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聊斋志异 >> 聊斋志异译文 >> 正文 >> 正文

仙桃好吃,可不好ldquo偷rdq

来源:聊斋志异 时间:2022/6/12
白癜风病可以治愈 http://m.39.net/baidianfeng/a_4308635.html

▲五代丁谦(传)《寿桃图》费城艺术博物馆藏

看过几次聊斋,对婴宁小倩一类篇目的好奇渐渐归于平淡后,就会注意到很多其他篇目的有趣玄妙——比如《偷桃》。

故事极短,却很神奇,讲的是一对卖艺父子在立春前一天到布政司衙门口演春时表演“偷仙桃”戏法的故事。

故事很有神秘色彩:因为这对父子两说自己能变“颠倒生物”的戏法,便被命在无桃的季节中变出桃子。父子两说人间无桃,只有天上有,于是儿子便顺着一条细绳子爬至云上不见了,不久便从天上掉下一颗桃子,结果又过了一会,孩子的头、脚、手、躯干纷纷落下。

父子哭号儿子因偷仙桃被仙人所杀,官家见他可怜,便赏了他很多钱银,结果父子一拍大箱道:“八八儿,不出谢赏,将何待?”——箱子中便走出一人:正是其子,在场人无不惊奇。

这个名场面,被记录在我国发行的第一套《聊斋志异》系列邮票中▼

▲一组四枚分别是《婴宁》《阿宝》《画皮》和《偷桃》

桃,在我国的吉祥文化中,素做“寿”意。遍览吉祥纹饰,总能找到桃子的身影,如与蝙蝠合称“福寿”;与团寿字、蝙蝠、绶带一起则是“万寿万福”;与佛手、石榴则组成“三多”,做多福、多子、多寿之意。

那么,桃之“寿”意,是从何得来的呢?最早的来源应该落在魏晋时期的小说《汉武内传》中西王母与汉武帝会面的故事:

王母带着“大如鸭子(卵)”、“形圆色青”的桃子来与武帝共食,桃子口味绝佳,武帝欲藏核自种(嘿,这也算得个“偷桃”的),被西王母看穿,回曰:“此桃三千年一生实耳,中夏地薄,种之不生如何?”后又言:“食此可得极寿”,可见,桃子在汉代时依然有其“长寿”之仙寓。

▲清许良标《仙人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有趣的是,这桩典故中,还牵连出一幢“偷桃事件”,西王母在告诉汉武帝凡间不可种蟠桃后,又意味深长地指着东方朔说:“曾三次偷食我的仙桃”,结果东方朔以长命一万八千岁以上而奉为“寿星”。

东方朔(目前认定是本书作者)本人也在《神异经》中说:

东方有树,高五十丈,叶长八尺,名曰桃。其子径三尺二寸,小核味和,和核羹食之,令人益寿。食核中仁,可以治嗽。小桃温润,既嗽,人食之即止。

看来,这寿桃偷得值!

▲明文伯仁《偷桃图册页》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同时期流传有很多食桃成仙的故事,如《列仙传》记载有蜀中王侯贵人追随葛由来到绥山饱食山桃成仙的故事,此故事在晋人《搜神记》中也有记载:

前周葛由蜀羌人也,周成王时好刻木作羊卖之。一旦乘木羊入蜀中,蜀中王侯贵人追之,上绥山,绥山多桃在峨嵋山西南,高无极也。随之者不复还,皆得仙道。故里谚曰:‘得绥山一桃,虽不能仙,亦足以豪。’

清人修《福建通志》也有关于此类故事的记载:

“仙姑世居武平南岩,生于后晋福二年丁酉(公元年)。吕纯阳见其有仙质,日过索饼啖,辄与。吕感,赠以一桃,云食尽则成仙。仙姑遂辟谷南岩。”

可见当时桃与极寿、仙家之间的紧密联系。

▲宋佚名《果老仙踪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神仙张果老,与仙鹤寿桃相伴,可见此时桃子“成仙”“寿永”的、寓意已成

