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聊斋志异 >> 聊斋志异译文 >> 正文 >> 正文

聊斋志异中的痴心女子负心汉的故事

来源:聊斋志异 时间:2018/7/3

  这篇小说,同是纨绔子弟贪恋并玩弄贫家女子,随后厌倦而弃之,造成悲剧的故事。富家子南三复野游途中,被农家女子窦氏美色吸引,于是诱奸并使其怀上身孕。直到窦氏生下孩子,南三复再没出现。窦氏抱着孩子,千辛万苦找到南三复家,却得知他已与另一富家女结婚。窦氏苦苦求见不得。最后,当她终于找到这位负心郎,哀求他照顾自己和孩子时,却被冷然拒之门外!窦氏又冻又饿,伤心之极,凄惨死去。她的冤魂不散,化作厉鬼,一次次让南三复深陷命案中,官司缠身。南三复以重金向官府行贿,一次次侥幸逃脱。但他始终没有获取太平,依然不断犯案。官府终于失去了耐心,判处南三复极刑,免去了一大麻烦。

  作为小说艺术,《窦氏》并非聊斋中的最佳作品,反而是《霍小玉传》写得更为生动曲折,人物也栩栩如生。但在对现实的批判方面,后者更为深刻。同是两个负心人,李益对霍小玉,还是有爱意的,而他的负心多出于家庭礼教重压下的无奈;南三复对窦氏,却纯然是泄欲,仗权势玩弄女性,过后弃之如敝履,无爱情可言。窦氏冤魂苦告南三复,官府却收受贿赂,包庇这位花花公子,则揭露了黑暗现实,也是蒲松龄写这个作品的意图,和小说的价值所在。然小说所费笔墨较多的,是窦氏之魂曲折报仇的过程,窦氏的命运,比起霍小玉来更加悲惨,她的性格没有霍小玉刚烈,显得柔软羸弱,虽然两位女主人公都是弱者,是社会的受害者。窦氏的报复,显然是作家在替这位冤屈女子伸张正义,终以更惨似李十郎的南三复下场,替受冤苦妇女出了恶气,并以此警告现实中的南三复们,创作态度是十分鲜明的。《霍小玉传》的作者,可能本不是刻意揭露社会问题,只是从文人情感出发,为现实中类似的爱情悲剧叹息数声而已;蒲松龄则不然,他是爱憎分明而具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作家,他是以愤世嫉俗之心,写下诸如《窦氏》这样“无韵之《离骚》”的!

最近,武汉电视台19频道播出的电视系列剧《聊斋》再次给江城武汉的广大电视观众带来了强烈的艺术感受,受到观众和评论界的一致好评。

这部由福建电视台等单位录制的系列电视剧之所以充满了艺术魅力,不仅仅是因为原著作者、短篇小说大师蒲松龄笔力如神,也是电视剧创作在改编、导演、表演等方面不懈追求的结果。其中作为电视剧《聊斋》第一集推出的《窦女情仇》的改编艺术就很耐人寻味。

《窦女情仇》是根据我国清代著名作家蒲松龄的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中《窦氏》这一篇改编而成的。原著情节很简单:恶霸地主南山复骗取了农家女窦氏的爱情与贞操,与窦氏生下一子,然而又始乱终弃。窦氏母子蒙弃含恨而死。窦氏死后鬼魂不散,最后报仇,治死了恶棍。这便是短篇小说《窦氏》的大致情节。蒲松龄通过这篇作品鞭挞了地主恶霸的狡诈与残忍,表现了被侮辱与被损害者的反抗精神。小说故事情节感人、构思精妙。然而由于篇幅短小,不可能在更深广的社会背景中揭示人物的矛盾冲突及其蕴含的思想意义,人物形象也刻画得不够鲜明。电视剧的编剧正是从原著的这些薄弱点出发,将这篇不到一千五百字的短篇小说改编成了上下两集、内容丰富的电视剧的。

《窦女情仇》改编者的最大成功就在于进一步增强了原作的思想意义和社会批判力量。这一目的主要是从两个方面达到的。一是把窦女的形象塑造得更完美,以增强作品的悲剧力量。如在小说中,窦氏只是一个面貌“端妙无比”的农家女,而在电视剧中,改编者不仅赋予她迷人的外貌,也赋予她纯真、善良、聪颖、脱俗的内心世界。在小说中,窦氏在南山复“捉臂狎之”又信誓旦旦一番之后,便以身相许,有失轻薄。而在电视剧中,窦氏对南山复的爱情的发展经过了一段必要的伏笔铺垫和对南山复前期的形象的处理,就显得合乎情理了。二是在美的对立面,改编者着重写出了以金家为代表的封建邪恶势力。通过对金家的淫威和封建官僚对南山复诱惑的交待与描写,不仅使南山复的变心更为可信,而且也把窦女的悲剧由原来主要归罪于南山复的负心变为对吃人的封建社会、让人迷失的封建官场的揭露,使剧本的思想性和社会批判力量更加深刻有力。剧本还通过窦女鬼魂复仇等一系列情节,描写了封建社会豪坤与官府的勾结,被压迫者有冕难伸的现实,揭露了封建官场的黑暗和封建法制的虚伪。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窦女情仇》的改编艺术,对电视剧如何改编古典文学名著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

名作欣赏:蒲松龄和《窦氏》

一、小说文体知识介绍:

