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读书分享会(第四期)
最喜无风无雨的夜晚,静品自然,静通心意,静享人世的浮华。也喜风急雨骤时,怀抱一书,沉坐,观自然的风雨变换,悟人生的诡秘莫测。这时,不是在读书,而是书陪我读人生。
想着,求知的你们大致也有过这种心境,所以我们的读书分享会第四期如约而至……
仙梅英同学为我们带来了一本余华的《活着》,是一部很值得分享的著作,可能很多人都听过,但未必都看过。小仙同学简介了故事梗概,又分享了自己的阅读感悟,她用舒缓的语调讲述了福贵坎坷的一生,而这一切的发生又是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除了个人悲剧之外,又引发了我们深深的思考……
有一万次死的理由没关系,只要有一个活着的理由就够了……
《活着》讲述一个人一生的故事,这是一个历尽世间沧桑和磨难老人的人生感言,是一幕演绎人生苦难经历的戏剧。小说的叙述者“我”在年轻时获得了一个游手好闲的职业——去乡间收集民间歌谣。在夏天刚刚来到的季节,遇到那位名叫福贵的老人,听他讲述了自己坎坷的人生经历:地主少爷福贵嗜赌成性,终于赌光了家业,一贫如洗,穷困之中福贵因母亲生病前去求医,没想到半路上被国民党部队抓了壮丁,后被解放军所俘虏,回到家乡他才知道母亲已经过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带大了一双儿女,但女儿不幸变成了哑巴。
真正的悲剧从此才开始渐次上演。家珍因患有软骨病而干不了重活;儿子因与县长夫人血型相同,为救县长夫人抽血过多而亡;女儿凤霞与队长介绍的城里的偏头二喜喜结良缘,产下一男婴后,因大出血死在手术台上;而凤霞死后三个月家珍也相继去世;二喜是搬运工,因吊车出了差错,被两排水泥板夹死;外孙苦根便随福贵回到乡下,生活十分艰难,就连豆子都很难吃上,福贵心疼便给苦根煮豆吃,不料苦根却因吃豆子撑死……生命里难得的温情将被一次次死亡撕扯得粉碎,只剩得老了的福贵伴随着一头老牛在阳光下回忆。
余华在《活着》中写了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乐观的态度。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活着》其实是一次残忍的阅读,因为你不得不面对一次又一次的死亡,一次又一次的苦痛,但是,生活本就是各种滋味,能体味其中也是一种努力,逝去多简单,活着才勇敢!
范明龙同学为我们分享了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他自信善言,制作了辅助PPT,先整体后部分。先简介了《聊斋志异》,又选取了“莲香”和“婴宁”进行具体分享。
在他的分享中我们了解了这些奇女子,她们未受世俗所扰,无条例所困,有时我们不得不感慨鬼怪狐妖皆比人清静,人心反比魑魅魍魉丑陋。
有趣的范同学还现场考查了同学们的文言文阅读能力,这可把大家吓一大跳,不过还好,是位和蔼的老师,大家不会,他就说了。其实我猜当时其实是想提问我的,碍于老师这个称号吧!
