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脉·巨擘·经典
赵兴勤:江苏地域文化生态与明清小说之发展
内容提要:
江苏明清小说的特点大致包括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小说名家辈出;二是有许多著名小说评点家、理论家;三是小说传播力度空前加大;四是小说种类、门派众多;五是小说家与商家已形成自觉联手的态势。文章从官方的文化态度与小说生存环境的尴尬、漕运及盐业营销与异地文化的交流、商业经济的繁荣与小说的大量产生、江南园林与小说家想象空间的拓展、浓郁的地域文化对小说创作的渗透五个方面梳理江苏地域文化生态与明清小说发展之关系,提出了一些新观点。
傅义春:从“枪手”的使用、描写及其影响看《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内容提要:
《儒林外史》大胆而巧妙地使用用于指称“科举考试中的替考者”的“枪手”一词,以增强对科举制度的讽刺力度,这在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尚属首次。同时,《儒林外史》中有两处对于“枪手”的描写,一详一略,一正面一侧面,均旨在揭露科举制度戕害下的黑暗社会和失去道德底线的士阶层。《儒林外史》这种对“枪手”的使用和描写手段对后世的讽刺小说产生了一定积极影响,进而凸显了其讽刺的艺术性。
明清小说叙事研究
葛永海 张莉:
明清小说庭园叙事的空间解读——以《金瓶梅》与《红楼梦》为中心
内容提要:
明清小说中多有庭园叙事,以庭园为背景的故事段落往往与空间场景相互呼应,从而推衍情节,刻画人物,凸显主题。本文聚焦小说中的庭园空间,展现建筑实体与文本结构之间丰富而生动的互文关系,借助窥听视角深入理解庭园空间之间的过渡与渗透,进而揭橥庭园作为心灵栖居地、爱情理想国、死亡隐秘所等三重文化属性。福柯提出的“异托邦”理论为庭园空间的哲学解读提供了重要启示。
王云:明清小说中超验性恶报情节的基本模式
内容提要明清小说中的恶有恶报情节有两大类型:经验性恶报和超验性恶报。所谓经验性恶报也即由自然力量(人的力量等)而造成的恶报,而超验性恶报则是由超自然力量(鬼神力量等)而造成的恶报。如果将其提升至正义层面且以笔者的话来表述,那么,前者大多彰显了经验性的完全艺术正义,而后者则大多彰显了超验性的完全艺术正义,也即借助宗教正义而实现的完全艺术正义。本文主要讨论明清小说中冤魂报冤、冤魂诉冤、神罚和神启这四种超验性恶报的基本模式及其子模式,兼及这些基本模式中的角色要素和情节要素。
许中荣:
明清白话小说“墙上题诗”叙述的文学价值试论
内容提要:
明清白话小说中存在数量可观的作为情节单元的“墙上题诗”叙述,探讨其意义对深化小说认识有一定裨益。在基于前人主要是关于才子佳人小说“题壁诗”研究的基础上,把“墙上题诗”作为一个动态的创作过程予以综观,梳理其在小说叙事、人物塑造以及小说情调的营构三个方面的价值,分析其在不同类型故事中的叙述特点以及意义呈现。这对揭示明清白话小说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如何把现实生活中的作为一种诗歌创作方式的“墙上题诗”现象融入小说叙述,并且在这一过程中小说创作者借鉴或融入了它的哪些创作特点以及如何去艺术化表现等一系列问题都有所参考价值。
明清小说与文化
王焕然:
明清小说的灾荒书写
内容提要:
明清小说,以铺陈夸张之笔,全方位地描绘了水灾、旱灾、地震等多种灾害场景,痛切地写出灾害的严重危害。灾害破坏灾民家园,损毁大量财物,造成粮食减产甚至绝收,致使物价飞涨,夺去人的健康与生命,扰乱正常的社会秩序。小说记述了自天子到民间采取的种种救灾举措,既有赈济钱粮、赈粥、移粟、劝捐、安济灾民等务实之举,也有打旱魃、禁屠、念经忏悔等巫术。作者批评贪官污吏等贪污防灾、救灾、治河及募捐款项,借灾发财升官的种种丑行,指出富人见死不救加重了灾情,揭示君昏臣浊尤其是奸臣的胡作非为是天降灾荒的成因,普通百姓为非作歹也会给自己招来灾祸。小说书写灾荒,可增加故事情节的神奇变幻,更好地塑造人物形象,建构一个宏大完满的艺术框架。
王子成:
明清小说之恶偷恶骗行径与社会风习
内容提要:
明清小说里有大量偷儿、骗子形象描写,其中恶偷、恶骗的数量占绝对优势。而恶偷恶骗行径的猖獗,是一个历经千余年的社会现象,是社会部分群体的不良习气使然。而明清小说的作者们通过一个个生动的小故事,表达了他们对历代社会形形色色延绵不绝的偷骗恶习的深恶痛绝;而一段段精辟的议论和犀利而精准的文辞,对各类骗术进行了经验般的总结和训诫意味的提醒,为当时乃至后世的各类人群尤其是为商贾群体提供了诸多防骗杜骗的指导。其社会意义不容低估。
蒲日材:
论明清话本小说的广西书写
内容提要:
基于话本小说的江南性质,加上小说家受传统华夷之辨的影响及游历广西经验的缺失,广西在明清话本小说中基本处于“不在场”状态。在少有的书写中,也是呈现出鲜明的异质化倾向:族群野蛮叛乱,婚俗独特自由,集市边贸性浓。这种带着帝国眼光的异质化叙写,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古代地理志或野史丛书和广西一些社会历史事实的影响。其在彰显汉民族文化优越感及完成对自我中心确认的同时,也宣示了普通民众尤其是明清时期商人阶层注重创业开拓、希祈异域成功的集体社会心理。
《金瓶梅》研究
杜贵晨:
再论“伟大的色情小说《金瓶梅》”——中国十六世纪性与“婚姻的镜子”
内容提要:
中国古代“色情小说”是以“色情”为题材或题材之中心的小说,即今所谓“性小说”。但在古代,“性”从未单指“男女……大欲”,与今所谓“性小说”之“性”相当的是“色情”。因此,古代小说研究不宜以“性小说”代替“色情小说”。“色情”是小说写人不能、不应、不必回避的题材,有时可以是重大题材或重大题材的关键,还是文学写人有待正常开发的最后题材领域。“色情小说”是小说中应有必有的一种类型,其价值的高下只在写得如何,不排除其可能有“伟大”的价值。《金瓶梅》不是“世情小说”“家庭小说”“社会小说”等等,而是我国第一部以“色情”题材揭示探讨“男女……大欲”以及于“世情”“社会”问题之探索的古典版的《色·戒》。它以西门庆、潘金莲等男女之死于“色”的惨痛教训为世人说法,是古代官商士绅修身齐家的反面教材,中国十六世纪性与“婚姻的镜子”。其核心意义在于警戒读者洁身自好,过有节制有道德的性生活,是人生、家庭、社会一大关键。《金瓶梅》无愧“伟大的色情小说”。
史小军 张静:
《金瓶梅》三大版本环境意象诗词比较
内容提要:
《金瓶梅》中的诗词在小说中占有相当篇幅,其中涉及风、雪、炎热天气等环境意象的诗词值得注意。通过对文本中此类诗词的分布、数量、类别、文本作用、艺术特色等方面的比较,立足于《金瓶梅》的词话本、绣像本和张评本,发现词话本的诗词在之后的版本流变中数量上相对稳定,个别之处经后世版本整理者的删减,从而得出词话本早于绣像本、张评本,后二者是在词话本的基础上修订而成的结论。
中国古代小说在海外
王 燕:
艾约瑟《汉语会话》与《三国演义》的英译
内容提要:
《汉语会话》是年上海墨海书馆刊行的一部匿名汉语教材,国内未见藏本,长期湮没不闻。本文首先考查出作者乃英国来华传教士汉学家艾约瑟。在内容选材上,受马礼逊、马若瑟汉语教材的影响,大量采用中国戏曲、小说语料。以中英文合璧的方式,刊载了三种英译中国戏曲、小说。戏曲方面是清代高腔《借靴》和六出《琵琶记》折子戏,小说方面则是《三国演义》第29回。译文主要采用直译方法,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原著的文化信息,在《三国演义》英译史上具有一定研究价值。
高玉海:
阿列克谢耶夫《聊斋志异》俄译版本百年流变
内容提要: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在俄苏的传播历史上,阿列克谢耶夫的翻译无疑是最为重要的。阿氏从年开始翻译介绍《聊斋志异》,至今已有百余年了。国内外许多学者对此进行了梳理和总结,但多因没有亲眼目见文本或辗转引用的资料文献有误,多有疏漏。本文据文本原件和征引文献,详细梳理了阿氏《聊斋志异》在俄苏百年传播过程中的版本流变。
陈 宏:
神祇赵公明演变史与《封神演义》关系
内容提要:
自东汉时期作为厉鬼出现起,赵公明形象经历了瘟鬼/瘟神、杂神的阶段,而真正使赵公明广为人所知,则源于道教内部对其神格的改造——由瘟鬼或杂神而变为守卫正一玄坛的元帅神。这个改变或与道教内张道陵的传说有关。成为玄坛神之后的赵公明,神格有了比较大的变化:一是与殷郊、温琼、马胜、关羽等并列,成为著名的元帅神之一;二是神职丰富多样,且和合利财是其主要的功能之一。赵公明演进过程的复杂样态,也影响到了通俗文学:与马、温、关、殷等元帅神组合出现,是玄坛神赵公明在通俗文学作品中登场最常见的方式。同时也不乏作品折射出赵公明背后瘟鬼形象的影子。《封神演义》作者对于赵公明形象的处理,既不同其蓝本《武王伐纣平话》,作者用玄坛元帅替换了留有瘟鬼痕迹的武将赵公明,并依循自己贬抑符箓派的价值取向,改写了道教传说中的玄坛神的身世命运。也不同于《东游记》《三宝太监西洋记》等作品,而着意凸显出玄坛神招财利市的神格面,直接而有力促进了赵公明财神化的进程。当然,这种改写方式与其说是作者的创造,不如说是作者在玄坛神已然具有的招宝、纳珍、招财、利市的属神体系之上,进行了适当的简化处理。
淮 茗:
年中国古代小说研究论著简目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balesitanyou.com/lzzyjq/95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