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目标: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培养学生阅读习惯,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在阅读中快乐成长。
课程内容:有关阅读名言警句、名人故事,第五届“让我们快乐阅读”读书节系列读书活动。
课程实施:
一、故事开启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今天我要跟大家分享一个故事。这个故事主要讲的是在一座灰色大宅中活跃着一群老鼠。每当到了灯熄人寝之后,一群老鼠快乐的一天才真正地拉开了序幕。它们在各个房间里奔跑嬉戏;在食物储藏间里将自己的肚子撑得圆圆滚滚的,然后满足地捋捋自己的胡须;它们在图书管理赛跑,躲猫猫,滑滑梯,练攀登;最有趣的是它们在地球仪上作环游世界的旅行……
可是这么快乐的日子,却在有一天戛然而止了。一只名叫威力巴尔德的超级大老鼠在其帮凶的拥戴下自立为老鼠大首领,他对鼠群实施了种种独断专行的统治:它安排与分配大宅中固定的房间给老鼠们,不许它们越雷池一步,当然他把最好的房间——储藏室留给了自己;它让老鼠们排成长长的队伍练习跑步,不许任何老鼠掉队;它让大家高呼口号:“像蝙蝠一样敏捷!像蒂罗尔面包一样坚强!像猪皮一样柔韧!”它经常用“花斑猫来了”吓唬大家,叫大家生活在恐怖之中。一只叫莉莉的白鼠因为毛色与众不同而被列为异类。它被驱逐到了图书馆里,连面包屑也吃不着。但她却在无意间学会了认字,从而开始了大量的阅读,学会了思考,获得了智慧。与远离鼠群的孤独相比,阅读给了她第二次生命,所有痛苦,在她所阅读的书中、故事中都慢慢融化。她成了一个非常勇敢、敢于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人!她不但自己阅读,而且开始给鼠群讲故事。
最终,莉莉用自己的勇敢和智慧启发了鼠群,它们将威利巴尔德拉下了鼠群的神坛,他狼狈地躲藏在鼠群中。大家决定推选唯一会阅读、爱思考的莉莉成为鼠群首领时,莉莉拒绝了,她建议恢复召集人的制度,以恢复民主的方式远离专制与暴力。老鼠们又重新过上了自由自在的快乐生活。
同学们,刚才我讲的故事其实来源于最近我读的一本书——《德国,一群老鼠的童话》,老师推荐大家去读一读,去认识一下这只因为阅读而让自己更加谦卑,因为阅读而改变一个种群的命运的老鼠——莉莉!也让我们共同去体验一下阅读的神奇力量吧!
4月春光明媚,正是读书的大好时光。我们学校将四月命名为好学月,并在今天开启我们的第五届“让我们快乐阅读”读书节活动,希望同学们多读书、读好书,让阅读成为习惯,在阅读中快乐成长!
同学们,让我们即刻踏上阅读之旅吧!在书香氤氲中遇见一个更美好的自己!
谢谢大家!
(由四年级二班语文教师武玉丽老师执笔)
二、主题学习实践活动
1.有关读书的名言警句
1.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朱熹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3.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孔子
4.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5.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
——欧阳修
6.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颜真卿
7.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
——蒲松龄
8.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苏轼
9.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于谦
10.书犹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
2.第五届“让我们快乐阅读”读书节活动方案
为落实学校办学理念和育人目标,努力营造“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的良好氛围,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持之以恒地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让学生在阅读中快乐成长。按照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文件要求和学校工作安排,定于4月23日前后举办第五届“让我们快乐阅读”读书节,现将活动方案公布如下:
一、第二实验小学诗词大会暨国学小名士选拔活动;(负责人:李翠芝武玉丽王小动张树杰徐鸿飞)
二、“诵读经典传承美德”读书征文;(负责人:武玉丽苟俊秀徐鸿飞娄元静冯明霞)
三、故事妈妈(爸爸)进课堂活动;(负责人:各班语文老师)
四、“让好书苏醒让知识对流”图书跳蚤市场活动;(负责人:王小动房吉忠各班班主任及语数老师)
五、第二届阶梯阅读指导研讨活动;(负责人:李翠芝武玉丽孙树红)
六、书香家庭评选表彰暨儿童阅读讲座活动。(负责人:李翠芝许志梅王小动各班班主任)
3.有关阅读的名人故事
忆读书
冰心
一谈到读书,我的话就多了!
