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聊斋志异 >> 聊斋志异译文 >> 正文 >> 正文

聊斋志异考城隍600字的小故事,却

来源:聊斋志异 时间:2025/1/16

《聊斋志异》第一篇故事是“考城隍”,文中有一句话很有争议,那就是:有心为善,虽善不赏;无心为恶,虽恶不罚。

这句话很容易理解,意思是:如果带有目的做好事,即使做了好事,也不应该提倡和奖励;如果无意中做了坏事,即使做了坏事,也不应该受到惩罚。

首先,拿前半句“有心为善,虽善不赏”来说。有人认为,一个人做善事,有心也好,无心也好,都是做善事。既然是做善事,就应该得到奖励。

这就好像有一个人,为了出名,捐了一所希望小学,就算这个人的内心深处,不是因为同情失学儿童,不是为了教育事业发展,但在实际上却帮助了失学儿童。

所以,这种行为是应该鼓励的,不管他是出于高尚的情操,还是出于自私的心理,只要做了好事,就值得肯定。

这种观点,其实与《国富论》的一个观点类似。在《国富论》中,有这样一句话:经济参与者受利己心所驱动,而市场上这只看不见的手指引这种利己心去促进总体的经济福利。

这句话的意思是,市场上的商人或者公司,他们经营的目的,不是为了促进社会发展,只是为了获取利润。虽然,他们的这种心理并不高尚,而且还很自私,却促进了社会整体财富的增加,提高了整个社会的福祉。

那么,既然能提高社会福祉,何必去管市场中商人或公司的真实想法呢。因此,从这一角度来说,“有心为善,虽善不赏”,是过于迂腐的,也是在唱高调,不利于在社会上弘扬正能量。

至于后半句“无心为恶,虽恶不罚”,则问题更加突出。至少,在法律责任上,有“过失”这种概念。而过失,本身就是无心之错。虽然是无心之错,但一样需要追究法律责任。

而且,无心为恶这句话,本身就很不严谨。因为,我们所有的行为,都受社会和环境的影响,而我们犯下的所有过错,也都是社会和环境的产物。

比如,盗窃不是出于有心,而是由于社会造成的贫穷;谋杀也不是出于有心,而是由于环境带来的仇恨。

因此,所有的罪恶,都有其迫不得已的根源所在。而所有的过错,也都是无心之错。如果对于这所有的罪恶,都按照“无心为恶,虽恶不罚”去处理,那么,这个世界必然会变成地狱。

所以,综合以上所言,如果“有心为善,虽善不赏;无心为恶,虽恶不罚”成为了社会的奖惩标准,那么,只会造成天理难以昭彰、罪恶大行其道。

但是,以上这些观点,其实是在社会层面上看待这句话,而在《聊斋志异》中,这句话却应该是站在道德层面上去理解。

至于社会层面与道德层面有怎样的不同?我认为,那就是人生境界的不同。道德层面所能达到的人生境界,相对于社会层面来说,具有着遥不可及的高度。

这就好像在修仙小说中,一介凡人的武功再厉害,也打不过具有灵根的低级修仙者。

具体来说,社会层面所修炼的,是自己的行为,让行为符合社会的规则;而道德层面所修炼的,则是自己的心境,让心境符合天地之间的大道。

这也就像孔圣人所说过的: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其中,“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就是心境修得圆满的象征之一。

至于“有心为善,虽善不赏;无心为恶,虽恶不罚”这句话,所表现的也是一个人的心境。如果人人都能达到这样的心境,在行为上都符合这样的善恶标准,那么整个世界将无限接近于绝对的公正与公平。

所以,在《聊斋志异》中,当“考城隍”的主人公,在自己的答卷上写下这句话时,才能得到诸神的传赞,并因此考取了城隍一职。

而这句话也当之无愧是蕴含着善恶真谛的神仙金句。

文白对照聊斋志异正版全6册精选¥99¥打开百度APP立即扫码购买购买已下架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lesitanyou.com/lzzyyw/139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