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聊斋志异 >> 聊斋志异书评 >> 正文 >> 正文

文史宴被玩儿坏的ldquo人尽可夫

来源:聊斋志异 时间:2018/6/21

不知从何时起,如果说一个女子人尽可夫,男生眼里总会闪过一丝玩味的神色,似乎表示这个姑娘很随和。

随和:adj.mansarlaxdandcasualinstylormannr,inanothrword,asygoing(容易勾引)

然而这个词是千真万确被玩儿坏了的。

论到这个词的典故,还要从左传说起。在《左传·桓公十五年》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祭仲专,郑伯患之,使其婿雍纠杀之,将享诸郊。雍姬知之,谓其母曰,父与夫孰亲,其母曰,人尽夫也,父一而已,胡可比也?遂告祭仲曰,雍氏舍其室,而将享子于郊,吾惑之,以告,祭仲杀雍纠,尸诸周氏之汪,公载以出。

故事的导火索是伴随春秋第一小霸主郑庄公出场的配角专业户祭仲,也叫祭足。

郑国权臣祭仲,亦称祭足

在郑国早期历史剧中,他曾多次登台,第一次上场就跟庄公一劝一答捧红了“多行不义必自毙”的经典理论,之后不乏在繻葛之战中割麦,先后四次立国君等表演,“人尽可夫”就是其中一次。

往前追溯十年,那时郑庄公还没去世,法定接班人还是嫡长子姬忽,齐僖公一看公子忽少年英雄,于是跟庄公会盟的时候主动提亲要把小女儿文姜嫁给他。

不过文姜跟她哥哥私通的事不知怎么的被姬忽知道了,他想了想,以后娶回家万一妻子还要跟哥哥么么哒,搞不好还来个3P什么的可怎么办,这日子太糟心,于是他很委婉的拒绝了,理由是著名的“齐大非偶”。

祭足后来还曾劝他,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国内形势错综复杂,你的弟兄们都不是什么省油的灯,找齐国这样的后台很重要啊。公子忽还是太年轻,坚定地认为自己能力出众,不屑抱大腿,便再一次拒绝。

郑昭公忽与齐大非偶

不久庄公去世,祭足扶立公子忽继位,是为郑昭公,国政均决于祭足。然而不久,昭公的弟弟姬突(原谅我听到这名字又邪恶了),借助宋庄公的力量准备造反,宋庄公找到祭足,威胁他说要么入伙生要么反抗死,祭足掂量了一下有高富帅撑腰的姬突和拒绝后台的姬忽,果断废了昭公扶立姬突,是为郑厉公。

厉公继位后,情况并没有大变,祭足依旧高官,国政均在他手。因此厉公非常不高兴,久而久之,国君的不高兴被大夫雍纠看在眼里,君臣一商量,干脆借口在郊外宴请祭足,趁机杀了一了百了,不得不说这一招真的蠢哭了。

且不说在设宴在郊外引人怀疑,雍纠其人本身就是祭足的女婿,这件事不知是因为雍纠对夫妻感情太有信心直接告诉妻子,还是妻子雍姬是推理小能手自己推出来了,但总之她开始纠结了,一面是父亲一面是丈夫,这该怎么做选择。

从“谓其母”这一行为来看,雍小姬应该是一个乖乖女,大概从小被灌输了“外事不决问谷歌,内事不决问其母”的思想,于是跑到妈妈身边问:“丈夫和父亲谁更亲?”母亲就告诉她:“父亲是唯一的,丈夫随便谁都可以当啊。

这是多元方程组中唯一解和无穷解之间的辩证关系,去学学线性代数就知道元素集合对应解的区别了。”原来道理这么简单,果然问妈妈是问对了!

