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阅读量月度排行榜:(数据截至年7月16日)
年6月:
第一名:
江川《使命》
第二名:
那日松《我的小学老师》
第三名:《唐诗三百首》--55杜甫《丹青引赠曹将军霸》--王静播讲
2、新发作品点评(第十五期):
陶渊明《桃花源记》原文、译文
点评:一篇《桃花源记》,影响了千百年历代文人和官吏,使田园生活成为入世失意时,转而出世的佳境。然而鸟语花香,自耕自收,并非陶翁的追求。人身的无拘无绊,逍遥自在,安祥和睦,才是自由的真谛。所以,文中关于景致只是寥寥数语,而描述起人们的热情好客却是滔滔不绝、溢于言表。这不是对世态炎凉的婉转批判吗。此外,不少听众一再建议古代散文最好配有译文。我们欣然接受,自此,沙龙再刊出古代散文,均配上译文。感谢听众们的支持!
--欧震《月光下的中国》
点评:年,19岁的欧震在《青年诗人》杂志发表处女作《擦》“月光擦亮黑夜,芬芳擦亮春天,彩色擦亮生活”。此后他的创作在放飞,尤其“中国”系列的诗歌,产生了不同凡响。这些诗从不同视角表达了对祖国的赞美和思考——《青春中国》从年轻生命的蓬勃奋进中看中国;《美丽中国》从历史演化的足迹中看中国;《诗意中国》从精微的水珠、汗珠和眼神中看中国;《月光下的中国》从寂静遗迹和典籍的沉淀中看中国;《秋天里的中国》从自信成熟和丰硕成果中看中国。欧震说:“我觉得作为一个诗人,首先要有一颗单纯的心,就是说很纯粹。你看我这个人外表上长得有点像鲁智深或者是李逵,但是我一直觉得我的内心是李白,一颗单纯的心面对喧嚣的世界。”曾国藩在《谕纪泽》的家书中说“李杜韩苏之诗、韩欧曾王之文,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得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这可做朗诵功能的一种注解。
欧震《月光下的中国》(节选)
点评:徐晓金朗诵的《月光下的中国》有板有眼,基本上把欧震这首诗的意蕴表达出来了。当然,要深掘的话,还有很大空间。古今诗人为什么总爱吟咏月光下的场景。我想,一是它能吸纳所有人的目光,古今中外概莫能外。二是它能温存地抚摸所有人。而太阳做不到。三是万物都今是昨非,始终在变。但月亮却是永恒的。所以,月亮作为人类历史的见证者,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它,与世间存在过的生命点亮灵犀。当我们身处月光之下,脑海便可绵亘古今,与历史对话。在这样的境界中,诗中的物象就带有了生命的温热,一切将与我们浑然一体。
欧震《百年交响.红船》
点评:王居琪朗诵的《百年交响.红船》豪迈、激昂,体现了“红船”开天辟地的星火燎原。有个商榷:朗诵力度没有问题,但在声调和节奏上,上下两阕区别不大。我觉得,上阕的关键词是“压低”,下阕的关键词是“撕裂”。以“一个新生命的呐喊仿佛雷鸣”为转折句,前者低沉、缓慢,后者昂扬、迅速。这样是否贴切些,供参考。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点评:年共产党与国民党左派共同发起国民会议,宣传反帝反封建的政治主张。而孙中山恰在此时逝世。5月,共产党领导的五卅运动爆发,很快席卷全国。它为北伐战争准备了群众基础,并将中国大革命推向高潮。《沁园春·长沙》是毛主席这年晚秋离开故乡韶山,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途中,重游橘子洲时所作。30出头的毛主席,已经远比就读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时成熟多了,他在思考中国革命的领导权问题。曾斌在把握作品的气度和表达上是有分寸的。因为那时的毛主席既不是20岁出头的学生,也还不是党的主要领导人。他的朗诵着重于词中思考的意味和奋斗的激情。
