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聊斋志异 >> 聊斋志异作者 >> 正文 >> 正文

黎明河边遗名篇,潍水情深悼峻青纪念著名作

来源:聊斋志异 时间:2019/8/29

8月19日清晨,著名作家峻青先生在沪离世,享年96岁。

遵照峻青先生遗嘱,丧事一切从简,不举办遗体告别仪式。

文山峨峨,颂先生宏篇巨献;潍水汤汤,歌先生赤子情怀。

年于上海家中

峻青,原名孙俊卿,年3月生于山东海阳,当代著名作家、画家。年参加革命工作,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胶东《大众报》记者、新华社前线分社随军记者、昌潍地区武工队小队长、《中原日报》编辑组长、中南人民广播电台编委兼宣传科长、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副主席、代理党组书记,《文学报》主编。离休后居于上海。主要著作有长、短篇小说《黎明的河边》、《海燕》、《最后的报告》、《海啸》和散文集《欧行书简》、《秋色赋》等。其中《老水牛爷爷》、《第一场雪》、《海滨仲夏夜》、《秋色赋》等多篇小说、散文入选中小学和大学《语文》课本,有的作品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在海内外出版发行,有的作品被改编成戏剧、电视剧、电影。其作品可概括为“红色经典”,紧跟时代,贴近生活,洋溢着革命乐观主义和革命理想主义精神,深受读者欢迎,教育和影响了几代人。

峻青曾于新中国成立前(——年)后(——年)两度在昌邑战斗和生活。其成名作和代表作《老水牛爷爷》、《黎明的河边》、《党员登记表》等均在昌邑创作,描写和反映昌邑人民火热的革命斗争和生活。他自称昌邑人民曾经三次救过他的命,并由此结下了深厚的血肉之情,一直把昌邑当作自己的“第二故乡”。

青年峻青

中年峻青

峻青部分作品

(一)出身贫苦追求理想

年3月,峻青出生在山东海阳的一个偏僻的山村——西楼子村。家境贫寒,断断续续读了几年私塾,由此打下了古文的基础,产生了对文学的爱好。他从小就喜欢听牛倌、长工们聊天、说笑话、讲故事,并模仿着《聊斋志异》的笔法写一点乡井见闻、邻里轶事。

十三岁那年,因生计所迫辍学到邻村花边工厂当童工。他发现上中学的小东家经常带回家一些新文学书籍和期刊,就趁打扫书斋的时候,偷偷把书藏在衣服底下,到晚上,等同炕的长工睡下后,就着昏暗的油灯如饥似渴地阅读。这些鲁迅、郭沫若、茅盾的新文学和进步期刊给他带来的震撼,加上自己的生活经历,使他产生了强烈的感情共鸣。于是,他第一次模仿着用第一人称的手法,写了一篇一个牛倌的悲惨生活的文章。

也是在这个时候,少年峻青不断听到、看到了当地的共产党人带领农民队伍,反抗压迫、反抗剥削的一幕幕可歌可泣的斗争事迹,在他心里播下了革命的种子,使他从小养成了景仰英雄、崇拜英雄和颂扬英雄的习惯,也养成了他憎恨丑恶、热爱善美的情感。他从心底里渴望能够接近他们、加入他们,记录下他们的英雄事迹,颂扬他们的故事,激励更多的人参加到正义的革命斗争中来。

年与父亲孙桐庭、岳母姜鸿芝及妻子、姐妹、弟弟合影(后排右三为峻青)

少年峻青

与三弟孙海峰合影

(二)投身革命以笔为枪

年,抗日战争的烽火燃遍了华北大地,也燃遍了胶东半岛,把一切有爱国心的中国人,都吸引到抗日救国的行列中来。峻青这个社会最下层的穷孩子,也加入了八路军的队伍,拿起了枪杆,也拿起了笔杆。

