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聊斋志异 >> 聊斋志异译文 >> 正文 >> 正文

清代北京文人笔记述要

来源:聊斋志异 时间:2022/6/29
清代北京文人笔记述要

本文原创:京畿学堂,作者张智华

京畿学堂拥有版权,我只是将三篇文章合并转载,随时可以删除

1、《人海记》,查慎行,北京古籍出版社,年9月版

作者简介:查慎行(—),初名嗣琏,年四十始更名。宁悔余,号他山,学者称初白先生。浙江海宁人。康熙四十二年五十四岁时成进士,任编修,曾奉命分纂《佩文韵府》。雍正四年,以弟嗣庭文字狱案,牵连入狱。次年赦归,卒于家。初户为清初著名诗人,著有《敬业堂集》。

主要内容:查慎行客居北京三十余年,《人海记》系其康熙五十二年告归后,集其客居京师时之闻见杂录。本书所录多为明季清初典制掌故、人事琐闻。凡科试、职官、武备、宫廷、礼制、海运、图书、物产、人事等,均有涉及,大多得自亲闻。而清初记事,更多亲历,颇可资考证。全书分上下2卷:卷上记典制者有:《汉官给俸》、《内阁墨判》、《世祖受贺》、《翰林外转》、《明孝陵享殿》等。记科试者有:《满洲考试》、《顺天乡试官员》、《洪武科举》、《岁贡恩贡》、《殿试策进呈》、《选历科程墨》、《会试同门房刻》等。记武备者有:《八旗分驻》、《满汉兵饷》等。记人物者有:《宋献策》、《郑贵妃》、《阮大铖复用》、《刘念台》等。记物产者有:《沙果》、《宝抵银鱼》、《大内瓜子》、《各省贡茶》、《鹧鸪米》等。记图籍者有:《续文献通考》、《石经山藏经》、《乡会试录序》等。卷下多记人物、事件、物产等。有记人物者:《李襄敏诗兆》、《唐文恪谥》、《陈张后裔》、《宋景濂迁葬》、《朱文恪胪传》、《阮大铖暴死》、《马士英伏诛》、《李林甫》等。有记图籍文献者:《宋潜溪集》、《郑所南心史》、《国朝人物编》、《藏书之厄》、《牧斋明史》、《黄石斋著纂》、《南内藏书》、《韵府群玉》等。有记典制者:《明制宫衔》、《入城治丧》、《诰命移赠》、《明初文臣无谥》、《厂卫》、《大臣赐第京师》、《琼林宴尽七杯》、《本朝内监书目》、《元旦朝仪》等。有记北京景色者:《灯市》、《兴隆寺八景》、《阜城门西寺观》、《北京廊房》、《听经楼》等。2、《渌水亭杂识》,纳兰性德,《笔记小说大观》二编第七册,台北新兴书局,年版作者简介:纳兰性德(-),清代词人,与朱彝尊、陈维崧并称“清词三大家”。字容若,号楞伽山人,大学士明珠长子。出生于满州正黄旗。原名成德,因避皇太子胤礽(小名保成)之讳,改名性德。自幼天资聪颖,18岁考中举人。公元年中进士,授乾清门三等侍卫,后循迁至一等。随扈出巡南北,并曾出使梭龙(黑龙江流域)考察沙俄侵扰东北情况。诗文均很出色,尤以词作杰出,著称于世。曾把自己的词作编选成集,名为《侧帽集》,后更名为《饮水词》,后人将两部词集增遗补缺,共首,编辑为《纳兰词》。

主要内容:渌水亭是纳兰性德与朋友聚会的优雅之地,同时也是其吟诗作赋、研读经史、著书立说的主要场所。渌水亭在纳兰性德心目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所以直至其辞世,也没有离开渌水亭。在纳兰性德的诗词中,写景状物关于水、荷尤其多。遂名其别业为“渌水亭”。无论目前关于渌水亭所在地点的争议怎样,无论它是在京城内什刹海畔,还是在西郊玉泉山下,亦或在其封地皂甲屯玉河之浜,都没能离开一个水字。是一处傍水的建筑,或是有水的园囿。本书据纳兰性德书前小识称,康熙十二年,撰者“病起,披读经史,偶有管见,书之别简。或良朋莅止,传述异闻,客去,辄录而藏焉。逾三、四年,遂成卷,曰《淥水亭杂识》,以备说家之浏览云尔”。《杂识》卷帙不多,而范围颇广。凡梵宫胜迹、名物掌故、海外纪闻、典章制度、诗词评论,均能考史证经,言之有故。其卷一议论吴会、三楚、三吴、三江,均有助于诠解,卷二论唐宋至明官田、漕法、军卫、官制以及知人论世等,皆有裨考史。卷三多记器物及人物掌故。卷四评论诗词学术,兼及释氏,虽寥寥数语,亦颇多精致可采者。3、《西清笔记》,沈初,中华书局,年版作者简介:沈初(—),字景初,号萃岩,又号云椒,浙江平湖林家埭人(今属林埭镇)人,清朝大臣。少有异禀,读书目数行下,同郡钱陈群称为异才。乾隆二十七年(),南巡,召试,赐举人,授内阁中书。明年,成一甲第二名进士,授编修。三十二年,直懋勤殿,合写经为皇太后祝釐。逾年,大考翰詹,以直内廷未与试,诏褒初学问优美,特晋一秩,擢侍讲。三十六年,直南书房,督河南学政,未赴任,丁祖母承重忧。服阕,迁右庶子。累擢礼部右侍郎,督福建学政。遭本生父忧,服阕,起兵部侍郎。寻以母病乞归终养。后起故官,督顺天学政,调江苏。任满回京,调吏部,又督江西学政。他初学识渊博,以文学受知,历乾隆、嘉庆两朝,主乡试1次,任学政5次,先后历充四库全书馆、实录馆、三通馆副总裁,续编《石渠宝笈》、《秘殿珠林》,校勘《太学石经》。嘉庆元年(),与千叟宴,充会试知贡举。擢左都御史,授军机大臣,迁兵部尚书,历吏、户二部尚书。四年,以老罢枢务,免直内廷,充实录馆副总裁。未几卒于官,谥文恪,祀贤良祠。工诗文,善书法。著有《西清笔记》、《兰韵堂诗文集》等。