什么是小说?文学的一大样式。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环境描写,塑造多种多样的人物形象,,广泛地多方面地反映社会生活。运用的手法是,描写、叙述等多种表现手法,如叙述事件的前因后果,描绘社会景物、社会环境、生活场景及人物外貌、心理、言谈、举动和各种纠葛、关系等,来细腻地刻画人物性格,充分展示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在古代,有神话传说、街谈巷语、志怪志人之作,及传奇讲史等都是小说的发轫。后有话本小说、章回小说等。小说在近现代极为发达。按其篇幅长短及内容广狭,分为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等。按内容可分为:历史小说、公案小说、谴责小说、侦探小说、科学幻想小说等。现有人情小说、世情小说、话本小说、笔记小说等划分。

历史小说:小说的一种,有长篇和短篇。它通过描写历史人物和事件再现一定历史时期的生活面貌和历史发展的趋势,使读者在一定程度上了解历史并得到某种启示。历史小说可以容许适当的虚构;但所描写的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应有历史依据。《三国演义》、《水浒传》等。

公案小说:中国旧小说的一种。从话本故事演变而来。大多写封建社会中官府侦察破案的故事。包公断案等。武狭小说等。

谴责小说:中国旧小说的一种。清末戊戌变法维新运动失败后大量出现,主要暴露社会黑暗、指责政治腐败。名称见鲁迅《中国小说史略》这类作品对暴露当时黑暗社会的某些方面具有一定积极意义,但大都反映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政治要求,或存在着对封建最高统治者的幻想,并表现出相当浓厚的封建意识。代表作家、作品有李伯元的《官场现形记吴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等。

科学幻想小说:依据科学上某些新发现、新成就以及在这些基础上所可能达到的预见,用幻想的方式描述人类利用这些发现完成某些奇迹的小说。优秀的科学幻想小说,把科学和艺术很好地结合起来,能培养青少年对科学和文学的兴趣和爱好,促进他们智力的发展。

人情派小说

就是明清时代以家庭生活、爱情婚姻为题材,反映现实社会的中长篇小说。这一流派始于明末《金瓶梅》,迄于清末《青楼梦》,现存作品约有一百种。

二、蒲松龄与《聊斋志异》

1.蒲松龄的生平

蒲松龄(~),字留仙,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淄川(今山东淄博市)人。他出身于一个没落的地主家庭,从小就热衷于科举功名,但自19岁中秀才后,屡试不第,直到72岁才援例被补为贡生。他长期居乡教书,过着清寒的生活,对统治者的罪恶、人民的疾苦有较切实的感受;长期的科举生涯,使他认识并体会到科举的弊端和仕途的黑暗。这些深刻的社会感受,都融铸在凝聚他一生心血的《聊斋志异》中。

2.蒲松龄的创作

蒲松龄是一个有多方面艺术才能的作家,著作丰富,除小说、俗曲、词赋外,有《聊斋文集》、《聊斋诗集》,成就最高的是《聊斋志异》。

3.《聊斋志异》的成书

“聊斋志异”是作者书斋的名字,这部小说集里大部分作品是狐鬼神怪的故事,所以叫做“志异”。作者从青年时期便热衷记述奇闻异事,集腋成裘,写作狐鬼故事,在康熙十八年(年)春,将后半生积三十余年心血陆续写成的篇章结集成册,定名为《聊斋志异》。

4.《聊斋志异》的版本

手抄本;青柯亭本;三会本:60年代初由张友鹤整理,是迄今为止最佳版本。

5.《聊斋志异》的余响

《聊斋志异》青柯亭本一出,即风行天下,引起不少作者竟相追随仿作,使文言小说出现再度蔚兴的局面。较知名的有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袁枚的《新齐谐》、沈起凤的《谐铎》等。

6.《聊斋志异》的思想内容:

作者的一生可谓穷愁潦倒,而他笔下的狐鬼故事大部分是由他个人的生活感受生发出来,凝聚着他大半生的苦乐,表现着他对社会人生的思考和憧憬,具有抒情言志的特点。

(1)揭露科举制度的弊端及其对封建社会知识分子的毒害,抨击八股取士制度的腐朽性和虚伪性。这类作品以《叶生》、《司文郎》、《贾风雉》为代表。《叶生》中叶生“困于名场”正是作者自己怀才不遇的境况,《司文郎》、《贾凤雉》辛辣嘲讽考官的昏聩荒谬,揭露科举制度埋没人才的混沌现实。

(2)描写青年男女的爱情婚姻生活,塑造了众多不受人间伦理道德约束,同书生自主相亲相爱的女性,反映封建婚姻制度的不合理,批判摧残青年、扼杀人性的封建礼教,表现作者关于爱情婚姻的美好愿望。《婴宁》塑造了不受封建礼教约束的纯洁无邪的少女婴宁的形象。

(3)暴露封建政治的黑暗腐败,谴责封建统治者和邪恶势力压迫人民的罪行,同情被压迫者的不幸遭遇并歌颂他们的反抗斗争、这类作品以《促织》、《席方平》为代表。《促织》抨击官贪吏虐的黑暗现实,揭露皇帝和各级官僚从肉体到精神对人民的野蛮残害;《席方平》控诉封建官府徇私舞弊的罪恶,着重描写席方平不屈不挠向黑暗势力斗争的精神。

(4)







































中科白癜风让白斑告别
白癜风的症状有那些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lesitanyou.com/lzzyyw/2352.html