海桑《写给女儿的诗》(节选)
点评:海桑《写给女儿的诗》是部长篇,写自己与刚出生到两岁的女儿心灵交流。王颖老师节选其第四部分的最后一段。之前段落的场景温馨、俏皮。到了这段,尽管现实,但不冰冷。听着听着,便有了顿悟。诗的字句很浅显,是所有母亲都会有同样的经历,故平淡无奇;内容很博奥,不是所有人都能有这样的感悟,故难能可贵。尊重生命的独立性,这本不该成为新课题,但对咱们这些有着几千年宗法制传承的国人来说,认识并接受这点,不容易。这不是一代人,而是包括上下的三代人,都要有王颖老师朗诵时的那份坦然和睿智。
诗经《蒹葭》原文、译文
点评:诗经《蒹葭》是我国最早的一批情歌。现代译文是先秦文学研究大家吴树平的手笔。他让我们不仅从不断反复的咏唱中,体会质朴纯真的情感和荡气回肠的音律。还通过彼此变化着但又未走远的地点的细描笔触,刻画出扑朔迷离的恋爱心理,可谓匠心独运。不象很多译文,对“艰难”程度的注解用力过重。毕竟,情歌的忧郁和悲歌的苦楚是不同的。芸霞老师的朗诵和背景音乐的《在水一方》,恰如其分地表现了《蒹葭》的爱情主题。
毛泽东《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
点评:《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是毛主席年的词作,但当年并没有发表,直到年1月事过境迁后才在《诗刊》中首发。罗斯·特里尔在《毛泽东传》分析到:毛泽东的这首词不单单是对往事的怀念和岁月如梭的感叹,而是要迎接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政治气候。曾先生在重音和节奏的处理上有创意,但有些粗糙。诗词有表达语义和情绪两层面,我以为这首词更侧重语义,而不在感慨。朗诵的背景音乐是十年后为毛主席词谱的曲,其强调“勇攀登”的昂扬情绪。曾先生似乎受歌曲的气氛影响,在表达语义上欠细腻。建议以后配乐,最好不用歌,可用它的伴奏音乐。避免喧宾夺主,影响语言表达意蕴。
蒲松龄《聊斋志异》--14.《陆判》
点评:在杭州灵隐寺,挂着一幅这样的楹联:“人生哪能多如意万事但求半称心”。可人哪,总想着尽善尽美,能摘月亮绝不要星星。《陆判》就讲了能遂人心愿的阴间神。但事是总有两面的,陆判官把美人头安在婀娜身成就一位佳人,那剩下的就只能成弃物。玛丽莲·梦露曾说过,自己有意于爱因斯坦,她死的时候随身物品中还有一张爱因斯坦的签名照。她说,如能与爱因斯坦结合,生出下一代一定完美。爱因斯坦问“万一继承的是我的容貌和你的智慧呢?”人的异想天开很难泯灭,尼古拉斯·罗伊格于年执导的电影《无足轻重》,就编了梦露与爱因斯坦的离奇故事。
--陈先义《坚守》
点评:《坚守》这篇合诵,大家的水平非常整齐。东方岳(曾斌)先生第一次参加合诵,跟大家很搭。诗作的政论性文字对于朗诵者来说,是富有挑战性的。这近半个世纪的新时代,大家亲身经历、耳濡目染,故在朗诵中能把自己的感悟融入表达,让我们听到了每位朗诵者的心声,感到非常由衷,非常亲切!大家整个状态,浩气凛然,振奋人心。因此,很多朋友都交口称赞,合诵作品的质量出乎意料。
故事《世界在偷偷奖励善良的人》
点评:王静老师讲的故事《世界在偷偷奖励善良的人》,耐人寻味。当今社会,总有些人把回报看作自己付出的价值考量,以至锱铢必较。“有草到处绿,是花自然香”。善良作为人的品质,是天生而就,长在骨头里。未曾没听说通过培养,能让人善良。所有人都能读懂别人言行中的善良,也都知道善良实在难装。不过,人们对善良的回报是另外一回事,就象遇到以怨报德一样。只见风霜雪寒狂,哪有梅花失芳香。
蒲松龄《聊斋志异》--15.《婴宁》
