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点击上方影视独舌↑免费订阅本刊
《西游记》是上世纪80年代“慢工出细活”的代表作,6年拍摄制作了25集,平均到每年头上才4集,也就两部电影的量。从剧本到选角到拍摄到特效,每一环节都精雕细刻,直到满意为止。正因为如此,这部剧才有了穿越时光的钻石品质,成为中国重播率最高的电视剧。上一回中杨洁导演现身说法,这一回中唐僧师徒开坛说法。
(1)师傅、徒弟都有话说
师徒四人当中,心猿意马的孙悟空是六小龄童一个人演的,取经最坚定信念的唐僧换了三个,猪八戒和沙和尚的演员也是两个演员完成的。六小龄童在《西游记》之后曾参演电视剧《猴娃》,前一段又在横店拍摄了《吴承恩与〈西游记〉》,演“猴子之父”。弘扬西游文化和猴王艺术被他视为终身的事业。对于某些对《西游记》有所“不敬”的人,他往往出言谴责:
我记得是80年年底,有一个日本的《西游记》电视剧在中国播出,它不是中国观众心中想像的《西游记》故事,比如说,他们把唐僧变戏变成了女唐僧。这个女唐僧在戏里头和踩着筋斗云的孙悟空,在西天路上谈起了恋爱,这是观众很难认可的改编。中央电视台、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经过商讨要尽快拍出我们中国人的喜欢的《西游记》。年7月份,我们在扬州拍摄了第一部“试集”《除妖乌鸡国》。
我要演活这个形象,要抓住这四个关键点,就是猴的动物性,神的传奇性,人的社会性和佛的神圣性。第一集猴王问世,更多表现了猴子的这种原始的状态,猴气更浓一些,它的走道儿、感觉,眼神流露东西都是非常纯,非常天真,什么它都好奇都没见过。它在模仿别人,别人吃辣椒它也吃,哎呦自己嘴辣得不行,就是在不断地摸索当中想变成人。第二个特性就是神的传奇性,闹地府、闹龙宫、闹天宫,谁都不在在眼里。到了孙悟空被压五行山,唐僧把他从山下救出来以后,他广泛接触了人间,也有对师傅的感恩,有了人的情感。你比如说《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唐僧要把孙悟空赶走,最后去告别师傅的时候,还去扶着那个马头,搂着它,告诉它,小白龙保护好师傅,又告诉猪八戒、沙和尚等等,就这个时候人的这种情感的流露。越来越接近灵山的时候,这个时候我觉得更多的它是佛性的东西,尤其是它穿着袈裟了,形体上也很接近人,偶尔有一点点动作,不会很多挠痒痒。
杨洁导演是我的恩师,风风火火,干事麻利,带领着《西游记》剧组,前后多号人,经过十几年的拍摄过程。她是从男女老少观众传统的观念出发去选演员,拿如来佛说,十个人有八、九个人觉得像,这个就很难。朱广龙这种佛气,不是通过演技能达到的。
孙悟空大战红孩儿那一集,在吉林长白山拍的,观众看到我身上烧的火那是真火,也是我自己在那里烧,因为要现在的话有两种办法,一种就是用高科技去两次合成,演员先做一次动作表示疼,我再把火做上去就可以了,还有一种办法就是找一个替身演员,来完成这样的动作。当时我想第一替身演员人家也是人,可能很多动作你要再去教他,他一时完不成。导演组坐在一起想办法,里面穿双石棉的衣服,外面再套上厚的衣服,在一些局部的地方,涂上凝固汽油,一点着你就在那里表演。如果你要是真疼了,你就说一声,说我不行了,很多工作人员拿着铲子、沙、水在那儿等着,应该是万无一失的。导演一说开始,我这个眼睫毛呲一声没了,脸上那种假毛毛也没了,脸也变形了。这个时候我就要想在地下滚,地下滚的时候觉得不行了,可是我说不出话。所以我后来说,这个人烧死以前是什么感觉,我是最清楚了,根本没有时间去说话。就在地下滚,来回滚,导演还在那里直叫“好,好”,她就觉得表演很真实。