我自从会认字后不到几年,就开始读书。倒不是4岁时读母亲教给我的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国文教科书第一册的“天,地,日,月,山,水,土,木”以后的那几册,而是7岁时开始自己读的“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三国演义》。
那时我的舅父杨子敬先生每天晚饭后必给我们几个表兄妹讲一段《三国演义》,我听得津津有味,什么“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真是好听极了,但是他讲了半个钟头,就停下去干他的公事了。我只好带着对于故事下文的无限悬念,在母亲的催促下,含泪上床。
此后我决定咬了牙拿起一本《三国演义》来,自己一知半解地读了下去,居然越看越懂,虽然字音都读得不对,比如把“凯”念作“岂”,把“诸”念作“者”之类,因为就只学过那个字一半部分。
谈到《三国演义》我第一次读到关羽死了,哭了一场,便把书丢下了。第二次再读时,到诸葛亮死了,又哭了一场,又把书丢下了,最后忘了是什么时候才把全书读到分久必合的结局。
这时就同时还看了母亲针线笸箩里常放着的那几本《聊斋志异》,聊斋故事是短篇的,可以随时拿起放下,又是文言的,这对于我的作文课很有帮助。时为我的作文老师曾在我的作文本上,批着“柳州风骨,长吉清才”的句子,其实我那时还没有读过柳宗元和李贺的文章,只因那时的作文,都是用文言写的。
因为看《三国演义》引起了我对章回小说的兴趣,对于那部述说“官逼民反”的《水浒传》大加欣赏。那部书里着力描写的人物,如林冲——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回,看了使我气愤填胸!武松、鲁智深等人,都有其自己极其生动的风格,虽然因为作者要凑成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勉勉强强地满了一百零八人的数目,我觉得也比没有人物个性的《荡寇志》强多了。
《精忠说岳》并没有给我留下太大的印象,虽然岳飞是我从小就崇拜的最伟大的爱国英雄。在此顺便说一句,我酷爱古典诗词,但能够从头背到底的,只有岳武穆的《满江红》“怒发冲冠”那一首,还有就是李易安的《声声慢》,她那几个叠字:“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写得十分动人,尤其是以“寻寻觅觅”起头,描写尽了“若有所失”的无聊情绪。
到我11岁时,回到故乡的福州,在我祖父的书桌上看到了林琴南老先生送给他的《茶花女遗事》,使我对于林译外国小说,有了广泛的兴趣,那时只要我手里有几角钱,就请人去买林译小说来看,这又使我知道了许多外国的人情世故。
《红楼梦》是在我十二三岁时候看的,起初我对它的兴趣并不大,贾宝玉女声女气,林黛玉的哭哭啼啼都使我厌烦,还是到了中年以后,再拿起这部书看时,才尝到“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一个朝代和家庭的兴亡盛衰的滋味。
总而言之,统而言之,我这一辈子读到的中外的文艺作品,不能算太少。我永远感到读书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乐!从读书中我还得到了做人处世的“独立思考”的大道理,这都是从“修身”课本中所得不到的。
我自年到日本访问回来后即因伤腿,闭门不出,“行万里路”做不到了,“读万卷书”更是我唯一的消遣。我每天都会得到许多书刊,知道了许多事情,也认识了许多人物。同时,书看多了,我也会挑选,比较。比如说看了精彩的《西游记》就会丢下烦琐的《封神传》,看了人物栩栩如生的《水浒传》就不会看索然乏味的《荡寇志》,等等。对于现代的文艺作品,那些写得朦朦胧胧的,堆砌了许多华丽的词句的,无病而呻吟,自作多情的风花雪月的文字,我一看就从脑中抹去,但是那些满带着真情实感,十分质朴浅显的篇章,那怕只有几百上千字,也往往使我心动神移,不能自已!
