傲然挺立的孤菊——黄英
JYQ
蒲松龄在思想上超越了他所处在的思想封建的乱世。他以他的文风警示世人何是妖,警示着世人女性也具有自强自立的独立人格,警示着世人赶紧从浑噩的世界观中清醒。
何是妖?所谓的“花妖狐媚”吗?不,那些表面上的女妖,却有着一种散着独立人格,善良聪慧的精神。反之,是众多常人无法得到的。真正的妖是那些放荡,贪污,表面上堂堂正正却阴暗里暗藏玄机的小人?这般人在当时社会上数不胜数,促使朝廷混沌混乱。蒲松龄营造的各式诡异情节,呈现的不同流俗的美学理想实则是让人们明白何是妖!为女性本该拥有的平等申冤,向封建时低俗的理念反抗!
其中在我眼中,黄英在众多女性角色中脱颖而出。
她是菊花幻成的女子,一位娉娉菊仙,十分善于经商,在偶然的机遇下,认识了马子才,他们志趣相投。而在马子才丧妻之后迎娶黄英。黄英以“种无不佳,培溉在人”的育菊绝技富家一方。在封建社会,女性没有独立的经济地位,但黄英却特立独行,靠自己的智慧发家致富。马子才开始一点也不理解黄英,认为卖菊是亵渎东篱,也不乐意仰仗妻财生活。但是黄英却拥有她独特的言行:“妾非贪鄙,但不少丰盈,遂令千载下人,谓渊明贫贱骨,百世不能发迹,故聊为我家彭泽解嘲耳。”这番话说的堂堂正正似君子,荡气回肠。最后,黄英凭借着自己的商业才能和自强自立的性格,最终赢得了马子才的认同和尊重。
黄英不矫揉造作,反而是一种自强不息的姿态,正是她的形象真正的光辉,她如同一枝破晓独立,傲然迎面的孤菊,以女强人的姿态看破世事红尘。这不正是蒲松龄思想中真正该有的女性英姿吗?
过得特立独行,堂堂正正便是封建女性所缺少的。此刻蒲松龄的文笔下,以这种孤然的态度面对封建!
我在《聊斋志异》中享受这不同流俗的小说,抬头望向窗外,黄英傲然洒脱的身姿依然挺立着,在现实与封建中不停穿梭……
从《四十千》谈教育
ZYF
聊斋志异中都是一些带有鬼神色彩的故事,其中有个故事是我印象特别深刻。
一个新城有一个姓王的大司马,很是富有。一天,他忽然梦见一个人对他说:“你欠我四十千钱,现在应该还给我了。”他惊讶问其故,那人却头也不回的走了。大司马忽然惊醒,这时屋里传出婴儿的啼哭声,他妻子生了一个男孩。他知道这个孩子是来要账的,于是他就拿出四十千钱放进了一间房,此后孩子的一切衣食住行等等开销等都从这四十千里支出。过了三四年,四十千快没了。这天王大司叫孩子到他跟前和他说:“四十千快用完了,你也该走了。”孩子听后脸色一变,头向后仰,断气了,于是王大司就用剩下的钱买了治丧之物。
现在很多家长抱怨,说自家的孩子不让他们省心,像是前生自己欠的债要去还回去似的。有些家长把孩子比作债务,我不同意。每个孩子都是父母爱情的结晶,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现在的父母总是把自己的孩子与其他的孩子比较,只因他们的虚荣心。或许父母是想激励孩子,但这样的做法只会使孩子失去自信,久而久之会变得敏感甚至反感。有些父母因为自身的原因,在孩子刚出生时就将他们遗弃,这是极度不负责任的一种表现。
“生好孩子是来报恩的,生坏孩子是来讨债的,生死由命。”这是这篇文章的结尾,引人深思……
谈婴宁
ZY
初看?婴宁?,觉得婴宁是个有点傻气,整天只知道笑的女子。她空有一副好皮相,却从来不将任何事放在心中,看见王子服,她笑,见花,她笑,见了西邻,她还是笑,似乎任何事都可以博她一笑。再看婴宁,却发现她性格单纯活泼,遇事乐观,对自己人狐所生的身世,她以笑面对,对于婆婆的不开心,她以笑感染,对婢女的犯错,她以笑开导。
婴宁的笑有化解人怨气怒气的功效,我为她无邪无束缚的笑打动。古往今来,哪一个美人不是笑不露齿,温柔,善解人意的?这似乎已经成了美人的标配,而我们却也习惯了这一状况,婴宁这样一个笑靥如花,超脱世俗的女子,其实是历史上没有的。
蒲松龄,为什么要创造一个这样的女子?
