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聊斋志异 >> 聊斋志异书评 >> 正文 >> 正文

梅城middot聊斋middot

来源:聊斋志异 时间:2021/4/20

浙江建德之行,印象最深者,是梅城。“百丈见游鳞”的江水之畔,这座亲切小城,我在梦中似乎到过。

梅城,千年古邑,是昔日建德县治和严州府治所在地。在梅城,我暗暗惊叹于古人择地的眼光。古梅城之址,实在是隐于青山秀水间的一处东南形胜。

城,北倚高大雄伟的乌龙山(“一郡之镇山”),南面“清溪清我心”的新安大江,而从更南处注来的巨流兰江,恰在城下汇入新安。站在半朵梅花形的南城墙上,可俯临清流,远眺一带连绵案山。江水东流,南峰塔和北峰塔夹江而立,送水东去,形成雄秀之水口。

当地士人,也自豪于梅城潜在的王气:乌龙山为巨大卧龙,梅城东西两湖系龙之双目,新安江和兰江是龙之双须,而南峰和北峰双塔,则为龙之双角。

龙形之地的梅城,古朴深厚,却又回旋着无处不在的朗朗清气。

这座微型却奇异的山水古城,还让我深记的,是它护佑过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部不朽杰作:《聊斋志异》。

完整的《聊斋志异》在蒲松龄(年—年)中年时期即已完成。只因家贫,“无力梓成”。蒲松龄誊清后,共四函八册,分藏于两只樟木匣内,作为蒲氏传家之宝,嘱其子孙保藏。期间,陆续有亲友借抄,遂以手抄本的形式,有限地流传于世。

蒲松龄辞世半个世纪之后,他的一位山东老乡,在浙江梅城,替他完成了刻书的梦想。蒲松龄的这位老乡,叫赵起杲(年—年),山东莱阳人,平生喜读聊斋。

乾隆十一年(年),赵起杲从朋友处得到两册手抄本,欣喜异常,只遗憾不是足本。后来,他又在福建和北京各找到一个抄本,互相校勘,形成了一个比较完善的《聊斋志异》抄本。

乾隆三十年(年),赵起杲调任梅城,做严州知府。严州素有刻书传统,以此地利,他遂下决心,在严州刻印家乡前辈的这部著作。

乾隆三十一年(年)五月,十二卷本刻成,命名为“青柯亭本”(青柯亭,严州府衙后院中的一个亭子)。正当赵起杲四处筹措资金,准备续刻余下的四卷时,不幸突然病逝。赵起杲为刻《聊斋志异》,耗尽家财与心血,甚至无力回葬故乡,至今安息于梅城南门外新安江畔。半年后,十六卷本《聊斋志异》在他朋友们的通力协作下,终于告成。

“垒垒遗冢,寂寞江滨,可哀也已!然而苦心劲节,已足与云山江水俱长。”(鲍廷博《青本刻聊斋志异纪事》)蒲松龄辞世之年,正在赵起杲出生之际,这是否可算是冥冥中的一份深缘?

梅城诞生的青柯亭本,是《聊斋志异》所有刻本中的祖本。此后数百年间,青刻本被不断翻刻重印,彻底挽救了《聊斋志异》被湮灭的命运。

建德江水安静深流。夜晚,在城侧的江上,静下心来,依然能够感受到活着的中国水墨画,感受到活着的中国唐诗。

夜的江水,仍如清澈之墨,仍可供人万代书写。眼前清澈的江水之墨,写在宣纸上的,似乎就是这样二十个汉字: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这是建德江贡献给这个世界的简洁、伟大的汉语诗篇。孟浩然,这位唐朝的襄阳人,在此地,在江水之上,为我们说出:“日暮”之时,永远有新生的“客愁”。

也许,这就是宿命,这个星球上所有朝代的所有人无法逃躲的宿命。

编后:

青柯亭本的《聊斋志异》、雅士辈出的睦州诗派、一江诗文绵延不绝的文脉……在烟雨迷蒙的江南,建德——这个曾经的府治所在地,依然在一千多年后以自己独有的深厚文化底蕴,散发着阵阵迷人的幽香。

本文选自《莫愁·小作家》年第2期,阅读更多内容,可以识别下方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lesitanyou.com/lzzysp/797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