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聊斋志异 >> 聊斋志异书评 >> 正文 >> 正文

对话名家2为什么我们都主张ldqu

来源:聊斋志异 时间:2018/7/14

==对话继续,长文,挑战你的专注力==

余党绪:听叶开先生说话,很受启发。我读过叶开先生的《倒挂在树上的童年》,那文字很漂亮。刚才提到温儒敏先生的“连滚带爬”,我也当面请教过温儒敏老师,“连滚带爬”到底指什么?我听下来恐怕就是叶开先生说的“阅读姿态”。孩子读书,首先要感兴趣,少点门户之见,少些门槛之别,少些硬性规定,这个我和叶开先生的观点一样。读书要照顾兴趣,他刚才讲到《盗墓笔记》,我喜欢的是另一部盗墓小说,文字其实也还很粗糙,但它的想象力却让我着迷,就是《鬼吹灯》。记得十多年前,我第一次读《鬼吹灯》,在香港的酒店里看得我头皮发麻,半夜三更不敢睡觉。那个奇妙迷幻的想象世界确实占有了我。如果一个人真的找到了一本感兴趣的书,那阅读的快乐和阅读效果,与旁观式的、浮光掠影式的阅读,是完全不同的。

当然,我是一个职业教师,我和叶开先生的角度也不完全一样。比如,我也主张自由阅读,但从教学效益看,我认为,不能完全放任兴趣,除了尊重学生的兴趣,还要发现孩子的兴趣,引导孩子的兴趣,培养孩子的兴趣。全凭兴趣引导,其实也是有风险的。在座的大都是初中生,“课标”提出要读《鲁滨逊漂流记》。为什么是《鲁宾逊漂流记》呢?因为这是人类公认的经典。西方读书界经常做一些调查,比如BBC、《读者》都会做这样的调查。我看到他们的数据,在全人类最受欢迎的作品中,《鲁宾逊漂流记》总是榜上有名,且排名靠前。这么一部历险小说,写一个人孤零零生活了28年,他每天都在沉思,都在追问,都在展望,在绝望与希望中搏斗,在生存与死亡之间穿梭,对文明、宗教、生存、自然、心灵都做了深度的思考,故事很简单,内涵却很深刻。马云最近创办了湖畔大学,我其实想建议马云,可给企业家开一门阅读课,就读《鲁宾逊漂流记》。大家想一想,鲁滨逊是不是很有现代企业家的精神?

我的学生进高中以后,我基本都会问他们,你读过《鲁滨逊漂流记》吗?大部分都会举手。我继续问,既然你读过,那么请问鲁滨逊在荒岛中生活多少年?就会有几位低下了头。我再问鲁滨逊在这个岛上生活了多少年之后才碰到“星期五”?又一批人茫然了。然后我再问,鲁滨逊制作了很多东西,似乎无所不能。但有一样生活用具,他努力了却做不出来。于是更多的人不敢直视我了。其实就是个木桶。要把木板变成弧形的,很难;再将一块块板子接榫,不漏水,这是十分困难的事情。类似的问题还有很多,比方,鲁滨逊认为岛上最美味的食物是什么?有个别同学会跟我说:乌龟的蛋。我这样问的目的是什么呢?倒不是说这些细节有多重要。我非常反对将这些细节做成考试题目,这样阅读经典,经典阅读就被糟蹋了,走进死胡同了。我只是认为,如果真正专心地读书,这些细节会自然地成为记忆的一部分。