点评:聊斋《婴宁》闪烁的人性光辉,是它能成为经典的价值所在。婴宁的笑,开始时,被王子服母子俩认为是傻、憨。后来被证明,笑是化解矛盾、愁苦的良药。最为精采的是,婴宁和王子服关于“同床睡”的议论,让人忍俊不禁。从《孟子·离娄上》起,男女授受不亲成了封建礼教的标配。其实,在公元79年,汉章帝亲自主持了汇集全国名士的经学讨论会——白虎观会议。会议记录由班固整理编辑成《白虎通义》,其中部分内容使它成为历史上首部性教育官方教材。只不过到了宋朝之后,程朱理学大兴,提倡“存天理、灭人欲”,事态才有大变。母亲们只能靠“秘戏钱”和“压箱底”来隐晦传授,毕竟天性难泯。
--《有胸襟的文人——张九龄》
点评:合诵《有胸襟的文人——张九龄》,让我们知道,张九龄的作为开卷诗人是蘅塘退士的综合考虑,德高望重应该是考量的重要尺度。那时的文坛圈不大。唐玄宗天宝十三年(年),总人口数达万,总国土面积万平方公里。地方比现在小不到10%,人口却只有现在4%。按比例算,唐朝长安文坛圈人数也就四、五百人。圈里的人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诸如亲缘、同僚、师生、朋友等关系。所以,要找出令不同人群都信服的德艺双馨的旗帜人物不容易。张九龄确实不负盛名。
蒲松龄《聊斋志异》--16.《聂小倩》
点评:聊斋的《聂小倩》,尽管写的是人鬼情,但实际上是影射人间青楼烟花巷的风情事。从宁采臣的洁身富贵,兰溪书生及仆人双双毙命。无不说明财色面前,良莠立见。宁采臣母亲对聂小倩的矛盾心理,则反映了世俗社会的功利心。小说的悬念手法堪称经典,常被改编成电影。年王祖贤和张国荣在《倩女幽魂》中分别饰演聂小倩和宁采臣。特别是王祖贤诠释的聂小倩,美色、幽怨、断然、痴情无不摄魂动魄,被公认为至今无人能超越的艺术形象。
陈先义《我的65式老军装》
点评:明东老师、芸霞老师合诵的《我的65式老军装》抒发出一种情怀,那些充满自豪、骄傲的肺腑之言,酣畅、深情,获得了许多有过军旅生涯的朋友们的赞赏。65式军装在上个世纪65年到85年间,无人不知,甚至无人不想拥有,哪怕是一顶军帽,一根武装腰带。人们对它的痴迷达到了军装史上的顶峰。而“一颗红星头上戴,两面红旗挂两边”的标识,并不是65式军服的首创,早在年3月红4军解放闽西长汀时缴获了大批灰布,便赶制出四千套军服。65年决定取消军衔,有主张恢复红军时期的领章、帽徽样式的,毛主席说:“我赞成走回头路,恢复老红军的样子,只要一颗红星,两面红旗,其他的统统不要了。”《我的65式老军装》讲的就是传承。军装可随着战争需要而改变,但“一颗红星,两面红旗”所标志的精神永不变。
3、鉴赏(第十五期):
《唐诗三百首》卷三·七言古诗~~67.李商隐《韩碑》及诗人小传--张芸霞播讲
点评:自发生安史之乱后,唐帝国便由盛而衰,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动乱局面。当时四十几个藩镇间或互相攻战,或联合反唐。唐代宗、德宗年间,曾多次讨伐叛乱藩镇,但都以失败告终。唐宪宗李纯即位后,对藩镇采取了一系列军事行动取得胜利,特别是力排众议,坚持对反叛的强藩淮西吴元济用兵,并取得最终胜利,迫使其他藩镇也先后归朝纳命,实现了国家的统一。韩愈被委派为具有历史意义的淮西征伐树碑立传,即《平淮西碑》,人称韩碑。韩愈本人在平淮西中始终站在极少数讨伐派的立场上,写了《论淮西事宜状》分析了战则必胜各种有利条件。战争最后一年,他协助裴度掌管军政,为平定淮西立下功劳,他也因此由中书舍人升为刑部侍郎。
《唐诗三百首》卷三·七言古诗~~61.韩愈《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蒲广济播讲
点评:公元年天旱民饥,当时任监察御史的韩愈和张署,直言劝谏唐德宗减免关中徭役,触怒了权贵,两人同时被贬往南方。年农历二月顺宗继位,大赦天下。接着到农历八月顺宗禅位于宪宗,又大赦天下。两次大赦都由于湖南观察使扬恁的从中作梗。他们俩都不能回到中央任职,都改官江陵府。得到这个消息后,俩人心情很复杂,从贬谪的悲伤到大赦的喜悦,再从喜悦跌入迁移“荆蛮”的怨愤。这首诗故作旷达的无可奈何,看似宽解又欲言还止的慨叹,真得让人觉得宦海沉浮,祸福无常!