主要内容:本书约万字左右,分2卷6门。卷一含《纪恩遇》、《纪典故》、《纪文献》3门。《纪恩遇》15则,所言为撰者被命入直,奉命视学以及随扈、撰述、赉赐种种恩遇。然所记查问典实,及时应对,亦颇见入直之不易。《记典故》18则,记内廷习俗多则,如每岁立春日前,进春帖子词;除夕前一二日,赐御书福字;岁首重华宫茶宴联句;而记藏书及编书事颇有值得参考者。卷二含《纪职志》、《纪名迹》、《纪庶品》3门。《纪职志》23则,记人直所司职务内容,多为书写及鉴赏等事,而尤详南书房职志,如:南书房拟考试翻译题。在乾清官院内,“御驾经过”,上书房、红本处、奏事处诸臣,皆出站班,惟南书房不站班。凡宫中赐宴诸臣和御制诗,皆交南书房汇进。等等细节,均当在此类杂书得之。《纪名迹》21则,记内廷书画之鉴赏。《纪庶品》24则,记瓜果茶叶之佳品及名贵器物等。4、《藤阴杂记》,戴璐,北京古籍出版社,年10月版

作者简介:戴璐(—),字敏天,号菔塘,一号吟梅居士。归安(今浙江省湖州市)人。清乾隆进士,历官工部郎中、太仆寺卿。他任职朝廷和地方四十年,又曾为广西乡试官,充文渊阁详校官,晚年为扬州梅花书院山长,对当时典章制度、科举情况、文坛掌故等所知甚多。生平好文史之学,治学谨严。著作除《藤阴杂记》外,还有《石鼓斋杂记》、《吴兴诗话》、《秋树山房诗稿》等多种。

主要内容:《藤阴杂记》是戴璐为工部郎中时,就京师(北京)五城并及郊区,搜访坊巷名迹,掇拾闻见,汇集而成。自序中说:“余弱冠入都,留心掌故,尝阅王渔洋《偶谈》、《笔记》等书,思欲续辑,于是目见耳闻,随手漫笔。及巡视东城,六街踏遍,凡琳宫梵宇,贤踪名迹,停车咨访,笔之于书。”所以作者志在续写王世祯《池北偶谈》、《香祖笔记》,记载康熙中叶以后京城的典章逸事。凡已见于成书如《日下旧闻考》、《宸垣识略》的,作者皆不录。书以“藤阴”为名,是因为作者前后官署及赁居京师西城槐市斜街居所中均种植了紫藤的缘故。此书取材可分为四类,一,记述清初至作者同时代人的科名甲第。二,记述各部官署的典章制度、官吏铨科概况,并于此反映了作者对这些制度的态度。三、记述京城及京郊坊巷、官署、寺观、祠墓的分布情况。四、录存同时代人游宴时题咏的诗词,这些大概占全书的五分之三。这些诗词有的今天看来有些史料价值,例如录存的杭州人韩春湖套曲,可以看到当时风尘下官员们的穷形极像。

5、《恩福堂笔记》,英和,北京古籍出版社,年10月版作者简介:英和(~),姓索绰络氏,字树琴,号煦斋,自署脀叟,别署粤溪生,满洲正白旗人。乾隆五十八年癸丑(二十三岁)进士,历任乾隆、嘉庆、道光三朝,官至协办大学士、军机大臣。主要内容:《恩福堂笔记》为作者在道光十七年息影林下所忆记,英和屡承恩宠,志此等事颇多,兼述先德、师友及考试、职官等典制。6、《竹叶亭杂记》,姚元之,《历代史料笔记丛刊竹叶亭杂记》,中华书局,年5月版作者简介:姚元之(-),字伯昂,号廌青,又号竹叶亭生,晚号五不翁。安徽桐城人。嘉庆十年进士,历在翰林院、南书房、内阁、詹事府任职,累迁至内阁学士。道光时官工、刑、户等部侍郎,擢左都御史。迭典河南、顺天、江西乡试,督河南、浙江学政。道光二十三年“以年衰休致”。姚元之为桐城派要镇姚鼐族孙,能诗文,工书画。

