斋的一般是指书房,比如故宫里面乾隆皇帝的倦勤斋,或者是纪晓岚的阅微草堂,这个其实也是书斋,又或者是沈括的梦溪园,其实也是他的书斋。所以当文人在自己的书房将一部故事集写完之后,一般都会用自己书斋的名字命名,比如刚才说的纪晓岚和沈括,他们的作品分别叫做《阅微草堂笔记》和《梦溪笔谈》。但是,这几个人的书房知名度没有一个能和蒲松龄的书房相比,也就是聊斋。不得不说,太会起名字了,打死我也想不到把自己的书房称作聊斋,一听就特能聊。确实,蒲松龄为了写聊斋志异真的是相当能聊,据说他在自己家门口设置了一个茶摊儿,只要来喝茶的客人能给他讲一个故事,他就不收茶钱了。于是,经过将近二十年的积累,蒲松龄终于破产了。开玩笑啦,终于写成了《聊斋志异》,所谓的志就是记录,异就是新鲜事儿。所以这本书的意思就是,在书房里记述的新鲜事儿。整本书的故事将近五百篇,但不全都是鬼狐的故事。我们之所以会将聊斋和鬼故事等同,是因为鬼故事更加吸引人。我本人就特别喜欢听鬼故事,也喜欢看恐怖片,所以觉得聊斋里很多的鬼故事写的都是非常不错。但是,我不能一上来就给大家讲鬼故事,还是觉得要循序渐进。当然,也不能太平淡,毕竟现代人见过了太多新鲜事儿,聊斋里的很多事情今天看来也不算什么了。不过假如蒲松龄真的是用茶换故事的话,将近二十年的时间,他所删选出来的故事肯定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所以,在这些故事的背后,作者不单单只是想讲故事这么简单。但是咱们关于聊斋志异的讲书,更偏重于故事的讲述,而其中所包含的道理,我也许会提及一些个人的看法,但更多的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就另一方面而言,我觉得聊斋志异最难能可贵的,是其文言文的描述。
蒲松龄很会读书,但是后来的科举仕途并不顺利,所以书中有很多故事是在讽刺科举。但同时我们看到,蒲松林的文笔非常的棒,尤其是对于文字节凑感的把握相当的专业,这一点在《画皮》这则故事中体现的淋漓尽致。但是由于聊斋志异是文言文,所以我不得不把它翻译成现代文,所以在节凑感上肯定没有蒲松龄那样好,但我会尽力在让大家读懂的同时保持作者最本来的意思,一起走进蒲松龄为我们罗织的怪异世界。今天我们所要讲的,是关于蛇的几个故事。
第一个故事叫做斫zhuó蟒,所谓的斫,就是用刀或者斧头去砍。
话说山东有一个叫做湖田村的地方,两个姓胡的兄弟进山去砍柴。到了山的深处,突然遇到一条巨大的蟒蛇。因为哥哥走在前面,所以一下子就被蟒蛇吞入口中。弟弟见状,本能的回身要跑,但是看到哥哥被吞,于是拿着斧头奋起劈向蟒蛇的头部。蟒蛇受伤后,没有办法再继续吞食。虽然哥哥的头已经被吞下去了,但是肩膀以下还露在外面。弟弟于是放下斧头,拽着哥哥的脚往外拉,就这样和蟒蛇开始了拉锯战。终于,僵持了一段时间之后,蟒蛇把哥哥吐了出来,并且负伤逃走了。再看哥哥,鼻子和耳朵都已经被蟒蛇的消化液给腐蚀了,而且是奄奄一息。弟弟于是背着哥哥,步履蹒跚的往山外走,中途歇了十几回,才将哥哥背回了家。又医治调养了半年,才慢慢痊愈。但是脸上都是疤痕,鼻子和耳朵也只剩下几个孔而已了。
关于这则故事,作者感叹的,是兄弟的情谊。弟弟逃跑,是人的一种本能;无所畏惧的去救哥哥,也是血浓于水的一种本能。而这些行动,在短时间内并没有经过大脑的刻意处理就体现出来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一念之间。所以人生中很多的事情都是我们一念之间决定的,有时候我们面对一些挑战也会害怕,但是好好想一想,再怎么可怕,能有这对兄弟遇到的大蟒蛇可怕吗?试着挑战一下自己,也许就会发掘出自己另一种潜质呢,对吧?