在环境艰苦、斗争激烈的海莱边区,战斗之余,他利用部队的流动图书资料室,拼命地学习,迅速提高文化水平。因为,他迫切地想把战斗中的所见所闻、亲身感受,用手中的笔记载下来、传颂开去。在部队,他先后做过教育、民运工作,当过前线记者,干过武工队。这段时间,趁工作和战斗间隙,他以笔为枪,写了大量的通讯报道,创办了油印小报《前线快报》,及时表扬战斗中的英雄人物,传播胜利消息,总结斗争经验。有时还要画宣传画、油印传单。他的第一部文学作品《风雪之夜》,就是一个瓦解伪军返正的戏剧,还写过胶东大鼓《鸭儿沟》,在部队和农村表演和传唱。短篇小说《马石山上》就是反映了当时的战斗场景。这些新闻报道和文学作品,极大地鼓舞了部队和当地群众的革命士气,也带着满腔的仇恨,化作一颗颗犀利的子弹,射向了敌人的胸膛。

峻青在抗日前线

峻青早期发表作品,后又在剪报上修改

(三)黎明河边血火战场

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不顾刚刚签订的《双十协定》,很快就撕下脸皮对共产党发动全面进攻。年,身为胶东《大众报》记者的峻青,被组织派往胶济前线,来到昌邑担任敌后武工队小队长。在多少个无星无月的黑夜,他带领队伍在潍河两岸的密林里出没,在汹涌的河流里战斗。十多万国民党军队和还乡团的匪徒们,把昌潍平原蹂躏得鲜血淋漓,许多村庄被夷为平地,许多果林被砍伐一光,许多妇孺惨遭杀害。滚滚的潍河,日夜漂流着被害者的尸体。然而,勇敢而强悍的昌邑人民,却没有在血与火中屈服,他们倔强地站立者,没有一时一刻停止过斗争。峻青一手拿枪,一手拿笔,带领武工队,发动群众与敌人展开了顽强地战斗。

有一天夜里,峻青带着五六个人通过敌占区,部队派了一个通讯员带路送他们。拂晓的时候,遭遇了敌人。为了掩护峻青一行人,通讯员一个人留下来阻击敌人,保护他们安全撤退,自己却牺牲了。死时他还手里紧握着枪杆,面向着敌人。这一幕,深深地刻印在峻青的脑海里。后来峻青创作的《黎明的河边》,反映的就是发生在新中国解放的黎明前这段最黑暗时期潍河岸边的战斗生活。其中小说主人公“小陈”的原型,就是这位到死都不知道姓名的通讯员。

年冬在胶济前线昌邑

当年胶东《大众报》发表的连载小说剪报

(四)救命之恩终身难忘

年9月间,在国民党第八军李弥部队进攻到潍河西岸的那天夜里,峻青正在潍河东岸的北孟李家埠村暂住老乡的房屋里披灯创作长篇小说《海阳前线》。此时,这篇反映胶东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战斗的小说已断断续续写了半年多,完成了十万多字。

突然,大股武装匪特由叛徒带路,包围了李家埠村。听到屋外枪声响起,峻青赶紧摸出手枪跑出屋外。此时,外面的枪声已响成一片越来越近,显然,敌人有备而来,目标明确。危急时刻,房东李元兴老人把峻青一把推入院角的玉米垛中。敌人破门而入,看见屋里没人,又在院子里搜查,用刺刀捅了好几下峻青躲藏的草垛。然后严刑拷打逼问李元兴老人,但老人始终一字不说。此刻,武工队带领群众开展了反击,敌人无奈,只好收缴了峻青的小说手稿悻悻而去。在这次战斗中,武装部长李成万同志壮烈牺牲。第二天,敌人的报纸上刊登了一条题为《昨晚国军发动清剿,缴获共匪手稿一部》的消息。

