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聊斋志异 >> 聊斋志异译文 >> 正文 >> 正文

聊斋向杲杲化虎这个怪异的故事,给我们

来源:聊斋志异 时间:2023/2/18

聊斋:“向杲杲化虎”这个怪异的故事,给我们哪些启示呢?

向杲家人一描述他怎么变成老虎、怎么把庄公子的脑袋咬下来。这下子,向果化虎报仇的事,到处传扬。庄公子的儿子心痛父亲死得惨,听说是向呆化虎把父亲吃了,非常痛恨,到官府告发。官府因为人变老虎的事太离奇太荒诞太没有根据,对庄家的诉状不加理睬。向杲如愿以偿地给哥哥报了仇,还逃脱了法律的惩罚。这,就是向呆化虎这个著名聊斋故事所写的内容。从这个离奇的故事,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呢?

第一、《向杲》这个怪异故事是深刻的刺贪刺虐佳作。用“虎”和人的关系做文章讽刺黑暗社会,是中国古代文学传统。《礼记·檀弓》记载过一家两代男人宁可给老虎吃掉,也不愿意搬到苛捐杂税多如牛毛的地方,孔夫子因此感叹:“苛政猛于虎”。苛重的政令和赋税比老虎还要凶猛可怕。柳宗元的名作《捕蛇者说》写类似的情况,一家几代人死于毒蛇之手,也不愿意离开,也是为了躲避太重的税。

蒲松龄在《聊斋志异》有个著名论点:“官虎吏狼”封建官场的官像猛虎,吏像恶狼,吃人不吐骨头,吃人吃得白骨如山。《向呆》则描写良民没有活路,要求得到公正,要想报仇,不得不变成老虎。化虎食仇人既能报仇雪恨,又能保护自己。蒲松龄在“异史氏曰”进一步阐述这个小说的意义:“然天下之指人发者多矣,使怨者常为人,恨不令暂作虎!”“天下那些令人发指的事实在太多了,可惜满腹怨恨者只能老老实实做人,恨不能让他们都暂时变一变老虎!

人化虎是偶然性的,却又是善良民众惩治凶顽的必然,是无辜良民向残民以逞的魑魅魍魉斗争的绝妙手段。法国汉学家克罗德·罗阿在《文学家蒲松龄》中说:“《聊斋志异》是最美的寓言。”作家写寓言的目的,说到底,就是一句道德的教训。向呆化虎表面是个怪异故事,实际上刺贪刺虐入骨三分。蒲松龄说“天下之指人发者多矣,恨不令暂作虎”,黑暗社会把人逼成了虎,就是相当深刻的道德教训。

第二、人化虎是中国古代小说的传统题材,蒲松龄把这个传统题材发展到了极致,写到至臻至美的地步。蒲松龄是学者型的作家,他的作品有很多取自生活积累,也有的取自前人作品。聊斋真正的短篇小说,也就是有曲折的故事情节、成功的人物的篇章,大概百篇,其他近三百篇属于散文、琐记之类。而这二百篇真正的短篇小说里,能从前人作品找到“本事”或者说“原型”的大约百篇,也就是说,将近二分之的聊斋小说不是蒲松龄独创,而是改写前人作品。

这是一个相当大的数目,也是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鲁迅先生曾经说《聊斋志异》“亦颇有从唐传奇转化而者”。意思是:《聊斋志异》里颇有一些篇章是从唐人传奇转化出来的。蒲松龄改写前人作品有两个绝招,一是将前人作品点铁成金,出新:二是对前人作品另辟蹊径,写出别样风情,求异。人化虎的小说,古已有之。六朝小说《述异记·部》、《齐谐记·薛道询》、《神仙传·栾巴》都是写人化虎故事。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lesitanyou.com/lzzyyw/1224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