而在这个故事的最后,作者又说,蟒蛇之所以放开哥哥,可能是因为被弟弟的举动感动了。这有点扯了啊。其实对于蛇来说,当其受到刺激的时候,就是会将吞下去的猎物吐出来的,这在现实生活中也是经常见到的。不过作者这么写,是从某些角度承认了蛇具有人性,所以我们接下来读到的这一篇故事,蛇不再是骇人听闻的怪兽,而是让人感动的灵物。
在今天山东聊城以及菏泽地区有个耍蛇的人,养了两条都是青色的蛇,大的叫大青,小的叫二青。二青的脑门上有一个红点,,特别的有灵气而且听话,让做什么动作就做什么动作,所以耍蛇人喜欢二青胜于喜欢其它的蛇。但是一年之后,大青死了,于是耍蛇人想要找一条蛇代替大青,但一直也没时间去找。一天夜里,他寄宿在山中的寺庙,但是当第二天清晨打开竹篓的时候,却发现二青也没了。耍蛇人自然十分懊恼,于是四处寻找,但是杳无踪迹。由于以前一旦遇到草木茂盛的地方,耍蛇人就会将二青放出来让它自由活动,而二青则会自己返回竹篓,他觉得二青自己会回来的,所以就坐在那里等。但是等到太阳升起很高之后,他有些绝望了,于是怏怏不快的准备离开。谁知出门没走几步,就听见草丛里有细碎的声响,耍蛇人回头一看,原来是二青,大喜过望的耍蛇人就像是看到一块价值连城的美玉一样。而紧接着,他看到二青后面还跟着一条小蛇。于是耍蛇人抚摸着二青说道:“我以为你就这么走了呢,这条小蛇是推荐给我的吧?”于是拿出食物喂二青,同时也喂起小蛇来。不过小蛇貌似有些害怕,虽然没有逃走,但缩着身子不敢去吃。于是二青叼着食物喂小蛇,就好像主人招待客人一样。等到耍蛇人再喂小蛇的时候,它就敢吃了。吃完之后,耍蛇人将这两条蛇都装入竹篓,并开始训练小蛇表演,而小蛇学的很快,几乎和二青的平分秋色,于是耍蛇人给它取名字叫小青。耍蛇人带着着两条蛇到处卖艺,赚了不少的钱。
一般情况下,耍蛇人用的蛇,都以两尺为标准,也就是不到一米。如果太大了就会很重,也就该更换了。但是因为二青太优秀了,所以一直没换。两三年后,二青已经一米多长了,竹篓都快塞不下了,于是耍蛇人决定放走二青。
这一天,耍蛇人来到山里,给二青吃了好吃的,然后又说了一些祝福的话,就放它走了。但是二青走了没多一会儿又回来了,并且围着竹篓外面打转。耍蛇人于是说:“走吧,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你从此在深山里生活,以后必定会幻化为龙,如何能在这竹篓里生活呢?”。于是二青就这样里去了,耍蛇人再次目送它离开。但是没多一会儿,二青又回来了。耍蛇人又让它,二青就是不走,只是用头去触碰竹篓。而在竹篓内的小青,也有反应。耍蛇人明白,二青这是要和小青告别。于是他赶紧打开竹篓,小青爬了出来,和二青用头互相的磨蹭,互相的吐舌头。接着两条蛇一边聊天一边就都走了。耍蛇人心想,小青是不是也不回来了啊,毕竟是二青带小青来的,二青一走,小青也要走了。正想着呢,只见小青自己一个人回来了,而且直接钻进竹篓里了。
就这样,耍蛇人继续一边带着小青表演,一边物色新的蛇,但一直也没有遇到好的。而小青也渐渐长大了,也不方便耍了。虽然后来耍蛇人又得到了一条不错的,但始终不如小青,而此时的小青,已经有婴儿的手臂那样粗了。
至于已经离开的二青,经常有砍柴的人在山中见到它。过了几年之后,二青就已经两三米长了,而且是碗口粗细,见到人就追。所以大家都不敢走二青经常出没的那条路。
这天,耍蛇人正好路过这里,忽然一只大蛇如一阵狂风出现,吓的耍蛇人是拔腿就跑,而这条蛇紧紧跟随,眼看就要追上了。而就在这时,耍蛇人看到这条蛇的脑门上有一个红点,立即明白这就是二青啊,于是赶紧大声二青的名字。这条蛇一下就停住了,然后仰着头端详了一会儿,接着就将耍蛇人缠绕起来,就好像之前和他玩耍时的样子。可是此时二青太重了,耍蛇人心想,不被吃了也得被压死,于是倒地恳请,二青就将他放了。接着,二青又用头去碰触竹篓,耍蛇人明白它的意思,于是打开竹篓放出小青,两条蛇相见,如胶似漆的盘绕在一起,过了很久才分开。
