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志异》作为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可以说家喻户晓,其作者蒲松龄被称为“中国短篇小说之王”。鲜为人知的是,古典文学名著《聊斋志异》创作于一个毕姓人家,而接纳《聊斋志异》作者蒲松龄的毕家主人毕际有就是明代辽东巡抚毕自肃的亲侄子。而今,回眸毕自肃的悲剧人生,不禁引出一段明朝末年令人心酸的风云往事——
蒲松龄住进了“尚书府”
在今天的山东省淄博市王村镇,有一处著名的古宅被称为“尚书府”,这里是当年蒲松龄工作、生活的地方,声名远播的《聊斋志异》里的大部分篇什,就是在这里构思和写作的。人们不禁要问:蒲松龄屡试不第,连县令一类的官职都没有做过,怎么可能居住在“尚书府”呢?
原来,此“尚书府”是当地“名门望族”毕氏家族的府第,主人毕自严曾任明末户部尚书,权倾一时。清朝康熙初年,蒲松龄进省城赶考,路经毕府门前,正遇上毕家晾书于路边,蒲松龄见到众多名著奇书,喜出望外,立即徘徊其间翻看。此事被当时的毕家主人、明末尚书毕自严之子毕际有得知,毕际有觉得如此对书痴迷之人定学识渊博,遂将蒲松龄接到府中攀谈,相见恨晚。这是蒲松龄和毕际有结交之始。后来,毕际有得知蒲松龄考试未中,便专程到蒲松龄家里造访,聘请蒲松龄为毕家的家庭教师,蒲松龄欣然应允。
从康熙十八年(年)蒲松龄到毕府“坐馆”教书,一直到康熙四十八年(年)年底蒲松龄“撤帐”回家,这位“短篇小说之王”在毕府生活了整整三十年。从四十岁来毕府到七十岁因年迈离开毕家,蒲松龄一生中创作的旺盛时期基本上都是在毕府任职期间。毕际有对蒲松龄的创作给予了很多支持,使他有时间、有精力得以完成这部经典名著。
在毕府,蒲松龄结识了清初诗坛盟主王渔洋,得到了他的赏识鼓励和支持,王渔洋在京城极力为蒲松龄传名荐书,等于作了免费广告。毕府浓厚的文化氛围,宽广的社会交往,优厚的生活待遇,使蒲松龄能够浏览万卷藏书和受毕家花园建筑的灵性启迪,从而完成了传世之作《聊斋志异》。可以说,《聊斋志异》从构思、创作及广为传播,毕家为其创造了无与伦比的优越条件。如今,人们把淄博市王村镇西铺村毕自严故居作为《聊斋志异》的诞生地、“聊斋文化”的发祥地。可以说,《聊斋志异》成就的背后,离不开毕家人的支持。
崇祯的“财政总长”喜好藏书
和蒲松龄、《聊斋志异》由最直接关系的毕家人是毕际有。毕际有酷爱诗文,当过通州知州,后因上书免除百姓进贡负担而遭免职回乡居住,有《存吾草》、《淄乘徵》等著作,还参与编修《济南府志》和《淄川县志》。相对于其父亲毕自严、八叔毕自肃来说,毕际有的名气要小得多。西铺村毕氏家族的辉煌和荣耀,其实是毕自严、毕自肃兄弟创下的。
毕自严23岁就考中进士,历任刑部主事、工部员外郎、陕西右布政使、太仆寺卿、天津巡抚、户部左侍郎等职,明天启六年(年)任户部尚书,后又加衔太子少保。毕自严为人公正廉直,识大体、顾大局,平生善于理财,被后人评价为“理财家”。
毕自严在户部尚书任上殚精竭虑、兴利除弊,崇祯在位前期的国家财政状况稍有好转,不能不说是毕自严这位“财长”呕心沥血的结果。毕自严为官四十余年,坚持操守,不同流合污,品学兼优,还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人,留下了许多著作,主要有《石隐园藏稿》八卷、《留计疏草》、《督饷奏稿》、《四库总目》等,保留了大量珍贵史料。崇祯六年(年),因为皇帝听信谗言,毕自严遭到诬陷被罢官,五年后毕自严在家乡病逝。死后,崇祯对其有所怀念,降旨祭九坛,赐御墓,加封三代,其家乡的墓碑上刻有“圣旨”二字,算是对这位身历三朝老臣的告慰。
