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平的古会很多,古会为乡亲们物资交流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年复一年,日复一日。随着时间的推移,经济社会的发展,古会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大大被削弱,不过古会承载在我们的乡愁,存留我们儿时的记忆。每到古会,我们的耳边似乎传来了那些熟悉而陌生的吆喝声,闻到了羊肉泡馍的味道……
(对于上次留言补充的各位兴平乡党表示感谢)
正月
初九阜寨镇南佐村(灯笼会)
十一阜寨镇南马村(灯笼会)
十三赵村镇宋村(灯笼会)阜寨镇张耳村
十七南位镇茂陵(游陵会)
二十汤坊镇王堡村(菩萨会)
二十三汤坊镇建坊村(娘娘会)
二十四东城办正西村(城隍庙会)
二十五桑镇桥上东桥西桥村(娘娘会)
二十六庄头镇流顺村(药王庙会)阜寨镇马驹村
二十七桑镇张耳村
二十九丰仪镇水道口村(药王庙会)阜寨镇何孔村
二月
初二阜寨镇千佛寺(药王庙)南位镇留位村(药王庙)丰仪镇甘谷寨桑镇三解村
初四东城办正东村(华佗会)桑镇三合村(王母宫会)
初五庄头镇蔡庄村(娘娘会)
初六桑镇永流村(老庙会)西城办板桥村(药王庙会)庄头镇亢家村(庙会)南市镇依将村(药王庙)赵村镇小田村古会
初七东城办惠址坊南市镇张家村
初八桑镇宋庄庄头镇马村马嵬办新庄村
初九马嵬办马嵬街道(山门会)东城办小阜村(八贤庵)
初十桑镇祝原村(娘娘会)
十一赵村镇水桥庙(老爷庙会)
十二马嵬办马嵬街道(财神会)
十三店张办店张街(西门会)汤坊镇北安谷村
十五马嵬办黄山宫(庙会)阜寨镇马阜村阜寨镇川流寨
十七桑镇苟家坡(娘娘会)南市镇张家村(娘娘会)
十八马嵬办马嵬街道(财神会)
十九南市镇陈文村西吴办王家庄(庙)赵村镇前进村
二十一庄头镇庄头村
二十三汤坊镇北安谷村
二十五汤坊镇南安谷关帝庙会
二十六南市镇史名村
二十八马嵬办李村西吴办马村
三月
初一丰仪镇丰仪村南市镇北张村
初三西吴办陈家(老爷会)马嵬办张村(娘娘会)
东城办大阜村(古会)店张办小南村阜寨镇候村
初五丰仪镇西周村南市镇北市村(财神会)
初六西城办北汤台村(娘娘会)
初七西吴办油郭村
初九南市镇周便村赵村镇赵堡
十一马嵬办王侯村
十三马嵬办南留村赵村镇赵村
十五赵村镇西温坊村南市镇西王村
西吴办窦马村
十六庄头镇三渠村(娘娘会)
十七汤坊镇五丰村
十八丰仪镇新庄村
十九丰仪镇丰仪村
二十阜寨镇南佐村
二十一汤坊镇梁家村西城办潘村
二十二西城办南仁堡
二十四赵村镇东赵官村
二十五丰仪镇东温坊村
二十六马嵬办东街
二十八南市镇杨村
二十九桑镇小赵堡
四月
初一汤坊镇东曲村马嵬办索寨村
初二丰仪镇郭公寺(十二、二十二)马嵬办山门
初三西城办郭村
初四南市镇史名村桑镇街道杨夫子会庄头镇仪空村(忙农会)
初五丰仪镇丰仪村
初六汤坊镇王堡村南市镇南市村
初七汤坊镇北安谷村
初八东城办小阜村
初九庄头镇仪空村(忙农会)马嵬办尚村古会
初十西吴办石上铺
十一丰仪镇旧闫村(庙会)南位镇定周村(庙会)
十二马嵬办东街(忙农会)丰仪镇郭公寺(忙农会)
十四庄头镇仪空村(忙农会)汤坊镇梁家(忙农会)
十六南市镇南市村(忙农会)
十七汤坊镇东曲村(忙农会)南位镇定周村
十九庄头镇仪空村(忙农会)
二十西吴镇石上铺
二十一南位镇定周村
