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聊斋志异 >> 聊斋志异书评 >> 正文 >> 正文

潞城记忆聊斋志异里的潞城县长

来源:聊斋志异 时间:2017/8/22

《聊斋志异》里的“潞城县长”

作者郭存亭

3月14日,长治日报社评论部主任戴玉刚在青年夜校的讲座《讲述一个你所不知道的长治》,引发学员热议。戴老师在“古典名著里的长治”中讲到《聊斋志异》里曾经有一个贪暴不仁、鱼肉百姓,最终死于非命的“潞令”。那么,这个“潞令”是虚构的,还是确有其人?

《聊斋志异》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潞令”

蒲松龄(~),又名柳泉居士,聊斋先生,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山东淄川(今淄博)人,其代表作《聊斋志异》是著名的文言短篇小说集。在《聊斋志异》里有一篇短篇小说《潞令》,是以潞城一个叫宋国英的县令为背景来写的,这是为什么呢?

《聊斋志异》里的小说《潞令》主要讲述了一个叫宋国英的潞城县令,他贪暴不仁,鱼肉并残害无辜百姓,最终死于非命的故事。

潞城县令宋国英,他是以教习的身分被提拔为潞城县县令的。他做了潞城县县令以后,贪暴不仁,催逼赋税是极其残酷。他在公堂之上,把交不上田租赋税的老百姓暴打而死,尸体横七竖八倒在大堂上。蒲松龄的同乡徐白山来潞城看望宋国英,正好遇上这事,他见宋国英蛮横无理,就讥讽他说:“你这做老百姓的‘父母官’,原来就得有这样的气焰啊!”宋国英洋洋得意地说:“噢!哪里,哪里!我官虽为小县令,可到任百日已经杀了58个刁民啦!”

半年之后的一日,宋国英刚要升堂问案,忽然他瞪着眼睛站起来,手脚乱挠乱蹬,好像有人在抓捕他;只见他一边乱蹬,一边自言自语地说:“我罪该死!我罪该死!”衙役们赶紧把他扶到后宅,没想到一个时辰之后,曾经耀武扬威的宋国英就咽气归天了。

蒲松龄感叹到:“唉!幸亏有阴曹地府兼管人世间的事情,不然就会杀人越货的越多,为官“卓异”的名声越高,流毒又怎么能肃清呢?潞城,本是潞子的故国;潞子性格刚毅,他死后仍为鬼中之雄。如今,当官的只要掌印坐在大堂上,必然就有几个趋炎附势的卑鄙小人来阿谀奉承。为官的气势正盛之时,就会竭力搜刮尚未榨尽的民脂民膏,为他的高升铺路。一些官员每到一个任所,必然会有这两件事。这样的官员只要一天不离开,老百姓们就不敢不服从。恶习相传沿用而成为衙门之规矩,这也必然要被潞城之鬼所取笑啊!”

《潞令》这个故事,就是通过说鬼的手法,揭露了当时官场的黑暗。

宋国英却有此人

细细考究《潞令》中的主人公宋国英,在历史上确有其人,并非是虚构的。宋国英是山东省东平人,东平是一州名,清属泰安府,治所就在今山东省的东平县。宋国英“卒于任”在《潞城县志》里有记载。在清康熙版《潞城县志·官政志》记载:“宋国瑛,山东东平人,贡士,卒于任。”据志书记载,宋国瑛任职时间在清康熙初年,病死于任所。此处“宋国锳”又写作“宋国瑛”,有两种可能:一是该志书纂修者书写错误。二是蒲松龄记作“宋国英”,应该是为了避嫌,特意改的。

据光绪版《东平州志》卷一一《选举志·贡生》著录“宋国锳”,下注“潞城知县”。民国《东平县志·选举·贡表第五》所载:宋国锳于清顺治年间考为贡生;顺治年间东平县共有32人考为贡生,贡生名称“未详”;宋国锳这个家族的兄弟辈,有5人考成贡生,他们分别是宋国键、宋国铣、宋国錞、宋国钫。由此可见宋国英的名字在《东平县志》被记为“宋国锳”,这应该是其本名,与其兄弟们的名字相互印证。

至于宋国锳是恩贡、拔贡、副贡、岁贡、优贡或者例贡,志书没有详细记录。宋国英为官中草菅人命的恶行,蒲松龄的乡人徐白山就是见证人,也就是说小说的故事情节不是捕风捉影、道听途说而来的。

小说中说宋国英“以教习授潞城令”,何谓“教习”?年11月第11期《文史知识》刊载中国艺术研究院赵伯陶《说潞令》指出:“教习,这里指清代八旗官学的教职人员,《清史稿·选举一》:于是八旗各建学舍。每佐领下取官学生一名,以十名习汉书,馀习满书。二年,从(薛)所蕴言,合两旗为一学。每学教习十人,教习酌取京省生员。其后学额屡有增减,教习于国学肄业生考选,止用恩、拔、副、岁贡生。如无其人,准例监生亦得考取。举人愿就,一例考选。