《唐诗三百首》卷一·乐府~~37.李白《长干行》--张芸霞播讲
点评:《长干行》是青梅竹马、两小无猜成语的出处。芸霞老师在重录的作品中,朗诵的画面感和情趣方面作了很大改进。这让我们能够通过诗句的描述,很真切地体会到什么叫情笃意深。
《唐诗三百首》卷三·七言古诗~~64.柳宗元《渔翁》--王静播讲
点评:《渔翁》是篇六句的七言古诗。由于古诗没有句数限制,有时,还会在诗中不同位置,多出两句,或在结尾多出一句。不象律诗是固定八句。所以,古诗一般以四句为一个层次,但多出的句数,是单独成段落,还是归在上或下的段落,具体区分仍然要从上下文的关系来判断。王静老师朗诵的译文,语义更贴切些。因为前两句是近景,说昨晚今晨的事;后四句是转时空的全景:一段时间后,日出雾散,只闻声不见影,放眼巡看,渔舟已在天边,与行云遥相呼应。不过,苏东坡则认为删去最后两句更好。这引起历代评家争论。明代王昌会《诗话类编》评道:“诗贵意,意贵远不贵近,贵淡不贵浓;浓而近者易识,淡而远者难知。……柳子厚‘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坡翁欲削此二句,论诗者类不免矮人看场之病。”意思是说论诗人附和苏轼的评议,毫无自己的主见。并认为若只用前四句,则与晚唐拘谨不够浑然的诗风有何异?
《唐诗三百首》卷三·七言古诗~~62.韩愈《谒衡岳庙遂宿岳寺题门楼》--张芸霞播讲
点评:韩愈这首诗和他的《赠张功曹》是同年创作的,都是表达自己遇大赦后不能回京而外放荆蛮之地的愤懑。《韩诗臆说》评道:七言古诗中韩愈这首为第一。后来人,也只有苏轼深解此诗,东坡《海市》诗把韩愈《题门楼》引为典故作了番议论。“潜心默祷若有应,岂非正直能感通?”(韩《题门楼》)“自言正直动山鬼,岂知造物哀龙钟。”(苏《海市》。韩愈以为自己的正直感动山神,使阴云散开,有以己为英雄的意思。苏轼则认为自己求神而看到海市,正像韩愈的求神看到众峰一样,那是天在哀怜自己。人间所能得到的东西容许人们用力去取得,海市、山景是世外的幻影,并无实物,谁能占有它而称雄呢?苏东坡认为龙王不拒绝自己的请求,从而确信自己在世间所受的挫折,是遭到人为的打击,并不是天要使自己穷困。其实“若有应”,则不必真有应。韩愈“王侯将相望久绝,神纵欲福难为功”,表明我已无志,神怎能赐福于我?神且不能勉强我,那平日也就不可能把意志强加于别人,这是明摆的事。所以,所谓祈祷,苏轼和韩愈倒都认为皆跌宕游戏之词,非正言也。
《唐诗三百首》合集
点评:今天推出《唐诗三百首》的卷一、卷二和卷三的合集,完成了全集的20%多点。从蘅塘退士所编修的这个版本看,我们接触到一些鲜为人知的作者,如李颀。唐代文学家、诗选家殷璠赞李颀诗“发调既清,修辞亦秀,杂歌咸善,玄理最长”。白居易认为他的诗“韵高而体律,意古而词新”。李颀没有真正去过边塞,传世的边塞诗虽只五首(包括《古意》),却能以边塞诗人扬名,明代文学家胡应麟称“盛唐高适之浑,岑参之丽,王维之雅,李颀之俊,皆铁中铮铮者。”将他们并称为“高岑王李”,评价他们的作品为“音节鲜明,情致委折,浓纤修短,得衷合度”。再就是,李颀诗对音乐的描写极其不凡,可谓开先河。“幽音变调忽飘洒,长风吹林雨堕瓦。迸泉飒飒飞木末,野鹿呦呦走堂下”(《听董大弹胡笳弄兼寄语房给事》)。“枯桑老柏寒飕飗,九雏鸣凤乱啾啾。龙吟虎啸一时发,万籁百泉相与秋”(《听安万善吹觱篥歌》)。这种借用听觉视觉交汇、运用通感表现音乐的方法影响了白居易。
