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松龄出生于一个逐渐败落的中小地主兼商人家庭。他在19岁的时候参加公务员海选,在县、府、道试中都获得第一名,成为秀才,小小年纪就在山东出了名。在那之后,蒲秀才屡战乡试屡不中,连候补公务员的队伍都没能进去。蒲松龄71岁时,朝廷实在不好意思,给了他个安慰奖,封他为贡生,每月工资四两。但这笔钱从来没进过蒲松龄的口袋,全被上面贪污了。他这一辈子基本都靠当老师养活一家子,偶尔给大官出主意挣点小钱。年正月病逝,享年76岁。创作出著名的文言文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郭沫若曾这样评价:“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说起蒲松龄的一生,都围绕着一个字——穷。按照当时的工资水平,一个私塾先生的年薪是8两。而三四口人一年的穿衣吃饭至少需要20两银子。再加上妯娌不合,闹分家的时候,恶嫂子把祖上留下的好田、好房都抢走了。蒲松龄分到的那几块田基本是废的,一年也产不了多少东西。恶嫂子给蒲松龄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心理阴影,导致他在书中写了二十多个悍妇。(看来艺术果然是来源于生活~)
《聊斋》这本书写完后,蒲松龄没有钱印刷。那个时候不像现在,出版社搭线,给作者出书;想出书得自己找上门去,出钱让书坊印。“清朝莫言”王士祯是蒲松龄的好朋友,在他眼里蒲松龄就是百年一见的文学天才。他不忍看到好基友的作品被这样埋没,便为《聊斋》题诗。有了文学大V力推,一些书坊开始注意到这本书,找渠道联系蒲家,希望能商量出版的事情。若是那个时候有书封,上面肯定有“王士祯推荐”五个字。
《聊斋》这本书非常了不得,它是中国成就最高的文言短篇小说集,它不仅集志怪传奇小说之大成,使短篇小说的艺术水平达到空前高度,而且同李杜诗,《红楼梦》等构成中国文学史上绵延不断的高峰。之前在微博上有人发起#中国古代四大名著变为五大名著网友最希望加入哪本书#的话题,其中得票最高的几本书中就有《聊斋》。可见此书对后世影响之大。
书这么好,当然会火。因此后来多家竞相翻印,著名版本有青柯亭本、铸雪斋本等,《谐铎》《新齐谐》《夜雨秋灯录》等模拟之作纷纷而起。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也是在其影响下产生的一部笔记小说。该书不仅是中国文学的宝库,也是世界文库里的东方瑰宝。
说完著作再回到蒲松龄的生活。人到中年,蒲松龄还没放弃考公务员。有两次居然都是因为灵感来得太快,写得太激动,写着写着不自觉地多翻了一页。这在清朝是公然违反考试书写规则,轻则取消考试资格,重则杀头。
这也透露着蒲松龄屡战屡败的原因。除了官场黑暗,不按八股套路出牌是蒲松龄当不成公务员的主要原因。从留下来的公务员模拟考卷子来看,蒲松龄不自觉地就把文章写出了小说感,而且每一篇都超过了规定字数。正式考试的时候一紧张、一激动,结果可想而知。
太有才华不是蒲松龄的错,但是控制不住自己,吐槽吐个不停就有点过分了。看过《聊斋》的朋友们肯定知道蒲松龄特别喜欢在文章结尾加一个“异史氏曰balabala”,也就是“对于这件事啊,我有点想法要说……”。
所以啊,“穷”又能怎么样呢?76年的人生又何尝虚度过~
蒲松龄这个山东大汉实在是很有趣,贫穷限制不了他的想象力。教书、给大官代笔、写自己的书、编字典,什么事他都没耽误,就是错爱了公务员这个职业。其实,后世有哪个读者在意他的身份?
蒲松龄(年6月5日-年2月25日),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自称异史氏,现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人,汉族。清代著名的小说家,文学家,著有文言文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小满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lesitanyou.com/lzzyzz/39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