耍蛇人见到这样情形,于是对小青说:“我早就想和你说再见了,就今天吧,反正你也有伴儿了。”然后又对二青说道:“小青就是你带来的,今天就让你把它带走吧。但是我一句话要嘱咐,山里那么多吃的,可千万别吃人,否则会遭到天谴的。”两条蛇听完了这话,都垂下了头,貌似明白了耍蛇人的话。就这样,两条蛇一前一后,钻到了草丛里,而耍蛇人站立良久,直至再也看不到他们才离开。从此这条路一切如旧,没人知道着两条蛇究竟去了哪里。
这篇故事叫做《蛇人》,不但不恐怖,而且还颇具温情。
至于蛇是否真的可以像狗那样有灵性,我们不得而知。作者之所以收录这篇故事,用意很明显,因为在文章的最后,作者评论说,这两条蛇都能知恩图报,可是有时身为人,即使和别人有着十几年的交情,蒙受恩惠,但依然会做出落井下石的事情,真是连这两条蛇都不如啊。
故事终归是故事,像二青和小青这样有灵性的蛇是极其罕见的。虽然故事里没说这两条蛇去哪儿了,但是根据下面这个事故的描述,着两条蛇,也许又有了新朋友。这个故事叫做豢蛇。
豢就是豢养的意思,也就是喂养。在山东泗水县的深山里,有一座古庙,周围没有村落,人迹罕至,只有一个道士在庙里修行。有人说庙里有很多的大蛇,所大家就更疏远这里了。
这天,有一个少年进山撒网捕鹰,由于入山太深,又眼看天黑,附近也没有住所,正在发愁的时候,忽然看到远处的古庙,于是前往投宿。
道士见了少年,很是吃惊的说道:“这位居士从哪里来的?还好没有让我么那些孩子看到。”于是让少年坐下,给他盛了一些粥喝。而就在喝粥的时候,突然一条巨大的蛇钻进屋子,抬起头来怒目而视少年,眼睛一闪一闪犹如闪电那样发亮。可想而知这个少年当时是什么感觉,肯定已经吓傻了。这时道士用手打了一下巨蛇的脑门儿,说道:“出去!”巨蛇于是低着头爬进东边的屋子,但是蛇太大了,它在屋子里面盘旋了半天,整个屋子都被塞满了。这时候少年更害怕了,吓的浑身打颤。道士赶紧安慰他说:“这是我平时养的,有我在,没事。要是你自己遇到就完蛋了。”话还没说完呢,又一条大蛇爬了进来,比之前的小一点。这条蛇见到少年后停在了原地,然后吐着舌头做出了攻击的状态。道士赶紧呵斥了一声,那条蛇于是也进了东边的房间。但由于整个房间已经满了,这条蛇于是盘旋在了房梁上,直往下掉灰。
总而言之,少年一晚上没睡着。早起要走,道士于是送行。少年一出门,差点又回屋里。因为外面都是蛇,墙上、台阶上,到处都是,密集恐惧症都犯了。这些蛇见到陌生的人,都摆出一副要吃人的样子。少年吓的抱着道士的胳膊一路出了山谷,才自己回去的。
估计少年这辈子都不会进山了,也不会去撒网捕鸟捕老鹰了。也许就是因为他平时抓了太多的鸟,所以把山里的生态平衡都破坏了,蛇没有了天敌,自然也就越来越多了。
不过看起来这个道士还挺有两下子,养起蛇来是一把好手。而另一个寺庙的和尚们也是不甘落后,并且直接将自己的寺庙命名为蛇佛寺了。
有个人寄居在蛇佛寺,晚饭的时候,寺里的僧人准备了晚餐,其中有一些肉汤特别的鲜美,汤里面看着像是鸡脖子。于是客人问这里面是什么啊,怎么这么多鸡脖子?和尚说:“这不是鸡脖子,这是蛇。”话音刚落,客人就夺门而出,恶心的吐了。晚上睡觉的时候,客人突然觉得胸前有什么东西,用手一摸,是蛇。于是激灵一下就起床了。和尚过来说:“淡定啊,淡定,这没什么奇怪的。”接着用火照了一下墙壁间,只见满墙都是蛇,卧榻的上面和下面也都是蛇。
第二天,和尚带着客人来到大殿,佛像下面有一口大井,井里有一条巨蛇,有缸那么粗,只把头伸出来,但是身子不出来。接着,用火把往井下一照,只见蛇子蛇孙数以百万计,都生活在井里。和尚说:“以前蛇总是从井里出来伤人,后来将佛像建在井的上面,就给镇住了,也就再也没有出过事。”
很难想象这个客人在见到井里数以百万计的蛇是什么感受,但是这两则故事看起来都不太真实。尤其是那么大的蛇,危险性可想而知。但类似这样的寺庙在世界上也不是没有,比如印度西部有一座十五世纪兴建的寺庙,里面就养着成千上万只老鼠。想想满是老鼠的画面,并不比这两个寺庙感觉好一些。更奇怪的是,这和寺庙里的和尚竟然会吃这些蛇,中国的大乘佛教僧人一般还是吃素的,但不管怎么样,这些蛇肉是煮熟了吃的,而另一个人,则是生吃,应该算是一种怪癖了。这则故事叫做蛇癖,而且听起来真实性是非常高的,因为这件事就发生在蒲松龄的同乡王蒲令的仆人吕奉宁的身上,够具体了吧。
