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聊斋志异》,我们第一时间联想到的,总是那些狐仙鬼怪。但是在这部被誉为中国“短篇小说之王”的奇书背后,是作者坎坷一生的故事。
04●
在蒲松龄编写《聊斋志异》的那段时间里,他的生活已经陷入了窘迫状态。
在蒲松龄22岁那年,家里起了矛盾,他只能和哥哥嫂嫂们分家,带着自己的媳妇刘氏分到了几间破屋,二十多亩贫瘠的田地。
蒲松龄的贫苦生活,从他自己写的诗中就看得出来。
“午饭无米煮麦粥,沸汤灼人汗簌簌。”(《日中饭》)
而到菜市场看到卖青鱼的,也只能咽一口口水:
“虽然烹饪不尽致,俭吻一见流清涎。二月初来价腾贵,妄意馋嚼非所暨。”(《青鱼行》)
唯一一篇写得行云流水,一看就精于此道的文章,是《煎饼赋》。
后来有说法是蒲松龄备一桌茶水,请往来客人歇息,只要贡献鬼怪故事一个,就可以免去茶钱(清人笔记《三借庐笔谈》)。这个说法受到了鲁迅的质疑,理由只有一个:蒲松龄实在太穷,连茶水钱其实也是出不起的。
那么蒲松龄靠什么为生呢?终其一生,他主要的职业,和不少落魄的秀才一样:给人教书。
蒲松龄给不少人家做过私塾先生,也给其他村子的塾馆做过老师,但是“乡村教师”那一年几两银子的菲薄收入,实在不够他养家糊口,所以他还给做了宝应县知县的好友孙蕙做过幕僚,但由于思家心切,之后还是回到了故乡。
真正让蒲松龄安定下来的,是在他40岁那年接受毕际有的招聘,到离自己家乡30多公里的毕家去做孩子们的老师。毕家是个实力雄厚的大家族,毕际有的父亲毕自严做到过明末的户部尚书,毕际有自己也做过县官,家境丰厚。
而且,蒲松龄在毕家得到了普遍的尊敬,毕际有不仅让他教自己孩子读书,还让他帮自己代写一些应答信件,甚至去接待一些宾客,所以蒲松龄在一定程度上是毕家的幕僚。
而最让蒲松龄心动的,是毕家那有几万册藏书的藏书馆是对他完全开放的。
在那样的安定环境下,蒲松龄在白天忙完事务之后,夜深人静时,点上一盏烛灯,铺开案纸,就开始进入自己的神鬼世界。
也正是在那段时期,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已基本成型。
05●
曾有人说,《聊斋志异》其实就是蒲松龄一个穷秀才的意淫之作,满足很多失意之人的幻想。
其实并不是这样。
《聊斋志异》全书40余万字,收录近篇短篇故事,之所以能传世,绝不仅仅是因为它记录的是鬼怪故事,而是因为蒲松龄所体现出来的写作手法、文字功力、丰富想象,以及他想要表达的思想和精神。
限于篇幅,不展开讨论。如果用一句比较贴切的话形容,应该是老舍先生的评语:
“鬼狐有性格,笑骂成文章。”
当然,蒲松龄肯定在《聊斋志异》中寄托了不少自己的理想和感情。
比如科举考试给蒲松龄留下一生的阴影,在《聊斋志异》中就有大量关于科举的故事(《考城隍》《续黄粱》《叶生》《王子安》等等),这些故事明显体现了蒲松龄自己的感受和他对科举制度的看法。
又比如《聊斋志异》中有不少悍妇形象,其中一些就是蒲松龄当初在分家那次财产分配中对自己嫂子们印象的折射。
还比如被蒲松龄视为恩师的施闰章,被蒲松龄在《胭脂》中直接把他写了进去,并在末尾用不小的篇幅表达了自己的感激之情:“方见之时,余犹童子。窃见其奖进士子,拳拳如恐不尽;小有冤抑,必委曲呵护之,曾不肯作威学校,以媚权要。”
这几百个短小精悍、嬉笑怒骂的故事初成规模时,就在蒲松龄的老东家毕家引起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lesitanyou.com/lzzysp/97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