刚才叶开先生讲“占有”式阅读,批判性阅读,它的前提就是你必须走进书本,走不进,怎么对话与批判?比方讲,《三国演义》是“群英谱”,但每个人心中的英雄会有不同。到底谁才是英雄?各有各的道理。细心的学生会告诉我,或许刘璋才算真英雄。时代不同了,英雄的内涵也发生了变化。习惯上人们认为曹操、刘备是英雄。在“煮酒论英雄”那一节,曹操论英雄,那是非常狂妄的,一般人根本入不了他的法眼,看得中的就是刘备。他对刘璋有一个评价,说刘璋是一个“守户犬”,也就是看门狗。刘璋觉得自己固守益州就够了,曹操就觉得人家野心不够大,没志向,就瞧不起。但若用现代眼光看,我们对刘璋的评价也许该更换一下了。刘璋被刘备包围了,败局已定。谋士们劝“主公”和刘备拼个鱼死网破。当时的成都,其实粮草、人力还可支撑一阵子,负隅顽抗也不是不可能。那么,刘璋怎么选择呢?从某种角度看,我认为是可歌可泣。他说:“我们刘家人在成都待了那么多年,四川的老百姓对我们有恩。如今大势已去,咱们不能老是考虑自己。一旦开战,成都的父老乡亲,他们就到大霉了!”刘璋说我宁愿选择投降,结果他选择了投降。站在野心家的角度看,刘璋是个懦夫;但用今天的眼光看,他把人的生命,把人民的安居乐业,作为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像这样的思考,若对作品不熟悉,那是不可能的。鲁迅先生讲,詹纳发明了治天花的牛痘,让多少生命从死亡线上回来。但我们却忘记了他的名字,谁也不把他当英雄。我们记得谁呢?我们记得的是拿破仑。但我们想一想,救人性命的詹纳如果不算英雄,那英雄的概念是什么呢?

细读并不能保证一定有真知灼见,要有真知灼见,还得有独立思考。比如,为什么多数人不认为刘璋是英雄呢?因为他被罗贯中给左右了。作者的价值判断渗透在语言与情节之中,阅读的过程,其实也是一个被“洗脑”的过程。所以,阅读,还需要独立思考。当我们强调读书要细,要投入,要找到快乐,我必须说,离开了独立的思考,这些也许是危险的。

回到“连滚带爬”这个话题,我想起了我的阅读。有两本书对我影响很大,一本是《聊斋志异》。《聊斋志异》是文言小说,阅读是有困难的,我初中时读的。那真是连滚带爬,好多句子都不太理解,但就觉得太有意思了,狐狸长得很漂亮,十四五岁的小男孩看这个东西,想象太多了。还有一本,就是《红与黑》。我看的,是红色书皮的那个版本,我后来查了一下,是罗玉君翻译的。当时的痴迷,确实达到了连滚带爬的程度。没事儿就看,从头看到尾,从尾看到头,从中间随便往两边翻着看,最后这书不知看成什么样了。我一直将《红与黑》当做我的人生启蒙书,青春启蒙书。我到现在,都还没完全想清楚于连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人生结局。读到他带着喜悦走向刑场,我震撼很大,完全超出了我的本能和认知,当时就产生了极大的疑惑。正是这些疑惑,让我始终保持着思考的习惯。

叶开:余党绪老师是职业教师,我是职业编辑,侧重不同,但在阅读上,共同点更多。有效阅读,无论小学生还是成年人,都要最终落在“思考”上。如刚才余党绪老师谈《三国演义》里刘璋更是英雄,因为他真正把人的生命看得更重,而不是把自己的私利放在第一位。这是我们现在从人道主义的观点看开去的,有了新的认识,独特的观点。而余党绪老师偏爱的《鲁滨逊漂流记》,他更是把这本书读得“力透纸背”了,与一般的读故事不同,因为反复阅读和思考,你看到了别人没有注意到的细节,而且引申到书本之外,这是“活学活用”了。一个人对一本书如此熟悉,在写作上和其他场合的表达上,都可以微妙地加以运用。

我是专业读者,每天要读大量的作品,好坏都有。阅读应是愉快的事情。如果学生们不仅仅在语文课上阅读、也不仅仅为了考试而阅读,就会发现阅读的天地很广阔。很有可能,你人生的某一个珍贵记忆,就在阅读的“慢行”中突然碰到。中学生正在长大,会发现人生充满着各种不确定性,各种可能性。当我们有各种可能性的时候,我们更要思考拥有自己的精神家园,或者说,我们要稳住精神中最核心的那一部分。今天的中国,面临着精神价值的“空洞”问题。可能中学生朋友还没有猛烈的感受,但成年人恐怕都能感受到。价值的空心化必然带来茫然与盲目。