主要内容:《竹叶亭杂记》为姚元之离世四十年后,由其从孙姚榖根据遗稿,编校刊行。本书一共八卷。卷一、卷二记述当朝掌故,礼仪制度,于科场宦海诸多典制,记述翔实可据。卷二记乾隆朝湖南布政使郑源璹大贪污案,引录史馆所藏弹章,语中时弊,词极痛切。卷三记各地风光物产、人情习俗、奇闻趣事及中外交往。自京师至腹地,延及边陲,所经之处,无不有记。而所记皆能言之有物,足备参证。卷四记石刻印章、古籍文物。卷五、卷六以记人物逸事为主。如纪昀、刘墉、戴亨衢、英和、长龄、松筠、吴嵩梁、朱方增等名人文士,皆记其逸事。卷七为读书札记,考辨杂纂。卷八说花草木石,鱼虫走兽。7、《宸垣识略》,吴长元,北京古籍出版社,年4月版作者简介:吴长元,字太初。浙江仁和人,生平事迹不详。乾隆年间久居北京,浪迹于公卿之门,以雠校文艺谋生,是一位饱学而潦倒的文人。当时与归安吴兰亭同在北京,有二吴之目。

主要内容:本书是作者根据康熙时朱彝尊编的《日下旧闻》和乾隆时官撰的《旧闻考》两部有关北京地方文献的专著而增删重写,并结合久居北京实地考察所得,又据古籍碑竭,对二书进行增补订正,终于写成这部事详语略的《宸垣识略》。可称记北京史地沿革与名胜古迹之专著,为研究首都史地的重要参考资料。全书共16卷,天文、形胜、水利、建设共为1卷,大内1卷,皇城2卷,内城4卷,外城2卷,苑囿1卷,郊坰4卷,识余1卷。附地图18帧。8、《燕京杂记》,佚名,《旧京遗事旧京琐记燕京杂记》北京古籍出版社,年7月版作者简介:《燕京杂记》署顺德×××著,不详其撰者为谁。据书中记及纪晓岚、天理教起义与北京优伶之盛等观之,撰者似为嘉道时直隶人。

主要内容:本书记北京衙署、寺院、风俗、物产及社会情况颇细腻生动,虽卷帙不繁,而所记颇多可采。尤以刻画社会风貌备见具体,当为风土小志中之佳构。本书记事特点有二则:一记北京商业甚详尽。其二,记社会居民甚详。如所记医生、仆役、厨司、卖婆、优童等均记及其所处地位及其本身特点等。于研究社会经济、阶级阶层结构等均有可采。9、《庸庵笔记》,薛福成,北京古籍出版社,年9月版作者简介:薛福成(.4.12-.7.21)字叔耘,号庸庵,江苏无锡宾雁里人,出生于书香门第、官宦之家。近代散文家、外交家、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者之一、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起者。自幼即受时代影响,广览博学,致力经世实学,不做诗赋,不习小楷,对八股尤为轻视。薛福成一生撰述甚丰,著有《庸庵文编》四卷、《续编》二卷、《外编》四卷、《庸庵海外文编》、《筹洋刍议》十四卷、《出使四国日记》六卷、《续刻》、《庸庵笔记》、《出使奏疏》二卷、《出使公牍》十卷等书。

主要内容:《庸庵笔记》是薛福成自清同治四年(年)至光绪十七年(年)二十七年间随笔记载的见闻,最后经过删存类次而成书六卷,分为史料、轶闻、述异、幽怪四类。撰者自称“史料一类,涉笔谨严,悉本公是公非,不敢稍参私见;即轶闻、述异两类,无不考订确实;惟幽怪一类,虽所闻所见,究觉惝恍难凭,以其事本无从核实也”;此亦可见全书体例之大概。薛氏自称笔记可“与文编相为表里”,实则笔记只是一部杂掇零拾的识小之作。10、《行素斋杂记》,继昌,上海书店,年7月版作者简介:继昌,汉军正白旗人。姓李佳氏,字莲畦,一作莲溪;光绪三年进士。曾官部曹,军机章京,湖南按察使,甘肃布政使,署安微巡抚。约生于道光时,光绪三十四年卒于署皖抚任。所著有《忍斋丛说》、《左庵词话》反《行素斋杂记》等。其人久居枢垣,颇留心领章典故,加意闻见。后忆记既往,辑成《行素斋杂记》2卷。

主要内容:本书以记典制为主,而于军机处事务尤详。大之典制仪式,如军机章京之传补、住班、定额及职责等;小至琐闻碎语,如军机章京之会试得鼎中之名单,父于兄弟先后入直之逸事等,均能具其首尾,堪备参稽。其他如科举、备部及地方官有关掌改逸事,亦有所涉及。所记虽多存光绪朝,然亦有上及乾嘉道咸典制沿革者,则可见制度之演变。间亦引其他笔记,如《冷庐杂识》、《枢垣记略》及《竹叶亭杂记》中有关典制掌故等事,惟所引不多。(待续)

11、《广阳杂记》,刘献廷,商务印书馆,年12月版作者简介:刘献廷(年9月13日-年8月15日)清初地理学家。字君贤,一字继庄,别号广阳子,先世江苏吴县人,父官太医,遂家居顺天府大兴(今北京市)。刘献廷喜研究佛经,读《华严经》,参入梵语、拉丁语、蒙古语而体会到四声之变,尝作《新韵谱》,称声母为“韵母”,称韵母为“韵父”。刘献廷善于接受新思想新学说,具有强烈的民族、民主思想,有人称以他为代表的学者为“广阳学派”。

