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从来不缺乏想象力。
先辈们早就准备好了《西游记》、《封神演义》、《聊斋志异》,供我们后人翻拍成电影电视无数遍。
现在也有《仙剑奇侠传》、《花千骨》形成影视大IP。
我们有奇幻、魔幻、玄幻,却偏偏没有科幻。
两年前就被炒得沸沸扬扬的电影版《三体》被寄予厚望,然而却难产到现在。
「中国科幻片时代」的口号都喊了好几声,但那块幕布却迟迟没有拉开。
甚至听到不少声音说:
中国还没有能力拍科幻片。
可是这个「能不能」又要如何评判呢?
拍科幻片首先离不开特效和钱。
中国电影产业发展到今天,特效的水准、资金的投入早已足够撑起任何一种类型片的发展。
可唯独科幻片连起步都很艰难。
且不说国内的特效水平近两年已经有了显著提升,就算真的供给不足,也只是影响到超级大片的制作,并不足以成为整个类型空白的原因。
因为有大量的例子证明中小成本依然能拍好科幻片:
《这个男人来自地球》、《彗星来的那一夜》、《月球》、《K星异客》……
《月球》
《彗星来的那一夜》
这些中低成本的影片大多是实景拍摄,特效场景不多。但是严谨的逻辑和非凡的想象力下面都是硬科幻的内核。
难道是创意匮乏?
那也是无稽之谈。去看中国历年的银河奖获奖作品,都是大把大把等待开采的剧本资源。
这时候,既不缺特效也不缺创意,更不差钱的中国却始终拍不出好的科幻片,就显得有点难以捉摸了。
中国的科幻片,好比中国的足球,为什么就是扶不起来?
王小波曾在《中国为什么没有科幻片》中说过,搞电影的没见过科学家,而演电影的人总觉得科学家非疯即傻:
中国的银幕上也出现过科学家的形象,但都很不像样子,这是因为搞电影的没见过科学家。演电影的人总觉得人若得了博士头衔,非疯即傻。实际上远不是这样。我老婆就是个博士。她若像电影上演得那样,我早和她离婚了。
中国出不了科幻片的原因:科幻二字,缺一不可。
科,即科学智慧,是创作人员的硬指标。
幻,即幻想力,少了想象力的科幻片就成了科教片;
但少了科学的支撑,想象力就只能是天马行空胡吹牛,让人不能信服。
好莱坞的科幻片之所以能够风靡全球,一大原因就是团队背后的硬科技支撑。
所谓科幻,就得有「科」也有「幻」。
诺兰拍摄《星际穿越》,背后是美国理论物理学家基普·索恩率领的科学团队在支持。
电影里黑板上的公式都是真的
因此才能够在荧幕上呈现出了一个有史以来最精准的黑洞模型。
这个模型是30个人、数千台计算机一年的工作成果。
而基普·索恩早在年就产生了把「虫洞」拍摄成一部电影的想法。
他的科研理论直接影响了在当年推出的科幻影片《超时空接触》。
库布里克在执导《太空漫游》时,由当时美国人工智能的领军人物马文·明斯克担任科学顾问。
影片中的登月舱设计跟后来的阿波罗号如出一辙。
由于过硬的科幻内核,绝大多数的观众在看第一遍时都是一脸懵逼。用原著作者阿瑟·克拉克的话说:
如果你看懂了《太空漫游》,那是我的错。
为了纪念小说和本片,美国航天航空管理局将一颗火星命名为「火星漫游」。
15年的《火星救援》被认为是最符合科学的科幻片之一,里面的大量设定都是基于真实的研究成果。
比如剧中的宇航服是参考了NASA年之后真实任务使用的太空服为原型,每套至少重达40磅。
火星表面没有液态水,马特·达蒙从火箭燃料中分解出氮和氢,利用氮气与氧气混合燃烧生成了水的做法,也是完全切实可行的。
另外这部电影对于地球和火星之间移动时间的准确度,也是下足了功夫。目前航天太空科学的一个残酷现实是:的确需要八个月才能从地球抵挡火星。
欧洲太空总署火星计划的专家评价:
这不只是一个故事,作者有认真去做了真正的计算。
还有长盛不衰的《星际迷航》系列,能够在广大极客间风靡,背后定然是干货满满。
据说在《星际迷航》的专门技术手册中,甚至能看到制作者为「进取号」的翘曲飞行编写的基本公式。
不管是小说还是电影,优秀的科幻作品都是具有超前意义的。
一百多年前凡尔纳的《海底两万里》早已实现,而很多科幻片中的黑科技也正在逐一成为现实。
《太空漫游》在年上映,那时候人类尚未登上月球。不过就在几个月后,美国阿波罗号登月。
《蓝色多瑙河》成为了NASA每天用来叫醒宇航员的音乐。
影片中出现的可视电话、平板电脑,在今天都是日常用品。
又比如《星球大战》中的全系投影,也已经广泛应用于生活。
还有那些尚未广泛应用的,也已经在研发的路上。
《阿凡达》里的战斗机甲。
韩国公司已经造出了类似高达机器人「METHOD-2」。
斯皮尔伯格的《少数派报告》,堪称是无人驾驶汽车技术的样板教科书。
在年的时候,谷歌已经推出了首辆全自动无人驾驶汽车的样车。
《星球大战5:帝国反击战》中,卢克·天行者在与达斯·维达交战时曾不幸失去右手,而电影中的高科技为他接上了高仿真度的1:1义肢。
而在现实中,一款类似的智能义肢技术,已经在年的时候由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批准投入临床使用。
此项目最初是供伊拉克战争中的伤残军人用,后来得到了普及。
这款义肢也叫「卢克手臂」,是对《星球大战》的致敬。
还有《回到未来2》中的悬浮滑板,像魔毯一样可以悬浮在空中。
也已经研制出来。
年10月21日,雷克萨斯公布了一款悬浮滑板。
在这部年上映的科幻片里,主角马蒂穿越到未来的日子,正好就是年10月21日!
回到未来里最酷炫的科技,真的就在这一天实现了!
即将上映的《星际特工·千星之城》中,雷克萨斯携手导演吕克·贝松,将电影中所构想的单人太空飞船“SKYJET”变为现实。
还有,电影中有一款能量胶囊,是从雷克萨斯「LHD智·混动」的氢燃料电池技术中获得的灵感。
突破想象力的科技,让电影变得更有魅力。
而实现这些伟大的科技,需要的不仅仅是某个智慧型人才,同样需要在背后挖掘和支撑他们的有远见的公司。
早在20年前,雷克萨斯就意识到纯电汽车不是唯一的能源解决方法,油电混动才是,所以技术部门一直坚持研发油电混动技术,并且不停地进行完善和更新。
才有了现在的「LHD智·混动」技术,以超前的科技感,带来前所未有、超越期待的驾驶体验。
而「LHD智·混动」的智慧,或许就是现实通往未来的一个连接点和途径。
就像我们所期待的国产科幻片,当一切准备条件已经就绪,那么只需要再加一点点智慧和科技,就能实现一次飞跃。
奇幻、魔幻、玄幻只需要想象力,而科幻还要有科技精神的支撑。
就这一点,中国还拍不好科幻片。
拍摄一部像《星际穿越》这样的电影,一个电影团队,不亚于一个世界一流的科技公司。
电影的工业化,不仅仅体现在分工上,也要给它装上智慧的大脑。
喜欢这篇文章的人也喜欢······
?今年评分最高的国产片,排片不该只有1%?一周只有两集,完全不够看啊?这部神作终于动画化了,你还在等什么?一辈子太短,只够爱一个人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lesitanyou.com/lzzysp/2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