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聊斋志异 >> 聊斋志异书评 >> 正文 >> 正文

对一道自主招生中文笔试题解析及应对策略

来源:聊斋志异 时间:2020/8/21
北京皮肤病专科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a_yqhg/151017/4711163.html

对一道自主招生中文笔试题解析及应对策略

浙江省桐乡市高级中学杨大忠

此文刊发年8月《作文》高中版

近年来,通过自主招生从高中选拔优秀学生成为一些名校重要的录取方式。香港中文大学是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齐名的名校,这些最顶尖的大学在出题思路与考核方向上无疑具有一致性。所以,通过研究香港中文大学的一些真题,掌握这些题型的特点,确定正确的答题思路与应对策略,从而对症下药,对学生进行相应指导,能够使学生从容应对名校考核,因此研究这些真题无疑具有重要价值与意义。鉴于此,本文就从香港中文大学近三年的中文笔试题入手,对其进行解析,提出应对策略,供广大师生参考。

香港中文大学招生的中文笔试有两道题,且都是写作题,其中年的写作题要求在四个选题中选择两项进行写作。其题目与高考作文不同,高考作文主要提供几项材料,让考生从中综合提炼出契合材料的立意进行写作;香港中文大学的作文则直接提供立意,让考生阐释对某一问题的看法。表面上看,这似乎弱化了考生提炼论点的能力,但联系论题来看,这样出题对学生综合素养的考查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看似矛盾的辩证统一或截然对立中的“二选一”

真题:

1.描写一个你最熟悉的陌生人。(年)

2.为成功者与失败者写传记,你选哪一个?(年)

以上真题1,从要求来看,似乎矛盾:既然“最熟悉”,又怎么可能是“陌生人”?这样的文章,学生应当能够应付,但往往写不出高深的立意。比如写身边某人,大家“熟悉”的是:这个人生活很简朴,省吃俭用,甚至可以说有点儿小气;但在某次大灾难面前,他却将多年积蓄全部捐给灾区重建家园。这种“陌生”的举动体现了他高贵的品质。“熟悉”与“陌生”就这样有机统一在一个人身上。

类似这样的内容,当然符合作文要求,但因为立意偏狭,内容单一,不会得到高分。其实,“熟悉”与“陌生”不能仅仅局限于同类性质,写作时应当尽量拓展,赋予“熟悉”“陌生”新的内涵,以此体现出学生丰富的知识储备。“熟悉”和“陌生”的范围不能仅仅局限于现实生活,而要拓向名著名篇。作品中的有些人物的事迹与形象是我们相当熟悉的,却不料这种“熟悉”根本禁不起推敲;若联系作品重新评估这个人物形象,我们才知道对其多么“陌生”,之前的认识何等肤浅,例如林冲(见下文中例文片段1)。再如《红楼梦》中的妙玉,我们对其最“熟悉”的是:貌美倾城,才华横溢,只有黛玉和宝钗才能与之抗衡;孤标自傲,目无下尘,刘姥姥喝过的茶杯,她弃而不用;冷若冰霜,实则多情,对宝玉暗中思慕。但令我们深感“陌生”甚至无法接受的是,妙玉最终身陷泥淖,被强盗所奸。人物行事特质的“熟悉”与最终结局的“陌生”,之间的反差恰恰体现出《红楼梦》思想的深刻性。再如《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平和田晓霞,读者“熟悉”的是他们之间爱情的可贵:一个是出身农村贫寒家庭的挖煤矿工,一个是贵为地委书记千金的省报记者;读者“陌生”的是,路遥为什么在他们爱情达到巅峰的时候安排了田晓霞的死?其实,从“熟悉”到“陌生”的陡转正体现出路遥作品的现实主义风格:现实生活中这种爱情存在的可能性是微乎其微的,如果晓霞不死,故事结局与现实生活的巨大反差会让人质疑作品的真实性。

真题1主要考察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看学生能否运用自身学识并依据生活或作品中的表象透视出冷峻的实质性问题,从而一分为二地看待事物。如此谋篇布局,下笔成文,自然是立意高远的好文章。