主要内容:全书五卷。书中记载明清杂事、历代典制,旁及地理、水利、象纬、律历、财赋、音韵、医药等。在地理方面,不仅关心城邑、道路等“人事”,并能探索“天地之故”;即地理环境各因素的相互关系;对物候的迟早,雨旸的先后,皆有所论列。又力主兴修西北水利,认为是经理天下的要务。12、《两般秋雨盦随笔》,梁绍壬,新疆人民出版社,年9月版作者简介:梁绍壬(-?),字应来,号晋竹,钱塘人。道光辛巳举人。能承家学,工诗善文,学问渊博,嗜酒。官内阁中书。有《两般秋雨庵诗》、《两般秋雨庵随笔》,在近代笔记中自成一家。

主要内容:《两般秋雨庵随笔》是一部著名的丛著杂纂类笔记,内容十分丰富,大致可分为四类:稽古考辨、诗文评述、文坛逸事、风土名物。由于作者性贯灵犀,博设经典,因而该书中提供的许多资料很有价值,对古代名物佚事的考证论述也有不少独到的见解。

13、《郎潜纪闻初笔二笔三笔》(上下册),[清]陈康祺,中华书局,年3月版作者简介:陈康祺(~)清代鄞县(今属浙江)人,字钧堂。陈鉴之长子。同治十年进士,累官刑部员外郎。后任江苏昭文知县。辞官后家居苏州,有别墅“洀园”,藏书颇丰。师法钱大昕、俞正燮。博学多识,尤熟悉清代掌故。著有《郎潜纪闻》初笔、二笔、三笔、四笔,共六十三卷。

主要内容:该书为清末陈康祺所撰,共四十二卷,一千七百余条,专记有清一代之事,内容大致可分为五类,一记文苑士林之事;二记宦海官场之事;三记社会情况;四记典章制度;五记圣君隆治;及一些奇闻趣事。涉及内容较广,材料较多,是清代比较著名的史料笔记。其中有不少篇目涉及清代北京的政治、社会、风土人情等内容,不完全统计主要包括:初笔:《总理衙门》、《同文馆》、《喇嘛教》、《顺天府之知愧堂》、《上书房》、《赐紫禁城骑马》、《翰林院掌院学士》、《京师书肆》、《国子监古槐》、《和珅蒙恩卷之缘》、《亲郡王配享太庙者》、《东京盛京京师》、《部院各衙门值日》、《翰林院詹事府》、《京师书摊》、《宛平刘少司空子孙之盛》、《京官乘舆》、《军机处行走用全红帽罩》、《满洲八大贵族》、《顺天乡试四皓》、《京师四时之景物》、《京城雉堞之数》等。二笔:《太祖教训诸公主》、《本朝三元》、《南书房旧直庐》、《顺治朝之大学士》、《年羹尧之兵法》、《索氏之国恩家庆》、《殿试进呈前十本之始》、《京师官场之称谓》、《军机大臣穿绿牙缝靴》、《帝师王佐鬼使神差》、《京官升转之变迁》、《汉臣总理内务府工程处》、《乾清宫先朝战图》等。三笔:《刘荫枢中丞之敢言》、《崇文门官吏需索之苛》、《清汉合璧之殿试策》、《通州为漷县旧治》、《高宗午门受俘诗》、《乾隆朝之正殿朝会》、《京师各部院树木之瑞异》、《翰林苑禁忌》、《本朝与前明宫中费用之比较》、《宫中祭五祀日期》、《王玉殿中武科三元》、《姚启圣全家之奇特》、《徐文元在祠馆之荣遇》、《翰林大考之黜陟》等。14、《郎潜纪闻四笔》,[清]陈康祺,中华书局,年3月版

主要内容:四笔:《王宸作画助小仆》、《文体不正之禁》、《潘奕隽前屈后荣》、《以明遗钱营建崇祯陵》、《和珅亦少有诗才》、《三等状元与五人郎署》、《人名两联工巧绝伦》、《御前画手贺世魁》、《陈廷敬革弊除陋清操肃然》、《天坛每岁采药》、《琦善》、《年羹尧家塾门联》、《五房六宰相》、《圣祖教皇太子之勤》、《国初殿试规格》等。15、《夜谭随录》,和邦额,岳麓书社,年1月版作者简介:和邦额(?~?),镶黄旗满洲佐领下第四参领第四佐领福僧额佐领下人。其生卒年月,无定论,有研究者推测其生于清乾隆十三年,卒于乾嘉年间或稍后,或有认为生于清乾隆元年(),卒于嘉庆初年(后)。和邦额是位多才多艺的满族作家。在北京,他与永忠、敦诚、敦敏、墨香、庆兰等人形成的一个满族作家群关系密切。这些遭际相似、品格相类的文人们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常常互相酬唱,以此交流艺术、抒发心志。著有文言小说集《夜谭随录》,还撰有诗歌集《蛾术斋诗稿》和戏剧作品《一江风传奇》。

