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自网络)
宁采臣的家本来就靠近野外,宁便在房子外面营坟葬了小倩的骸骨,葬后祭祝:“怜卿孤魂,葬在我家旁边,歌哭相闻,不再受强暴之鬼的欺负,一瓶清酒祭给你,希望你不嫌弃!”祭祝结束后宁便回去,后面有人喊他:“等等我,一起走。”宁回头,原来是小倩,小倩欢喜地谢着说:“君是信义之人,妾十死不足以报,请让我跟您回去,拜见您的家人。”
宁采臣仔细看了一下小倩,只见她肤色白皙,细腻嫩滑,样貌娇艳,十足像人而不像鬼。便带着她一起回到家中,宁嘱咐小倩等着,他进去先告诉母亲,宁母愕然,当时宁的妻子正是久病,宁母便要宁采臣注意不要惊吓到病中的妻子,正说着,小倩翩然进来,拜伏地下,宁说:“这是小倩。”宁母惊慌得很,小倩对宁母说:“儿飘零一身,远父母兄弟,蒙公子救出,愿执箕帚,以报高义。”宁母见小倩绰约可爱,并不那么可怕,才敢说话,宁母说:“小娘子惠顾我儿,老身应当欢喜,但生平只有一个儿子,实在不敢让他娶鬼作妻妾。”小倩说:“儿从无二心,我本泉下人,既然母亲有此忧虑,我可以奉公子为兄长,每日侍奉在侧,如何?”宁母看小倩的确诚心诚意,便答应了。小倩还要再拜见嫂子,宁母怕吓到病中的儿媳,以疾病推辞了,小倩也听话没有再坚持。
小倩便去到厨房,代替母亲做事,在屋子里来来去去,一点也不生疏,到了晚上,宁母总归有点害怕,不打算留小倩在家中归寝,小倩看出宁母的意思,便离去,路过宁采臣的房间,想进去,又退出来,似乎怕什么东西。宁生在屋里喊她入内,小倩说:“室内有剑气,不敢进。从金华回来的路上,也是因为此剑气,我不敢现身。”宁想起来,是燕生送的剑囊,便取出来放在其他的屋里了。小倩这才敢进去,在蜡烛旁坐下,也不说一句话。过了许久,问宁生:“兄长夜读不?妾少年时读过《楞严经》,现在只能记得一点点,希望兄长借我一读,也帮我指正指正。"
宁答应了,小倩又坐着看书看了许久,二更都过了,也不说回去。宁催她,小倩愀然地说:“我是异地孤鬼,独自呆在荒墓中,有点害怕。”宁说:“可是屋里也没有多余的床铺,再说我们如今是兄妹,也要避嫌才是。”小倩没办法只好起身,凄惨惨独自出门去了。宁生虽然也可怜她,但是母亲的意思也不好违拗。自此,小倩每天早上来屋中见过宁母,像丫环一样,在家中做事,事事顺着宁母的心意,黄昏告退,在书斋中就烛诵经,看宁生将要就寝时才独自惨然回去。
本来,因为宁妻生病,家中的事由母亲一人操持,很是辛苦,自从小倩过来,母亲轻松许多,天长日久,宁母与小倩熟稔后,渐渐忘了她是鬼,竟待她像自己女儿一般喜爱。看小倩不愿回到孤坟里,宁母便留下她与自己同住。小倩一开始从来不用吃饭喝水,半年后也开始像人一样可以少少地吃些食物,小倩为人聪敏诚恳,宁母与儿子都很喜欢她,再也不把她当鬼来看,也不和别人说鬼事,邻人亲戚也都不知道小倩是鬼。后来,宁妻病亡,宁母也有意让宁采臣娶小倩,但又怕对儿子不利,小倩察觉到母亲的心思,便乘空跟宁母说:“儿居此已一年多,母亲当知儿的心意,儿不愿害人,所以跟从公子来此地,儿无他意,只因公子为人光明磊落,为天人所钦佩。”宁母知道她没有恶意,只是怕不能延续香火,小倩说:“子女乃是天所赐,郎君注定福厚,会有三个光宗耀祖的儿子,不会因为鬼妻而改变的。”母亲相信小倩,说与宁采臣,宁采臣也欢喜,既而摆酒席筵请亲戚朋友,请大家来参加婚礼,新娘子打扮好了出来,一屋子人看到,没有人怀疑是鬼,反而疑小倩是仙人。于是亲戚朋友都过来结识小倩,小倩善画兰花梅花,经常画这些答谢亲朋,得到礼物的人都以此为荣。
一天,小倩在窗前低着头,神思忧虑,问宁采臣:“革囊在什么地方?”宁说:“因为你害怕,所以拿到别的地方了。”小倩说:“妾受生气已经很长时间,现在不怕它了,把它拿出来挂在床头吧。”宁问是不是有什么事,小倩说:“这三天,我心神不宁,知道是金华妖怪,恨我逃走,这几天可能就会找到我们。”宁采臣便把革囊拿过来,小倩反复审视,说:“这是剑仙用来装人头的,现在破成这样,不知道杀了多少人!妾今天看到,仍然胆战心惊。”于是将革囊挂在了床头。
第二天,又改挂在门头,到晚上对着烛光坐下,跟宁生说千万别睡。一会儿忽然有一物像飞鸟一样飞下来,小倩惊起,藏在夹幕后,宁生仔细看着,那物像是夜叉,眼睛像电,舌头血红,眼看着就到了门口时,停住了,来回走了一圈,看到了革囊,那物以爪摘取,似乎要将革囊撕裂,突然革囊格格地响,变得有两个竹筐那么大,恍惚有鬼物,从里面出来半个身子,将夜叉揪进去,然后声音停了,革囊又缩回之前那样大小。宁惊骇,小倩也从夹幕中出来,大喜地说:“没事了。”两人再一起看那个革囊,里面都化成清水。
后来再过几年,宁采臣果然中了进士,小倩生了一个男孩,宁纳了一妾,小倩和妾又各生一男。宁生的三个儿子都做了官而且都挺有声望的。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