二十二丰仪镇郭公寺(忙农会)
二十四南市镇史名村庄头镇仪空村(忙农会)
二十六南市镇南市村
二十七南位镇定周村
二十九庄头镇仪空村(忙农会)
三十西吴办石上铺
五月
初二丰仪镇郭公寺(忙农会)
初四庄头镇仪空村(忙农会)
十二丰仪镇郭公寺(忙农会)
六月
初一南位镇茂陵(庙会)
初八南市镇子孝村
初九南市镇依将村
十三南市镇陈文陈良二村会
十九西城办药市村马嵬办南留村马嵬办庞家东城办高店村
二十五南市镇北市村
七月
初一马嵬办三合村
初二庄头镇岳阜村
初七庄头镇张寨子
初十东城办周村
十二南位镇南韩村
十三西吴办良家
十五南位镇留位村庄头镇白金家南市镇周便村汤坊镇汤坊村三官庙会
十六西吴办北马村
十九东城办正东村丰仪镇水道口村
二十二南市镇西王村
二十三店张街道财神会
二十九阜寨镇张耳村
八月
初二南市镇张家村兴平市城隍庙
九月
十三东城办庄头村南位镇陈王村
十五西吴办窦马村
十九阜寨镇南马村
二十五南位镇定周村(义烈祠会)
十月
初一南位镇留位村(义烈祠会)
初六阜寨镇湾里村(老庙会)
十三庄头镇庄头村
十五南位镇13村老王会汤坊镇龙过村(高祖会)
十七丰仪镇高家村(孤魂堂)
十八桑镇老街(杨夫会)
二十庄头镇三渠村(孤魂堂)
二十二阜寨镇南佐村(庙会)
二十四庄头镇南于村
二十八庄头镇白家空
冬月
初五西吴办桑镇老街
十五马嵬办(黄山宫会)
二十二桑镇老街
腊月
初三阜寨镇古会
初八桑镇老街店张办(腊八会)
二十三赵村镇赵村
二十六赵村镇赵村
二十七丰仪镇郭公寺
二十九赵村镇赵村
如有遗漏或错误,欢迎大家留言
向上滑动查看全文↑
兴平八月二会
(散文)
文/高育鹏
小时候,我婆讲过一个故事,说从前有座山,山下有个洞,洞里住着一位女神仙,她是城隍爷的婆娘,升账办公,有求必应……”印象里只剩前边几句话,忘了后半截。上学后,听了“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个小和尚”,以为大体雷同,婆是大人哄小孩,绕弯弯编情节。
长大时,才知道,山是真正的北莽山,洞是神奇的北坡洞,神仙也是城隍婆的化身。每年八月二,半个兴平城过盛大的古会,纪念这位最喜欢替妇女办事的神仙,四面八方的老婆(兴平人对上了年纪妇女统称为“老婆”)们,都挤着要来烧香磕头。她们满脸皱纹洋溢着笑容,步履蹒跚矍铄着精神,对信仰中的神寄托了无限的崇拜和乞求。头戴手帕帕,脚是月牙牙脚,银发苍苍的老妪,非要走到洞府庙门,发几个夙愿在心里默念,求显灵兆验。
这个场面宏大的古会,来源于城隍会。古时候,城隍是城池的守护神,又是冥界的地方行政长官,和人们熟知的土地神相比,一个是县长,一个是村长,官大威风着呢!可是不管是什么神,多大的神,在人们的心目中一定是公正廉明、品德高尚的代名词,只是神通广大的能耐不同罢了。
传说来兴平上任的城隍爷,重男轻女,是个大男子主义,不喜欢女人唠哩唠叨,对女人进庙求拜的事情,不放在心上。城隍婆看不惯了,和老公吵架,城隍爷俱内,让贤给城隍婆处理政务,自己看娃吆鸡扫后院,不分心倒也清闲。城隍婆巾帼不让须眉,勤政务实,支持公道,有求必应,最喜欢替妇女说话办事,干的比城隍爷还好。渐渐赢得了人们的信任,求拜城隍婆的人越来越多,女人们更是对她深信不疑,求医治病,送子求福,家庭矛盾,儿女前程,考学升官等等,无不灵验。城隍庙的香火,比原来更旺,人们争相前来进香感恩。日久生情,人们决定在城隍婆生日那天,集体聚会,表达感激。这一天就是农历八月初二,形成了声势浩大的城隍庙古会。据说,当天上香非常灵验,每位前来祈福的香客,都会福报随身,善缘喜结。