我爸爸就老跟我讲,艺术创作不是说你冒着生命危险就可以去做好的,因为你这个戏很长,别说生命危险,都不能受伤,因为你受伤的话,等于影响整个创作。《西游记》拍摄完成,是用全部的心血甚至是生命在创作。我记得有一次,我掉下来的时候有一个大马猴,在这儿接我一下,他的手也受伤了,剧组一共给我们补助了20块钱,我是12块,那个是8块钱,第二天还得去拍。我的稿费很低,25集6年拍完,个人民币都不到。钱就花在制作上,比如说摄制组要去武夷山、泰山、庐山全是这些道观寺院,全国各地最棒的一些景色拍进去了,现在我敢说,很难有投资方再愿意用6年时间这样全国各地去跑。
马德华当年是北方昆曲剧院的丑角演员,在《孙悟空大闹芭蕉洞》里演过猪八戒。年,他听说杨洁导演要筹拍《西游记》,就去试戏,到那儿做了一个小品,谈了谈对猪八戒的认识,就幸运地获得了这个角色。马德华每次说起猪八戒,总是兴致勃勃:
我系统地看《西游记》原著小说,一共看了三遍。取经路上,猪八戒老是拽后腿,那只是表面来看是这样,实际上他是有血有肉的人。我跟导演也谈过,猪八戒为什么贪吃,他胖,他胃大,肠子粗,别人吃二两就够了,他一斤不够,所以他就他贪吃。你说他懒,胖人干点什么事,一会儿就累了,所以总想找地方歇会儿。你说他好色,他应该是好美,好美之心人人皆有,不能因为猪八戒长得丑你剥夺他的权利。你说猪八戒愚钝,猴哥一来就叫他“呆子”“夯货”,但是关键时候猪八戒比孙悟空还要聪明,比如说妖怪变成了两个唐僧,孙悟空火眼金睛分不出来了,猪八戒说,猴哥你要舍得出去头疼,我就知道哪是真的是假的。念紧箍咒的,除去观音菩萨就是师傅。所以猪八戒是个可爱的形象,大众身上的优点和缺点都集中在他身上。
我原来是戏曲演员,一脚就插到电视剧里边来了。开始的时候,孙悟空他是站在孙悟空的立场,我是站在猪八戒的角度,包括唐僧、沙僧,完全都是在个人去表演。到后来就默契到什么程度呢?比如说到了这一个地方,进来以后交待一下环境,然后4个人在里面有些什么什么动作,那都不用导演去谈,只要说走一遍戏马上就有了。4个人在一起吃饭,剧本上什么都没有,怎么办呢?我看盘里没有几块菜了,我啪拿起来了,我刚一拿起来,这一下筷子,猴子马上拿筷子给压住了,我说我是给师傅吃的,师傅您吃吗?师傅说不吃,说已经吃饱了,我就全弄我碗里了。关键就是一个默契。
杨洁导演是个好导演,她文化底蕴非常深。工作作风非常泼辣,不拖泥带水,说干就干,一试看行,就用。从私人感情上说,杨洁导演对我有很多误会,拍《西游记》续集的时候,我没有去演猪八戒,我一直心里头有一个结,但是我拿她作为一个老师去尊重。杨洁导演在选演员上头慧眼独具,她就说,孙悟空和猪八戒这两个人物,我必须找戏曲演员,为什么呢?因为猴粘上脸,它的脸基本上也看不出来,靠眼睛。猪八戒一粘上也是眼睛,只能是靠俩眼睛。然后就是形体,任何一个影视界的大腕儿明星,你没有真正受过训练的,演孙悟空都非常吃力,看完了以后觉得就别扭,除非是像周星驰那种演法,他就是按人去演。
里坡老师给我配的音,非常好。他每次都叫我说:“德华,今天要是没事儿到录音间来,你给我把着点关”。里坡老师特别敬业,他年纪就已经挺大了,还是不辞辛苦地去来配音,找口形。后来我说里坡老师您就掌握一点,跟猴在一块吵架的时候,千万被吵,他一个是不敢吵,再一个他也不能吵,他老怕被猴打了。他跟猴吵架是嘟囔,猴要是一说,猪有时候反对,说“你侮辱我…”“你说什么呢?你说”“我什么也没说,我什么也没说”,是这种感觉。他跟师傅倒是可以告状,说给他念紧箍咒。里坡老师说,我知道我知道,但是有的时候感觉再来一点就好了。
在《西游记》里,我还演了不少临时角色,倒不是说我多高尚,所有的演员全是这样。有一次需要用很多和尚,连工作人员,录音的,录音师、灯光师全剃光头。海南那天抓一个通缉犯,我们的车停到十字路口,挎了枪的那个武警上来了,一瞧我们每个人全戴着帽子,就让所有人把帽子脱掉,挺横的,全脱了,抬头一看他乐了,一车都是秃子。每个人全都是身兼数职,需要群众演员,全都是我们自己上。这样一个是省时间,还有一个省钱。我们这个叫什么?加量不加价。