毕自严喜爱读书、藏书,他和其子毕际有在家宅中积攒了万卷藏书,书楼也因此取名“万卷楼”。这些书很多是传世孤本,令穷秀才蒲松龄读后十分受益,增长了知识,开拓了眼界。
封疆大吏竟被暴动的士兵绑起来要钱
接纳蒲松龄的毕家主人毕际有除了有一位赫赫有名的“财长”父亲外,还有一位屈辱殉职的“巡抚”叔叔毕自肃。初看名字,很容易让人想到自严、自肃是在排行中紧挨着的兄弟,其实不然。
毕氏兄弟的父亲毕木生有八子:毕自耕、毕自耘、毕自慎、毕自严、毕自裕、毕自寅、毕自强、毕自肃,从八个儿子的名字中不难看出父亲所寄予的为人理念。毕木教子有方,他的八个儿子均刻苦攻读有所成就,最后兄弟八人有两人是进士、一人是举人、两人是贡生、两人是秀才,除了毕自严做到户部尚书这样的一品高官外,六子毕自寅官至南京户部主事,八子也就是“老疙瘩”毕自肃也不负父望考中进士,从此步入仕途。
毕自肃,字范九,号冲阳。万历四十四年(年),也就是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的同年,毕自肃在京城金榜题名中了进士。在出任定兴县知县时,毕自肃明察秋毫,兴利除弊,因为执法严明,当地百姓为他建了生祠。后来,毕自肃调任礼部主客司主事,期间,他直言抵御女真进犯的“驭远七事”,被朝廷采纳,一时名声大噪。
天启皇帝朱由校赏识毕自肃的才干。天启六年(年)春,毕自肃被派到山海关外的辽东任职,出任宁前道参议。此时正是努尔哈赤与袁崇焕之间的宁远之战结束不久,宁远卫(今辽宁省兴城市)城垣因战乱而千疮百孔、残破不堪。毕自肃到任后,立即着手整修城墙,他带领文官们和袁崇焕所率的军队协同配合,利用几个月时间修复、加固了整个宁远城,因此功劳而被加封为太仆寺少卿。天启七年(年),皇太极为给父亲报仇,兴师讨伐宁远和锦州,毕自肃协助袁崇焕坚守城池,并动员城中百姓奋勇支援前线,抵御了后金军队的进攻。明崇祯元年(年)正月,毕自肃升任右佥都御史、辽东巡抚。一心报国的他怎么也没有料到,自己正在走向一条死亡之路。
就在毕自肃仕途上一帆风顺、前途看好之际,悲剧发生了。毕自肃到宁远卫(此时辽东巡抚驻在此)上任后,致力于加强防守,可当时朝廷经历阉党乱政后国库空虚,财政吃紧,拖欠宁远士兵饷银的现象十分严重,致使这些守卫疆土的士兵生活无着,怨声载道。毕自肃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他先后九次上书,请求朝廷拨付购买军马、军械款额和发放士兵的月饷,但户部没有拨任何资金。此时正是毕自肃的亲哥哥毕自严担任户部尚书,户部如果有宽裕的银两,毕自严于公于私都会帮弟弟一把。可见,朝廷是真没钱。宁远卫的士兵不了解真实情况,他们受人挑唆,还以为是户部拨了款让毕自肃贪污挪用了,于是在崇祯元年七月爆发了“宁远兵变”,宁远卫的十四营官兵发生哗变,他们不顾毕自肃的反复解释,将他捆绑起来囚禁在城楼上,逼迫他发饷。
暴乱的士兵们冲进巡抚衙门,发现里面空空如也,银库里没有银子,搜查毕自肃卧室箱具,发现他没有一点积蓄,其清廉程度可见一斑,当时就有一些官兵有所悔悟。可是,一些素质不高的暴乱官兵仍对毕自肃恶语谩骂、手锤棍打,逼他拿出钱来,使得毕自肃深受折磨。那么,毕自肃的最终命运又会如何呢?
