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郭沫若
大家好!欢迎各位小伙伴跟随乾隆娣一起走近志怪小说大家蒲松龄,走近《聊斋志异》!
上一次,我们通过蒲松龄《考城隍》:考问父母官选贤任能、体恤民情、保一方平安否(作者乾隆娣,点击链接即可阅读),一起回顾了《考城隍》离奇的故事情节和它永不过时的主题。接下来,我们将继续以《考城隍》为例,探索蒲松龄独树一帜的志怪小说艺术特色和创作宗旨,领略《聊斋志异》超凡的文学成就。
《考城隍》:人鬼世界切换自如,合而为一
志怪小说,从它诞生之初,就搜录灵异鬼怪、神冥传说为其主要内容。著名的作品有张华的《博物志》、托名班固的《汉武故事》、干宝的《搜神记》等,因信其有而记述,猎奇心理显而易见,这与当时的玄学、鬼神宗教信仰等密不可分。当然,其中也不乏意义积极的民间故事。
到清初蒲松龄的《聊斋志异》,除了其中个别篇目记述奇闻怪谈,绝大多数作品都与蒲松龄的社会生活紧密相关,托幽冥,鞭现实,寄理想。
《考城隍》,故事带有典型的幽冥色彩,读之却没有猎奇感,你甚至觉不出鬼魂世界与人世间的隔阂,看不到阎罗厉鬼的狰狞可怖,找不到死亡的痛苦无奈。“路甚生疏”四个字就把宋公从病卧带入了阎罗殿,听到考中城隍方悟自己已死;“豁若梦寐,时卒已三日”,又把宋公拉回现实世界;及至为母亲“营葬既毕”,宋公“浣濯入室而殁”,再次死去,自自然然,毫无雕痕,仿佛视死如生。宋公对死生的态度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一场“考城隍”让他看到了一个主持公平正义,又推重仁孝之心,更善于发现人才、任人唯贤的考官——关帝——集忠义、仁孝、勇武于一身的人间圣灵!
蒲松龄从19岁考取童生身份后,到“康熙己未春日”(康熙十八年,即年)《聊斋志异》初稿完成,并做《聊斋自志》时,每三年一次的科举考试,他应该已经参加过五、六次了。从青春年少到不惑之年,蒲松龄依然是个“老童生”,心中的愤懑不平从宋公病卧而亡、到幽冥世界一考而中可知。宋公优秀的才华,仅仅一句“有心为善,虽善不赏;无心为恶,虽恶不罚”便已展现,而慧眼识才、又能公平公正录用人才的考官,正是蒲松龄内心的渴望,也是他对自己现实遭际的不满。对此,在《聊斋志异》多篇作品中都有表现,《司文郎》尤其堪比,文中以更加犀利的笔墨毫不留情地嘲讽了考官:“我虽盲于目,而不盲于鼻,帘中人并鼻盲矣。”(意为:我虽然眼睛瞎了,但鼻子不瞎;而考官不仅眼瞎,连鼻子也瞎了!)
郭沫若给《聊斋志异》最经典的一句赞誉:“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可谓再贴切不过了!
《考城隍》在人鬼世界切换自如,了无痕迹,不仅是蒲松龄对志怪小说手法的完美驾驭,更是他以幽冥世界直刺现实社会的高妙之处。
《考城隍》:蒲松龄一生的理想,一生的伤痛
不读《聊斋自志》就难以理解为什么《考城隍》能成为《聊斋志异》近篇小说之首。这不是随机排版,是蒲松龄刻意而为。《考城隍》反映了《聊斋志异》一个重要的思想内容,更是蒲松龄毕生的理想追求。虽然美好的爱情也是《聊斋志异》的重要主题之一,而且其中的很多篇目都成为二百多年来流传海内外的佳作名篇,深受读者喜爱,比如《婴宁》、《小翠》、《胭脂》、《阿宝》、《青凤》、《红玉》、《聂小倩》、《绿衣女》、《西湖主》、《封三娘》等,每一个人物形象都鲜明生动,或娇憨,或灵秀,或知恩图报,或忠贞爱情至死不渝。
但是,对蒲松龄来说,文人建功立业才是正道。通过科举考试的选拔,成为世之能臣、国之栋梁方为正理。然而,读《聊斋自志》,只觉得悲从中来!无论是屈原“感而为骚”,还是李贺“吟而成癖”,都是满满的或家国或个人的悲愤、悲哀。连自己“落落秋萤之火”、“逐逐野马之尘”都惹得“魑魅争光”、“魍魉见笑”,人生失意直至!读到“门庭之凄寂,则冷淡如僧;笔墨之耕耘,则萧条似钵”,更有气血之感!所以,当蒲松龄以“幽冥之录”、“孤愤之书”来比自己的《聊斋志异》时,也就理解了:《考城隍》反照了蒲松龄一生的理想,一生的伤痛!
《聊斋志异》,归类为志怪小说,非属历史,但是很多篇章末尾都有“异史氏曰”,这里的“异史氏”乃是蒲松龄的自称,含有“异闻野史”之意,是蒲松龄与《史记》中“太史公”之才的暗自比况。也可见柳泉先生的平生之志!他以“异史氏曰”对自己撰写的“异闻野史”进行评说,这也恰恰使得《聊斋志异》在众多志怪小说中独树一帜,是蒲松龄最为用心选择题材、贴合社会现实的反映。
注:文中图片为蒲松龄故居。
附乾隆娣往期文章,欢迎点击链接继续阅读。感兴趣的小伙伴,记得分享你精彩的点评哦:
投放“鸭兵”还是“牧鸡治蝗”,亟待真正御蝗有策的“柳秀才”
这个冬天,京城晒出了四场“初雪”美图,你注意到了吗?有何道理
共和国70年,共产生几位“人民艺术家”?所属领域、含金量一样吗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lesitanyou.com/lzzyyw/123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