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
潞
笔
谈
第三季主题
我和书的故事
本
期
目
录
①诗歌:
《书海度芳华》
——董 彬
②散文:
《我与书的故事》
——艺 霖
01
书海度芳华
文|董彬
小时候
外婆摇着蒲扇,捧着绘本
向我讲述古代神话
山川是愚公坚定执着的臂膀
烈日是夸父坚韧不屈的眼光
榕树绿意盈盈
我默默许愿
要和他们一样顽强
月光皎洁如丝
妈妈绘声绘色,细说文化
唐诗三百篇,名著四巨本
屈子太息以哀民生之多艰
主席中流击水以浪遏飞舟
忠诚奉献爱国爱民
如脉流如血液
流淌在我的心中
再长大些
我变成了千万个哈姆雷特
在茅盾文学中体悟人性善恶
在现代散文中寻觅百态人生
咬文嚼字的不仅是中华历史
也发现更有底气的自我
更有底气的中华少年
一笔一划
一撇一捺
书写着顶天立地
讲述着肩负责任
描摹着“人”与人生
几十载岁月如歌
书香如呼吸般氤氲不离
描绘着我的茁壮我的芳华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底气与魄力
浸润在字句之间
也始终浸润着
我的人格我的生命
作者简介
董彬,西潞街道综合协调组科员。
02
我与书的故事
文|艺霖
当我看到“我与书的故事”这几个字时,脑海里立马出现了孩提时代的小人书。对于七零后的人们来说,这也许算是对书最早的概念吧。在那个书本匮乏的年代,小人书是唯一能看到的也是喜闻乐见的书了。小人书最早是绘画本,像《刘胡兰》《铁道游击队》等,慢慢的一些电影也改编成了小人书,《牛郎织女》《梁山伯与祝英台》是我最喜欢的,如今“梁祝”的大段唱词我还记得清清楚楚,就是得益于那时的小人书。
上小学的时候,书已经慢慢多起来。邻居家的姐姐在邮局上班,所以经常让她代买《大众电影》《大众电视》,还有《故事会》等,这些书通常会让我们翻的封面软软的,《故事会》上的故事看的差不多都能背下来。
在这个阶段,最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古代神话》这本书。到现在为止,也不知道这本书是怎么躺进我家书柜里的。这本书很全面的收藏了中国的神话故事,从开天辟地到精卫填海,以及神农尝百草。记得当时最喜欢的一篇是“蚕神姑娘”,当时还为蚕神姑娘的命运长吁短叹的,一个好好的姑娘最后竟然变成了蚕。说真的,这本书在我的少年时代起了非常大的作用,让我知道了那么多精彩的故事,丰富了我的精神生活,并一直延续到现在。
也是在少年时代,我接触了《聊斋志异》。住在我家后面的中医爷爷,不仅中医有一套,还喜欢读书。那一年夏天和他孙女一起在他家玩,看到了这本书,因为从小大人就给我们白骨精的故事,知道白骨精只是这里面的一篇,所以就跟中医爷爷借了来,正巧,书是翻译成了白话文的。所以,一夏天就把《聊斋志异》看完了,那时候不是很懂,只是为看故事而看书。长大后才知道《聊斋志异》不单是讲鬼故事和男欢女爱,作者是借鬼神抨击当时的腐败社会和科举制度,还有那些礼教束缚。
上初中后,各种小说啊,琼瑶、古龙的书多的数不过来。我记得上初一时老师提供了好多刊物让大家订阅。我看到了一本叫《散文》的刊物,由于那时候喜欢散文类的文章,所以就毫不犹豫的订阅了,等到刊物来后,一看傻眼了。里面刊登的文章太深奥了,根本不是我这个水平所能接受的了的,可也没办法了。书还是一期期的来,也只能成了我的收藏品。
慢慢的,随着年龄的增长,接触的书也多起来。父亲是一名中学老师,为了拿到更高的学历,报考了电大学习中文。这一下,可高兴了我,我们家书柜上的书摆的满满的。我最喜欢的是《中国古体文学作品选》与《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这两本书很全面的包含了从南北朝开始的诗词到近代文学作品。所以,只要一有时间我就如饥似渴地读这些作品。现在,这些书依旧收藏在我家的书柜上,只要回家有时间我还是会拿起来翻翻。只是墨香已泛起沉淀的味道,书页也已泛黄,可里面的字字句句依旧让人爱不释手。这就是书的魅力,书的永恒所在。
“腹有诗书气自华”,作为女性,读书能让你气质不凡,优雅得体;作为男性,读书能让你气场升华,谈吐不俗;作为小孩子,读书陶冶心性、启迪智慧。书,伴随着我的一生,其实也是伴随着我们每一个人。尤其这几年,全国掀起的阅读季,更是把阅读带回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全民阅读已经形成一种趋势,一种时尚。
作者简介
王翠娟,笔名艺霖,山东人,现居北京。北京市房山区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日照市作家协会会员,《华中文学》杂志副秘书长。作品发表于《鸭绿江》《百花山》《北京人》《燕都》《中国诗界》等,入选《当代百家诗人选》《红月亮精选》等文集。
书香西潞
西潞笔谈征文第四季预告
第四季主题
1.主题:开展“文明创城”主题征文。撰写文明创城中您所看到的故事、人物,或对创城工作发表认识等。
2.时间:即日起-4月15日。
投稿方式
发送作品至邮箱xilubitan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lesitanyou.com/lzzyyw/116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