通过描写妖狐鬼怪来反映社会现实生活,他称是他的“孤愤之作”。“聊斋”是他的书房名称。“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指奇异的故事,它被称为“我国古代短篇小说之王”。
(二)、重点字词解释
1、缀行甚远:缀,连接,这里是紧跟的意思
2、一狼仍从:从,跟从。
3、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并,一起。故,旧、原来。
4、屠大窘:窘,困窘,处境危急。
5、顾野有麦场:顾,回头看,这里指往旁边看。
6、场主积薪其中:薪,柴草
7、苫蔽成丘:苫蔽,覆盖、遮蔽
8、弛担持刀:弛,放松,这里指卸下
9、眈眈相向:眈眈,注视的样子
10、一狼径去:径去,径直走开
11、目似瞑,意暇甚:瞑,闭眼。意,神情、态度。暇,空闲
12、屠暴起:暴,突然
13、又数刀毙之:毙,杀死
14、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意,打算、企图。隧,从柴草堆中打洞。
15、乃悟前狼假寐:寐,睡觉
16、盖以诱敌:盖,原来是。
17、狼亦黠矣:黠,狡猾
18、禽兽之变诈几何哉:变诈,作假、欺骗。
(三)、通假字
止有剩骨:“止”通“只”,译为:只
(四)、词类活用
1、一狼洞其中——洞:名词作动词,译为:打洞
2、其一犬坐于前——犬:名词作状语,译为:像狗一样。
3、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隧:名词作状语,译为:从柴草堆中打洞
(五)、一词多义
1、敌:
恐前后受其敌(敌对,这里是胁迫、攻击)
盖以诱敌(敌方)
2、止:
一狼得骨止(停止)
止有剩骨(通“只”)
3.之:
久之,目似瞑(凑足音节,不译)
又数刀毙之(代词,狼)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助词,的)
西蜀之去南海(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为学》
4.意:
目似瞑,意暇甚(神情)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企图、打算)
醉翁之意不在酒(情趣)《醉翁亭记》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内容)《伤仲永》
卜者知其旨意(意图)《陈涉世家》
5.前:
狼不敢前(向前)
恐前后受其敌(前面)
(六)、古今异义词
1、屠自后断其股——股:古义:大腿;今义:屁股
2、禽兽之变诈几何哉——几何:古义:多少,这里是能有几何的意思。今义:数学中的一个分支
(八)、文言句式
倒装句兼省略句:
1、“投以骨”等于“以骨投(之)”,意思是“把骨头扔给狼”。
2、“一狼洞其中”等于“一狼(于)其中洞”,译为:一只狼在其中打洞。
1、阐述本文主旨。
答:本文叙述了屠户与狼斗争的故事,揭露了狼贪婪、凶狠和狡诈要本性,赞扬了屠户的机智、勇敢。
2、文中是怎样写狼的狡猾的?
答:文中表现狼狡猾的语句有:“缀行甚远”、“一狼得骨止,……而两之并驱如故。”“狼不敢前,眈眈相向”、“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意暇甚。”“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等。
3、结尾一段是什么表现手法?结尾一句话是对狼及像狼一样的恶势力的讽刺嘲笑,但换个角度,它又告诉“人”什么呢?
答:是议论。它告诉人们: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能幻想妥协,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1、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顾:回头看。苫蔽:遮盖。
2、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犬坐:像犬一样坐着。
3、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洞:打洞。隧:从洞中,即钻洞。
4、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假寐:假装睡觉。
24寓言四则
一、文学常识
1、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是带有讽喻或讽刺的故事。“寓”是“寄托”的意思。寓言,通常是把深刻的道理寓于简单的故事之中,借此喻彼,借小喻大,借古喻今,惯于运用拟人的手法,语言简洁锋利。它的特点是具有劝谕性和讽谏性。
2、伊索,公元前6世纪的希腊寓言家。《伊索寓言》是一部寓言故事集。
3、《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是西汉的淮南王刘安等人编著的。
4、列子,名寇,又名御寇,战国前期思想家,是继老子和庄子之后的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著有《列子》,是道家重要典籍。对于列子在中国文学史和思想史上的重要贡献,封建帝王尤为重视,唐玄宗天宝元年(公元年)将列子封为“冲虚真人”,所著《列子》诏称《冲虚真经》;宋徽宗封为“致虚观妙真君。”北宋景德年间加封“至德”,号曰《冲虚至德真经》。列子著书常言人之所未言,气伟而才奇简劲宏妙,对后世有深远影响。
二、《赫尔墨斯和雕像者》
1.赫耳墨斯为什么来到凡间?
因为想赫耳墨斯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的尊重。
2.赫尔墨斯的“笑”有什么含义?
一个简单的“笑”,传神地写出了赫耳墨斯微妙的内心世界:嘲笑宙斯雕像价格低,讥笑赫拉不如宙斯,暗想商人会把自己的身价抬得很高,这正是他虚荣心的具体表现。
三、《蚊子和狮子》
1、弱小的蚊子为什么能战胜强大的狮子呢?
以己之长克人之短;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智者胜。
2、胜利的蚊子为什么会被小小的蜘蛛消灭了?骄兵败。
3、学习这则寓言后,你有什么收获?
