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浩然如何在此写下传世名篇《宿建德江》的?
范仲淹又是如何兴办教育的?
陆游家族又是如何与严州结缘的?
《聊斋志异》为何是从严州走向世界的?
守望文化家园
传承历史文脉
本期文化浙江大讲堂为您讲述
《钱塘江诗路:古韵严州文脉悠长》
新安江水碧悠悠,新安奇雾如诗画。新安江畔的建德也有了“锦峰绣岭,山水之乡”的美誉。
迤逦的风光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文人墨客翩然而至,他们钟情于江水之“清”,并倾力描绘。新安江之水在他们笔下被赋予了清澈、纯粹、澄明的内涵。沈约称其“千仞写乔树,万丈见游鳞。”,李白则是说道“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
由此,建德梅城也成为了浙西诗词之路重要的节点。这里也是兰江、富春江、新安江三江交汇处,脍炙人口的《宿建德江》然也是在此处写就。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这一江碧流给了失意的孟浩然灵感和慰藉。
建德江,即梅城三江口至桐庐这一段。孟浩然行至梅城三江口一带时,天色已晚,他将小舟停靠在了笼罩着薄雾的小洲边,天幕低垂,荒野辽阔,想到自己仕途的不得意,诗人心生淡淡的忧愁,于是他挥毫写就了这首诗,全诗只有一个愁字,却把诗人的愁绪表现得淋漓尽致。
此外,山水诗的开山鼻祖谢灵运以及任昉、沈约等六朝大文人都曾经游历过浙西山水,为后来睦州诗派的山水诗风奠定了基础。
李频、皇甫湜、徐凝、方干、施肩吾等一大批著名的本土诗人,他们与外籍诗人密切交游、相互应和,形成了独特的诗歌创作风格,后人把这一群体称为“睦州诗派”。这也是历史上唯一一个地方诗派。
“睦州诗派”的作品大多以山水田园诗为主,多写景和赠别之作,诗风清丽明快,反映了一方山水养育下的诗人性格。
“严为潇洒郡,典领山川者非清高不称焉”。一千年多年来,到此地任职的太守中,多有清正贤明的政治家和诗人,他们也为这里的文化注入了新鲜血液。“稀逢贤太守,多是谪官来”。尽管失意而来,但从刘长卿、杜牧到范仲淹、陆游,他们仍用智慧和功绩写就了建德光辉灿烂的历史和文化。
与严州关系最密切的诗人,则非陆游莫属。他的高祖陆轸、幼子陆子遹都任过睦州知州,加上陆游本人,一家三代任同一个地方的长官,这在历史上也是不多见的。
宋孝宗淳熙十三年,62岁的陆游出任严州知州,这是他在家赋闲十年之后被重新起用。除了《剑南诗稿》,陆游在任期间,还刊刻了《江谏议奏稿》《南史》等,保存一系列的严州文献。这也是因为,至南宋时期,严州已是善本书的重要产地之一,其刻本世称“严州本”。
南宋定都临安,严州成为京畿三辅、处于陪都之位,各类人才也随之南移,严州汇聚了大批的能工巧匠,印刷术更盛极一时。以“墨黑如漆,字大如钱”,刻印精细而驰名。
青柯亭里说聊斋,石佛坳上听玉泉。青柯亭本为严州府衙后花园里一个休憩小亭,蒲松龄生前由于家境贫寒,无资刊行其著作,半个世纪后,时任严州知府的赵起杲按照蒲家抄出的本子,在青柯亭刻印了十六卷本的《聊斋志异》。
由于雕版耗资巨大,赵起杲拿出自己历年积蓄。乾隆三十一年()五月,《聊斋志异》十二卷本在严州青柯亭内刻成。正当赵起杲准备刻余下四卷时,由于劳累过度他猝然逝世于试院中,余下四卷由他的朋友刻印完成。因书在府衙后面的青柯亭边刊校刻印,所以该刻本被命名为青柯亭本。
因为刻书花费巨大,赵起杲去世后家属无力将灵柩运回故乡山东,只得将其安葬于严州城的澄清门外,这位为中华文化传承作出巨大贡献的父母官,从此长眠于新安江畔。
此后全国各地相继刊行的白文本、注释本和评点本都是据青柯亭本编译的,数百年间,《聊斋志异》从青柯亭,走向了世界,从文人案头走向大屏幕,成为了人们喜闻乐见的艺术珍品。
青柯亭本的《聊斋志异》、雅士辈出的睦州诗派、一江诗文绵延不绝的文脉……在烟雨迷蒙的江南,建德——这个曾经的府治所在地,依然在一千多年后以自己独有的深厚文化底蕴,散发着阵阵迷人的幽香。
扫一扫
看《文化浙江大讲堂》往期节目
文化浙江,锦绣华章!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联合浙江新闻频道,每周日晚21:20推出文化专题节目《文化浙江大讲堂》。点告诉更多人!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balesitanyou.com/lzzyzz/75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