我最近跨界做了个旅游文化论坛。其中一个论题与迪斯尼有关。上海迪斯尼乐园即将开园,预售票极其风靡。我们觉得要研究,迪斯尼的核心竞争力在哪里?我们也有很多乐园,有比它更危险、更刺激的过山车等项目。但这不是核心竞争力,因为这些项目不是独一无二的,你能建,我也能建。那么迪斯尼的核心竞争力在哪里?迪斯尼是“美国梦”的具体体现。迪斯尼不仅有大量丰富的动画,它的作品还承载了“美国梦”。米老鼠、唐老鸭,还有我特别喜欢的小熊维尼啊,这些动画片完整呈现了美国文化的核心价值。比方说对不同价值的尊重,比方说小人物也有大价值。好莱坞影片、迪斯尼动画片,都有“核心母题”,有基本叙述方式,其中之一就是小人物实现大梦想。有部动画片《驯龙记》我特别喜欢,那个男主希卡普,在胳膊比腿还粗的维京族里,可谓弱小不堪,这让他那族长老爸感到很惭愧。但就这么一个看起来柔弱无力,时时需要被保护的希卡普,却能够通过他的勇敢、他的智慧、他的机灵、他丰富的想象,他的不气馁不断坚持,他对于一些转瞬即逝的微细事物的精确观察能力,从而找到了自己的价值。在第该片二部里,希卡普竟然受到了维京族女生的拥戴,还受到了族长以及维京男人的拥戴,这可是大成功啊。通过个人的奋斗,个人的努力,通过自尊、自信、自强的方式,小人物获得了自己的价值,也获得了尊严。

当代中国也有对自我核心价值的寻找。这些年“国学热”大行,但我经常泼些冷水。“国学”这里骗子多,要小心上当,台湾也来了不少骗子。很多人理解的“国学”内涵非常狭窄。中国文化有多个源头,不只有一个儒家。中国文化之所以曾经达到那么辉煌灿烂的高峰,很重要的就在于它曾是开放的文化,是综合性的文化。在《西游记》不仅能看到佛教文化,还能看到道家的文化。《西游记》宣扬佛教文化,并不把道家说得一钱不值。中国文化曾经有一个非常恢弘、自信、大气的时期,不是《三字经》《弟子规》所能涵盖的。我们对“国学”、对传统文化,都要有更宽泛理解。可惜的是,语文教材给学生们很窄的选择,比如小说,有删节的《促织》,是反映封建社会贫苦的。这样,一下子就过滤掉无数的传统好作品。翻一下鲁迅先生的名作《中国小说史略》,古代小说是非常复杂也极其丰富的门类。我最近一直在编写《唐传奇读本》,发现其中精彩篇目实在太多了。台湾导演侯孝贤的新片《刺客聂隐娘》改编自唐传奇《聂隐娘》,是裴铏《传奇》里的代表性篇目。唐传奇有很多门类,修真类、仙剑类、剑侠类的,还有离魂类的,各种还魂大法,非常多,一点都不逊色于如今的各类网络小说。“唐传奇”这个源流对后来的中国传统小说和戏曲影响非常巨大。明代戏曲大师汤显祖的“临川四梦”,就是从唐传奇来的。阅读传统作品,要把它转化为自己的精神资源,这需要一颗包容的心灵。

我特别赞同余老师讲的从人性的角度来重新思考传统文本,激活传统文化中的一些独有的价值。二十一世纪,我们要对接的是世界范围内的各种价值,我们的新一代不光是中国人,今后会是世界人。世界人应该有世界视野,阅读本身要广阔无边的、丰富多彩的。具体的阅读方法,我觉得并不是一个决定性因素。决定性的因素就是你要跟一本书,就像你跟你的妈妈、爸爸相遇一样,遇到你人生中那本书。余老师遇到《红与黑》,高大上。我在乡村读书,遇到金庸的武侠小说。在高中二年级面临高考时,我还发疯似的把金庸所有的武侠小说连夜看了好多遍。还有一些小人书,《三国演义》等古典名著连环画,我也很热爱。我当时收集了大量连环画。每个人的人生中,一定会与某一本书相遇,就像与某一个老师相遇、与某一个同学相遇。