《唐诗三百首》卷四·七言乐府~~68.高适《燕歌行并序》及诗人小传--明东播讲
点评:《燕歌行》被誉为唐代边塞诗的“压卷之作”。明代文学家邢昉评价《燕歌行》道:“金戈铁马之声,有玉磐鸣球之节,非一意抒写以为悲壮也”——《燕歌行》属乐府旧题,是曹丕首创,他的《燕歌行》:“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雁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后人也多学曹丕,用“燕歌行”作闺怨之音。高适却一改哀婉缠绵之气,去写金戈铁马之事,意蕴悠长,具有开拓性。“玉磬”为一种打击乐器,“鸣球”就是敲打玉磬。《燕歌行》具有音律美,朗朗上口,明亮而厚重。明东老师让我们领略到了诗的这一特色。悲壮之美在于其具有的历史批判精神。诗以李将军结尾,其意尤为深广。从汉到唐的边塞战争无数,一将功成万骨枯,埋尸异域的士兵,何止千万!但千百年来,只有一个李广爱抚士卒,使士卒“咸乐为之死”。这怎能不教人苦苦追念他。杜甫赞美高适的诗:“意惬关飞动,篇终接混茫。”(《寄高使君岑长史三十韵》)。
《唐诗三百首》卷四·七言乐府~~71.王维《老将行》--平伟年播讲
点评:我们知道王维是看淡尘世的山水诗人,而这篇《老将行》却对现实有明确微言。用现在的说法,就是干预生活。这首诗是王维随唐玄宗回长安后,出任监察御史,并奉命出塞,在那里度过一年军旅生活的见闻。清代焦袁熹《此木轩论诗汇编》评论:“看摩诘写此老将,何等有志气、有身份,不但本事绝人而已。如“李广无功”云云,实命不犹,悲而不怨,诗人之致也。‘誓令疏勒’云云,赤心报主,说礼敦诗,名将之风也。”据说诗中老将,并无特指。不过,从“门前学种先生柳”,“寥落寒山对虚牖”这种无奈和空寂中,突然冒出“誓令疏勒出飞泉,不似颍川空使酒”一番慷慨激昂,似乎显得很突兀。这里有没有王维自己的心灵写照?也许还有借诗进谏之意呢。
《唐诗三百首》卷四·七言乐府~~72.王维《桃源行》--张芸霞播讲
点评:王维的《桃源行》是根据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改写的。差异在于结尾处,陶渊明写渔人离开桃花源村之后,违背诺言告诉了官府。而王维写渔人心系桃源,想重回却落空。在陶翁来说,桃源是遁世之处,是无奈之举。王维则推崇为安身之地,是理想之择。
《唐诗三百首》卷四·七言乐府~~69.李颀《古从军行》--蒲广济播讲
点评:“闻道玉门犹被遮”句是一个典故,据《史记·大宛列传》记载,汉军攻大宛战事不利,请求罢兵。汉武帝闻之大怒,派人拦截玉门关,下令:“军有敢入者辄斩之。”另一典故是,汉武帝为了得到阿拉伯名马,开通西域,便开启战端。当时随名马入汉的还有蒲桃(葡萄)种子,汉武帝把它种在离宫别馆,弥望皆是。《唐诗别裁》评论道:“以人命换塞外之物,失策甚矣”。认为李颀作《古从军行》是“为开边者垂戒”,也就是含蓄地向朝廷进谏。“从军行”是乐府古题。李颀怕触犯龙颜,便在题目上加了“古”字”以避嫌。