主要内容:成年以后的和邦额余生基本都定居北京,《夜谭随录》是他的文言小说集子,是他唯一保存完整的作品。全书一百四十一篇,为其倾注半生心血精心结撰之作。在满族文学史上,《夜谭随录》是第一部全向度、多侧面刻画旗人生活的文学作品。《夜谭随录》诞生的时候,满族的倾城进驻已经持续了年。一百多年来,北京城在原有的恢弘大气中被慢慢注入了闲适和优雅的气息,勇武、好礼、侠义而又喜好风雅的旗人个性也被吸纳,形成北京城独特的文化性格。《夜谭随录》中明确涉及北京旗人题材的包括:《红姑娘》、《阿凤》、《小手》、《伊五》、《某马甲》、《来存》、《永护军》、《锔人》、《红衣妇人》、《怪风》、《大眼睛》、《高参领》、《嵩杉篙》、《春秋楼》、《猫怪三则》、《异犬》、《那步军》、《佟犄角》、《谭九》、《额都司》、《纸钱》、《三官保》、《某领催》、《护军女》、《多前锋》、《堪舆》凡26篇,占了全书1/5重。所牵涉内容不但包括在京城生活的旗人所见怪异,还有乾隆年间已经日趋严重的旗人生计问题,满人特有的风俗和喜好、性格、市井文化,甚至满人渐入汉俗但仍保持的独特民族个性。在《夜谭随录》中我们可以看到乾隆年间北京中下层社会比较真切的反映。在他笔下收罗了相当繁复的各行各业人物,单旗人中就有步军、护军、甲兵、笔贴式、仆人、婢女、领催、都司、中书舍人、侍卫、骁骑校、佐领、参领、前锋、统领、宗室王子,甚至还有萨满。其他人物则更为广泛:秀才、监子、富商、小贩、屠户、童仆、锻工、船工、幕僚、役卒、知县、县尹、私塾先生、僧道、巫士、花户、农民、市民、医生、汛兵、力夫、店主等等,俨然一幅丰富多彩的社会风情画。凡人遇狐是志怪小说中常见的题材,在《夜谭随录》中则体现为旗人遇狐,文中此类故事比比皆是。和邦额将鬼狐写入旗人生活,或许并不是刻意所为,但正是他利用了自己独特的民族身份,才把清代满族旗人带入整个中华大民族谈鬼说狐的大氛围。通过如此众多的旗人遇狐故事的讲述,满汉思想文化交融的痕迹也清晰可现。虽然《夜谭随录》是一部文言小说集,这里所摹拟的京腔京调,却十分活灵活现。满族作家在本民族早期写北京故事的小说中就如此注重推敲和传递口语的神韵,于此足见一斑。16、《萤窗异草》,长白浩歌子,齐鲁书社,年9月版作者简介:关于作者,大致上有两种说法。一据《八旗艺文编目》,说该书为乾隆时代作品,作者是庆兰;一始于平步青,说该书为光绪初年作品,是申报馆文人的假托之作。庆兰字似村,满洲镶黄旗人,居北京,原姓章佳氏,是尹文端公继善的第六子。庆兰大约生于乾隆元年(),至迟卒于乾隆五十五年()。他虽然生于贵育之家,却性情恬谈,不慕功名,耽吟咏,好风雅。乾隆十九年(),在尹继善督理南河时,庆兰与袁枚相识于袁浦署中。在此后的数十年中,两人诗酒唱和,过从甚密。庆兰博学多才,曾经乾隆殿试,颇受称赏,然终身未仕。有《绚春园诗钞》。

主要内容:《萤窗异草》三编十二卷,共收短篇文言小说一百三十八篇,作者署名为长白浩歌子。此书叙述的多是明末清初的见闻,文字隽爽,在诸多仿《聊斋》的作品中成就较高。今存申报馆本和《笔记小说大观》本。申报馆本是目前所见到最早的本子,原题“长白浩歌子著,武林随园老人续评,关中柳桥居士重订”,三编卷首题“光绪丁丑()夏日申报馆印”。该书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艺术表现手法上,都刻意模仿《聊斋》,主人公多为神怪狐仙,情节曲折委婉,人物刻画形象生动,尤其是众多以婚姻爱情为题材的篇章,以及描写少数民族风土民情的记载,读来颇有兴味。17、《阅微草堂笔记》,纪昀,中华书局,年2月版作者简介:纪昀(雍正二年六月十五日-嘉庆十年二月十四日,即年7月26日-年3月14日),字晓岚,又字春帆,晚号石云,又号观弈道人、孤石老人、河间才子,谥号文达,在文学作品、通俗评论中,常被称为纪晓岚。清乾隆年间的著名学者,政治人物,直隶献县(今中国河北献县)人。官至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曾任《四库全书》总纂修官。