真题2考查的则是事物的相对性的问题。为成功者或失败者写传记,首先要正确定位“成功者”与“失败者”。“成功者”与“失败者”都是相对而言的。世俗生活中的“成功”,不外乎金榜题名、高官厚禄、香车美女、富可敌国。为这样的“成功者”写传记,重点突出其“成功”,不仅肤浅而且俗气。高深的立意是:如果为“成功者”写传记,就要突出他的“成功”是经历过惨重的“失败”而来的,并且“成功”绝非世俗意义上的成功;如果为“失败者”写传记,就要突出这种“失败”对社会、对未来的价值与意义,这里的“失败”也绝非世俗意义上的失败。一句话,“成功”与“失败”是相对而言的。

翻看《历朝进士名录》,谁还会记得这些当年风光无限的世俗意义上的“成功者”呢?然而就人生价值而言,这些进士绝大多数是“失败者”,他们的名字早就被人们淡忘;与之相反,张继、蒲松龄都是科举下的“失败者”,但《枫桥夜泊》与《聊斋志异》却奠定了他们在文学史上的“成功”。曹雪芹由“成功”的温柔富贵之乡坠入“失败”的穷困潦倒之境,《红楼梦》的诞生却奠定了他在文学史上绝对“成功”的地位,无人可及。卡夫卡自认为是“失败者”,临终前嘱咐好友布罗德将自己生前的作品全部烧掉,只因为他觉得作品是“失败”的。幸亏布罗德保留了卡夫卡的手稿,才成就了卡夫卡世界文豪的地位。从文学价值来看,卡夫卡是绝对的“成功者”,他自认“失败者”的近乎自虐的高要求为后来的巨大“成功”奠定了基础。“成功”与“失败”都是相对而言的,两者互相排斥又互相成就。无论为“成功者”还是“失败者”写传记,都不能偏执一端、固守一隅,立论时要以对立面作为反衬的依据从而“死里逃生”,使对立双方相辅相成,使论证更加有力。

以上作文类型往往都不只设置了单个角度,而是要求学生辩证统一地看待问题,或是在似乎矛盾的结论中考查学生“死里逃生”的能力。这种文章类型,对考生的综合素养提出了较高要求,不仅要求考生掌握丰富的材料,而且还要以此作为论证的依据。眼界狭隘,囿于成见,被传统观点所束缚,都是此类作文的大忌。

例文片段1:

文学作品中有些我们一直自以为“熟悉”的人,如果联系他们的行事特征来看,他们的行为往往使我们大吃一惊,甚至大惊失色。例如林冲,我们一直将其看作被“逼上梁山”的好汉、替天行道的英雄。这是读者“最熟悉”的内容。但是,为使自己有容身之地而视他人生命如草芥,为保证自身安全而不惜强行休妻,面对仇人无动于衷,麻木得令人震惊,这就是《水浒》原著中的林冲。这样的林冲能是“英雄”吗?值得今天的师生崇敬吗?我们“最熟悉”的林冲,在《水浒》原著中竟然是那样一副嘴脸,实在令我们感到“陌生”,从而使我们深感难堪:我们一直相信传统观点,殊不知传统观点往往是特殊时代牵强联系的产物。(注:此段观点出自拙作《对林冲形象的再认识》,《语文建设》年第9期)

(二)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客观剖析

时代的发展,无疑会出现新气象、新事物,也会出现新问题、新烦恼。香港中文大学这几年的笔试题,都对此有所涉及:

真题:

1.当今社会,很多人觉得公共交通太挤,乘坐体验感差,导致私家车持有量过大,引起交通拥堵。请你提出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不少于字。(年)

2.从文化与技术来阐述如何解决“路怒症”。(年)

3.政府应该不应该以金钱来奖励发明创造的人。(年)

以上真题,在书本上是找不到答案的。这显然考查的是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提出的方案及其论述,可以考查多重知识点:解决方案是否可行,思考是否缜密,观点论证是否清楚,论断是否谨慎等。这些都可以看出学生的思维能力、知识层次以及对社会问题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lesitanyou.com/lzzysp/589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