迟重瑞是上海戏剧学院的81届毕业生,与孙淳、吕凉、李媛媛是同班同学。他从上海戏剧学院毕业之后,就在上海电影制片厂拍了电影《笔中情》、《这不是误会》、《金色晚秋》,当他准备拍第四部电影《海上升明月》的时候,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演员剧团的领导把他调了回去。在回单位报到的楼道里,他撞见了杨洁导演,被一眼相中,成为第三任“唐僧”。
迟重瑞说:回团以后,我出演了电视连续剧《夜幕下的哈尔滨》。拍完之后回剧团去汇报工作,楼道里连灯都没有,和杨洁导演擦肩而过。导演当时很年轻,就喊了声站住,我就一愣就站住了。导演问我,“你是哪的?”我说,“我就是这个单位的”。她说,“你看我眼皮底下有个唐僧,我居然没发现”。当时《西游记》的前十一集已经在全国播出了,我都看了。她说,“我们这唐僧走了,现在全剧组都在物色新的唐僧呢,你愿意不愿意?”我当时就答应了。一个星期后,我就披上袈裟,骑上白龙马,开始走西游之路了。
杨洁导演确实很有水平,在选择演员上有灵感,你看师徒四人,好像从书里走出来了一样。实际上,《西游记》的表演,它是吸取了话剧、戏曲、影视,它是这么一个综合性的表演方法。你完全是按照电视剧、电影的表演方法,不行。要加上一点戏曲的,结合一点话剧的,就比较合适。我拍过现代戏,也拍过古典戏,唯独《西游记》是这种表演方法。
前十一集已经播出了,观众对师徒四人的表演都给予认可。我再继续演别人演过的角色,这是非常困难的。所以我看了四个人的表演,特别是唐僧的表演。电视剧的唐僧实际上跟原著有一点区别。原著里的唐僧哭哭啼啼比较多,更趋于软弱,电视剧里面,把他稍微提了一些,着重突出他一心要取到真经的执着之心。从人物基点上,这个唐僧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但是我可以丰富他。九九八十一难,我演的是后十集,我就让他更趋于成熟,佛气更足一些。
《西游记》原先是30集,有5集戏没拍,资金不够。后来拍续集15集,想和前25集组接在一起,弄成40集,这是最初的想法。但是十几年过去了,拍完之后一看,从化妆,武打各方面都不一样了,要往里插是插不进去了,就单着放了。
至于说拍摄中的艰险,有一个是马德华的镜头,那叫“过江龙”,把身上拴上钢丝,从这边拉到这边,拍的是在天空飞的镜头,钢丝一下就断了。当时是在舞台上拍的,地板有一点弹性,你就看他带着个肚子从空中掉下来,摔得砰砰的。我也赶上过,在拍无底洞的时候,我比他们都高,骨头架子也大,分量挺重的,钢丝实际还找的稍微粗点的,就从无底洞往上飞。三米高的时候就断了,我一下就摔下来了。包括六小龄童也是钢丝断了掉下来,也没有受伤。每次都是化险为夷,真的不错。
(2)《西游记》好歌人人爱
《西游记》的作曲是许镜清,他根据不同的章节设计了不同的音乐,《敢问路在何方》很励志,《女儿情》很缠绵,《大圣歌》很癫狂,《五百年桑田沧海》很惆怅,每一首歌都与即时剧情很配合。相比之下,《西游记》的音乐没有《红楼梦》诸曲的风格统一,没有《红楼梦》深入骨髓的感伤。
许镜清出生于山东龙口,毕业于原哈尔滨艺术学院作曲专业。年流传于全国的民乐合奏《大寨红花遍地开》就是他早期的成功作品之一。年以后,许镜清介入电影音乐创作,曾为故事片《丹心谱》、《红象》、《九月》等八部电影作曲。年起他开始从事电视连续剧《西游记》的创作,年年底完成。年大年初一,中央电视台举办了一台由《西游记》剧组人员演出的《齐天乐》晚会,晚会的音乐和歌曲全部是由许镜清一个人完成。
片头《西游记序曲》没有歌词,是女声合唱曲,由管乐奏起,加上电子配乐,古筝,琵琶等乐器合奏,在电视剧中开创了电子音乐和民乐及管弦乐队结合的先河。时而雄浑时而柔情的曲调能让人感受到取经路上的沧桑与艰辛,配上唐僧在夕阳下骑马的剪影和孙悟空摇橹出海的镜头,很有意境。“丁丁冬冬”的电子音乐表现了美猴王顽皮跳脱的性格,是庄严宝象中的诙谐情调。