主要内容:《阅微草堂笔记》是清代著名学者纪昀流放乌鲁木齐期间以及回到北京所作的笔记小说集,全书主要记述狐鬼神怪故事,意在劝善惩恶,其中很多事情间接或者直接与北京有关。虽然不乏因果报应的说教,但是通过种种描写,折射出封建社会末世的腐朽和黑暗。他有意模仿亚宋笔记小说质朴简淡的文风,“雍容淡雅,天趣盎然”,“隽思妙语,时足解頣”(鲁迅《中国小说史略》)。所以每脱稿一种,即被亲朋好友竞相传抄,展转刻印,一时享有同《红楼梦》、《聊斋志异》并行海内的盛誉。全集分五书,共二十四卷,则,约40万字。18、《耳食录》,乐钧,重庆出版社,年12月版作者简介:乐钧(-,一说卒),原名宫谱,字效堂,一字元淑,号莲裳,别号梦花楼主。江西抚州府临川长宁高坪村(今属金溪县陈坊积乡高坪村)人。清代著名文学家。从小聪敏好学,秀气孤秉,喜作骈体文,利文20卷。弱冠补博士弟子。乾隆五十四年()由学使翁方纲拔贡荐入国子监,聘为怡亲王府教席。嘉庆六年()乡试中举,怡亲王欲留,乐钧以母老辞归。后屡试不弟,未入仕途,先后游历于江淮、楚、粤之间,江南大吏争相延聘,曾主扬州梅花书院讲席。嘉庆十九年,因母去世过分伤心,不久亦卒。著有《青芝山馆诗集》22卷,《断水词》3卷,骈体文2卷,《耳食录》初编12卷,续编8卷。另有《楠善词赋稿》散佚。

主要内容:《耳食录》脱稿于乾隆五十六年,乾隆五十七年刊印,吴兰雪为序,是一部志怪小说。此后在道光元年,同治七、十年先后又重刊三次,可见为时人所重。《耳食录》初编十二卷、二编八卷。是乐钧“羁栖之暇,追记所闻”(自序)。内容则“多出于儿女缠绵,仙鬼幽渺,间以里巷谐笑,助其波澜”(吴嵩梁序)。作者文笔优美,言情状物,描写细腻,故事性强,得《聊斋》的神髓而稍纤弱。但和同时同类的作品相比较,还不失为佼佼之作。本书的一些名人轶事,可以和史传相印证。虽然从整体上来说《耳食录》不能跟文言小说的巅峰之作《聊斋志异》相媲美,但《耳食录》艺术上的特色,决定其在文言小说领域应占一席之地。19、《京尘杂录》,杨掌生,上海同文书局,[清]光绪丙戌(12年,)作者简介:《京尘杂录》作者署名为蕊珠旧史。蕊珠旧史是杨懋建的别号。懋建字掌生,广东嘉应州(今梅州)人,曾以举人的身份而溷迹于北京。道光十七年因牵涉顺天科场一案入狱。次年,戍发湖南辰溪,于是又自称辰溪戍卒。生卒年不详。据其活动及写作年代推测,当为嘉庆、道光时人,或卒于咸丰时。《京尘杂录》是记其在京师等地所见闻的梨园掌故及优伶生平之作,于研究道光前期戏剧史,颇有裨助。

主要内容:《京尘杂录》凡4卷,分年撰成。卷一题《长安看花记》,撰于道光十七年。卷二题《辛壬癸甲录》,似撰于道光十八年。所谓辛壬癸甲,系干支纪年连续4年的天干字头,即指自辛壬至甲午,亦即道光十一年至十四年四年间的行事,正撰者淹留京师的悠游岁月。卷三题《丁年玉笋记》,系道光二十二年赴戊湖南途中增删丁酉年即道光十七年所记事:卷四题《梦华琐簿》,接于道光二十二年在辰溪成所。前三卷均为伶人立传,风月声情,自赏风流,虽或可于研究戏剧史时取用一二,但终为无聊笔墨。卷四自命承《东京梦华录》和《春明梦余录》之绪余,与友人陈湘舟、安次香,时相聚谈,笔录所述,皆记述梨园掌故,多有可取。全书4卷中,前3卷虽对研究清代中期伶人生平有用,但终不若卷四史料价值高。卷四颇有裨于研究清代中期京剧历史及北京民风掌故之所需。20、《昌平山水记京东考古录》,顾炎武,北京古籍出版社,年4月作者简介:顾炎武,初名绛,更名继绅,字忠清,又尝名圭年。入清后改名炎武,字宁人,号亭林。自署蒋山佣。江苏昆山人。明万历四十一年(年)生,清康熙二十一年()卒,年七十岁。炎武为明清之际著名学者,于政治、经济、经史、舆地、金石诸学,靡不淹通。所著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音学五书》等。顾氏力倡实学,注意研究历史与现状,并漫游各地实地考察,与文献相参稽印证,开有清一代朴学学风。顾氏自清顺治十六年()四十七岁,至康熙十六年()六十五岁间,曾六谒明陵,并周行边塞,浏览山川,记录见闻,考证典籍,乃就其所得,撰成《昌平山水记》与《京东考古录》二书。

主要内容:《昌平山水记》二卷,自德胜门始,按行踪路线远近,详细写录。描述细腻,行文简洁,层次分明,历历如绘。所记昌平地区史地沿革、建置风物,考核详审而无枯涩之感。于明代隶属昌平州之顺义、密云、怀柔及边塞形势亦加详述。所记明十三陵之景物、帝后人葬情况、陵寝建制等尤为细腻详尽。不仅可一一按求,尚能备考证明代典制之助。其关乎国计民生之情况亦有所采录。顾氏又撰有《京东考古录》,不分卷,为亭林另一考证专著。《山水记》偏记事,《考古录》重考辨。其于北京至山海关一带若干历史地理问题,如蓟县与北京名称之关系、辽金陵寝昌黎有五、契丹所得十六州之名称等,均详加考辨,并对前志颇有是正。(待续)