《聊斋志异》(简称《聊斋》,俗名《鬼狐传》)是中国清朝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集,最早的抄本在清代康熙年间已有流传。
全书共有短篇小说篇(张友鹤《聊斋志异会校会注会评本》)(朱其铠《全本新注聊斋志异》为篇)。它们或者揭露封建统治的黑暗,或者抨击科举制度的腐朽,或者反抗封建礼教的束缚,具有丰富深刻的思想内容。描写爱情主题的作品,在全书中数量最多,它们表现了强烈的反封建礼教的精神。其中一些作品,通过花妖狐魅和人的恋爱,表现了作者理想的爱情。
婴宁仿佛笑神似地,以欢乐的笑对待惨淡的人世,以咤咤叱叱应付世俗的纷纭。这不仅是对于美的颂歌,也当然地是对于“子夜荧荧”浓黑悲凉社会的否定。婴宁一方面出生于幽谷,受育于鬼狐,不审三从,不知四德,无视长幼之序,不用进退之仪,用笑声蔑视一切,用笑声动摇一切;一方面出嫁于人间,依从文士,既畏狱讼之酷,又恪守男女大防的封建道德,轻施颦笑,严惩意淫。她是无法跳出当时社会环境的,既有所突破又无法脱离的真正的美人。她独居幽谷,披萝带荔,仍然拂不去社会中尔虞我诈的尘埃,不得不罩上“笑”的面纱,这可见社会摧残人性的力量是多么无孔不入,多么强大。
婴宁不仅是位天真可爱的少女,更是一位孝女,更是一位想能以女代男完成母愿的奇女子。婴宁对丈夫的哽咽陈词实际上是哈姆雷特式震撼人心的内心独白。婴宁身为狐仙之女,却生受父母的遗弃,长承山村雨露,完全是底层农民的凄苦无靠生涯。鬼母收留,正是相濡以沫的农民同情心的表现。正是这一点孝情,成为婴宁一切言行的指南。应指出,婴宁生于幽谷,实是农民的儿女,她的报恩孝道不是封建士大夫所提倡的“忠孝不能两全”忠高于孝的孝道,而是农民的“养儿防老”理想的孝道。农民身处穷僻尤其重视劳力,婴宁想以弱女代男的理想正是当时农民,特别是劳动妇女理想的体现,也正是对当时农村中迫于生计溺弃女婴的批判。
如果说《婴宁》中婴宁是作者对人物形象的一种诗意升华,在其身上更多地表现为一种理想色彩;那么,在莲香身上,作家更注重她现实属性的刻划,写出了她的善良、友爱、智慧、重情,表现她出入现实人间的世俗美质。
这是一个为情而生,为情而死、为情死而复生的狐女形象。对桑生,她虽然不知情之所起,但却一往情深。小说的前半部,写她与李氏女鬼魂的反复争斗,既是为保护自己的爱情权利,更重要的是出于关心自己心爱的桑生。她的这种爱,明显带有利他性,总是站在为桑生好的角度去看问题。这和《聊斋》中许多狐鬼只贪欢欲,而不爱惜对方的行为迥然有别,和李女更是形成了直接的对照。李女对桑生的欲求是“恒无虚夕”,而莲香总是加以节制。就是他们初为相识的日子里,莲香也是“三五宿辄一至”。第一次为桑生治病,“夜夜同衾偎生”当桑生欲与为欢时,她“辄止之”,使之彻底病除,表现出坚强的意志和更深层次的爱心。
这种爱心的延伸,表现为一种博爱式的善良。李女是她的情敌,更是致桑生将死的根源。在桑生面前,还多次诋毁她,但当她得知李女身世后.甚为同情,并以姐姐的身份相劝慰,使之幡然悔悟。两人终于结为手足之情。
莲香的爱,还是一种智慧的爱,因而,这种爱更持久坚韧,更富于悠长的回味。和李女盲目而躁急的爱形成鲜明对照。当桑生把她的忠告当作嫉妒之言时,她知道苦口婆心的劝告不会有效,于是采取回避之策.直到桑生奄奄一息,“思莲香如望岁”时,她才出现,让事实教育桑生。对李女,她先是赞其美,以稳其心,再“细诘生平”,最后才指出她的过失,使李女既感受到她博大的胸怀,同时又认识了自己的错处,并由感激而生悔改之心。这比桑生近乎无情的“责数之”,不知要高明多少倍。至于手到病除的医术绝技,则更是她所独有的。
莲香对爱的追求,还表现出一种坚韧不拔的精神和耐心。当受到桑生误解的时候,她“睇然迳去”,达三月之久。但这不是绝情的离别,相反,她是去“采药三天”,因为她知道桑生迟早会有“沉绵不起”的一天。一弱女子,风餐露宿,攀崖登岩,需要多大的勇气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她能这样做,正是基于她有一颗深深的挚爱之心。当她看到李女附身还阳后,“默默若有所思”,成为人的愿望更加强烈,但她要成为人,先还得成鬼。于是,便有为桑生生子后的“暴病”,并订十年之盟,由鬼而投生韦家十四年后终得相见。其间的生活道路,虽然曲曲折折,时间漫长,但她总是朝着一个目标执着地前进。