对昌邑人民不顾自身危亡的救命之恩,峻青先生始终念念不忘,至今记忆犹新,提起这事就热泪横流。他说:“是昌邑人民养育和救了我,没有昌邑人民,就没有我的今天”。

峻青在昌邑

年4月2日胶东《大众报》登载悼念民兵英雄李成万枪毙凶手的消息

当年发动群众革命斗争的报纸

(五)身居高位毅然返乡

年春,峻青离开昌邑,随解放大军南下,涉海滩、上太行、渡黄河、跨陇海、入中原,年5月,进入刚解放的武汉。其间,他先后担任《中原日报》编辑组长、中南人民广播电台编委兼宣传科长。工作之余,始终笔耕不辍。先后创作了《烽火山上的故事》、《大王岭下》,修改出版了《马石山上》和《女英雄孙玉敏》。

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峻青担负的新闻和行政领导工作日益繁重。但他念念不忘在昌邑潍河岸边战斗和生活的日子,他无时无刻都想再次回到昌邑精心写作,把那段战斗的历史和涌现出的英雄人物用手中的笔生动地再现出来。

年春天,峻青争取到全国文协组织的作家下乡、下厂、下部队活动机会,再次回到昌邑大地。他在文章里写道:“那是一个晴朗的三月的早晨,一列由济南开往青岛的列车,在初升的阳光中隆隆地向东飞驰。我伏在车窗上,望着东方那即将到来的潍河,心中充满了激动。啊!潍河,这阔别了多年的潍河。现在我又看到她了。她象一条灰白色的带子,在灿烂的阳光下闪着宝石似的金光。”“……在岞山下了车,我沿着蓝色的潍河,向北,一直向北,踏进了昌潍平原的中心。一路上,旧地重游,每一个村庄,每一处果林,每一个人,每一件事,都引起我的强烈的激动。我的心长久地不能平静下去。”(以上引语摘自《峻青谈创作》)

年南下行军途中在郑州与妻子于康

年,全国作家深入生活合影(前排右四为峻青)

(六)潍水之畔为民塑像

再次回到昌邑的峻青,没有住宾馆、吃饭店,而是主动要求下基层,住乡村。他说:“我是来体验生活写作的,不是来享受的。”当时虽然解放后人民生活有了很大改善,但与大城市相比,乡村生活水平差距依然很大。但峻青在村里一住就是半年多,和乡亲们同吃一桌饭,同睡一张炕。他随身装着一个小本子,正面用作采访记录,反面记着在哪一户人家住了几天、吃了几顿,临走时按规定给房东留下钱和粮票。

根据采访写作需要,他先后在围子董家隅庄、卜庄广刘等村居住。在这里,他找到了许多当年的老战友、老相识,也结交了许多新朋友。和他们在一起,峻青仿佛总有说不完的话题,经常一谈就到了天亮。在和他们的接触中,他脑海中作品的主题脉络越来越清晰,英雄人物形象越来越丰满。于是,以李家抚宁村原党支部书记李百俭为人物原型的《老水牛爷爷》生动传神地创作出来了。小说问世后,立即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广为传颂。

在昌邑生活的这段时间,有时白天他领着一帮孩子下河摸鱼,敲着脸盆上门慰问烈军属;有时晚上扎在老人堆里听他们讲过去的故事,缠着他们一讲就是一宿。多数时间的晚上,他则是趴在临时借住的房东家的炕头上奋笔疾书,记录整理一天的所见所闻和感想。时间长了,乡亲们也完全忘了他的“大官”身份,有什么心里话、遇上什么难事也都愿意和他说说。对乡亲们的事,峻青也积极帮助想办法解决。随着创作素材的积累和增多,峻青以身边的群众为原型,陆续写出了《老交通》、《东去列车》、《老许》、《主人》、《潍河上的春天》等一批短篇小说,让一个个鲜活的文学人物从昌邑乡村的炕头飞向了全国。