任何时候都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只有保持清醒的头脑,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四、《塞翁失马》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
①近:靠近
②善:擅长,精通
③亡:逃跑
靠近边塞的人中有一个精通术数的人,一天他家的马不知什么缘故跑到胡人那边去了。
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
①皆:都
②吊:安慰
③何遽:怎么就
人们都来安慰他,这个老人却说:“这怎么就不是福气呢?”
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①居:经过
②将:jiāng,带领
过了几个月,他的那匹马竟然带领着胡人的骏马回来了。
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
①贺:祝贺
②祸:祸害
人们都来祝贺他,他却说:“这难道不是祸害吗?”
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
①富:多
②堕:摔下
③髀:大腿
家里多好马,他的儿子喜欢骑马玩,有一天不幸从马上摔下来,摔断了大腿。
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
人们都来安慰他,这个老人却说:“这怎么就不是福气呢?”
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
①丁壮:壮年男子
②引:拉
过了一年,胡人大举进攻边塞,壮年男子都拿起武器作战。
近塞之人,死者十九。
①十九:十分之九,这里是指绝大部分
靠近边塞的一带人,绝大多数都战死了。
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①此:这人
②以:因为
③跛:腿瘸
这个人只因为腿瘸的缘故,没有被征去打仗,父子都保全了性命。
五、杞人忧天
《左传》鲁庄公七年(前年)有这样的记载:某天夜晚,所有的星星都消失了,忽然,天空中下起了流星雨。流星雨砸到杞国一带,落星砸毁半个国家,房屋焚烧,大火连烧三个月。经历过此事的人,总是害怕天再塌下来。于是列子写下了《杞人忧天》这样一个富有启发的寓言故事。
探究生趣
第一步,泛读课文,理解文意。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结合注释,梳理文意,将课下重要注释简化后移到课文相关位置处。用序号标出情节结构。
(一)积累语言:
杞(qǐ)人躇(chú)步跐(cī)蹈舍(sh?)然中(zhòng)伤星宿(xiù)
结合注释积累词语
崩坠:崩塌,坠落 身亡所寄:没有地方存身。(亡,同“无”。寄,依附,依托)
忧,忧愁、担心。
晓:开导
若:就像。
屈伸:身体四肢的活动。
止:行动和停留。
果:如果 星宿:泛指星辰。
只使:即使。
中伤:打中击伤
奈地坏何:那地坏了(又)怎么办呢
四虚:四方。
躇步跳蹈:泛指人的站立行走。(躇,立。步,走。)
舍然:舍弃心事的样子
(二)探究结构
学法指导:理解文章整体结构,要注意通过文章的结构特色、文中提示思路的词语或句子加以理解。课文的一般结构方式为提出对象,对对象进行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点明意义。
理解结构要从抓线索或文眼入手。
杞人忧天地崩坠,废寝忘食
忧忧彼之所忧者,晓之以理
忧天者明理大喜,晓之者亦大喜
第二步,精读课文,翻译理解。
(一)翻译课文。
抽同学翻译:
杞国有个人担忧天会塌地会陷,自己无处存身,便整天睡不好觉,吃不下饭。另外又有个人为这个杞国人的忧愁而忧愁,就去开导他,说:“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罢了,没有哪个地方没有空气的。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整天都在天空里活动,怎么还担心天会塌下来呢?”那个人说:“天如果是气体,那日月星辰不就会掉下来吗?”开导他的人说:“日月星辰也是空气中发光的东西,即使掉下来,也不会伤害什么。”那个人又说:“如果地陷下去怎么办?”开导他的人说:“地不过是堆积的土块罢了,填满了四处,没有什么地方是没有土块的。你行走跳跃,整天都在地上活动,怎么还担心会陷下去呢?”经过这个人一解释,那个杞国人放下心来,很高兴;开导他的人也放了心,很高兴。
(二)理解课文
1.杞人忧天地崩坠忧到什么程度?
明确:整天睡不好觉,吃不下饭。
2.“晓之者”是怎样解“忧”的?
明确:先解释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罢了,无处没有空气,不会塌;再解释日月星辰是空气中发光的东西,即使掉下来,也不会伤害什么。最后解释地不过是堆积的土块罢了,填满了四处,不会陷下去。
3.你如何看待《杞人忧天》中那个好心人的解释?
明确:寓言中那位热心人对天、地、星、月的解释是不科学的,只能代表当时的认识水平,但他那种关心他人的精神、耐心诱导的做法,还是值得学习的。
4.课文有怎样的寓意?杞人忧天的成语后来有怎样的比喻义?
明确:寓意:不必毫无根据地瞎担心。
比喻义:比喻没有根据或不必要的忧虑。
六、《塞翁失马》告诉我们一个什么哲理?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阐述了祸与福的对立统一关系:事情的好坏可以转化,要辨证地看待事物。
成语“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就来自这个故事。
七、学了《塞翁失马》,你认为好事一定可以变坏事吗?
好事变坏事或坏事变好事,都是要在一定的条件下。如,家庭突遭打击,变故,陷入困境,这是祸,但如果能从容、镇静,在困境中拼搏、奋起,那么,这又不失为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当然,在困境中一蹶不振,丧失信心,甚至失去生活勇气,那么,这祸就只能是祸了。所以,要注意把握好转化的点、条件。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lesitanyou.com/lzzyzz/30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