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称:蒲松龄
又名:号柳泉居士字剑臣字留仙聊斋先生
性别:男
所属年代:清代
民族:汉族
生卒年:~
生平简介
蒲松龄(~)清文学家。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山东淄川(今淄博)人。早岁即有文名,深为施闰章、王士禛所重。屡应省试,皆落第,年七十一岁始成贡生。除中年一度作幕于宝应,居乡以塾师终老。家境贫困,接触底层人民生活。能诗文,善作俚曲。曾以数十年时间,写成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并不断修改增补。其书运用唐传奇小说文体,通过谈狐说鬼方式,对当时的社会、政治多所批判。所著又有《聊斋文集》、《聊斋诗集》、《聊斋俚曲》及关于农业、医药等通俗读物多种。
生活在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空前尖锐的明末清初。出身小地主小商人家庭,在科举场中很不得意,满腹实学,屡不中举,到了71岁,才考得了贡生。他牢骚满腹,便在聊斋写他的志异。
蒲松龄:摆摊设茶换故事清康熙初年,盛夏。山东省淄博市蒲家庄大路口的一棵老槐树下,一位三十多岁,身材瘦削,穿开襟粗布短衫的农家汉子,摆着一个茶摊。茶摊上放着一小缸粗茶和几只粗瓷大碗,简陋而朴实,但令人奇怪的是茶摊上还摆着笔墨纸砚“文房四宝”。人们不禁纳闷,茶摊怎么还摆这些不沾边的东西。诸位大可不必惊奇,因为这位摆茶摊的瘦汉不是别人,而是中国古典名著《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蒲松龄摆茶摊,是在以茶换“故事”,故有文房四宝。
蒲松龄,山东淄川人,蒲家号称“累代书香”。蒲松龄出生时正是明末清初的动乱时期,家道中落,家境维艰。蒲松龄一生刻苦好学,但屡试不第,不得不在家乡作塾师,以维持生计,并开始蕴酿《聊斋志异》的创作。他倾尽毕生精力,一直到暮年方才写成这一“弧愤之书”。
《聊斋志异》的故事来源广泛,有的出自他自己的亲身见闻和虚构,有的出自民间传说,设置茶摊是他收集四方趣闻轶事的一个办法。他将这个茶摊设在村口路边,树荫之下,供行人歇脚聊天,边饮茶边闲聊,说古道今,海阔天空,蒲松龄听者有心,常常从中捕捉到意想不到的精彩故事。蒲松龄还立了一个“规矩”,不管谁只要能说出一个故事,茶钱分文不收。所以不少行人茶客大讲奇闻怪事,乡里趣闻,有人也随口编上几句,蒲松龄侧耳聆听,一一笑纳,茶钱则一文不取。蒲松龄收集的故事和素材越来越多,这些又激发了他的想象与构思,终于写成了一部流传百世的小说。
蒲松龄久居乡间,善于研究,知识渊博,他不仅写小说,还把农业、医药和茶事的研究心得写成通俗读物。他还在自己的宅院旁开辟了一片药圃,种了不少中药,收集了不少民间药方,经过实践和研究形成了一种茶药兼备的菊桑茶,既能止渴,又能健身治病。他在《药崇书》中说,菊花有补肝滋肾,桑叶有疏散风热,润肝肺肾之效;枇杷叶性平、味苦,能清肺下气,和胃降逆;蜂蜜具有滋补养中,润肠通便,调和百药之效。四药合用,相得益彰,是一剂补肾,抗衰老的药方。
后来,蒲松龄就用自己配制的这种药茶方子泡茶,在家乡柳泉设了一个茅庐茶亭,为过往行人义务供茶,听他们讲千古往事和人间奇谈。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lesitanyou.com/lzzyyw/12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