年在广刘村住过的房屋,当年他亲手栽植的牡丹花今天依然花繁叶茂。

当年他居住的房屋摆设基本没变。

峻青在上海家中给女儿讲《老水牛爷爷》的故事

(七)经典创作文学巨匠

来到昌邑后,峻青辗转多方打听,找到了当年那位为掩护自己撤退英勇牺牲的通讯员的墓地,却见到坟前的墓碑上一个字也没有。原来当时战斗结束后,老乡们收敛到一具被敌人用刺刀戳得稀烂了的尸体,从衣服上认出是八路军,就把尸体偷偷掩埋在一片果园里。因为不知道姓名,所以就立了一块无字碑。峻青呆呆地站在坟前,眼泪簌簌直流,很久都说不出话来。

当晚,他就住在果园主人的小屋里,勉强抑制住内心的激动,在油灯下伏在一张小凳子上,铺开稿纸,开始了《黎明的河边》的写作。写着写着,眼泪就不停地滴落在稿纸上。……一直到天亮,果园里响起了小鸟欢快的叫声。后来,这部饱含峻青先生深情、真实再现当年血火战争的中篇小说,几经修改,于年正式出版发行,一时在全国引起轰动,人们争相传诵,一书难求,甚至出现了很多手抄本。小说一版再版,并被翻译成了蒙、藏、维吾尔和英、法、俄、西班牙等二十多种语言和文字,以单行本、小说集、连环画等不同形式在海内外出版发行。

正是因为《黎明的河边》这部作品生动、真实、凝炼地描写了发生在昌邑大地上的战斗生活,体现了强烈的时代精神,人物刻画具有真情实感,性格鲜明,所以深受读者欢迎。这也成为峻青的成名作和早期文学创作的代表作,奠定了他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加上后期创作的反映昌潍人民战胜特大海啸天灾的长篇小说《海啸》等,成就了峻青一代文学巨匠。有人把他称为中国当代的“肖洛霍夫”(前苏联著名作家、《静静的顿河》作者)。

(八)血肉相连第二故乡

峻青在昌邑体验生活写作期间,还发生过两件事情,让他始终难忘,时常提起。

一件事是年夏天的一天,峻青在潍河里游泳,当游到河中心时,突然大腿抽筋。他拼命挣扎,但身体还是一点点地往下沉,于是大声呼救。当时游在他前面的一个叫李守正的李家抚宁村的青年,听到呼救后,急忙回身奋力前去营救。当他被救上岸时,李守正却累得一下晕倒在河滩上。

另一件事,发生在当年中秋节前的一个晚上。那天夜里皓月当空。峻青突发兴致,拖着广刘村的少年张相文一起去潍河里划船。峻青吹着口琴,小船向北顺流而下。划着划着,张相文光顾着听口琴,小船突然一下子被一个大浪打入急流之中,船顿时顺流急下,剧烈颠簸起来。夜深人静,水深浪急,随时都有翻船的可能。两人一时慌了手脚,可无论怎么用力,小船都无法靠岸。一直这么颠簸拼挣了半个多小时,两人几乎精疲力竭。这时,在一个拐弯水浅处,张相文果断跳下船,用力拉住船头。峻青也随后赶紧跳下船,两人才算逃过一劫。

回想起这些事,峻青总是感叹不已:“是昌邑人民不顾自身安危,一次又一次把我从死亡的边缘拉回来,此恩此情浓于血肉,此生我难以报答。今生昌邑就是我的第二故乡!”

年5月回昌邑与张相文合影(前排左二为张相文)

摘自《峻青文集》第八卷

(九)梅花品格画艺流芳

除了创作出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外,峻青多才多艺,还是著名的画家。出身于丹青之家的峻青,五六岁便在父亲的指导下,临摹《芥子园画谱》。在上山放牛割草的时候,他对着自然景物用手指或树枝在泥沙地上练习作画。因为家贫,过年贴不起年画,他又从临摹年画开始,接触了民间艺术。当战地记者时,他的采访包中总是带着写生本,随时随地把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摹画下来。那时,他曾在油灯下为部队刻钢板油印画,在农村的墙壁上画八路军打鬼子的宣传画,还在《胶东前线画报》上发表他创作的一套题为《铁西瓜》的连环画。解放后,峻青担任了文联和作协的领导,有条件经常与一些著名画家交流切磋画艺,借鉴不同流派的技法,把作家的艺术灵感融入翰墨。