我有一个阅读习惯是读了一本好书,尽量写一篇读后感,强迫自己读得更加彻底。在写读后感时,你会重新梳理人物关系,男主角、女主角,做过什么事,如何铺垫,故事的进入方式是什么,它为什么要以这个角度进入故事,你会重新再过一遍,甚至重新读。如果坚持做这样的读后感,三到五年,你会发现,你的阅读轨迹跟你的生命轨迹的关系是非常明朗的。所以,我提倡找一个漂亮的笔记本,看一本书你就记下来,它的作者、它的内容简介,你自己归纳一下。对它做个一句话评点也好,摘抄一句特别有意思的话也好,这样一直坚持下来,就成了你个人的秘密花园,成了你精神的一个独有的保障。

余党绪:对叶开先生讲的两个观点,我也呼应一下。他说“国学”领域骗子多,我认为没有夸大其词。现在很多地方让学生读《弟子规》,背诵《弟子规》,这有意义吗?我碰到过做所谓文化企业的人,搞创收班,读《弟子规》。我问,那些“规”你做得到吗?他说做不到。我说既然做不到,为什么要让孩子们去读这些繁琐的“规”?我认为,《弟子规》的观念非常糟糕。这算是“国学”吗?上海某学校出现过几百个人给父母洗脚的大场面,几乎可以上吉尼斯世界纪录了。孩子们跪在父母面前,给父母梳头洗脚。我在想一个问题,如果我是那个被迫坐在那里享受自己的孩子给自己洗脚的父母,我会多么尴尬?我想我浑身都会是鸡皮疙瘩,我会坐不住。在座的各位家长,您能像老太爷一样坐着,安然享受孩子跪着给自己洗脚吗?我们养育孩子,图的就是这个吗?不要跟我说这只是个仪式,这个仪式已经暴露了主办者的价值观念。

这种国学教育,我认为是“反教育”。可能有家长会觉得我极端,但是我看这个新闻,真的有一种莫名其妙的感觉,也有点悲凉。另外,叶开先生讲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性,我想从一个专业教师的角度,给大家提供一个高考题。广东省有一年高考作文,一个历史学家讲,“我愿意生活在汉代的新疆,因为那是中国文化最开放的时代,伊斯兰教、基督教、佛教在那里都有生存的空间。”还有另外一个人说,“我愿意生活在中国的唐朝,因为大唐的天空非常开放,非常朗健。”当然也有人说原意生活在当下,作文题目是问你愿意生活在哪个时代?这是一个很开放的题目。它就讲到了文化开放与包容的问题。汉代的新疆和唐朝的长安,就是文化包容的象征。