反观当时社会,妇女的社会地位,在社会上一降再降,而婴宁则是一个女子的例外,她丝毫不在意世俗,自小不与外世打交道的她保持了女子原来的率真性情,一个妇女要怎样做她不在意,她只在意怎样做一个真正的人。
在往大里想,社会总被世俗所困,所有的事情都被贴上标签,要怎样做是命定的。但婴宁是一个打破者,她不死抱教条,遇事总以笑面对。这个为当时社会所震惊的女子,是如此纯真。而这种纯真,是社会所没有的。
但婴宁嫁作人妇,终究被凄惨的世俗所束缚,收起笑容。但骨子里的乐观还是在的,且她坦诚直爽,敢于将自己身世告知王子服,共同面对。她遵行孝道,与王子服每年向爹娘祭悼。
她乐观的精神传到了孩子的身上,也被后世所赞颂。请你记住,遇事不要被教条束缚,打破常规,像婴宁一样笑对人生。
读《陆判》有感
HJZ
《陆判》的故事大概分成两个部分,前半部分写的是蒲松龄对当时医学的幻想,认为可以器官移植;而后半部分则是对美好人生的幻想。在我想来,故事的中心在前半部分,精彩也在前半部分。
在古代时,男人要有才,女人要有貌(即郎才女貌)是当时人们评判人的最高标准。当时才与貌大都是受之父母,非后天所得,于是便免不了有的人对此朝思暮想。而蒲松龄则通过《陆判》写出了人们当时内心的渴望,但却用了另一种令人大跌眼镜的方法——器官移植。虽然这样的方法完全不符合当时的科学,例如认为人是否聪明取决于心,愚笨是因为“毛窍塞”的缘故,换心令人更加聪明;比如想变漂亮,不是整容,而是干脆换个头。
看上去十分离谱,但在蒲松龄的文章中,不止能成功,而且换心后使人“文思大进,过目不忘”换头,使之“长眉掩鬓,笑靥承颧”成了“画中人”,展现了蒲松龄丰富的想象力。
在文章的最后,这件事走露了风声,有许多人求着换器官。我不禁有些害怕,倘若一个恶人换了个伪善的面孔,换了个聪慧的心灵,这还怎么得了?
当我又想想,若不是“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固而行欲方”的朱尔旦的话,这种人的心灵根本驾驭不了这身体。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若本性未改,不论是怎样的面孔与智力,也终究会暴露。
想必陆判也是看中了朱尔旦为人正直善良、胆大心细的性格,才给他换的心吧。
《尸变》读后感
GYX
《尸变》是《聊斋志异》的一篇短篇小说,符合《聊斋志异》,是灵异小说一类。故事中,已死的女子变僵尸杀死三位游客,另一位游客福大命大,侥幸脱险却也吓得半死。
故事惊心动魄,从那位游客发现女尸醒了到女尸被抬回小屋,中间的故事情节非常的扣人心弦,不仅如此我认为这里是有很多道理的。
第一,人类起死回生的渴望。在《聊斋志异》中很多故事都涉及到了尸体起死回生的情况。我认为可能是已死的人类,死的太冤或者在人世间还有一些未了的心愿,所以他们强烈的意志才让他们有了短暂的行动能力,但这些能力普遍是用来害人的。在《尸变》中,女尸能够行动后也是立即吸取了三位游客的灵气,要不是另一位游客没有睡意,那么恐怕整个屋子的人都在一夜间无声无息的死去。这真的非常的可怕。
第二,回归自然的本性。最后到女尸的手紧紧地抓着树不放,到最后还是好多人费了好大劲才拔出来的。虽然不知道女尸为什么会这样做,也不知道为什么在那位游客晕倒过后,女尸却抱着树不动了。可女尸为什么趁这个时候要把那位游客置于死地呢?为什么女尸要紧紧抓住那颗树呢?等等都是一些未知的谜团。
第三,最后幸存的那位游客,不先担心自己的安危而是急于考虑:其他三人已死,我回去该怎么办。这里我认为当时正好因为有权势的人在,大概这位游客已经没有什么钱了,所以他才会说出这样的话语,骗取一些钱财。但是,也不排除他真为同伴着想的心情。但是这里那位游客说:“如何让同乡相信他。”为什么要让同乡相信他?自己与那其他三位游客难道不是自愿出来游历的吗?还是有人强迫的呢?