峻青的画潇洒飘逸,而且画路宽广,山水、人物、花鸟、鱼虫均有涉及,而以花鸟为主,尤以梅花见长。他喜欢梅花,崇尚梅花坚贞不屈、傲霜斗雪的精神。他平时画得最多、赠送友人和读者最多的也是梅花。他在许多梅花画作上都题写同一首诗,“铮铮铁骨艳俗尘,劲枝总先天下春。不慕铅华重本色,每因风雨见精神”。这分明是在借物喻志了。峻青先生曾先后在北京、福州、深圳、香港、澳门、曼谷等地举办过联展和个人画展,受到普遍好评。著名紫砂大师谈桃林见到峻青画的梅花图后,大为赞赏,为此专门精心设计了一款新壶,并仿刻上了峻青的梅花图,取名“峻青壶”,赠送给峻青,被传为一段艺坛佳话。

(十)怀乡心重情深谊长

峻青常说:“如果有一种病称作怀乡病的话,那我就是这种怀乡病的严重患者”。

年峻青体验生活写作结束离开昌邑,回到上海后担任上海作协领导职务,后来又创办了《文学报》并担任总编。工作繁忙一直没找到机会再回昌邑。离休后又因身体健康原因一次次取消了订好的行程。对此,他多次说心有惭愧,一直想多回昌邑看看,为家乡办点实事,却因种种原因始终不能成行而深感遗憾。他在文章、诗作及给昌邑友人的信中曾反复表达这种怀乡情感。他在一首诗中曾写道,“卅年书剑滞江城,楚山吴水伴浮生。文章草草皆尘土,岁月匆匆半飘零。病久益感韶光贵,人老倍增怀乡情。每闻故园春意好,频频登楼望归鸿。”这首诗把他的那种怀乡之情刻画得淋漓尽致。

虽然多年没能再回昌邑家乡,但峻青无时无刻不在关心着家乡的发展变化。每有昌邑人去上海找他,他都请到家里热情接待,拉着人家不停地询问家乡的情况。家乡人给他写信,求他题字,他都每信必复,每求必应。昌邑文学爱好者孙向阳在与他的书信来往中听说他胃不好,医生建议多喝点小米粥,而上海当地买不到家乡那样的小米。孙向阳就给他寄去了十斤家乡小米。没想到峻青专门回信致谢,并附赠画作一副,画上题诗:“旅次无所有,聊赠一枝春。莫嫌尺素短,应知乡情深。”先生对家乡的感情和为人处事作风令闻者感佩不已。

为昌邑文山诗书社题字

(十一)再回昌邑夙愿得偿

也许是的确思乡情切,年5月,多年前就做过心脏血管支架手术、已是83岁高龄的峻青,不顾医生的劝阻,携夫人于康执意回到阔别了半个世纪的故乡昌邑,而且一住就是十几天。

一下车,先生就对家乡几十年的发展变化感叹不已,激情难抑。来到滚滚流淌的潍河岸边,他久久凝望,激动地回忆起当年在这里战斗和生活的一幕幕。……那段时间里,在他的强烈要求下,他不停地走乡村、进工厂、看学校,每到一处他都详细询问,不住点头,欣喜之情溢于言表。用他的话说,今生也许就是自已最后一次回家了,一定要多走走、多看看,把家乡的一切看遍,记在心里,不留遗憾。还有让他倍感意外和欣喜的是,市委、市政府举行隆重仪式,授予他“昌邑荣誉市民”。从时任市长马跃启手中接过证书的那一刻,他激动地说:“这是我一辈子获得的最高荣誉。这么多年来,我一直把自己当作昌邑人,今天终于如愿以偿了”。

