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镇驻地西3公里处的武将峪村,据说村名的由来颇有渊源。有的说缘于明朝时该村出过武将方九成,官至河南永宁尉,在方家老林里的明代碑文确有记载。同时,村东南方九成之夸官碑历经明清几代保存至今。传说,方九成到南方做大官,刚到任时,当地豪绅按当地风俗送蟒(相当于北方人送活猪、活羊)拜见,意欲巴结。北方人哪见过六、七十斤的大蟒蛇?立时被吓得说不出话来,还以为是在恐吓,就连连摆手,并把送礼人打了几十大板轰出去了。后来再有拜见的,以为方嫌蟒蛇小,就找了条百余斤的,方九成立时斩杀了送礼者。这奇怪的举动得罪了南方人,他们便合计着,派人到武将峪破坏方家风水,让方九成做不成官。于是,选派一部分懂风水者,潜入武将峪。方家老林在村南松山脚下,松山顶上有一个秀才帽子(松山顶有一块秀才帽子形状的巨石),能主方家出一斗芝麻多的官员,于是,他们便把此秀才帽子炸掉。又一不做二不休,把松山西石屋顶(山名)上一处神灯(据说神灯一到晚上就放光明,在南京都能望见,同时在山下的一块巨石就会响)起走,在山前张家旺村一块巨石上刻上“石古”两字,中间刻东南-西北方向一长一短两条线,以此达到彻底破坏武将峪风水的目的。到今天,我们还能找到山上的“灯窝”和山下的石刻巨石。不管传说真假,方家老林确实年代久远,现尚存元朝墓碑(无字圆形)数块,明、清碑四十余通,除方九成墓碑外,还有明盐运大使、明采石驿驿丞、明沂州府庠生、追谥诰命夫人等多处墓碑。
关于村名的由来,还有一个版本。历史上,方姓以河南为发源地,以古徽州中心向四周扩展,安徽桐城之方姓可比肩于曲阜孔姓,是典型的南方大姓。方姓在宋代列为第35位大姓,人口约45万;元朝列为第28位大姓;明代为49位,人口约44万。在沂水,方姓人并不多,为何在诸葛镇武将峪村独有这么一支呢?据说这与方腊有一定的渊源。北宋徽宗宣和二年(年)十月,方腊在睦州帮源发动起义,自号“圣公”,年号“永乐”,设置官吏将帅,建立政权。不久占领杭州,并得到多地响应,东南震动。咱们可以假想,野心勃勃的方腊,为从长远计,曾秘密派出一支北征军,开展斩首行动,直捣汴梁城;或者理解为先派出的一支策应部队,直奔山东,意欲联系宋江起义部队,以达到“围魏救赵”,或者联手灭掉宋朝的目的。只可惜,不久就传来方腊被剿灭的消息。这支队伍便隐姓埋名,分散到山东各地了。只有到了武将峪村的一支,不忘本,世袭方姓,代代繁衍至今。
古村位于沂水县城北部27公里处一条山谷内。相传春秋战国时期即有人类在此居住,故称古村。唐宋时期,这里人群密集,百业兴盛。沿山谷内的顺天河散居达五六里,遂成两村,居河之上游者称上古村,居河之下游者称下古村。两村文化遗迹较多,现存明代古井三处,汉代古墓地一处,宋代古墓地两处,清末民初古村落一处,以及阎王坟、龙冢、祈雨台、柳神祠等人文景观多处。另据民间相传,《聊斋志异》中《婴宁》一篇主人公婴宁娘家为上古村,旧居位于黑山东侧一洼地。亦是《土偶》《龙无目》两篇故事发生地,但无实据可考。
宿山阳面山腰间的法云寺遗址,现存隋唐以来残碑数块。在法云寺旧址西侧有一石碑,上写“大明正德二年二月四日,××禅师之塔”字样,这便是镇妖塔旧址。在小暖峪西山间的兴隆庵。隋朝始建,据传,最开始先为寺庙,有僧人主持;后改为兴隆庵,先住过尼姑,后来道士入住。康熙年间整修过一次,有碑文记载,后又经数次重修,都无记载。院内曾有两棵千年古松,据知情者称,应该是建庙时栽下的,文革期间被砍伐用作公社建设。而且“破四旧”大运动中,庵舍被拆除。
其他,还有安门头周代遗址,还有传说中隋唐时期,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十九的程咬金屯兵、演武的“程子顶”等等,不论真假,都能佐证诸葛镇具有深厚的历史蕴含。
编者按:平台将陆续刊发搜集到的关于诸葛的史料,以展现诸葛的风采。有些资料来源于个人著作,在此诚表谢意。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如果您感兴趣,或有不同意见,好的建议,新的素材,请点题目下蓝字“读写园”,或点文首名片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lesitanyou.com/lzzysp/113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