至此,桃子已被看作是长寿、成仙的象征,故而常与寿星这一形象并用。

除了我们所常见的长寿老人的寿星公形象,还有“麻姑献寿”一说,麻姑其人出现在东晋的志怪小说《神仙传》中,麻姑曾云:“已见东海三为桑田”,在此期间“蓬莱之水己经浅于从前的一半”,而其相貌则可谓年轻貌美:“年可十八九许,于顶上作髻,余发散至腰,衣有文彩,又非锦绮,光彩耀人,不可名状”,后世女子祝寿常用麻姑与仙桃的组合,除了寿意外,还增加了一重对年轻貌美的希冀。

民间还传说在三月三日王母娘娘生日那天,麻姑曾在绛珠河畔用灵芝酒酿成美酒,献于其祝寿,王母非常高兴,将其封为女仙,麻姑就此便成了民间的女寿星。民间的麻姑献寿图中的麻姑常常伴以青松、飞鹤、童子以及仙桃。

▲元佚名《麻姑献寿图》及其局部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自然界的桃子终非四季之果,但过寿者一年四季总有其人,故而民间便做面食寿桃,其形状是“上圆下尖”酷似桃形。寿桃的颜色多为仿桃的青白粉红色,桃嘴上还要点上一点红。内中有甜馅,常放豆沙、松子、白果等。

寿桃是祝寿时的必备,其数量也很有讲究,有按吉祥数字者、亦有按照寿者年龄者,且寿桃不可平放,要叠放在红色的盘子中,取“寿高命长”“洪福齐天”之意。

▲明嘉靖款填漆寿桃纹圆盘故宫博物院藏

之所以桃子可以衍生出如此丰富的意义,与其源远、古老的历史有关,早在诗经时期,桃子便频现于其中了:“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投我以桃,报之以李”,“华如桃李”——可见,在商周时期,“桃”已相当常见了。

且食桃对身体诸多裨益,这样的认知贯穿在国人的生活中,如《食经》谓其“养肝气”、《滇南本草》道其“通月经,润大肠,消心下积”,《大明本草》述其“肺之果,肺病宜食;《随息居饮食食谱》说其“补心、活血,生津涤热”等等。

据考,桃纹出现在工艺品上的时间不晚于宋代,且一直延于后世,至明清盛极,如国宝级别的清雍正粉彩福寿双全八桃纹橄榄瓶(上海博物馆藏)▼

其净白外壁以粉彩绘桃枝一双,遒劲盘亘,有力地向四周伸张。枝上绘寿桃八只,圆润饱满,色彩过渡自然。

桃叶施绿彩,正反阴阳,一浅一深,节奏鲜明。桃枝之间绘一对飞舞的蝙蝠。这种将蝙蝠与寿桃相结合的“福寿”纹饰在清代极为流行。

再如藏于故宫博物院的,亦是个中翘楚▼

现如今,鲜桃年年有,其甘甜鲜脆长留坊间,而古老的寓意也成为一种文化的符号,留在世人心内。

为了延续这份来自古人的祝福,观复博物馆造▼,纯手工绘制、复古粉彩匠艺——世间无桃可保鲜、天上仙桃不好“偷”,而杯上之纹饰却承载、寄托着沉甸甸的真挚福意:

值得注意的是,在我们的中,有一只采用“过枝”画法,两相对应,意趣陡生▼

留侯弟子有初平,九岁从师住玉京。天与数书皆鸟迹,家传一剑是龙精。瑶池桃子无消息,海水桑田又浅清。我为紫芝歌一曲,夜深相答洞箫声。

——明·孙炎《赠黄炼师》

时光荏苒、沧海桑田易换,唯有先人美好的心愿还延续在今人心中。

那就让这小小的成为信物吧:瑶池桃子常有信,我们都健康长寿!

▼点击阅读原文,领取您福气满满的专属“仙桃”~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lesitanyou.com/lzzyyw/114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