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聊斋志异 >> 聊斋志异译文 >> 正文 >> 正文

居家隔离第五十六天聊斋之阿宝

来源:聊斋志异 时间:2022/6/22

阿宝

今天下饭的电子咸菜是《新聊斋志异》中的《阿宝》。看完之后,我洗漱完毕准备睡了,金子发来一张物资包的图,我突然想起今天团购的菜还没拿,立刻爬起来跑下去拿菜。写到这里时,我想起钱还没付,赶紧又把钱付了。记录真的很重要,不写下来,就会忘记。而且总是欠别人记不住,别人欠自己记得一清二楚。

刚才我在朋友圈看到一张街头卖花的照片,看路牌,是我从前住的地方,我也经常在那里买花。记忆再往回走,穿过街道,到小区门口,进去,我的记忆忽然一片空白,想不起进电梯的方位。无论如何都想不起,我甚至都记起了从前住过许多地方的电梯口模样,就想不起那个地方。这段记忆应该是被删除掉了。

《新聊斋志异》中的孙子楚,熬夜当卷王猝死,死后不愿删除记忆,不喝孟婆汤,宁可不投胎——因为他不愿意忘记爱人阿宝。“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后来阿宝投河自杀,来阴间与他相会。阿宝阳寿未尽,如果不回去,地府不收,就会成为孤魂野鬼,而孙子楚不肯投胎,便会魂飞魄散。孙子楚回魂夜回去看阿宝,舍不得离开,求判官。“你放过我吧。”判官说,“不是我放过你,而是你要放过自己。”

如果他忘记这段感情,他就还是那个无忧无虑的孙子楚。《聊斋》原文说他,“性迂讷,人诳之,辄信为真。或值座有歌妓,则必遥望却走。或知其然,诱之来,使妓狎逼之,则赪颜彻颈,汗珠珠下滴。因共为笑。遂貌其呆状,相邮传作丑语,而名之孙痴。”只是他不愿忘。

他还对判官说,你生前是修道之人,并未受过情爱之困,哪里知道我的痛苦?翻译成网络用语就是:你是单身狗你不懂。

这可是他冤枉判官了,从判官与苗婆婆的交手来看,他与苗婆婆还有一段纠葛。恐怕不是判官单身不懂,而是判官看破红尘,能舍世间深重恩爱,得以不入轮回,永得解脱。不过这个剧我最感兴趣的是,乳母苗婆婆与她那不争气的儿子之间的关系。苗婆婆就典型的控制狂,看不见孩子的真实需求,把一个好好的孩子养成废物,才能体现她的有能力,让她得到被需要感。被需要感即是一种存在感。

孩子有情敌,她就把情敌杀了,孩子都吓懵了,他也没想过让情敌死呀。孩子得不到喜欢的女人,她就做法强行让其与自己的孩子成亲。不停地给孩子制造全能自恋感,你想要的都能得到,即使你不想要,我也让你得到。她其实是把自身的需求投射到孩子身上,所有的坏事都有了“为你好”的名义,那杀人放火也下得了手。因为母爱是伟大的,她是母亲,那她就是伟大的。伟大的人最怕的就是跌下神座,所以她不允许自己犯错,即使是孩子提醒她错了,她也不会承认。因为她的自恋脆弱到不能破碎的地步。你可以死,但我不能认错。她最后还要掐死阿宝,因为在一个坏事中,她最重要的是要强调自己动机的正义,并且找到一个背锅侠,来维持自己是正义的一方。多少罪恶,假借正义之名。其实也可以说明,罪恶不仅自恋,而且脆弱。

出门时,因为刚看了《聊斋》,觉得过道穿堂风冷飕飕的,惨白的过道,风一吹,有门口的口罩在门口飘。下楼,看见楼边有大白,门又开,一只巨大的萨摩耶出来。我猜是我以前看过的那只,它会自己遛自己。我也好想要一只大白狗啊!看见它之后,我回去的路也没有那么怕了。

有次我跟一个心理咨询师谈到怕鬼和对团体的依赖现象,难得她没有跟我谈论死亡焦虑这些常规解释。她说这是没有形成客体稳定性和情感稳定性。我只有看见人在,才能确定关系的存在,才能确认自我的存在,所以当其他人消失时,我便觉得关系不存在,而我不被看见,我也便消失了。客体消失,主体消失。我要面对的不是对鬼的恐惧,而是对自身不存在的恐惧。

援用心理学中常用的比喻来解释:小朋友觉得“躲猫猫”有趣,因为他看不见人,便以为人真的消失了。但大一点孩子不会,因为他知道人是存在的。这是客体稳定性。情感稳定性是指对已建立关系的确认,他不会因为这个人的暂时不在而觉得感情不存在了。有的人在恋爱中,对方不能及时回消息便会非常焦虑乃至愤怒。长期以往,双方都疲惫不堪。原因就是没有建立情感稳定性,其中一人缺乏情感稳定性,或者这段情感本身不稳定。

后者有许多原因,双方或许都有积极促进感情崩溃的具体动作,这里不做分析,前者则大概率有情感发展性创伤。创伤来源一是曾经的情感创伤,二是在三岁前未与母亲建立稳定的情感关系。过早的母婴分离,或者母亲虽然存在,但对婴儿不回应,不接纳母亲的存在,都会影响婴儿的客体稳定性和情感稳定性的建立。

母亲是婴儿的镜子,婴儿不知道自身的存在,他从母亲眼中看到自己时,才知道自己的存在,前提是母亲能看见孩子。一个有情感稳定性的人,才不会害怕空空荡荡的房间,不惧漫长黑夜,不惧生之短暂死之永恒。不是“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而是真爱穿越生死,你爱我时,我便存在,否则千年万年有何意义?

有人称,“缺乏安全感是最大的妇科病。”我对这句话很感兴趣,可惜我不是做什么心理学、人类学、社会学相关研究的,去研究这个课题一定很有趣。如果安全感是指情感稳定性和客体稳定性,那成年后这种情况大规模地出现,那女童在三岁前的养育情况就是一个值得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lesitanyou.com/lzzyyw/1155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