《唐诗三百首》卷四·七言乐府~~70.王维《洛阳女儿行》--张芸霞播讲
点评:听着《洛阳女儿行》,总觉得象是说今天的事。裙带风自古有之,夫贵妻荣,母凭子贵。但凡能奢侈,多是来自于豪夺,“若将容易得,便作等闲看”,故有挥金如土之举。“洛阳女儿”取自梁武帝萧衍《河中之水歌》中“河中之水向东流,洛阳女儿名莫愁”语。那个洛阳莫愁女不仅俏丽还很勤劳。尽管她嫁给富豪卢家为妻,但她不贪恋富贵,反而恨没早嫁给意中人王郎。王维这首诗反用了萧衍旧作,借此以刺讥豪贵,意在言外。
《唐诗三百首》卷四·七言乐府~~73.李白《蜀道难》--庞滔播讲
点评:“蜀道”作为历史狭义概念,是指由关中(长安)通往成都的道路。李白的《蜀道难》,是唐人的感叹。而在战国,秦人并没有蜀道难之感。身处关中的秦惠王让秦军越过秦岭,先灭蜀国(成都)后亡巴国(重庆),划巴蜀为秦地。秦朝蜀郡太守李冰修都江堰,秦国因拥有富饶的“关中平原”“汉中盆地”“成都平原”三大沃土而强胜。吞并和建设巴蜀这么浩大,学术界没有发现秦人感叹蜀道难的文献资料。“难”是带有情绪化的形容词,难者不能,能者不难,强者不难,弱者艰难。三国时,北方的曹魏灭了西蜀,蜀道天险没能阻挡兵戈。唐人觉得蜀道难,是因为由盛转衰,族群在奢华环境待久了,就没有彪悍之气。李白在诗中就流露出文人见土匪的那种胆怯。中唐的陆畅就作了首《蜀道易》的诗。当然,蜀道还是那条蜀道。说“易”,是陆畅领略了韦皋在蜀地的善政。当地蜀人畏惧韦皋的智慧和权威,家家都把他的画像当作土地神来祭祀。明初的方孝孺《蜀道易有序》诗写道:“王道有通塞,蜀道无古今。至险不在山奥水,只在国政辨人心。”
《唐诗三百首》卷四·七言乐府~~77.杜甫《兵车行》--东方岳播讲
点评:汉、魏以后的乐府诗,题名为“歌”“行”的很多,虽名称不同,但无严格区别,都是“歌曲”的意思,音节、格律比较自由。唐代诗人写乐府诗,除沿用汉魏乐府旧题外,已多另立新题,故称新乐府。《兵车行》是新乐府的代表作之一。东方岳的朗诵感情充沛。点赞!对这类叙事性作品,由于不同人称变化频繁,语气既要随情绪而变化,又要兼顾叙事的流畅性,避免作品的整体性被支离。
《唐诗三百首》卷四·七言乐府~~78.杜甫《丽人行》--张芸霞播讲
点评:《丽人行》被清代学者浦起龙的《读杜心解》评价道“无一刺讥语,描摹处语语刺讥。无一概叹声,点逗处声声慨叹。”古有杨花入水则化为浮萍的说法,萍之大者为苹。杨花、萍和苹虽为三物,但实出一体。杜甫故以杨花覆苹影射杨氏兄妹的苟且事。《资治通鉴·唐纪》记载:“杨国忠与虢国夫人居第相邻,昼夜往来,无复期度,或并辔走马入朝,不施障幕,道路为之掩目。”大意是两人不知检点,往来过频,不分昼夜,每次入朝觐见皆同车马而行,幕帘不施,令人侧目。中唐画家张萱曾画过《虢国夫人游春图》反映出当时盛况。杨贵妃受宠后,据《旧唐书·杨贵妃传》载,贵妃大姐封韩国夫人,三姐封虢国夫人,八姐封秦国夫人,出入宫掖,并承恩泽。杨国忠更是以椒房之亲,官至丞相。明末王嗣奭的《杜臆》评价说:“本是讽刺,而诗中直叙富丽,若深不容口,妙妙。”
4、赏析(第十四期):
作品精萃之四《小说故事篇》