书看多了,从中也得到一个体会,物怕比,人怕比,书也怕比,“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
因此,有某年的六一国际儿童节,有个儿童刊物要我给儿童写几句指导读书的话,我只写了九个字,就是:
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年9月8日清晨
国际扫盲日中国教师节前夕
我读书的诀窍
俞敏洪
无论家长还是孩子,都知道读书的好处和重要性,但是很多人困惑一个问题:现代人的生活那么忙碌,读书的时间比较少,如何更好地利用时间,高效地读书呢?
有不少人问我的一个问题是:你读书怎么能够读得这么快?我和大家解释一下我读书的方法:我把读书分为悟读、精读和泛读。
悟读
所谓悟读,就是认真领悟,一句一句认真理解和阅读,最后甚至通过反复阅读背诵出来。这样阅读的范围一定是顶级经典著作,是对人类文明和智慧带来重大价值的著作。这很像是古代的学习,要求学子把四书五经背得滚瓜烂熟一样。只不过对于那个时候的大部分人来说,背和悟是两张皮,很多人小时候还没有领悟能力的时候先死记硬背啃下来,等长大有了人生阅历,再像牛一样,把背过的东西慢慢反刍和领会。
今天我们已经不一定非要把四书五经都背出来,但像《论语》《中庸》《孟子》这样的内容依然值得深度理解,并把极好的内容背下来。这一类著作有很多,像《老子》《庄子》《孙子兵法》,以及一些宗教经典,都可以列入这类。读这样的书,一天只要读一段就行,要反复咀嚼反复朗读,直到有所领悟方可罢休。拿起这样的书,先必须凝神屏息,心态保持宁静,不能有杂念和烦恼留在心里。
精读
所谓精读,就是碰到你特别喜爱的书,在文笔上、知识上、思想上、高度上都有启示的图书,就可以多读几遍。比如我把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读了四到五遍,书中魔幻现实主义的描写、文笔的流畅、人物命运的描述,都让我有爱不释手的感觉。阿来的《尘埃落定》我也读了三遍,文笔铺陈上和《百年孤独》有类似的手法。岳南的《南渡北归》厚厚三本书百万字,我也阅读了两遍,对于一代知识分子的命运总是心有戚戚然,久久不能释怀,拿起了放下,放下了再拿起来。
一个人一生,总应该有十本左右的书是反复阅读的,通过深度阅读,提升自己的情感度和智慧度。在我前面一个月介绍的几十本书里,《通向常识之路》就是值得大家读第二遍的书。
泛读
所谓泛读,就是泛泛阅读。我认为世界上大部分的书,泛泛阅读就可以了,主要是为了增加自己知识的广度和思维的宽度。在出版和信息泛滥的时代,很多书中的内容是重复的,甚至是无效的。当我拿到一本新书,一般都会先随意从中抽取几页阅读,如果读出点感觉,就会从头往后顺序翻阅,凡是觉得罗嗦不值得花时间的地方,眼睛就扫过去,凡是需要认真阅读的段落,就放慢速度仔细阅读。有的时候读到好的地方,也会用笔做标志,这样读完了可以把重点再读一遍。这样的阅读,我的速度大概每分钟一页左右,一半页左右的书4个小时左右读完。这也是为什么我能够每天给大家介绍一本书的原因。但泛泛阅读也不是读过就算,书中如果有给你灵感和思考的地方,依然要重点标注出来,或者扫描存档,以备以后学习和引用。
每个人都有自己读书的方法和习惯,只要自己感到舒坦就好。每个人读书的偏好和喜欢的内容也不一样,所以读书是非常个人化的事情,不要跟着别人亦步亦趋,别人的观点最多作为参考。一个人推荐的书,另外一个人常常读得惨不忍睹。但不管读什么书,最好要有一个适当的环境。一杯清茶、一缕阳光,窗外竹影摇曳,窗内书香浮动,应该是人生最惬意的享受吧。(俞敏洪:新东方教育集团创始人,电影《中国合伙人》中成冬青的原型。)
人生从读整本书开始
李振村
那是文革末期的年。
一个安静的没有月色的夜晚,我家院子的大门忽然响起轻轻的叩击声。
谁这么晚还来敲门?我纳闷着,跑去开门,呀,夜色里站着我的语文老师徐宗文!