所以她就跑去很委婉的跟父亲说:“我老公不在家里请你吃饭,他和国君非要舍近求远请你到郊外去吃饭,我不懂,你看着办吧。”也许她当时刻意把郊外说了三遍也未可知。在政坛摸爬滚打半辈子的祭足立马明白,杀了女婿,而郑厉公也不得不流亡外国。

人尽可夫,换一个就好了

从这段故事来看,“人尽夫也,父一而已”的意思只是表明,丈夫的可选择性是很多的,父亲却有且仅有一个。《左传》杜预注里解释道:

妇人在室则天父,出则天夫。女以为疑,故母以所生为本解之。

这件事归根结底反映了周代宗法制里血缘亲族亲疏的关系,亲情无疑占了主导地位。但实际上好像也不完全这样,无独有偶,在年之后,齐国的卢蒲姜就遇到了和雍姬一样的两难选择,一面是要为齐庄公报仇的丈夫,一面是自己的父亲庆舍,卢蒲姜没有找妈妈,反而帮助了丈夫杀了父亲。要么是她对丈夫爱得深沉,觉得不能人尽可夫,要么是她死守周礼的婚后以夫为天,Anyway,扯远了。

最开始“人尽可夫”的“可”强调的就是Possibility,而并不是authnticity,与后世的女子淫荡,真的可以与很多男子在实际上发生关系相去甚远。那么问题来了,这个词究竟是怎样被玩儿坏的呢?

笔者也很好奇,于是就用谷歌百度了一下,然而由于证据过少,并没有搞清楚过程,只发现了一些蛛丝马迹。这个词作为“淫荡”意味第一次出现应该是在《续玄怪录》中,描述一个风流寡妇:

昔延州有妇女。白晳颇有姿貌。年可二十四五。孤行城市,年少之子,悉与之游,狎昵荐枕,一无所却。数年而殁,州人莫不悲惜。共醵丧具为之塟焉。以其无家,瘗于道左。大历中,忽有胡僧自西域来,见墓,遂趺坐具,敬礼焚香,围绕赞叹。数日,人见谓曰:“此一淫纵女子,人尽夫也,以其无属,故瘗于此,和尚何敬耶。”

这本书大约出现于晚唐时期,因续牛僧儒的《玄怪录》而得名。到北宋时期,《朱子语类》中承袭了这一说法,在释卦上解释姤时这样描写:

大率姤是一个女遇五陽,是个不正當底,如「人盡夫也」之事。聖人去這裏,又看見得那天地相遇底道理出來。

到了明朝,也有学者承袭了这种说法,姚舜牧还在《重订诗经疑问》中明确的解释了该词:

所謂人盡夫者,其人也淫婦哉。狡童褰裳之婦,真良心喪盡者。

可见到此时为止,“人尽夫”已经和今天的含义完全相同了。

然而这个词的含义并不是到宋明之后就固定为贬义,有些还是选择使用成语的原意,比如清初的蒲松龄在《聊斋志异·画皮》中描写王生的妻子陈氏为救活丈夫遭乞丐侮辱时曾有这样的对话:

乞人笑曰:「佳人愛我乎?」陳告之故。又大笑曰:「人盡夫也,活之何為?」陳固哀之。

这里的“人尽夫也”又表示了可能性。直至民国时期,也有作家在作品中用到“人尽可夫”,最出名的莫过于张爱玲,在她的小说《爱经》中曾描写凌卿在朋友家里说“在某一个范围内,我是人尽可夫的。”

在某一个范围内,我是人尽可夫的

于是脑洞开始了:这个词意发生的变化,是否跟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有关系呢?

在《左传》描写的东周时代,虽然男性占据了社会主导地位,但女子还是有选择的权利,可以在父亲和丈夫之间选择,具有一定的自主性,而并非像程朱理学倡导的一味的出嫁从夫。

到宋明时期对女性的轻贱态度直接导致了对贞洁的分外看重,才渐渐出现了所谓的“人尽可夫”是可耻下贱的观念。

至于后世又开始了“人尽可夫”还原本意派,哦,我猜那应该纯属Biggr问题。阅读蒲松龄与张爱玲充逼格的我们大约都懂的。

欢迎







































怎样治白癜风
云南治疗儿童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lesitanyou.com/lzzysp/22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