可是为什么把城隍会放在北邙山神仙洞里?这是因为原先的兴平的城隍庙,在东大街党校这个地方,后来城隍庙拆了,人们的信仰未变,就把纪念活动挪在了北门村上头的塬坡上,凿洞塑像,建庙立殿,形成了如今盛况依旧的北莽山神仙洞八月二老婆会。
过去生活贫苦,是男权社会,女子出嫁以后,婆家戒规很严,不准多吃饭,不准顶嘴,不准胡逛浪谝,纺线织布做饭缝衫,家务活把人能累死。一听说城隍婆主政,可以掏肚子里的凹曲,上庙会烧香许愿,可以感天应人,旧时妇女们心里积压下来冤屈,找到了申诉的地方,城隍会越办越大,十里八乡的都来了,县城聚个水泄不通。
现在生活富足,女人顶着半边天,妇女地位越来越高,想吃就吃,想逛就逛,不再熬煎日子怎么过。老婆会对于老婆们来说,又是一次逛的机会,烧几柱香,磕几个头,施舍些银钱,戏台子底下听几句能熟背的唱词,一街两行的摊贩吃货,欺着人流摆着琳琅满目的商品,人山人海的热闹,恰巧是老天爷另外安排了一个“妇女节”。
更远的传说,把神仙洞带回唐朝去,曾和李世民结过缘。也像《聊斋志异》一样,口头撰写了一条白龙、一只狐仙在此幻化教人的故事。多数人信了城隍婆有求必应的神奇,趋附者众。总之神仙洞这块风水宝地,很早就开启了民俗文化的宣扬和承载,如今也是黄山宫、茂陵、神仙洞三大古会,声震兴平境内的人文大观。
今年是鸡年,诸事不顺,我也打算去老婆会,进柱香保佑,算一卦避祸,走上塬散步。刚一过北十字,北坡路两边,摊贩连绵叫喊,人流熙攘拥挤。果然是老婆会,妇孺老太、姑娘媳妇、中年大妈们摩肩接踵,走的慢看的细,认真挑选着自己想买的物品。商贩们了解顾客的心里,想办法组织回来十五元一双的鞋,二十元一件的褂,三十元一件的衣,摊位前拉拢讨价还价。
不意众多青年少女,穿着艳丽,打扮时髦,也来逛老婆会。她们面色粉白,身材窈窕,挤在老婆堆里,似乎妖艳出奇。她们要见城隍婆,求一个富二代的男娃嫁了,不愁吃不愁穿。老婆们当姑娘的时候,也不输她们的风采,可如今风老残年,也分不出俊俏佝丑,个个面带喜相福寿,吃一碗豆面糊汤也享受呀。
兴平会上,小吃老三样,油饼、面皮子加糊汤,外带老三样,醪糟、瓤糕加麻糖,吸引了几辈子人的吃食,依然红火非常。会上人越多,卖啥的人越忙。他们的身份是农民,撂下庄稼,弄啥像啥,做生意也图个招牌名望。一位炸油糕的老人,执意说他的桂花油糕好,谁说不好吃不要钱。兴平人犟到骨子里,这老人经历了几十年的风风雨雨,岁月还没有磨下他的棱角。
我先去高干渠看夕阳,等太阳压山,再去庙里上香。地图上没标北莽山,读书的娃娃们,不知道北莽山在哪,硬说兴平没有山。站在高干渠上看,从宝鸡西边来,到咸阳西安去,一垄子土塬,是一条蜿蜒游动的蟒蛇,匍匐在渭河之滨,眺望南山,正是北莽山的来历。我没有去过渭南,看看这条大蛇游到那里,估计到了西安草滩马家湾,泾河入渭,这条蟒蛇会隐入江河,随后继续张扬,到达渭南,横卧渭河平原的北部,形成台塬山脉。夕阳掉进马嵬黄山宫的后院里,天色还亮,神仙洞里氤氲升腾的香火,温热了兴平城喧嚣的画卷。
神仙洞从北门村北向西走,宽路挤成了人挨人,吵嚷呼喊,穿梭如织。
至卦摊前,伸手给胡须斑白的老道。道人说:“属兔的遇上鸡年,命犯太岁,赐你开光文殊菩萨戴上,收二十元可保平安。”再问:“何时可运转腾达?”道士云:“短则三五年,长则八九年。若用上我的符文,过罢年枯木逢春,百花满园。”我怅然说:“算了,知命而为吧!”