面对“价值空心”问题,我们通过什么来建立价值观呢?生活中的很多东西,对学生的价值观常有负面影响。就说教育。教育究竟要干什么?教育应该有这样一个功能,让我们尊重人的本能。比方说人要吃喝拉撒,人要追求功利,这个是我们的本能。教育要让人学会承认人的本能,尊重人的本能,而不能否认这个本能。但若仅止于此,那还要教育干什么呢?所以,教育的另一个功能,就是引导学生反思我们的本能,警惕我们的本能,向文化的方向升华。中国人大都有“升官发财”之念,我记得湖北有一个老师给学生讲‘读书就是为了升官发财娶美女’。据说这个老师的教师资格证被取消了。我感觉在课堂上鼓吹这个确实不太合适。当然,教师资格证被拿掉,还是有些过了。为什么说不大合适呢?因为升官发财娶美女是人的本能。这个说法不准确,这里还有很多女孩子,大家就将就着听吧。升官发财是人的本能,教育就要敢于承认这个本能,不要把它妖魔化;但同时,受过教育的人,有教养的人,他应该有一个界限。当我们扩张或者实现本能的同时,我们要有一个文化的自觉,要知道本能的满足,未必能让我们人生真的幸福,未必能够体现我们的价值。这要靠什么?就是靠教育,靠阅读,我甚至认为,靠的是“批判性阅读”。什么叫“批判性阅读”?读一本书的时候你的姿态,不是跪着,而是跟它对话。叶开先生说“激活”,传统文化中有很多东西需要我们当代人去“激活”,当然“激活”的应该是其符合当代价值的那些内容。刚才讲《水浒》,李逵杀人那是排头砍过去,当然不大会有个人读了《水浒》真的就去杀人越货,精神正常的人都知道现实与虚拟的界线。但《水浒传》对杀戮对血腥的迷恋,确实会让一些人失去独立思考。我给学生说,倘若一个人没有任何理由把二十四个人给杀了,这里面有复仇的成分,但更多的是无缘无故的发泄。你会认可吗?学生当然不认可。但为什么到《水浒传》里,这个情节你就认可了呢?这不就是武松“血溅鸳鸯楼”干的勾当吗?这时候,学生的思路被作者被作品给主导了。越是名著,越是技艺高超的作家,他自身拥有的魅力与魔力就越大,如果他的价值观有问题,就越难被发现,我们被他所吸引,就失去自己的抵抗。在这个时候批判性阅读就非常重要了。我给学生讲《水浒传》,希望学生认识到《水浒》的生命观、复仇观、妇女观是有问题的。我一般都会推荐学生看看《悲惨世界》,至少了解一下《悲惨世界》。《悲惨世界》也是复仇题材,有两个重要人物,一个是冉阿让,一号男主角,另一个二号男主角沙威。沙威一生都在追捕冉阿让,冉阿让一辈子基本就被这个人给毁掉了。但冉阿让有机会复仇的时候,并没有去杀他,他把沙威给放走了。连沙威自己都莫名其妙,很愤怒,说你这是干吗?我跟你有仇,你就痛快点杀了我。他想不通,他以为冉阿让在搞什么诡计。其实冉阿让的逻辑很简单。冉阿让说,我们两个没有私仇,我是一个囚犯,逃犯。你是警察,警察追捕我,那是你的职责,我不能借我的权力处决你。这个就超越了人的复仇的本能。你把它与《水浒传》比较一下,马上就能发现它们的价值观和逻辑不一样。看看宋江在江州牢城营的故事。有个叫黄文炳的公务员,非常尽职尽责,暗地里查实了宋江私通梁山,宋江被关进了死牢。后来梁山好汉劫法场,把黄文炳抓住了。宋江可没说,你黄文炳只是个公务人员,你抓我是职责。他不是这样想的,除了黄文炳的哥哥没杀(因为黄文炳的哥哥被当地人成为“黄大善人”,杀他会有道义上的风险)其他的人都被杀了,而且杀的方式也非常残忍,割肉,而且把黄的心脏挖出来下酒喝,做“醒酒汤”。我就感觉,你读一本书,姿态非常重要,否则你就被施耐庵被俘虏了,被明朝的一个乡间读书人给忽悠了。你想想,施耐庵的生命观能有多进步?

一开始我强调“连滚带爬”地进入作品,但若你始终被作者占有,被作品压迫,始终没有自己的思考,那就是非常危险的事情。所以,从精神建构的角度看,阅读应该是批判性的,对话式的,站着跟它对话。学生的成长需要思考,我说的“绞尽脑汁地想”,强调的就是独立的苦思冥想,思考的价值绝不亚于阅读的价值。如果你对一本书感兴趣,很沉醉但这本书有问题,你又缺乏独立自主的思考,在跟书建立友好关系的同时,却丧失了警惕性,这是很危险的。当我们的视野和精神还不足以跟这部作品展开对话甚至对抗的时候,我们还是要依靠我们的家长,依靠我们的老师。说白了,老师和家长有引导和指导的责任。

叶开:一不小心说了这么长,还可以说得更长。我跟余党绪老师还有一个共识:除了经典名著的批判性阅读,我们觉得“长文阅读”也非常重要。我大概说,到字这样的一个长度,是长文。不仅是小说,还有其他如长篇报道,科普文章,人物采访等,以及很多







































中科医院专家
北京白癜风治疗哪家医院最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lesitanyou.com/lzzysp/24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