原创:京畿学堂京畿学堂前天

21、《池北偶谈》,王士祯,中华书局,年1月作者简介:王士祯原名士禛,卒后,因避雍正帝胤禛讳,曾被改名士正,字子真,因慕唐司空图隐居禛贻溪,亦字贻上,号阮亭。又慕苏州太湖渔洋山风景而别号渔洋山人。山东新城(今桓台县)人。生于明崇祯七年(年),卒于清康熙五十年(年)。顺治十五年进士。历任乡会试考官,礼部、户部主事、郎中,翰林院侍讲学士,国子监祭酒等职,官至刑部尚书。乾隆三十年,追谥文简。乾隆二十九年,又谕改名为士祯。著述甚多,有《渔洋二十六种》。王士祯是清初诗坛神韵派的著名诗人和领袖,其诗对有清一代诗风的影响很大。王士祯平生喜好搜求和庋藏图书,也喜欢写随笔,写了多种有参考价值的笔记,如《池北偶谈》、《居易录》、《香祖笔记》、《古夫于亭杂录》和《分甘余话》等等。

主要内容:《池北偶谈》是王士祯诸多笔记中颇具影响的一部有参考价值的笔记。全书26卷,《谈故》4卷,记清代典制,尤详于科举与官制,而官职多偏于文学侍从之士,大都有参考价值。《谈献》6卷,记历来名臣、畸人、列女事迹,涉及人物甚广,多为逸闻,而有芜杂之感。《谈艺》9卷,以撰者神韵说为据,评诗论画,间录诗词作品入书,为全书篇幅最大者。《谈异》7卷,记神怪传闻、奇人轶事。22、《觚賸》卷三至四,钮琇,时中书局,[清]宣统三年仲春(年)作者简介:钮琇(?——),字玉樵,江苏省吴江县南麻(今盛泽)镇人。清代学者、文学家,可以说也是当时博学多才的易学家,出身于一个极不得志的读书人家庭。清康熙十一年(年)壬子拔贡生。历任河南省项城县知县、陕西白水县知县兼摄沈邱蒲城事,广东省高明县令。为官清廉,颇有政声。著有笔记小说《觚賸》、《觚賸续编》。

主要内容:《觚賸》,笔记体小说,清代钮琇所作,共十二卷。分为正、续二编。《觚賸》正、续二编皆作于钮琇在广东高明知县任期。正编完成于康熙二十九年(年),分为八卷,有《吴觚》三卷、《燕觚》一卷、《豫觚》一卷、《秦觚》一卷、《粤觚》二卷。自序一篇。续编完成于康熙四十一年(年),共四卷。有《言觚》一卷、《人觚》一卷、《事觚》一卷、《物觚》一卷。自序一篇。清廷曾以“文多违悖”将此书查禁,此书又曾以《说铃》之名刊行。本书为《觚賸》的第三和第四卷,其中第四卷为《燕觚》,以清代燕京(今北京)为背景,记录了明末清初北京的政治、社会、文化、传说等内容。23、《平圃杂记》,张宸,台湾艺文印书馆,年作者简介:张宸字青雕,上海人,诸生。生年不祥,卒于清康熙十七年(年)。清顺治、康熙间官小书舍人、兵部督捕主事。后以复奏钦天监杨光先疏事得罪罢官。张宸博学工诗文,由诸生入大学.选中书舍人。

主要内容:作者在京为官,本书所记宫廷典制多为身经目见,所以比较翔实。其所记顺治帝的丧仪,曲折细致,为他书所未见;记端敬皇后栋鄂氏与顺治帝于十七、十八年先后死去情事,出自亲见,有助于了解顺治时公史,并为董小宛传说提一反证。其他如册立后妃、诸王、公主仪制和殿试规制等,都有助于了解清初的典制。24、《谈往》,花村看行侍者,选自《笔记小说大观》第三编第十册,台北新兴书局年作者简介:花村看行侍者,生平未详,观其所记,当为明清间人。《四库全书总目》及清人周中孚《郑堂读书记》均定其为“明之遗民遁迹为僧者也”。撰者身历鼎革,既以明遗老立场而痛明之亡,又以农民起义致明之亡而有所訾议。

