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聊斋志异 >> 聊斋志异书评 >> 正文 >> 正文

宋朝的恩荫制度,于情理中又藏有些许离谱,

来源:聊斋志异 时间:2023/4/6
治疗白癜风好的医院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

全文共字,阅读时间约为3分钟

宋朝一共历经了三一十九年,分为了北宋和南宋这两个不同的阶段,是中国历史上上承接五代十国,下开启了元朝的一个重要转折的朝代。

宋朝一共有过十八位皇帝,在这三百余年里,无论是经济条件还是文化娱乐,亦或者是科技水平,多方面多领域的发展都达到了高度繁荣的阶段,是史无前例的鼎盛文娱发展时代。

与同为繁荣时期的唐朝相比,宋朝确实有制度上的优势,但是长期的积贫羸弱致使冗官、冗兵、冗税这三个现象成了一直困扰着宋王朝的主要原因。

三冗现象的持续发酵,也是导致北宋中末期时局不稳、危机四起的根本原因。这些现象大部分都体现在了宋朝的政策制度上面,其中恩荫制度就是一个典型,这个制度也是决定了当时大部分朝廷官员质量的主要手段。

从狭义的的角度上来讲,“恩荫”则是指在宋代后才出现的一种性质独特的门荫制度,是除了原有的科举制度以外规模最大的入仕制度了。

一般担任的职位在中高等级的朝廷官员的子弟、亲属或者是其下的门客,都可以享受这个制度带来的便利。这种世袭的制度由来已久了,在宋朝之前就以门荫、世赏等形式存在着。

因为家族中的先辈于国之建设有功,所以就给予了后辈入学任官的特权,宋朝当时大多数的官员职位都是这么来的。

但是这种制度本身就存在着很多弊端,有一个较为讽刺的例子,蒲松龄在所著的《聊斋志异》中写道:遂使抚臣、令尹,并受促织恩荫。

一户穷困潦倒的贫民百姓,只是因为捉到了一只皇帝喜欢的蛐蛐,于是他们一家乃至当地的官员都因此受到了额外的恩惠,这种恩荫确实有些离谱了。

宋朝的恩荫制度涉及的亲友范围就比较广了,如果家里有一个人当了官,那么子孙以及其他的亲族都可以乘恩受封。因此在宋朝的官宦场上,经常可以看到一个非常奇妙的的现象。

基本上都是家族中的适龄男子一起从官,很多的大臣与诗人、大儒等名人之间都有着血缘关系,整个官场的氛围则更像是几大家族之间的分庭抗礼。

虽然在宋朝之前,恩荫制度就一直存在了,但是如宋朝这般混乱离谱的属实不多。汉朝的恩荫所针对的对象,基本上就只有同一个母亲的亲生兄弟以及儿子。

这样的范围在合理之内。到了唐朝时,恩荫制度的范围就大了一些,家里一人有功,那么他的子孙甚至是重孙曾孙都可以受到恩惠。

在宋朝的制度中有很多的恩荫获封的机会,尤其是当对国家有功的臣子逝世之后,就可以一下子推恩二十余人,可是整个朝堂之上也没有多少臣子。

臣子的后代所担任的职位仍然是臣子,而且一个官位较高的人,可以推举出二十多个大大小小的臣子,大部分都是带着亲戚一起当官的。这就使得仕途基本上都被各大家族的人垄断了,想要加官进爵就只剩下科举这一条路了。

因为恩荫制度的难以动摇,使得很多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才俊就只能去科举,可是往往科举制度也会被各大家族的势力所腐蚀。

有能力的无处施展自己的才学,而大家族里的纨绔子弟却有着较高的官位,整日不学无术也能享受高待遇。

就算是胸无点墨也不发愁,因为背后还有家族做靠山,只要恩荫制度不倒,那么这些富家公子哥就会有一个非常理想的仕途。

后来很多依靠家族上位的人大多学识较差,甚至还有年纪尚小的孩子已经被封官了,不过是占了个虚名的官位来领取符合相应等级的俸禄。

虽然在某种程度上,在位的皇帝达到了笼络各大家族的人心的目的,但是长此以往下去文武百官只是一具空壳子。

学识较差也不过是最微弱的点,当臣子失去了对一个国家未来的前瞻性之后,那就离灭亡之日不远了。那些没有特定职位只是用于防备临时命令的官员数量越来越多,使得宋朝的冗官现象越来越严重。

只要官员臣子不谋反不叛乱,就算是整日吃喝玩乐没有上进心也无事,腐败现象越来越严重,而这难以根除的弊端也为亡国埋下了深深的的隐患。

家族间的利益纠纷越来越多,有的为了获取更大的利益就结党营私,联合同党派的家族一起排他,朝堂之上的安宁只不过是一层表象,在这层表皮下是不同党派之间的暗流涌动。

而且不仅是家族与家族之间会“党同伐异”,那些通过科举考上来的或者其他途径进入宦场的,真正学富五车的臣子也会受到其他家族的排斥,加剧了当时的社会矛盾。

宋朝时对恩荫制度的一味推崇,自然是深得各个官员的欢心,可使得百姓们怨声载道,这也激发起了民愤,后来民间自发的起义接连不断也有恩荫制度的原因。

官场的垄断式上位导致百姓成了最终的被迫害群体,民怨的难以平复加剧了社会阶层之间的矛盾。确实没有大家族的人有谋反的行为。

但是宋朝周边的都是虎视眈眈的少数民族,长期的积贫积弱成了这些民族眼中的突破口,三百余年中两度倾覆皆是因为外患。

文化高度发展令身居高位的人在歌舞升平中逐渐迷失自己,可是没有实际效果的军事力量,最终也难逃国破家亡这偏居一偶的命运。

参考文献:《宋史》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lesitanyou.com/lzzysp/125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