《西游记》歌词多数都是阎肃写的。片尾曲《敢问路在何方》带着一往无前的豪气,也体现了作者的国学功底,既大气又耐听。这首主题歌开始找几个人写了,杨洁导演都不满意,后来剧组的音乐编辑找到了阎肃。阎肃开始觉得这有何难,因为他很小时候就看《西游记》,有感觉。他很快就写出前几句:“你挑着担,我牵着马,迎来日出送走晚霞,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又出发”,可是再往下就写不动了,一下就卡住了。
阎肃为此苦苦求索:“取了经回来,唐僧、孙猴、猪八戒封了神就结束了,好象人生并没有结束,他走的路也没有结束。我发愁了,人家写不动是有道理的。写歌你总得写出点意思来,没招,很痛苦,两个礼拜我一筹莫展,就在屋子里来回溜达。那时候孩子还小,回来有一天说,‘您瞧您来回走把地毯都踩出一道印来了’,我一下就想起鲁迅先生有一个作品叫《故乡》,小说最后的一句话,‘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我一下子就豁然开朗,灵光乍现,这有道理,走哪算一站,你走就是了,你的生命价值在那无限延续的,走的人多了就变成了路,就想到了‘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诗有诗的眼,词有词的魂,魂被我逮着了,我觉得这个词它就有生命了。电视剧出来,家家户户都在看,这歌一下就火了。一开始是张暴默唱,后来有人给人提意见,说猴是一个雄性,后来就蒋大为唱。应该说,《敢问路在何方》到现在点唱率也很高的。”
插曲《大圣歌》由胡寅寅演唱。胡寅寅成长在一个艺术家庭,12岁就获得全国少年“魔笛杯”长笛比赛一等奖,14岁考入天津交响乐团成为中国最年轻的首席演奏员。后来成长为歌手,唱过《罗拉》、《大圣歌》、《阿里巴巴》《年轻人》等歌曲。《大圣歌》出现在“大闹天宫”那段,孙悟空从太上老君的炼丹炉里飞出来,一脚踢翻炉子,打得众神仙四下奔逃,凌宵宝殿摇摇欲坠,玉皇大帝从龙书案下艰难地抬起头来,喊了声:快去请如来佛祖!那是猴子一生的辉煌时刻,这首歌唱出了“强者为尊应让我”的英雄豪情。
插曲《逍遥自在的孙大圣》,演唱者张许。这首歌旋律喜感十足,轻松活泼。当时,猴子二次被招安到天庭后上任“齐天大圣”,每天没甚正事,只管在三山五岳间游逛,结交众家星宿、各路毛神,这里偷棋子,那里骑天马,逍遥得闲得很,“齐天大圣就是我无拘无束无烦恼自由自在多快活”的歌词写出了这种优游潇洒的情态。
插曲《他多想是棵小草》,演唱者丁小青。猴子被压在五行山下动弹不得,想吃个桃子都得假手一个放牛的童子去摘。猴世间最痛苦的事情莫过于,桃子就放在一尺远的地方,却怎么也够不着。秋去冬来,飞雪飘零。猴子望着广大的世界,回忆起自由奔跑的岁月,眼睛里全是凄凉,歌中唱道:“他多想是棵小草染绿那荒郊野外他多想是只飞雁闯翻那滔滔云海哪怕是野火焚烧哪怕是雷轰电闪也落个逍遥自在也落个欢心爽快蹉跎了岁月伤透了情怀为什么为什么偏有这样的安排。”跟这首歌同曲异词的还有一首《五百年桑田沧海》,郁钧剑把这首歌唱得催人泪下:“五百年桑田沧海顽石也长满青苔只一颗心儿未死向往着逍遥自在哪怕是野火焚烧哪怕是冰雪覆盖依然是志向不改依然是信念不衰蹉跎了岁月激荡着情怀为什么偏有这样的安排。”
插曲《猪八戒之歌》,演唱者马国光。这是“高老庄”那段的伴奏音乐,歌却只在央视“齐天乐”晚会上唱过。猪八戒揪住老丈人一通数落,先自我表扬老实能干,是打着灯笼难寻的好女婿,然后表示西天取完经还回来,把个高太公唬得面如土色。歌中唱道:“想当年俺本是天蓬元帅吃醉酒出了错打下尘埃高老庄打抱不平仗义除害招赘俺当女婿是你自己是你自己安排到如今反说俺是个妖怪丈人啊我的丈人啊评一评这个理儿你该是不该”,喜剧效果绝佳。