吕奉宁喜欢吃蛇,只要抓到小蛇,就直接吞下,就像是吃葱。如果是大一点的,就用刀砍成一段一段的,用手捧着吃,而且还发出咀嚼的声音,两腮都沾满了蛇血。而且他还有一个特异功能,就是能隔着墙闻到蛇的气味,只要是闻到了,马上跑过去,果然墙里就有蛇。但是身上没带刀怎么办呢?他就先吃蛇头,蛇尾巴还在他嘴边不停的扭来扭去。感觉这人上辈子可能是一只獾,蜜獾。就是一种以蜂蜜和蛇为食的动物。不过好像咱们国家有些地方也会吃蛇啊,但绝对要煮熟了再吃。因为蛇的身体里很容易有寄生虫,所以最好别吃。
通过以上几个故事我们发现,蛇这种动物如果你不管它,好像能一直长似的。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蛇对自己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终于,开始成精了。
东海有一座古迹岛,岛上有色彩斑斓的耐冬花,四季都不会凋谢。而且这座岛上无人居住,人迹罕至。山东蓬莱一个姓张的人,我们就管他叫张生了。这个张生好奇心特别的重,还喜欢打猎,听闻古迹岛是个未开发的景点,于是自己准备好酒和食物,驾着一条小船就去了。等他登上岛的时候,正值百花盛开,香气弥漫好几里地,有的树大的要十几个人才能围拢过来。看着眼前这样的美景,张生也是流连忘返,于是找了个地方自斟自饮。但是美景就是这样,没有人一同欣赏,终究是觉得遗憾。
正在这时,一个女人分花拂柳的走了过来,一身红色的衣服让她显得更加的光彩照人。美女见到张生,于是笑着说:“我以为只有我有这样的兴致,想不到公子先我一步。”
张生于是问:“你是谁啊?”
美女说:“我是胶州的娼妓,刚才和海公子一起来的,这会儿海公子自己去玩儿了,我走累了,所以在这里等他。”
张生一看这不正好吗?正愁没人陪,就来了一个美女。于是赶紧邀请美女一同喝酒。这个美女声音温柔,让人神魂颠倒,张生很快就喜欢上了她。但是张生又怕海公子来了之后,不能和美女尽情欢乐,于是很猴急的要和美女亲热。美女倒是也没有拒绝,很是配合。就在两个人亲热的时候,忽然一阵狂风,又传来草木折断的声音。美女急忙推开张生说:“是海公子来了。”张生急忙穿上衣服,但是再一回头,美女已经不见了。紧接着就见一条巨蛇,从树丛中窜了出来,像巨筒一样粗。张生吓的赶紧躲到了树后面,希望不被看见。但是蛇还是发现了他,将其和树整个缠绕在一起,张生的两只手臂一点都不能动弹了。而那条大蛇伸出舌头,刺破了张生的鼻子,于是瞬间血流如注,流在一滩在地上。巨蛇于是俯身去饮血。此时的张生觉得自己是必死无疑了,但突然想起来自己腰间的荷包里有毒狐狸的药。于是张生用指头将药夹了出来,放在手掌上,然后歪着脖子,把血滴在手掌上,一会儿就滴满了。果不其然,那条蛇就开始吸食张生手掌上的血,但是还没喝完呢,那条蛇突然就伸直了身子,疯狂的摇摆着尾巴,其力道之大,将一棵树都打断了,然后这条蛇像房梁一样躺在地上死了。
而此时的张生也已经吓傻了,坐在地上缓了半天才恢复神智,于是将蛇放在船里带了回去。不过回去之后,张生还是大病了一场,一个月后才痊愈。至于那个红衣女子,张生觉得,她一定也是一条蛇精。
这则故事的名字就叫做《海公子》,但是故事的主角看起来更像是张生。张生先是艳遇,紧接着便是可怕的遭遇,但是在面对危险的时候,张生最终依靠自己的智慧化险为夷,所以这则故事的情节也变得曲折而富有变化。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lesitanyou.com/lzzyqj/43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