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时科举得意,三试第一,成年后屡败屡战,屡战屡败,熬成个贡生还是副职,当了一辈子私塾先生,也没能教出大官,蒲松龄一生生活困苦,事业不顺,被他归为爱好的小说创作成就了他后世的功名。
苦行僧转世
蒲松龄,字留仙,又字剑臣,号柳泉居士,年,明王朝风雨飘摇的年代,他出生在淄川城东七里之遥的满井庄(今蒲家庄),父亲蒲槃是名商人,家庭生活还算富裕。
然而蒲松龄称自己是苦行僧转世,并有一段传奇故事:四月十六日(农历正月二十二)蒲槃梦到一个身披袈裟,瘦骨嶙峋,病病歪歪的和尚,走进了他妻子的内室,和尚裸露的胸前贴着块铜钱大的膏药。
蒲槃从梦中惊醒,他的第三个儿子出生了。在明亮的月光照耀下,蒲槃惊讶地看到,新生儿胸前有块铜钱大小的青痣,跟他梦中所见病和尚的膏药大小、位置完全符合。
“这是一段杜撰的故事”,蒲松龄将其写进《聊斋志异》的序言《聊斋自志》(年)中,此时的蒲松龄已经59岁。
蒲松龄虽然出身并不穷困,但一生确实很贫苦,始终是劳苦大众中的一员。马瑞芳说,蒲松龄的苦日子从蒲家分家开始。
蒲松龄有两个哥哥:兆专、柏龄,一个弟弟鹤龄。蒲松龄5岁时,因为两个嫂嫂性格泼辣,家里鸡犬不宁,蒲槃决定给四个儿子分家。
家分得很不公平,好房子好地都被哥哥分走了。蒲松龄分的老屋连门都没有,田也是薄田0亩。分的粮食,只够一家三口吃三个月的。为了糊口只能开始了长达40多年私塾先生生涯。
分家后,蒲松龄的生活可以用穷得叮当响来形容。在荒年,蒲家没有干粮吃,蒲松龄的妻子刘氏煮锅麦粥给孩子们填充饥肠。
《日中饭》中记述了几个孩子抢饭而又令人心酸的场面:“大男挥勺鸣鼎铛,狼藉流饮声枨枨。中男尚无力,携盘觅箸相叫争。小男始学步,翻盆倒盏如饿鹰”。
意思是大儿子拿饭勺捞稠的,喝得“呼噜呼噜”响,二儿子抢不过,拿着碗叫着抢勺,小儿子刚学会走路,为了抢吃的把盆子碗都踢倒了。
科举接连失意
生活上的苦是一方面,心灵上的困苦也让蒲松龄一生都带有遗憾。
其实,少年蒲松龄是科举得志的,顺治十五年(年),蒲松龄参加科举考试,在县、府、道三试中名列前茅,录取蒲松龄的伯乐是山东学政、大诗人施闰章。
此后,蒲松龄做了半个世纪的秀才。蒲松龄一生大约十次左右的乡试(三年一次),也就是说,大作家蒲松龄为了功名,用了不少于30年的时间反复考试,屡战屡败,屡败屡战。
蒲松龄先成功后失败的原因是什么?首先,是施闰章误导了蒲松龄。因为蒲松龄前三次考试并没有严格按照考试的规定书写,甚至写跑题了,八股文并不是他的强项,因为他的个性作品却让施闰章大为欣赏。
其次,蒲松龄虽然号称为功名而奋斗,但他一直没有放弃《聊斋志异》的创作,这耗去了他大部分的精力,所以科举考场上蒲松龄总是败下阵来。
蒲松龄升官梦破灭后,又寄希望于子孙和学生。只是不但他的儿孙未能出人头地,进入官场,就连他教的学生也同样没有官运。“这一切都说明,蒲松龄治学跟科举考试背道而驰”。
直到7岁,蒲松龄才成为贡生,属于挨号挨上的,于是蒲松龄有了个官衔:‘候选儒学训导’,相当于现在的县中学副校长,还难有出头之日。
一年后,朱湘麟来到淄川,蒲松龄之子请他给父亲画像,蒲松龄终于穿上了贡生官服。
年正月二十二日酉时,蒲松龄在清冷的书斋临窗危坐而卒,享年75岁。蒲松龄去世后,他的儿子替他写传,在题目中郑重地冠以“候选博学训导”。
“聊斋”铸就经典
5岁,蒲松龄的生活急转直下,而这一年,他已经开始了《聊斋志异》的写作。
关于《聊斋志异》的成书有两种说法:蒲松龄在柳泉摆茶摊,请人喝茶讲故事,回到家加工,另个一是聊天之斋,所以故事是聊天所得。
对于第一种说法,鲁迅早就予以反驳,蒲松龄说:“我为糊口耘人田”,一直在富贵人家坐馆,哪有空闲到柳泉摆茶摊请人讲故事?
不过,蒲松龄倒是一直在有意识地向朋友收集小说素材。也就是他在《聊斋自志》中说的:“雅爱搜神”,“喜人谈鬼”“闻则命笔,遂以成编”。但他的聊斋并非聊天之斋,“聊”有“姑且”之意。
蒲松龄写聊斋曾担心没知音,没人能读懂聊斋志异,并感叹:“知我者,其在青林黑塞间乎?”当年的穷秀才遍寻知音,现在他的知音遍及各个角落。
郭沫若曾以“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对《聊斋志异》作了贴切的评价。它已经成为世界短篇小说之王。
⊙版权声明:文章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投稿信箱:tg
weizy.cn(欢迎您原创投稿)⊙责任编辑:南鸢()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lesitanyou.com/lzzyzz/8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