弟弟屈辱自尽,哥哥据理力争
此时,刚刚到辽东上任的兵备副使郭广对毕自肃的遭遇深为同情,为了避免毕自肃被乱军打死,郭广主动缓和矛盾,他采取向宁远城中商人借贷等方式筹措了五万两银子发给哗变军士,救出了被绑的毕自肃。
郭广担心毕自肃再遭侮辱,亲自护送毕自肃到宁远卫塔山中左所(今葫芦岛市连山区塔山乡)。毕自肃性情刚烈,难以忍受屈辱,加上担心将来朝廷追究兵变责任处分自己。最终,在死亡和名节之间,毕自肃选择了后者。八月初八日,毕自肃在塔山自尽身亡,他用自己的死证明了自己的清白和无私,时年仅49岁。耐人寻味的是,毕自肃自杀的地点,就是三百多年后辽沈战役塔山阻击战的发生地。
毕自肃死后不久,在广东老家赋闲近半年的袁崇焕返回辽东宁远任职,彻底平息了兵变。毕自肃的死讯传到京城,哥哥毕自严异常悲痛,刚愎自用的崇祯皇帝却要把兵变的责任归咎于已经死去的毕自肃。一向忠君的毕自严再也无法忍受,他三次上书皇帝,陈述兵变缘由是因为缺乏军饷,并非毕自肃治理无方,后来此事不了了之,可直到明朝灭亡,皇帝也没有为屈死的毕自肃平反,更没有给死去的毕自肃以追封和抚恤,可怜一代封疆大吏,最后竟不明不白的自杀而死。
身死辽宁文仍在,乡人犹记毕巡抚
毕自肃死后,毕自严收集弟弟在辽东任职期间的文章奏疏,编成《抚辽荼语》两卷。为了证实弟弟的清白,毕自严还把有关兵变过程的文字材料包括毕自肃给皇帝的上疏整理成《辽变诸疏》,刻印出版流行于世。蒲松龄在毕家工作期间,认真读过毕自肃的文章,深为他的气节所感动。
毕自肃的后代继承了先辈勤奋好学的精神,也多有所成就。毕自肃的曾孙毕世持曾考取山东乡试第一名(解元),毕自肃的九世孙毕道远在光绪年间担任兵部尚书、礼部尚书,在任期间在家乡建立了以纪念毕自肃为主题的毕氏八支家祠。现该祠堂保存基本完好,已经改建为周村毕道远纪念馆暨毕氏家族文化展馆,吸引着海内外对毕氏家族文化有兴趣的人士前来参观考察。
毕自肃最后的任职地点在今天的辽宁,他的人生悲剧也发生在辽宁,他及毕氏家族与蒲松龄的关联,也造就了辽宁与《聊斋志异》的文化联系。当我们今天回首辽宁明末历史的时候,不应忘记那位清正廉洁而又屈辱殉职的辽东巡抚毕自肃。
附记:本文写于年10月,三年多以后的年3月,作者张恺新怀着对毕氏先贤的敬意和对历史文化挖掘探究的浓厚兴趣,特意自费到山东淄博遍访与毕自严、毕自肃兄弟以及蒲松龄有关的历史遗迹,拍摄了五百余张照片资料,感慨当地保存下来的与毕氏有关的遗址遗迹如此之丰富,此行开拓了视野,增长了见识。
张恺新原创毕家对聊斋志异的贡献值得铭记!
赞赏
人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lesitanyou.com/lzzysp/29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