进了神仙洞的门庭,门口厢房住着道教师父,对面一座雄伟的老君殿,一座庄严的城隍殿,后院两边厢房,院中花坛树茂,空旷神怡。杨妙音主持法师在此修行了十五年,提笔誊写妙联形容为:“鸟语花香神仙洞,诗情画意天堂府。”
背靠土崖镶镶嵌着五彩的神仙洞府,洞里端坐城隍婆,慈眉善目,祥和亲近。门柱上写着:“禅心所照千江月,真性清涵万里天。”加上横批“有求必应”最为合适。
神仙洞里,热闹非凡。农村妇女,围坐起来,念经唱戏,好不热闹。她们念《百忍经》,声音洪亮,音韵悠长,乐器随身,韵调舒畅:
为人莫把便宜占,忍让吃亏理当然。
忍让吃亏福寿添,爱占便宜惹祸端。
惹下祸端把官见,挨打受气又花钱。
为人不把欺头占,无事无非活神仙。
吃的亏来是好汉,善人君子要忍先。
善人福大肚量宽,恶人气大坐牢监。
忍是福来让是善,忍让里边有利钱。
穷人能忍不愁富,吃苦耐劳心莫焦。
富人能忍家业保,高枕无忧睡得着。
父母能忍儿女孝,儿女能忍孝名高。
……
读初中的时候,会写毛笔字,替母亲抄写经书,很熟悉《豆芽经》、《血盆经》、《十劝善》等,除了劝善感恩,崇敬神鬼,亦无其他神奇的畿语。后来认识道教、佛教有严格的界限,觉得农村人信教,不明不白,穿道袍替人超度,说他念的是佛经。而我的母亲,不识字,肚子里装满了经文,说她吃斋念佛,实际上信的是岳阜村雷师庙双香门,不属僧道,同为善法。有人说雷师爷所创为道教分支流派,是全国“终南戊己双香门”之总堂,于右任先生为之提字“通天宫”尚存。
城隍婆不是佛、道里的神,而是民间神话里的重要人物。像关羽庙,财神庙,龙王庙,药王庙,娘娘庙,槐荫庙,均不是道观洞宫,也不是佛寺尼庵,能够香火旺盛,实际上是民间神祀活动。去神仙洞的人这么多,完全是民间信仰的发展。
道教在发展的道路上,会吸纳民俗文化上的神仙,土生土长地适应汉民族文化的特色,崇尚自然,和睦相处,是朴素的世界观。
时代在进步,前些年看到上县逛会的老婆们,一袭大襟偏纽,脚踝扎上裹腿,浑身黑褐色,头戴手帕,弓腰驼背,拄拐颤行,吃碗豆腐脑掏出来的毛毛钱,都在手帕里包着,一层层解开,攒的钱成了卷卷。现在老婆们爱穿花衣,色彩鲜亮,手镯耳环齐全,脚步轻快,施舍大方,性格开朗,吃啥叫啥,陪同的子女抢着买单,笑呵呵安度晚年,无需节俭省钱。
热闹处,看到了富裕和宽展,碎女子、大姑娘、贤妇女、老太婆尽笑开颜,随喜花钱。也看到了可怜和凄惨,残疾人、叫花子、流浪儿、懒惰汉贫苦饥寒。会上行善人多,遇到了就施舍,慈善在人们的心底互相呼唤。
老婆会从八月一日下午开始,至晚上月升夜澜,才正式为城隍婆更衣换新,念经祈福。到院里灯火通明,神鬼交融时,竟有农妇“神下来了”、“鬼上了身”,吟唱神秘的偈语,使用通神的巫术,表达人神共存的远古状态。
奇怪的是同在八月二日,塬上张家村同样有古会。两个古会碰在一天,不是巧,而是妙。传说城隍婆的娘家在张家村,八月二日一大早,城隍婆穿了新衣,受了众礼,最想做的事,就是回娘家了。北门坡上神仙洞里的司神老婆们,兴高采烈地拥着城隍婆的牌位,走到张家村,和娘家人一起团聚倾诉。张家村得了这个当了神仙还为民办事的亲戚,脸上光彩的很,会过的很大,连年锣鼓大戏迎接城隍婆省亲。
兴平人爱把天上的神仙叫“爷”,比如叫龙王爷,土堆爷,井王爷,城隍爷,阎王爷等,表示尊敬和亲近,这是习惯,不是辈分,也谈不出什么道理。
市戏曲家协会王墨翰,曾经在年秦腔网上报道过一篇老婆会的盛况,引用一首诗来形容说:“北邙崖边枸果红,荒草连绵响秋蛩。神仙洞前妇女多,神仙洞里香烟浓。一年一度神仙会,十里八乡皆从风。儿接母亲去逛会,女陪老母绽笑容。几件新衣反哺意,一炷高香盼家丰。但愿老人身康健,年年上会乐无穷。”恰如其状,跃然纸上。
老婆会对兴平震动很大,逛会的人已经扩大到男女老少,城市交通为之管制让行。市摄影家协会张建毅,采拍了很多唯美的照片,随时想看都可以在网上搜索到老婆会的盛况。
来源:兴平市众善公益协会
想加入兴平乡党万人群吗?
长按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lesitanyou.com/lzzyjq/95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