更难忘重回他当年居住过的广刘村,乡亲们自发地敲锣打鼓、燃放鞭炮、扭起秧歌,像过年一样用最隆重的方式迎接在外的游子回家。再见熟悉的老乡亲,一起拉家常、话今昔,他止不住热泪纵横、声音哽咽。他一次又一次地说:“我一生如果说还有一点成就的话,那也全是家乡人民给予的。没想到这么多年过去了,家乡人民还记得我,这么热情地欢迎我,而我为家乡人民做的还太少太少,实在愧对家乡父老。有生之年,只要家乡人民需要,我一定尽心尽力”。

这就是一个真正的共产党员和人民艺术家的品格和情怀!

心里始终装着人民的人,人民就会永远记住他!

年5月与夫人于康重回昌邑来到潍河岸边

年5月,时任昌邑市市长马跃启代表市政府授予峻青“昌邑市荣誉市民”证书。

广刘村的乡亲们欢迎峻青回家

与夫人坐车参观昌邑城市建设

与老房东亲切话家常

《守望》

——潍水湿地峻青广场抒怀

您手持书卷

静静地坐在潍河岸边

目光穿过水汽拂过垂杨

默默地投向远方

这一刻

您凝思的身影

穿越了岁月时空

化为了一座雕像

而那一瞬

我分明看到了

您嘴角扬起的一抹微笑

和眼里一闪而过的泪光

您或许又想起了

新中国解放前那段黑暗日子

和黎明破晓前的一缕曙光

是啊您又怎能相忘

那时就在这潍河两岸

您以笔为枪

把讨伐的文字

化作一颗颗犀利的子弹

射向敌人的胸膛

面对敌人的凶猛围剿

老乡们不顾自己生死危亡

把您往玉米垛里掩藏

您或许又闻到了

当年乡亲们的百家饭香

全国解放

已身居高位的您

执意回到魂牵梦绕的第二故乡

住农家屋吃农家饭睡农家炕

用手中的笔

饱醮浓情为新生活歌唱

以笔作刀

给身边的乡亲们塑像

只因为您的血脉

与这片土地上的人民紧紧相连

早已融入了眼前的这条潍河

奔涌不息日夜流淌

您或许又看到了

老水牛爷爷当年矫健的泳姿

和黝黑的脸庞

还有交通员小陈战火中的奔忙

和直到牺牲手中依然紧握着的钢枪

那一个个鲜活的形象

成就了您文学大师一代巨匠

也成为英勇善良的昌邑人的模样

从潍河岸边果园的小屋

飞向了全国的每一所学堂

也深深地烙印在了

每一个昌邑人的心上

您或许又听到了

耳边震天的锣鼓敲响鞭炮鸣放

那是二零零五年

八十三岁高龄的您

重返黎明的河边

回到阔别半个世纪的故乡

乡亲们自发用最热烈的场面

迎接您的回访

表达对您的敬仰

再见老房东双手抖颤热泪淌

怎么总有那么多拉不完的家常

喜看新变化百感交集话今昔

心中总有这么些道不尽的沧桑

您说您以昌邑人自居为傲

遗憾的是自己还做得太少太少

有生之年愧对家乡父老的褒奖

我说只有心里始终装着人民

才会真正得到人民的认可和颂扬

这才是对一个艺术家最高的赞赏

于是今天

在潍河岸边

在这个广场

树起了一座雕像

一如回到您当年那样

静静地坐着

默默地看着

把脚下的这片热土

久久地守望

年在潍河湿地公园建成的峻青广场

少先队员向峻青塑像敬礼

我和峻青爷爷说句悄悄话

来源:文旅昌邑

昌邑老年大学

扫一扫下载订阅号助手,用手机发文章赞赏

长按







































北京看白癜风去哪家医院好
北京哪个治疗白癜风医院最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lesitanyou.com/lzzyzz/48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