宋国英以贡生出身充任教习一职,正符合当时规制。清初,资深教习可选授县令,至清中叶乾隆八年始成定制。《清史稿·选举一》:(乾隆)八年,定汉教习三年期满,分等引见。一等用知县,二等用知县或教职铨选。一等再教习三年,果实心训课者,知县即用。”也就是说宋国英“以教习授潞城令”,正与清初草创选官之制相符。

《潞令》折射的仁政思想

说《潞令》里的宋国英,就要说宋姓的起源。西周初期,微子启受封建立宋国。微子,商末周初朝歌(今河南淇县)人,汉时避帝讳改称开。因其在商代时封国名微,姓为子,故称微子。微子是商王帝乙之长子,纣王庶兄。微子多次亲谏纣王,见“纣终不可谏”,便谋于太师箕子、少师比干。

箕子认为“今诚得治国,国治身死不恨;为死,终不得治,不如去”。微子便远离纣王逃到微。“微”是微子的封国,原在我们潞城市东北的微子镇,后微子又迁到山东梁山的西北,所以那里也称为“微”。周武王灭商后,微子持祭器造于武王军门,肉袒面缚,左牵羊、右把矛,膝行而前,向武王说明自己远离纣王的情况。周武王很受感动,乃释其缚,“复其位如故”,仍为卿士。

约公元前年,周公以成王命封微子国于宋,即今商丘一带,微子成为宋国的国君、始祖。微子寿终后,在宋国建有微子祠。微子墓立于微山上,后微山塌陷,山顶成为微山岛,附近成为微山湖。今山东的微山县即由微子得名。据记载,宋国被灭后,国人以国为姓,绵延至今。

如今,在山东与山西的民间流传有一种说法:微子、箕子、比干皆为殷商侯相,是我们共同的先祖。这是多么美好的境界啊。年9月4日,潞城市公祭微子、箕子、比干大典仪式在微子镇比干岭三仁祠举行。中国宋氏文化研究安阳分会、河南省炎黄文化研究会宋氏文化研究专业委员会应邀出席公祭仪式。宋氏文化与微子文化的渊源,开始传承。

小说《潞令》为什么选择潞城县作为故事背景来写?文中的“潞子故区”就指的是春秋时潞子封国故地,即潞子婴儿国。潞城微子镇在殷商时代就是微子国都,距今已有多年的历史。微子、箕子、比干皆为殷商侯相,他们忧国忧民,甘愿牺牲的精神感动天地,被孔子誉为“三仁”。《论语·微子》记载:“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

历史上好多文人对“三仁”有过论述。南朝梁沈约《齐故安陆昭王碑》:“三仁去国,五曜入房。”宋王安石《推命对》:“桀纣之世,飞廉进而三仁退,是天人之道悖也。”明蔡汝柟《创建大复何先生祠记》:“故比干剖心,箕子不以演畴贬节;季路结缨,游夏不以文章损誉;三仁四科,其致一也。”

微子、比干、箕子这“三仁”的业绩名扬华夏,载誉海外。同时,潞城在历史的发展中也形成了三仁的信仰民俗文化。微子作为三仁之首,他出走虽隐居于山东微山,但其遭受了巨大的艰辛,他用忠孝节义和宗功祖德之丰碑,护佑了殷商后裔和万代子孙。

据记载,周武王为了表示对伏羲氏的景仰,封伏羲氏的后代在宿(今山东东平县东南)建立了宿国。春秋时期,宋国灭亡宿国。在《春秋》里有记载,公元前年,宋闵公以宿男属宋而亲鲁为借口,强令宿国迁于宋国内地,以为附庸。

《潞令》中的主人公宋国英就是东平人,他作为宋的后人,不能继承先祖的美德,反而贪暴不仁,鱼肉百姓。蒲松龄选择潞城县作为背景来写《潞令》,其目的是通过潞城“三仁”的背景和“仁”的文化、思想,来与当时官场的黑暗形成巨大的反差,进而揭露社会的问题。

宋国英虽为一个小小的县令,但却残暴不仁,到任不过百天便杖杀58人,不但不以为耻,反以此为荣,洋洋得意。蒲松龄正是通过描写这些画面,来充分暴露了封建社会的本来面目,借此表达自己追求仁爱的思想,呼吁社会的“仁政”。

“公案小说”是中国古代小说的重要题材之一。在《聊斋志异》中约有四十余篇公案小说,占到总数的近十分之一,其数量和艺术造诣都十分可观。《潞令》就是《聊斋志异》里公案小说的代表篇之一,这些公案小说都体现了蒲松龄的儒家仁政思想。蒲松龄一直坚信仁政复归是解救清初病态社会的良药,《潞令》小说折射出的正是蒲松龄的一腔“仁政”思想。然而,蒲松龄没有看到封建社会病态的根源正是在于腐朽的封建制度本身。

------------------广告推广------------------

诚邀路青的朋友们投稿

“潞城人碰向路青银”







































复方安息香酊
中科医院专家微信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lesitanyou.com/lzzysp/15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