他无声地微笑着,随我走进堂屋。
昏暗的油灯下,他从怀里掏出一个纸包,小心翼翼地打开,里面包着三本书。
他说:“振村啊,不管社会怎样变化,多读些书总是好的。你们正值少年好时光,却没有书读,实在是令人痛惜啊!这几本书,是我从劳改农场出来后发还给我的,你悄悄读,不要让别人知道……读完了还给我,我再给你几本。”
徐老师,原本是颇有名气的京剧演员,不知因何被打成右派,后来下放到我们这个乡村小学教语文。他从没教过书,但京剧演员的经历,让他满腹诗文,很多诗词名篇都能倒背如流,而且说得一口标准的普通话,让我们这些见识浅陋的乡村少年佩服得五体投地!
在这样一个漆黑的夜晚,我尊敬的老师神秘家访,神秘地送来几本书,并且要求我“悄悄读”,这一切,在一个11岁乡村少年的心中,激起的是多么强烈的阅读期待啊!
徐老师走后,我急急忙忙打开其中一本,是鲁迅的《呐喊》。我心怦怦跳着,在油灯下,一字一句、磕磕绊绊地开始我人生第一本书的阅读———那个年代,在此之前,我接触的文字几乎全部是“毛主席万岁”“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之类的标语口号和政治说教,我压根就不知道,这个世界上还有这样的文字,这样的语言,这样的故事!当然,那时我读不懂,但这并不妨碍我被一种别样的新鲜的感觉,被一种另类的力量所冲击、所吸引。
三本薄薄的书很快就囫囵吞枣地读完了。
又是一个漆黑的夜晚,徐老师又送来了几本书……
徐老师数量不多的藏书,被我用大半年时光读完。
他大概没有料到,他的黑夜送书彻底唤醒了一个少年沉睡的阅读欲望,吊起了他的阅读口味,教科书里粗粝蛮横的文字再也不能满足他精神味蕾的需要。
我着魔似的搜寻所有能够搜寻到的文学作品来读。最容易搞到的当然是那个时代的长篇小说:《艳阳天》《红旗谱》《青春之歌》《苦菜花》《敌后武工队》《林海雪原》《铁道游击队》《创业史》……总数大约五六十部之多。这种整本书的贪婪阅读一直持续到初中,之后,我开始接触中国古典长篇:《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聊斋志异》《三侠五义》等,都是在初二之前读完的。那时,我还不到14岁。
在这些大部头长篇小说里快意畅游,犹如在语言的海里长期浸泡,你就是不想接受它们的熏染都难!尤其是对有着强烈吸纳能力的少年的心灵来说,这种长达数年的长篇阅读,不知不觉间,给了我丰富的语汇积累和远超我同学的敏锐语感,给了我一般农村少年所不具有的想象力,给了我对语言文字的热爱———这种热爱影响了我的精神发育,影响了我的人生选择,让我最终成了以文字谋生的职业人。
现在想来,整本书的阅读,给孩子带来的还不止以上所述。一本书呈现的就是一个复杂的世界,一个孩童通过阅读自由穿行其间,体验现实中不可能体验到的情感,发现现实中不可能发现的秘密……这种超前的人生体验是何等的快乐、何等的惊心动魄啊!
一个生命,有了这种体验,他的童年和少年生活才是饱满的,幸福的。、
(请语文老师利用阅读课将以上三个读书故事讲给学生听,推荐给学生)
三、展示性评价
1.举行“让我们快乐阅读”写字比赛,抄写有关“阅读”的名言警句;
2.组织开展第五届“让我们快乐阅读”系列读书活动;
3.评选校级国学小名士、读书之星、书香家庭、优秀征文。
垦利区第二实验小学
年4月5日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lesitanyou.com/lzzyyw/14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