第四,人类怕死的本性。其实不难看出那位游客在被女尸追逐的过程中,十分的害怕。先是在穿衣服时哆哆嗦嗦,女尸靠近他时,不跑只是蒙着头,再试图踢醒其他人。因为他太害怕了不敢自己一人离开。然后在逃命的过程中,想要敲一户人家大门,但是怕女尸追上来,便放弃了这个机会。一直往前走,到了寺庙前求救,但是没人搭理他。最后在女尸要扑向他时,他被吓晕了。也可以从那位道士身上看的出来,在他看到这个混乱场合时,不是选择把游客拉入自己家门,而是选择见死不救。因为他担心自己这样做的话也会惹祸上身。
《罗刹海市》读后感
SBY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大都是一些与妖魔鬼怪、阴间阳间有关的奇妙作品,往往需要细品悟理。
“罗刹海市”是其中一篇较为著名的文章。一个商人的儿子马骥,意外来到了罗刹国。在这个以丑为美的国度里,一开始他被视作“妖怪”,但后来又因为拥有一副好唱腔而重新得到众人的赏识。他为人善良,决定冒险探索神秘的龙宫。在龙宫,受龙王之邀,写了一篇关于海市的文章而名扬四海。在荣誉和金钱面前,马骥不贪图享受,毅然选择了放弃,返回自己的家乡探望并照顾年迈的父母。
蒲松龄借人借事抒发自己内心的想法,“飞黄腾达,富贵荣耀,该当从虚幻世界中寻求才是!”文中最后这句话深深地触动了我。蒲松龄之所以虚构马骥在罗刹国与海市中能享受荣华富贵的场景,是为了满足他自己在真实世界中无法实现的愿望,满足他自己的金钱欲望。故事的背后其实是为了讽刺那些贪图富贵的人,希望自己的才识能被人发掘。故事中龙女对马骥发誓只爱他一个人,并为他生儿育女,这种永恒的爱情可能也是蒲松龄的美好追求。
试问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的现实社会,还有多少人能像马骥一样,满足了自己的欲望后,还能记得返乡探望父母的?恐怕不多了。人的欲望是极其强的,它会使你不顾一切。蒲松龄愤世嫉俗,作为一个能辨识好坏的良臣,讽刺了当时社会中存在的丑恶现象,只可惜只能从他文章中的字里行间中品味出来了。
《聊斋志异》中的很多文章看似无所不有,但它蕴含的许多道理还是非常值得我们思考并反思的。
论谋略
——由《聊斋志异?大鼠》所想到的
NKR
《聊斋志异?大鼠》主要讲的是皇宫中有一种和猫一样大的老鼠,向民间求来好多猫来抓大老鼠,最后都被大老鼠吃掉了。正好,从别的国家进贡来一只狮子猫,把狮猫饱到老鼠面前,它一见狮猫,便凶猛地扑过来,狮猫立即躲开,老鼠又扑过去,狮猫又躲开,这样地重复了上百次。就在人们都以为狮猫是害怕大老鼠,认为它与之前的那些猫一样无用的时候,狮猫趁其不备,抓起老鼠头上的毛,一口咬在老鼠的脖子上,老鼠无力地呻吟着,挣扎着,不一会儿,大老鼠的头便被狮猫咬碎了。
原来,狮猫一开始的躲避,并不是害怕,而是要消减老鼠的锐气。待大老鼠精疲力尽,狮猫再一跃而上,攻其最弱的地方。狮猫用的是智谋,而不是像之前的猫一样跟本来就比自己强大的敌人硬碰硬,那便是不理智的。只用蛮力解决问题的人,是愚蠢的。
就像秦末时期的项羽,为了呈其一时的匹夫之勇,把阿房宫给烧了,他想从根本上摧毁秦国的统治,为了个人的复仇,却把中国宝贵的文化遗产给烧掉了。而这种勇气也只是给别人看的,实际上是没有智慧的体现。如果当初在鸿门宴上听从军师范增的话把刘邦给杀了,便能奠定自己的千秋大业,可他却把刘邦给放了,给自己留下了后患。后来战败,很多部下劝他回江东老家以图东山再起,他自己却觉得无颜见江东父老而自杀了。