主要内容:书中记明亡前夕政治混乱、社会不宁,天变物异情况居多。其体采纪事本末,凡一标目下,即详具首尾。又以在新朝着笔,隐讳较少,虽多得之传闻,然不经修饰,颇可得事态真实原委。如《两谳翻案》、《两朔无臣》、《好奇滋弊》诸篇记崇祯末政治上一片混乱及崇祯帝举止失措情况;《公座争轧》、《韩城赐死》、《宜兴再召》、《马程压钱》诸篇记官场倾轧之内情;《魁楚厚橐》记南明之腐朽。又《灯庙二市》一篇记明朝京师灯、庙二市盛况衰状甚详,亦可见明时商业情况之一侧面。如盛时之灯市“珠宝、古玩、香绸、磁锦等货,贸易售市,动经千百”,而庙市亦陈列各种古玩、珠宝、名画及“外国奇珍,内府名藏”。及其衰落则“即有一二摆设,俱已破烂杂碎.物不成器,价不盈贯”矣。25、《天禄识余》二卷,高士奇,选自《笔记小说大观》第三编第九册,台北新兴书局年作者简介:高士奇(-),字澹人,号江村。清代著名学者。今匡堰镇高家村人。家贫,在朝廷以打杂为生,后在詹事府做记录官。康熙十五年迁内阁中书,领六品俸薪,住在赏赐给他的西安门内。高士奇每日为康熙帝讲书释疑,评析书画,极得信任。官至詹事府少詹事兼翰林院侍读学士。晚年又特授詹事府詹事、礼部侍郎。死后,被封谥号文恪。他学识渊博,能诗文,擅书法,精考证,善鉴赏,所藏书画甚富。

主要内容:《天禄识余》全书大约可有五类:其一属于考证。如辨《中庸》单行始于刘宋而非始于二程。其二属于释词。如《黄小中丁》条据《隋书》释男女初生为黄、四岁为小、十六为中、二十一为丁、六十为老。其三属于俗语语源。如言市井之说出于《后汉书·循史传》。其四属于事物原始。如《寓钱》条说纸钱始作于唐。其五属于讲史。如《蜀史》、《吴越改元》诸条。26、《金鳌退食笔记》,选自《笔记小说大观》第三编第九册,台北新兴书局年

主要内容:《金鳖退食笔记》二卷是高士奇杂著的一种。是书乃撰者于康熙二十三年官侍讲学士入侍内庭时所作。高氏自叙其著书旨趣甚明。书中不仅记明以来(间有金、元)禁城宫阁池榭的沿革、构造,遗闻佚文,并附录个人诗作,虽有纪恩之嫌,但可供研讨北京文物建筑的参证。27、《塞北小钞》,高士奇,选自《笔记小说大观》第三编第九册,台北新兴书局年

主要内容:《塞北小钞》是高士奇随同康熙出塞时的行程日记。高士奇于康熙二十二年六月十二日离京北行,出古北口后即患痢疾。二十日,士奇奉命回京;二十三日,抵京。病愈后即整理行程所经日记,加以考索,附以诗作,并特纪其所受恩宠。卷末附士奇离去后康熙所经行程,仅记地名而已。28、《扈从东巡日录》,高士奇,选自《笔记小说大观》第三编第九册,台北新兴书局年

主要内容:《扈从东巡日录》系士奇于康熙二十一年初随康熙帝赴东北,将平定三藩的战绩祭告太祖、太宗陵墓的往返日记。它起于康熙二十一年正月十七日决定东巡,至五月初四日还京止。其中记有二月十正日离京启行时旌旗羽葆,络绎20余里的盛况、所经路线及地形,沿途景物民情,间附纪事诗作。所记资料于各地设置、沿革等略有考订之用。其纪事主旨仍在歌功颂德。书前有陈廷敬、张玉书、汪懋麟及朱彝尊等人叙。张玉书于叙中称此书“上以扬圣德,下以摛国典,大以镜形胜,小以别物产,胥于是有考焉”。并以其内容有“可补辽金元史所未具载者”。29、《扈从西巡日录》,高士奇,选自《笔记小说大观》第三编第九册,台北新兴书局年

主要内容:《扈从西巡日录》系高士奇随从康熙帝游幸山西五台山的逐日记录。起康熙二十二年二月十二日,终三月初七日,往返共25日。所记为沿途山川的沿革形势、禽兽草木,并援引旧籍传说以证,尤详于五台诸山及禅寺。本书对考察由北京至五台山的沿途风物,颇有裨益。30、《松亭行纪》二卷,高士奇,选自《笔记小说大观》第三编第九册,台北新兴书局年

主要内容:《松亭行纪》是高士奇于康熙二十年三月随康熙帝至东陵、温泉及喜峰口、外蒙古地方的行纪。撰者以松亭关即喜峰口,故以松亭名书,而《四库提要》指称:“松亭关在喜峰口外八十里,士奇合而一之,末详考也。”松亭是辽燕三关之一,合古北口、居庸关为三。而益津、瓦桥、淤口则为宋三关。是书分2卷。上卷记康熙奉太皇太后谒陵及赴汤泉事,下卷则记康熙出喜峰口会见蒙古各部情况。其中行围扬威、宴请王公等活动,正以见康熙帝对少数民族恩威并用的统治手段。是书休例与其他各目录相似,逐日记录所经涉的山川厄塞、草木鸟兽,益之以旧籍文字、个人诗作,可供研讨地理的参考。是书起康熙二十年三月二十口出行,终五月初三回京。其记蓟县盘山风景、陵寝、温泉等,尚有参考价值。31、《扈从纪程》,高士奇,选自《笔记小说大观》第三编第九册,台北新兴书局年

主要内容:《扈从纪程》系康熙三十六年高士奇随康熙帝为噶尔丹叛乱亲赴西北所纪行程。始二月出居庸关西行,至五月噶尔丹事定返京止,记沿途所经里程、城堡、厄塞,考其历史,记其景物出产及个人所受恩宠等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lesitanyou.com/lzzyyw/1160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