插曲《吹不散这点点愁》,演唱者郁钧剑。孙悟空三打白骨精,老和尚肉眼凡胎,以为猴子连害三命,执意把他赶走。猴子好心做了驴肝肺,惆怅莫名。唐僧虽然狠下心来,可心里也难受,暗自伤神。歌中唱道:“就这样蓦然分手就这样一去不回头临行方知情深厚多少往事在心头啊山悠悠水悠悠一路上秋风吹不散这点点愁。”等后来,唐僧在宝象国被黄袍怪变成老虎,猪八戒去花果山搬请大师兄时,猴子深情地作了番表白:“身在水帘洞,心随取经人!”这番忠忱之心很动人。
插曲《何必西天万里遥》,演唱者吴静,东方歌舞团演员。这首歌和《女儿情》是《西游记》中最美的两首歌。在小雷音寺前的树林里,在雾气缭绕的夜色中,杏仙一边跳舞一边唱了这首《何必西天万里遥》。红尘俗世中,谁能当得住天籁的劝驾,经得起妙人的考验,唐僧居然不为所动。歌中唱道:“桃李芳菲梨花笑怎比我枝头春意闹芍药婀娜李花俏怎比我雨润红姿娇雨润红姿娇香茶一盏迎君到星儿摇摇云儿飘飘何必西天万里遥欢乐就在今朝欢乐就在今宵。”
《青青菩提树》和《无底船歌》都是最后一集的插曲。“青青菩提树宝象庄严处经过多少岁月依然苍翠如故”“莫看滔滔碧波有船就能渡河莫看船儿无底有心就能渡河”,都是用歌曲来表达佛家思想,并不难听。《扫塔辨奇冤》里的《晴空月儿明》,最后一集里的《取经归来》,也是如此。《王母娘娘之歌》《沙和尚宣言》《观音赞》《白骨精之歌》等只是在晚会上唱过,在剧中并未出现,按下不表。
《西游记》拍摄时,不计成本,年到年三年间才拍了15集。年2月3日,中央台播出了《计收猪八戒》、《三打白骨精》两集。年春节期间,中央台播出前十一集。年到年拍完了剩下的14集,从年2月1日起,前25集全部播出。时间到了年,已经是彻底的大片时代,史上最华丽的《泰坦尼克号》都沉没了,《西游记》原班人马在总导演杨洁的率领下,重新扯起大旗,补拍了当年由于技术条件所限而放弃的16集,在年春节期间播出。八十年代,六年拍了25集,《西游记》代表着电视剧界的先进生产力。九十年代末,一年拍了16集,《西游记》已沦为技术上的落后分子。改良后的特效仍嫌土气,孩子气的戏剧观念,妖魔鬼怪的舞台化造型,都离观众的愿望相去甚远。
《西游记》是神话电视剧的佼佼者,在它的身侧和身后,站立着几部带有神魔色彩的电视剧。年起开播的12集系列剧《济公》由游本昌和吕凉先后主演,说的是民间传说中的南宋疯和尚道济扶危济贫的故事,带着强烈的喜剧色彩和草根情怀,主题歌《哪里有不平哪有我》传唱一时。年的系列剧《聊斋》根据古典名著《聊斋志异》改编,由何晴、瞿颖、张茜、李媛媛等大批美女主演,选取了原作中脍炙人口的故事,塑造了很多美丽善良的狐媚仙妖的形象。还有年拍摄的傅艺伟和达奇版《封神榜》,蓝天野扮演了姜子牙,由于恐怖和裸露,当时争议不小。这些作品特效简单,主要靠剪接技术和喷烟冒火的障眼法,还是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只有在八十年代的纯真年华中,《西游记》这样简单的电视剧才能成为全民的宠儿。如今,浙江版的《西游记》和张纪中版的《西游记》也播完。他们在一部分观众中获得好评,但老版《西游记》的穿透力和覆盖性是再难企及了。
有意思的是,新版电视剧《西游记》不温不火收场之后,电影版《大闹天宫》在影市爆红,在年春节档收获了10亿元票房,使得西游题材再度受到追捧。《大闹天宫》的出品方趁热打铁开拍了《三打白骨精》,中影和好莱坞合作的西游故事片也已上马。还有一个一直引而不发的大导演,保不齐哪天就会加入战团,那就是刚刚以《智取威虎山》赢得口碑和票房双丰收的徐克。如果全行业推举一个最适合拍摄西游题材的导演,这个人非徐克莫属。无论是对3D技术的掌握程度,还是天才横溢的想象力,徐老怪有生之年如果不拍一部孙悟空电影,那是所有影迷的遗憾。
文/李星文
喜欢本文就点击右上角分享吧!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lesitanyou.com/lzzysp/27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