如果他当时能忍一时失败之辱,说不定真的再现辉煌,最后鹿死谁手还不一定呢。
古往今来,又何止项羽一人如是?这样的例子太多太多了,为了逞一时的意气,而不考虑未来,给自己留条后路,真是太愚蠢了。
战场如此,商场也如此。商业上,也要讲究谋略。市场竞争是异常激烈的,千万不要选择和对手硬碰硬,比你强的对手,你死拼是拼不过的,硬的不行,就改变策略。凭借好的口才和机智的谋略,或许对方会选择和你合作,这样不是把利益最大化了吗?不仅自己没有了麻烦,还有了更好的机会,借助别人的力量,让自己变得更加强大。
《孙必振》读后感
YYY
这是《聊斋志异》中的一个故事,这个故事讲的是孙必振在过江的时候,天空中突然出现了一个天神,手中拿了写有“孙必振”的令牌。船上其他人怕被他连累,将其赶到了小船上,结果他刚刚到小船上,身后的大船就翻了。
我认为这个故事主要想表达当时的人为了保全自己,不管他人的生死或感受,就去逼迫和陷害他人。这篇文章,我认为是对当时“为了保全自己,去陷害他人”的人的批判,也是对当时正义的保护,这也说明了当时道德的缺失。人们已经无法有对正义的判断,所以在这个故事之中,只能将希望寄托在了神上,并用神来维护正义惩罚不正义之人。
而且,当时人们也对鬼神很迷信,我在网上查了下,发现孙必振是一个好官,做了不少好事,以他为主人公,更加突出了当时人们对鬼神相信至极,宁可去相信一个神,也不愿去相信自己身边的一个好人;为了保全自己不要被连累,就违心地去陷害一个对人民做了许多好事的好官。
这也值得引起我们的反思,对一切人都要善良,不然会引起他人的不满,甚至受到惩罚。
《武孝廉》读后感
CYC
故事讲述了从前有个姓石的举人,在赶往京城谋官的时候身受重病,仆人带着他的钱逃走了。但有一位妇人用一颗药丸救了石举人,并不嫌弃他落魄嫁给他,给了他许多钱财。而在他得势之后,竟然忘记了这个妇人,另娶了一个姓王的女子为妻。后来,那位妇人知道了。就找到了他,并把他大骂一顿。而他还是很讨厌妇人。一年后,石举人发现她原来是一位狐狸精,想要杀死她。妇人恼羞成怒,就把他的药丸收了回来,没过多久他就死了。
这篇文章蒲松龄费了很多笔墨来描写石举人的刻薄无情。还把他得势后的样子与原来的落魄做了对比。凸显出石举人得势后心肠的冷酷、狠毒。而石举人在发现那位女子是狐狸精是,更是想要杀了他,这个人多么的忘恩负义啊!
进一步联系当时的社会来看,当时社会是男子的权力远远大于女子。而妇人的这种精神,正是当时女性中少有的。我觉得这是一种女性反抗精神。在那时女子不甘心受男子的压迫,站起来反抗。这也正是蒲松龄超前的眼光的一种体现。
纵观整个文章,表达女性反抗精神的文章也有,《云翠仙》也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蒲松龄就是这样一个人,他能想到那时人们想不到的东西,能写出那时人们写不出的东西,他那超越时代的思想更是那时最璀璨的一颗明珠!
总而言之,这篇文章借着石举人的冷酷无情写出了女性崇高的反抗精神,这一点我感触良多。
小小说书人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lesitanyou.com/lzzyyw/23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