吴学艳同学为我们分享了一本《遇见未知的自己》,这是台湾作家张德芬创作的一本以小说为体裁,以心灵修行为主题的书籍。主要讲述名校毕业的女白领若菱生活的起伏以及与老人的对话,借此来表达对人生课题与智慧的理解。
心灵的修行是我们每个人人生的必修课,怎样上好这堂课,需要很多智慧,生活中的良师会给你很多启示……
一位都会白领阶级的女性通过同老人以及其他配角(老人的学生)间的对话,经由每天都可能遭遇到的种种事件,逐渐把眼光从外在的世界,转向内在世界,进而发现大多数人都不是自己生命的主人,甚至是自己思想和情绪的奴隶,从身心灵三个方面去探讨主宰着人生模式是如何形成的,又如何操控身心,同时提供了如何解决这些模式的实际有效方法,从而解脱思想、情绪和身体的桎梏。
《遇见未知的自己》借助第一人称的写作手法,以小说为题材,用故事这种很浅显的方式,融会贯通了理论与实际,通过心灵修行的观念阐述如何与真我--爱、喜悦及和平重新连结,把怎样开始往内看,自己内在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做了一个很好的整理,阐述了在错综复杂的各种关系底下,其实是一个很单纯的关系——和自己情绪相处的能力,并表达了生命成长的蓝图,缩短了茫茫摸索的阶段。全书的主题:爱、喜悦、和平。
现代人面对快速变迁的社会,修养和欲望不成比例,很容易在其中迷失自己。书中的老人其实就是一面镜子,映照出现代人心态的不合适。作者借助“我”的亲身经历与感受,展现了现代都市人的复杂与痛苦,并通过邂逅年老智者的引导,逐步自觉践行身心灵修,最终从日益异化的现实困境中走出,寻到最初的自我,实现自我心灵的拯救,求得内心的归宿。小说开头便交代了作者写作的缘由,间接隐喻了现代人陷入迷惑与痛苦的原因:被外在的物质欲望紧紧锁住,而且一直没有发现、重视和改正这样简单错误的逻辑,导致生活越来越糟糕,内心越来越沉重,越发感觉不到现代社会物质极大化带来的乐趣。因此需要进行一次心灵的旅途,寻求一条回家的路,不再被外物所迷惑,该书接下来便讲述了如何在错误的方向上寻求人生的出路,从迷失在尘途中走出来。
主人翁李若凌正是陷入上述简单错误的逻辑中而不自知,生活中遭遇各种不如意,最终引发与老公的争吵而离家出走,邂逅了一位充满智慧的慈祥长者,在老人的交往与引导下,深入探讨:“我是谁”、“我不是谁”、“我们到底要什么”等充满苏格拉底式的哲学悬思,并在老人的推荐下,与老人的几个灵修成功的学生进行深入交流,领悟出潜意识人生模式及其表达。
作者用四个层次(身体、情绪、思想、身份认同),通过团体咨商、个别疗愈或练习及体验的方式,阐述如何解除现有的人生模式,如何解脱身体、情绪、思想的桎梏,并且能够在生活中身体力行书中的种种建议,从而获得身心的疗愈[5],以及如何修复和重塑与父母、亲密爱人、子女、友人之间的关系,最终找到通往爱和幸福的桥梁。现代都市人在社会中不断为生存财富理想而奔波、忙碌,但却无法在生活中找到归宿感,最终可能被社会家庭抛弃,成为异己的存在物,难以找到自我内在的心灵归宿。最后能破解这种可悲、可怕的现代都市人境遇的钥匙,那就是通过身体的连结、臣服的情绪控制检视自己的思想,通过身份认同察觉自我,实现真我,追求爱、喜悦与和平。“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作者通过该书讲述了唯有依靠自己的检视,自觉践行身心灵修,保持关照内心并惜福感恩的心态,才能走出自我创造的层层枷锁,寻求真我的解放与实现,求得内心的自在与释然。
“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所有的外在事物都是你内在投射的结果。”
这讲述了如何情绪控制,摆脱生活中负面情绪的支配。生活中会遇到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事,完全取决于自己,是自己创造了自己的生活方式、生活环境以及生活状态。
葸子润同学又在剩余的几分钟时间为我们展示了他的军事爱好,给我们今天的分享划伤了圆满的句号。
王安石说“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读书亦是如此。我们要时刻准备去攻克阅读难关,深思而慎取。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阅读无止境,期待大家更加有质量的分享!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