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聊斋志异 >> 聊斋志异书评 >> 正文 >> 正文

聊斋志异之牧竖

来源:聊斋志异 时间:2018/1/18

最近带高一新生读《聊斋志异》,课前三分钟演讲,轮到一位漂亮又认真的女生。她演讲的内容是《牧竖》。原文如下:

两牧竖入山至狼穴,穴有小狼二,谋分捉之。各登一树,相去数十步。少顷,大狼至,入穴失子,意甚仓皇。竖于树上扭小狼蹄耳故令嗥;大狼闻声仰视,怒奔树下,号且爬抓。其一竖又在彼树致小狼鸣急;狼辍声四顾,始望见之,乃舍此趋彼,跑号如前状。前树又鸣,又转奔之。口无停声,足无停趾,数十往复,奔渐迟,声渐弱;既而奄奄僵卧,久之不动。竖下视之,气已绝矣。

今有豪强子,怒目按剑,若将搏噬;为所怒者,乃阖扇去。豪力尽声嘶,更无敌者,岂不畅然自雄?不知此禽兽之威,人故弄之以为戏耳。

故事大意可以简单的概括为:

两牧童趁母狼不在,闯进狼窝,捉住两只狼仔分别爬上狼窝旁相距几十步远的两棵树上。母狼回窝后寻找狼仔,两牧童轮流虐待狼仔,狼崽的嚎叫,诱使母狼来回奔跑,终至“奄奄僵卧”,“气已绝矣”。

学生在演讲前和我讨论,感觉很困惑,说看不懂最后一段。

显然,原文的评论是针对狼而发的。类似于狼一样的豪强之人,怒目狰狞,手按宝剑,彷佛要和别人搏斗甚至恨不得吃掉他人,而那些逗他们发怒的人,却关上门离去。这个豪强声嘶力竭后,由于没有人和他争辩,岂不得意,自以为了不起?殊不知这是禽兽的威风,人家不理他,实在戏弄他而已。

学生说,老师,我不赞同这样的观点,我觉得狼很可怜,这篇文章应该是赞美母爱的伟大。

当然学生的理解角度也是对的,但他们这批00后接受的教育更多的是保护动物,保护生态平衡,他们拒绝接受人虐待动物的案例。所以他们看不懂,他们会问:“这两个牧童怎么可以把狼折磨死呢?”

古文的阅读,最大的障碍之一就是时间的距离。随着时代的变迁,很多物和事在不断变化。人对事物的评判标准也要改变。比如狼,从古至今,人们对狼的态度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古代人烟稀少,虎豹豺狼破坏人的生活,不仅家畜经常被狼吃掉,就是孩子有时候也会被狼叼走吃掉。鲁迅小说中祥林嫂的儿子阿毛就是被狼吃掉的。在古代的文学作品中,狼基本都是作为一种生性凶残的动物出现。在汉民族文化中,狼扮演着不很光彩的角色,“狼子野心”、“狼心狗肺”、“狼狈为奸”、“引狼入室”等成语体现了民族的普遍心理。传统观念中,狼就是“贪婪凶酷”、“奸险阴毒”的化身。

武松打虎,因为打死了老虎,武松成为英雄的形象,而今狼和老虎都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杀虎是要进监狱的。再看最近带学生学习的几篇文章,必修一《像山那样思考》,一声狼嚎,引起的是对环境与生态系统的思考。那“老狼眼中闪烁着的,令人难受的、垂死时的绿光”。更多的是人对自己行为的愧疚与良心的谴责,对生命的悲悯情怀。

又如《义狼》中“到离狼一米远的地方,王德山看到气息微弱的狼望着他,直直地望着他,眼睛里蓄满了泪水,目光哀求地望着他。狼的这种眼神让王德山心里一酸,他又看到狼的腹部鼓胀的乳房,这是一只正在哺育小狼的母狼。王德山明白了,母狼之所以下山到屯子里偷猪,是为了自己有充足的奶水喂养小狼。野狼山里可供狼捕捉的动物这些年已被自己和村民们捕捉殆尽了,根本就不能让狼有奶水来喂养小狼的。看来狼下山偷猪也是为了自己的孩子不饿死啊!”

聊斋志异中,关于狼的篇目还有《梦狼》,《黎氏》,《于江》,《狼三则》等。这样解释后,学生再遇到时应有所转变。

长按识别







































北京白癜风医院哪家好
福建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lesitanyou.com/lzzysp/16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