点评:作品精萃分为《现代诗歌篇》、《现代散文篇》、《古代诗文篇》、《小说故事篇》四个专辑,改变原《佳作回顾》笼统汇集的做法,以便于听众根据自己的喜好快捷查找。四个专辑的首作品,凝聚着朗诵者的创作心血,也记录下各位参与者点点滴滴的进步。“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以《荀子·劝学》句,与诵友们共勉。
明东、张芸霞合诵--汪国真《雨的随想》
点评:王维的《桃源行》是根据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改写的。差异在于结尾处,陶渊明写渔人离开桃花源村之后,违背诺言告诉了官府。而王维写渔人心系桃源,想重回却落空。在陶翁来说,桃源是遁世之处,是无奈之举。王维则推崇为安身之地,是理想之择。
30位朗诵者合诵--陈先义《别了,大武汉》
点评:沙龙先后合诵过陈先义先生九首诗作,《别了,大武汉》是参与者最多的,且保持着纪录。人数越多,操作的难度越大。技术合成固然能解决一些统一的问题,但最终仍依赖于每位朗诵者对诗作整体精神的把握。这种把握是靠想象力,将自己负责的部分恰如其分地“嵌入”到合诵当中。今天再次重听,仍然深受感动。就是由于大家的用心创作,使合诵宛如天成。难怪,作者每次听完沙龙的合诵之后,称赞是对原作的再创作。有朋友评价道,合诵使原作丰满了。我觉得,也更有艺术感染力了。
施长金朗诵--余光中《春天,遂想起》
点评:施老师是有着几十年舞台、荧屏表演经验,颇有造诣的艺术家。《春天,遂想起》采用的诗中人物的独白方式,有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塑造人物形象,就要舍“我”以求“他”。这在表达上需采取“放”的方式,呈现出全新的面貌,而不是固守自己惯常的方式。“放”又必然带来“收”的问题,“收”是表达的分寸感(内涵)和美感(形式)。能处理好这一矛盾统一体,就得靠功力。
往期作品点评:
首期(.5)
汇总(上)
首期
汇总(下)及阅读量、留言月度排行榜
第二期(年6月)
汇总(上)
第二期(年6月)
汇总(下)及阅读量、留言月度排行榜
第三期(年7月)
汇总(上)第三期(年7月)
汇总(下)及阅读量、留言月度排行榜
第四期(年8月)
汇总(上)
第四期(年8月)
汇总(下)及阅读量、留言月度排行榜
第五期(年9月)
、及
第六期(年10月)
作品点评汇总及阅读量排行
第七期(年11月)
作品点评汇总及阅读量排行
第八期(年12月)
作品点评汇总及阅读量排行
第九期(年1月)
作品点评汇总及阅读量排行
第十期(年2月)
作品点评汇总及阅读量排行
第十一期(年3月)
作品点评汇总及阅读量排行
作品点评汇总及阅读量排行(年4月)
作品点评及阅读量排行(年5月)
作品点评及阅读量排行(年6月)
—End—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balesitanyou.com/lzzyzz/98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